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秋 經濟觀察網了解到,12月31日,跨年前夕,攜程集團CEO孫潔發表了署名文章《2021,迎著風,向著光》。她表示,「疫情恢復後,旅遊業迅速恢復,未來會犒賞率先深耕國內,心懷全球的OTA。經過這次疫情洗禮,旅行業抗風險能力將更強。」
2020年,因為疫情,全球旅行行業受到重創。得益於有效的危機應對機制,中國的疫情已得到總體控制,在此背景下,中國國內旅遊已基本恢復正常水平。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新經濟帶來了新機遇,行業韌性得以保持。攜程集團數據顯示:2021年元旦,國內深度遊目的地熱度上漲320%。
孫潔在文章中提到,相比2003年非典帶來的旅行業「全盤速凍」,攜程產品布局如今有了長足進展。全球化戰略下,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反脆弱能力」更強悍。在日韓等地,Trip.com已有上百位國際駐地員工,並通過技術手段、合作夥伴直連,覆蓋速度超越本土OTA。而在歐洲、遠至南美小國,攜程與較大的供應商合作。在杜拜、美國、倫敦、法蘭克福等地,Trip.com建有辦公室,團隊70%以上是外籍。當前,攜程集團海外用戶數超過1億人次,擁有機票搜尋引擎Skyscanner和Travelfusion。5000名海外員工,分布在21個國家,海外服務中心紮根英、日、韓。
而在深耕國內方面,孫潔表示,經歷20幾年高速發展周期,60後、70後、80後、90後旅客陸續走上舞臺。中國地大物博,還有很多深刻、好玩的目的地待發掘。
「旅行業的本質,仍是服務業。現在未來,千變萬變,服務不變。」 孫潔說。
經濟觀察網還了解到,12月,攜程集團宣布兩輪人事任命:任命章婷婷為攜程集團市場執行總裁,並繼續擔任攜程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CEO,向攜程集團CMO孫波匯報;任命楊濤為旅遊事業部董事長,同時,任命江浩為旅遊事業部CEO,向王肖璠匯報。兩次任命,不難看出,都緊隨著攜程的未來發展方向。
10月30日,攜程召開首場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宣布了未來一年的戰略是「深耕國內,心懷全球「,並提出將從內容、產品、供應鏈和質量四個方向著力發展國內業務。
根據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第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淨營業收入為55億元(8.05億美元),同比降48%,營收已連續三季度下跌;歸屬於攜程集團股東的淨利潤達到16億元(2.34億美元)同比增102%,實現新冠疫情爆發後首季度盈利。
在季報發布會後的電話會議上,「長期來看,國際市場仍然是我們增長的動力,這一點並沒有被疫情所改變。」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表示,短期內,攜程會以深耕國內作為戰略基礎,確保產品服務能抓住復甦趨勢的機會;同時,也將密切關注全球市場動態,確保攜程的技術架構能靈活快速地應對國際變化。
以下為孫潔文章全文:
我們即將闖過2020年,此刻,每一位旅業人都是英雄。在這充滿變數的一年中,旅行行業抵禦住了巨浪衝擊。將時間尺度無限拉長,新冠疫情只是其中一個暫停鍵,人類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恆定不變。我相信,不遠處的某一天,全球旅行將再次連接,已經暫停的飛機航線、跨境旅行會再次火熱。
2021年,攜程和全行業一起,站在時代風口,迎著風,向著光。在這重要的跨年時刻,我提出以下思考方向,與萬千同仁共同探討。
1.全球疫情平穩後,旅遊業將迅速恢復,未來會犒賞率先深耕國內,心懷全球的OTA。經過這次疫情洗禮,旅行業抗風險能力將更強。
相比戰爭的殘酷,疫情和疾病對人類的影響有限。我想起1936年,對「國際旅遊者」的第一次定義。那是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間歇,沒錯,那也是一次世界性的衝擊。但就在那個間歇,國際旅遊增長迅速。於是,在1936年舉行的國際論壇上,才把「離開居住地,到其他國家旅行24小時以上的人」這個定義提出來。這就是跨境旅行這一詞語的由來。
相比2003年非典帶來的旅行業「全盤速凍」,攜程產品布局如今有了長足進展。全球化戰略下,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反脆弱能力」更強悍。在日韓等地,Trip.com已有上百位國際駐地員工,並通過技術手段、合作夥伴直連,覆蓋速度超越本土OTA。而在歐洲、遠至南美小國,攜程與較大的供應商合作,加速眼望世界。在杜拜、美國、倫敦、法蘭克福等地,Trip.com建有辦公室,團隊70%以上是外籍。當前,攜程集團海外用戶數超過1億人次,擁有全球最大的機票搜尋引擎Skyscanner和Travelfusion。5000名海外員工,分布在21個國家,海外服務中心紮根英、日、韓。
攜程已有的多語種產品布局、海外當地業務及遍及全球的服務中心與合作夥伴,將在全球旅行復甦的時刻,再次光芒四射。我們相信,跨境遊會在不遠的未來,再次全面敞開。曾經準備2020年來中國看熊貓、爬長城的外國人,會再次選擇在攜程預訂。準備出境遊的中國人,也將用攜程環球旅行。
2.深耕國內目的地。
這是攜程2021年「深耕國內·心懷全球」的重要方向之一。
國內在線旅行業,經歷20幾年高速發展周期,60後、70後、80後、90後旅客陸續走上舞臺。從各位的父輩到我們自身,經歷了「從手握帆布包,到手拿APP」的進程,攜程也從「購買」的平臺,轉變成可以「逛」、可以「種草」的平臺。
中國地大物博,還有很多深刻、好玩的目的地待發掘。往年不火的「大西北」,今年國慶熱度暴增,更多「小而美」一個個走到臺前。沙漠營地酒店一房難求。下一個國內深度遊「黑馬」在哪裡?它會不會是地處大山深處,擁有絕世美景的貧困村鎮?下一個觀察景區的維度是什麼?夜遊、住進景區內酒店,是否會讓消費者有更深度的旅行體驗?攜程願與各位夥伴攜手,共同發掘,深耕供應鏈,深耕產品研發。
3.尊重年輕人的思維,永遠選擇最能與年輕人交流的營銷方式。
旅行的世界曾經是70後的,現在是80後的,即將變成90後的。未來10年,肯定是00後和10後的。
2030年,「10後」剛滿20歲,正是熱衷於畢業旅行、朋友旅行的年紀。他們的父母是80後,優秀、有學識、更有遠見,旅行意識更強,把旅行看作生命的意義之一。80後的後代,會迎接更大的世界,抒發更多的探索欲。他們的旅行之地,我們從未企及。
年輕人喜歡什麼,攜程就率先採用什麼。從前,年輕人第一批嘗試電話訂房、第一批嘗試PC端選酒店、第一批嘗試APP「說走就走」。2020年,年輕人也是「攜程社區」的高頻關注人群。
4.即使身處「快消時代」,仍然深耕內容。
時代的步伐加快,但年輕人卻越來越注重細節、與眾不同,旅行是他們傳達標新立異的一種方式。年輕人的選擇,更加細分。就像疫情之後,小而美的線路、私家團取代傳統走馬觀花式跟團遊。
深耕內容不會錯。永遠想在年輕人前邊,做出有內容、有意義、影響人類思維與創新的旅行打卡方式。
James在2020年寫下了《永生之後》,沒有人知道若干年後,人類的科技創新水平達到何種程度,外太空旅行是否適用於普通人。但假如有公司開啟平民太空旅行,我期待那是攜程。說不定未來有一天,將像我們現在徵服珠峰一樣,徵服火星最高峰。
5.深耕質量:永遠不變的「服務至上」。
旅行業的本質,仍是服務業。現在未來,千變萬變,服務不變。
旅遊(Tour)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的「tornare」和希臘語的「tornos」,其含義是「車床或圓圈,圍繞一個中心點或軸的運動」。服務,就是旅行永遠不變的圓心。這也是攜程引以為傲的獨家優勢。
烏雲密布的2020年終將過去,而烏雲背後的光環已經隱隱若現。相信新冠疫苗的普及,將會讓旅遊行業重新大放異彩。「深耕國內,心懷全球」,攜程期待在2021年與全行業共同攜手,為全球經濟的復甦做出更大的貢獻,讓未來的探索之路,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