成渝古驛道 燦若星辰的千年人文大道

2020-12-13 四川日報

  • 重慶郭沫若紀念館。


      成渝古驛道走馬鋪段,路旁立著「三道碑」。


    山城巷上的燈籠。


        

      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茅盾、馬識途……文人們從這條路出川北上或前往江浙,巴文化與蜀文化在這條路上水乳交融——
      7月雨後的重慶,氤氳在夏季炎熱的水汽中,沿著渝中區通遠門7米多高的古城牆走,腳下是青灰色的石板路,稜角已經被時光打磨得圓潤光滑。通遠門是古時重慶「最後一道防線」,是軍事要地,也是成渝古驛道上的點位之一。
      在通遠門西南方向不遠處,是山城巷,舊時叫天燈街。整條街依山而建,沿崖而上,夜晚燈籠沿著山路點亮,遠遠望去像一條「星路」延至天際。在天燈街的盡頭,牆上刻著郭沫若詩歌《天上的街市》:「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在這條成渝古驛道周圍,散落了不少像郭沫若一樣的「人文繁星」,他們為厚重的古驛道,增添了不少柔光。
    □本報記者 李婷 文/圖

    交融與碰撞
    千年古驛道上
    流淌著「巴蜀人文基因」
      要問古驛道有多發達,一顆荔枝就能回答。歷史鏡頭拉回到唐代的長安城(今西安),綿亙25公裡的秦嶺支脈驪山,遠望宛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迎風而動的蔥蘢樹木如颯颯鬃毛。唐玄宗的宮殿樓宇矗立掩映其間,大門緊閉。忽而一道道沉重的大門緩緩打開,噠噠的馬蹄聲奪門而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代詩人杜牧的千古名句,揭曉了這個場景下令人錯愕的結局。「一騎紅塵,就生動地證明了古驛道制度的發展,大概3至5天就能送達。」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譚繼和解釋。
      楊貴妃愛吃荔枝,但荔枝為南方(今重慶涪陵、兩廣嶺南等地)水果,要運送至西安,並保證顆顆新鮮入口,在當時需要三十裡一驛的馬兒專門接力相送,勞民傷財。不過與此同時,與長安連接的成都驛站也得到發展。比如錦官驛,到明代已成為成都最繁華的驛站,商鋪、酒樓、茶肆、旅店林立,官員、商人、手藝人、役人匯聚,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文人也開始「串起門」來,行走的足跡化作詩篇。成都唐代才女薛濤,遊歷了簡州、渝州、夔州,著有《江月樓》《西巖》《謁巫山廟》等山水紀。李白從樂山清溪出發,逐水路而下,為遠方的親友寫下「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千古名句。杜甫結束在成都草堂的寧靜生活後,前往重慶夔州暫住為官,從詩詞軌跡推測來看是「水陸兼備」,既走了水路,也可能走了古驛道。蘇東坡晚年與歐陽修之子歐陽叔弼的唱和中,被龍泉驛長松寺的景色所打動,願意在其中求得一份高潔淡泊,揮毫:「夢中化為鶴,飛入長松寺。」在當時,有「天下詩人皆入蜀」的說法,而不少詩人出川北上或前往江浙,也要經過重慶。同一文化的滋養下,巴文化與蜀文化不斷水乳交融,流淌著豐富的「巴蜀人文基因」。
      「雖然成渝古驛道上,個別核心驛站發展較早,但整個驛道系統完整地興起、繁榮是在明清時期。」西南大學教授、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藍勇說道。明清以來重慶開埠,經濟政治地位顯著提升,成為一顆與成都媲美的「雙子星」,冉冉升起,雙方的交流更為頻繁,形成了完整的商業貿易網絡,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環境。

    主流與多元
    明清「成渝高速路」上
    有「公益廣告」
      在明清時期,古驛道本身也是一條文化風景線。56歲的鐘守維,是重慶高新區走馬鎮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幹部。從小在走馬鎮長大的他,熟悉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他記得自己8歲左右,還和家人走成渝古驛道去賣東西。
      跟著鍾守維行走在1000多米長的走馬鎮慈雲村古驛道邊,2米多寬的石板路如今已重新修復,變成老百姓的健身步道。石板路被沿途掉落的竹葉遮蓋了一部分,有的石板已經長了一層薄薄的青苔,有的石板中間微微凹陷,呈現出半圓形,偶爾還有青蛙跳來跳去。鍾守維拿出一塊自己收藏,已生鏽脫落的馬蹄鐵說:「這就是當時古驛道上負重的馬兒留下的。」
      慈雲村古驛道邊立著三塊石碑,當地人叫「三道碑」,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左邊一塊是刻有「聖旨」二字的「孝德碑」,為走馬鎮人蒲氏而立。相傳18歲的蒲氏為丈夫守寡終身,還為公婆養老送終;右邊一塊刻有「寬正嚴平」四字。相傳當時這條古驛道上非常繁華,商旅絡繹不絕,這也給了「棒老二」(重慶方言:盜賊)可乘之機。由於當地官員懲治盜賊得力,寬嚴相濟,因此大家為他立碑;中間一塊碑,刻有17位立碑出資人的姓名。「這些古道的碑文,就像是如今『成渝高速路』上的公益廣告牌,樹立在當時人流量大的地方,供人觀賞。」鍾守維說。
      與之類似,像重慶來鳳驛的「何氏百歲坊」、白市驛的「周氏坊」,四川內江隆橋驛的「石牌坊」,這些碑文和牌坊,側面見證著當時社會提倡的主流文化。
      驛站興起之處,走走停停皆為文化。比如客人在茶館客棧歇腳,常在茶館擺起龍門陣,交流旅途見聞和故事。走馬鎮的民間故事,也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再如內江白市驛,也是當時驛道上流動的「川劇文化之鄉」,設有萬年臺等表演場地,為夜宿驛站的客人提供「文化服務」。隨著「湖廣填四川」移民湧入,當時成渝古驛道也成為一條文化交融的大動脈。
      驛道文化也吸引了外國探險者。1877年7月,英國傳教士愛德華·科爾伯恩·巴伯從重慶西大門出發,沿著白市驛、來鳳驛、璧山、永川、榮昌的成渝古驛道「東大路」前往成都,出發前他特地選擇轎子作為交通工具,滿懷期待地開始了這趟探索之旅,並寫下著作《華西旅行考察記》。
      此外,不少墨寶也與明清成渝古驛道的發展有關。明代詩人楊慎曾被貶巴蜀一帶,在璧山馬橋坊留下詩歌:「無奈旅懷多,村酤引睡魔。醒醒不成寐,楓葉助吟哦。」記錄了一段疲憊又苦悶的公務生涯。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本可提前一日到達杜甫草堂,但為了表示尊敬,他特地在成渝古驛道的龍泉驛停留了一天,才在人日當天前往草堂,並寫下膾炙人口的名對「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

    顛沛與流浪
    郭沫若、沙汀、冰心等
    「群星雲集」
      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多次往返成渝,是成渝古驛道最鮮活的見證者之一。
      辛亥革命前夕,他曾「坐滑竿」往返兩地,在《沫若文集·初出夔門》記下:「因此就在到了重慶的第二天——八月初四——清早,和五哥同時起身,他往瀘州,我和一位同考上軍醫的姓胡的人由東大路同返成都。當時的東大路是要經過永川、榮昌、隆昌、內江、資中、資陽、簡陽等地的。交通工具是原始的雞公車、肩輿和溜溜馬。回到成都要費十天工夫。」
      抗戰爆發後,重慶成為「陪都」,一時間,巴金、老舍、曹禺、茅盾等進步文人紛紛匯集於此。郭沫若於1938年12月來到重慶,在沙坪垻住了6年半,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戲劇《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等6部歷史劇和大量文學作品,帶領著流亡的孩子們組成「孩子劇團」進行街頭路演,讓當時的抗戰宣傳高潮迭起。不過有意思的是,樂山出生的郭沫若,和大多數剛到重慶的人一樣,不喜歡這裡崎嶇不平爬坡上坎的山路,不喜歡「霧重慶」半年見不到一次太陽,不喜歡夏天這裡像「火熱地獄」。但是在離開時,這種不喜歡卻變成了一種「留戀」——他留戀堅強勤勞的重慶老百姓,能把一簇山陵鏟成了一座相當近代化的都市,他留戀霧中看看四面的江山勝景,他留戀著和天氣一樣火熱的「重慶性格」——反市儈,熱誠。這些感觸都被寫進了他的隨筆《重慶值得留戀》中。
      1934年,被稱為「西南第一路」的成渝馬路(後改名叫成渝公路)全線通車,路途中不少關鍵節點,均取自成渝古驛道「東大路」,此時成渝古驛道的職能慢慢被公路取代。四川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放梳理發現,1944年,沙汀作為地下黨員去重慶學習,他在《睢水十年》中詳細地介紹了成都西部的農村故事和在重慶工作的部分經歷。「那時作家沙汀坐的汽車還是點炭火的老柴油車,來成都要開 3天,路上翻山越嶺,車子還隨時可能拋錨。」
      成渝古驛道的「東小路」,如今經過歌樂山三百梯。當時也匯聚了大量的躲避戰亂的文人政要。冰心把歌樂山的清幽住處稱作「潛廬」,重慶沙坪垻區第五人民醫院院長廖慶渝,從小在歌樂山下長大,對這裡感情很深。他聽長輩們說,冰心居住在歌樂山時,梁實秋、老舍、臧克家等都曾去拜訪過。她收錄進語文教材的《小桔燈》,就是以歌樂山的故事為背景創作的。

    見證與傳承
    馬識途見證古驛道
    當代詩人群接力「新詩路」
      成都和重慶這兩座城,也是不少文人作家的溫柔鄉。「我是喝長江水長大的。我是重慶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性格,果敢和承擔,都來源於我的家鄉……行政區劃可以把天空分開,把土地劃割,把流水截斷,但是文學不會因為行政區劃而分開。」居住在成都的文壇巨匠馬識途,今年106歲了,也算得上是成渝古驛道一個多世紀的見證者。
      上世紀90年代,他曾專程前往重慶,參加重慶市作協的首屆換屆大會,表達了自己濃濃的川渝情。而像《夜譚十記》《清江壯歌》等馬識途經典作品中,不少故事原型都來源於重慶。他在《夜譚十記·沉河記》中幽默地寫道:「你們前面擺的都是重慶這種大碼頭的龍門陣,至少也是縣衙門的龍門陣,現在輪到我來擺了,我是個鄉巴佬,只能擺一點鄉壩頭的龍門陣。」
      重慶黃桷埡出生的作家三毛,曾把人生最後一段時光交給了成都。雖然三毛去過撒哈拉沙漠,走過「萬水千山」,但她回到四川依然能說著巴蜀鄉音,走街串巷,與老百姓聊天了解民俗,留下了珍貴的相片。三毛曾描述成都:「這是一個很溫暖的城市,成都人相當的溫柔,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一種好,比如走在路上迷路啊,吃東西啊,大家都很照顧,不僅僅是對我,對外地人也是如此,不排外。」這種溫暖也在瓊瑤身上能夠找到。出生於成都的臺灣作家瓊瑤,曾多次回四川探親,回憶起在成都的童年,總能想起「金燦燦的一片片油菜花田」。
      這種見證也逐漸變成一種傳承。如今「四川詩群」「重慶詩群」兩大詩歌群體在全國也有著重要地位。2016年,作家凸凹所在刊物還推出專題策劃「成渝古驛道詩群大展」,盤點了沿線17個區市縣129位詩人的作品,流沙河、張新泉、楊牧、傅天琳、李鋼、于堅、梁平、蔣藍等在列。他為成渝古驛道東大路添加了一條生動的註解:「成渝古驛道,中國新詩路」。

  • 相關焦點

    • 「四川日報」重走成渝古驛道:千年石刻大道 石刻瑰寶在懸崖峭壁上...
      大足石刻和安嶽石刻,成渝古驛道之上最引人注目的「姐妹花」。當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並最終進入四川,佛教藝術的歷史長卷便沿著交通要道,在巴山蜀水的懸崖峭壁上一路綻放。這其中,就包括了成渝古驛道。A 古道之上石刻瑰寶綻放光華6月28日,記者一行從成都出發,沿著老成渝公路翻越龍泉山,行至龍泉驛區山泉鎮大佛村,再從公路右側沿著稀疏的石板路行走1公裡左右,成渝古驛道上第一處石刻藝術瑰寶——北周文王碑,便出現在眼前。
    • 【天府旅遊名縣】成渝古驛道 就是一條千年商貿大道
      簡陽城市規劃展示中心供圖 千百年來,成渝古驛道商旅不絕、行人往復,沿途十裡一鋪、六十裡一驛,崛起了一座座商貿重鎮。 舊時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句話——「運不完的五鳳溪,搬不空的鎮子場(洛帶),裝不滿的成都府」,足見古驛道商貿繁華。
    • 重走成渝古驛道③|十裡一鋪六十裡一驛,成渝古驛道就是一條千年商貿大道
      川報觀察記者 郭靜雯 劉宏順 吳憂 羅向明 吳亞飛千百年來,成渝古驛道商旅不絕、行人往復,沿途十裡一鋪、六十裡一驛,崛起了一座座商貿重鎮我們一邊從史料中探尋古驛道脈絡,一邊邁開腳步,踏上重走成渝古驛道之旅。令人驚喜的是,在成都錦官驛、簡陽石橋鋪、資陽南津驛、重慶榮昌安富鎮等地,至今還保留有不少珍貴遺蹟。這其中,有銀行會館、古渡碼頭,有青石板路、石碑縣誌……它們見證著千百年來成渝古驛道的商貿繁榮,流傳著川渝地區人民勤勞、勵志、輝煌的創業故事。
    • 成渝古驛道:拔萃千年文脈,走出14位狀元郎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婷 邊鈺 郭靜雯 張紅霞)眾所周知,成渝古驛道是一條古代的交通要道。如今,成渝古驛道沿途城鎮,還有關於他們的遺蹟。據不完全統計,從唐至清,四川籍的狀元一共有20餘位,其中,唐6人,五代2人,宋9人,元明清各1人。這之中與成渝古驛道有關的狀元,就有14位。其中包括明代大才子楊慎(號升庵),四川高等學校(今四川大學前身)校長駱成驤,重慶「狀元雙子星」馮時行、蒲國寶等。為何成渝古驛道周圍「特產」狀元?
    • 「重走成渝古驛道」系列報導①|一條路兩座城,在千百年的時光中淺...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水道、驛道、公路、鐵路……成渝古驛道,既是 一條商貿經濟大道,也是一條人文大道。成都地鐵2號線,細心的乘客會發現有一站命名為「東大路」。東大路,並非指地鐵經過此處的一段道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以「東大路」為代表的成渝古驛道曾經見證了兩地商貿往來的繁榮,文人墨客的風流,留下了古鎮、石刻的歷史文脈。當成渝高速、高鐵在兩地架起「時光隧道」,古驛道之上車轍過處的深深印跡以及亙古奔流的江水,仍在講述著昔日的熱鬧與榮光。
    • 重走成渝古驛道②|古渝雄關 山色今朝畫巨然
      大型全媒體系列報導②古渝雄關 山色今朝畫巨然核心提示成渝古驛道重慶的起點在朝天驛,朝天驛位於現在的渝中區。古驛道從這裡出發,從下半城出南紀門,上半城出通遠門,兩條路在兩路口匯合,過佛圖關、石橋鋪,前往白市驛……在重慶境內長200公裡左右,渝中區段不到十公裡,但卻處於重要位置,沉澱了巴渝母城根脈,留下諸多文化遺蹟。
    • 重走成渝古驛道|風雨上龍泉 花重錦官城 古驛千年何處覓 蓉城今朝...
      從龍泉山至成都的成渝古驛道是歷史上成渝兩地經濟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沿途不但匯集了東大路上的商旅文化,留下了傳承千年的歷史遺蹟,也見證了革命烈士在這裡拋頭顱、灑熱血……翻越龍泉山,便入錦官城。這一路重走成渝古驛道之旅,由此畫上句點。
    • 重走成渝古驛道⑥|最險處在老關口 來鳳驛上車馬喧
      在這段長約33公裡的古驛道上,位於璧山與走馬交界的老關口憑藉其險峻的地勢,被古人稱為「重慶第一關」。縉雲山下的來鳳驛也因獨特的交通地位,與龍泉驛、雙鳳驛、白市驛、南津驛並稱為成渝古驛道上的「五大名驛」。從古至今,它們見證了東大路的人來人往,也見證了這段古道上的悲歡離合。
    • 成渝古驛道:老關口被古人稱為「重慶第一關」,來鳳驛被譽為「小...
      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從縉雲山脈的老關口開始,就進入到成渝古驛道璧山段。  古時,客商們需翻過老關口,進入璧山地界;接著,依次經過拖木鋪、水口、二道牌坊,再過來鳳驛、興隆鋪、帽子鋪、丁家坳、馬坊橋等地,離開璧山,繼續西行。  在這段長約33公裡的古驛道上,位於璧山與走馬交界的老關口憑藉其險峻的地勢,被古人稱為「重慶第一關」。
    • 成渝古驛道⑧ | 東皋驛
      這其中,就包括了成渝古道上著名的郵亭鋪。它位於大足正南方,上接四川隆昌、下鄰永川,老成渝公路和成渝鐵路都穿境而過,正在建設的成渝客運專線快鐵十分臨近。放眼望去,大足一片生機勃勃,而殘存的郵亭鋪老街,只能在歷史煙塵中追憶昔日的榮光。郵亭鋪老街,殘存兩百餘米,位於一座小山丘之上。
    • 成渝古驛道上 百萬移民抒寫可歌可泣的創業讚歌
      (圖片來源:洛帶古鎮)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郭靜雯)川渝兩地不僅山水相依、文脈相連,在長達千年的漫長移民遷徙史上,兩地人民也血脈相通、同根同源。明末清初時期,數以百萬計的湖廣移民歷經艱險,溯江而上到達重慶,沿成渝古驛道擴散到四川。今天的四川人中,十有八九都來自湖廣。
    • 成渝古驛道 來鳳驛
      來鳳驛,是伴隨成渝古道而肇興的。舊時,官員、客商、馬幫、挑夫通過「東大路」往返重慶和成都,單程需要 14 天左右。 古驛來鳳,自明朝設驛以來,商貿繁榮。
    • 重走成渝古驛道|「成渝腹心」內江 大千情系唐明渡 資州文風甲川南
      內江、資中的這段成渝古驛道長度約為110公裡。作為東大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自古以來,這段古驛道不僅非常繁華,還湧現出了駱成驤、張大千等多位文化名人。椑木鎮因糖而興最富有上世紀50年代通車的成渝鐵路就在渡口不遠處,不時傳來火車的轟鳴聲,似乎在提醒人們椑木曾經的繁華。「和其他成渝東大路上的古鎮一樣,椑木鎮同樣期待著涅槃。」
    • 千年文化基因 讓成渝變「成語」
      點石成金、三川一域、寬「洪」大量……   千年文化基因 讓成渝變「成語」  寬「洪」大量、點石成金……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如今,這些成語有了新的解讀。
    • 人生燦若星辰,唯願精彩而已
      中國人面對同樣璀璨的星空、浩瀚宇宙,雖然我們只是它的一顆星辰,但每次仰望星空時,就會有無數遐想與祈禱:此生燦若星辰,唯願精彩而已。1.李白「舉杯邀明月」往事越千年,此時的李白正在「舉杯邀明月」。李白賜金放還後,身在他鄉,心裡無比惆悵。今天月光如水,「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來隆昌一睹古代「廣告牌」風採|重走成渝古驛道...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邊鈺 鄭志浩)成渝古驛道作為古代貫穿四川、重慶地區的重要主幹道,橫貫東西,承接南北而達四面八方。而在這條古道上的內江隆昌因道而置驛(隆橋驛),因驛而置縣。「隆昌因六條大道交會,相當於今日現代鐵路、公路交會於此,使得其成為一絕好的廣告宣傳走廊!」指著南關石牌坊古鎮兩邊林立的牌坊,原隆昌縣文管所工作人員陳舉強介紹,當時的隆橋驛如現代高速公路,兩邊的牌坊像現在高速公路上的廣告牌,林立其中。
    • 12月,燦若星辰,唯你一人,3星座桃花重現,心心念念續前緣
      12月,燦若星辰,唯你一人,3星座桃花重現,心心念念續前緣,一起看看吧! 12月,燦若星辰,唯你一人,雙魚座桃花重現,心心念念續前緣。
    • 巴渝志| 成渝古驛道: 西出二郎關 山上蔥蘢 山下繁華
      帶著諸多疑問,沿著古驛道線路,記者踏上了尋訪之旅。石橋鋪:同樣為「鋪」,古今有別6月,記者從大坪七牌坊一路向西,整潔的公路上,汽車急馳過繁華的商業街區,捲起的風搖動著街邊的行道樹。九龍坡區渝州路,現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這裡曾是成渝古驛道所過之地,名曰「大田坎」。
    • 「萬頃星河不及你」的溫柔仙句:所有溫柔眷戀,都是對你燦若星辰的...
      「萬頃星河不及你」的溫柔仙句:所有溫柔眷戀,都是對你燦若星辰的喜歡 1、我想抖落一身星光,從此長居在你心上。 2、你是藏在雲層裡的月亮,也是我窮極一生尋找的寶藏。
    • 5月21號起,燦若星辰,灼灼其華,3星座滿目溫情,託付真心
      導語:5月21號起,燦若星辰,灼灼其華,3星座滿目溫情,託付真心每一次傾心,最初總是不經意的邂逅。電光石火,摩擦心痛。眼神交匯,深深淺淺,剎那心動,成永劫。5月21號起,燦若星辰,灼灼其華,這幾個星座滿目溫情,託付真心。雙魚座雙魚座的人不管做什麼喜歡動腦子,在工作中雖然顯得有時候不太勤懇,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他們總是喜歡先思考。發現能有更省力的方法完成,他們絕對不會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