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字摩詰,唐朝著名的詩人和畫家。他尤其擅長寫五言詩,他的詩,很多是歌詠山水田園的,因此被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王維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王維的書畫尤為臻妙,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經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不僅擅長寫田園詩,他的送別詩,寫得也很為後人稱道。如《送沈子歸江東》:「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詩人將自己對朋友的思念之情,比喻為春色,春天裡的春色無邊,則對朋友的相思之情也是無邊的。春色無處不在,相思也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朋友走到哪裡,都會置身於春色之中。那濃濃的春色,就是我濃濃的相思之情,時時處處在陪伴著你,詩人用奇妙的聯想,寄景於情,將抽象的情感化為可觸及到的具體成色,時人只覺得相思之情充實於天地之間。王維的送別詩中,最膾炙人口的,要數《送元二使安西》,也被稱作《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題目中的「送元二使安西」,不是送兩個使者去安西,而是送一個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這個「元二」,是作者的老朋友,名字叫「元常」,因為在家裡排行「老二」,所以人稱「元二」。據史料記載,元常是一位懂兵法的人。「安西」指的是安西都護府。府治在龜茲,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庫車縣,是唐朝時期,守衛邊疆的一個重鎮。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元常可能是奉命出使到高仙芝處。當時詩人王維在渭城,渭城,在陝西鹹陽的東北,元常奉命前往安西,詩人在渭城送這位好朋友上路。早晨剛下了一場蒙蒙春雨,地上溼漉漉的,沒有一絲塵土。從客捨出來,走在大街上,道路兩旁的柳樹剛剛抽出嫩芽,非常嬌嫩。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裡的沙灘上。因為在「玉門關」的南面,所以叫「陽關」。漢朝時期,為了防止遊牧民族入侵,在這裡設置的關隘。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以及中亞各國的重要門戶。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到了宋元時期,逐漸被廢棄。
成語「陽關大道」,也是出自這裡。因為當時的絲綢之路上,是商隊絡繹不絕,駝鈴聲此起彼伏,是非常繁華的一條大道。詩人在這裡,勸老朋友多喝幾杯酒,因為出了陽關,遇到老朋友的機會就很少了,想喝酒的機會也不多了,依依不捨之情,躍然紙上。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春天的景色,熱烈而美好,春意盎然。後兩句抒情,情意綿綿,依戀感傷。臨別時刻頻頻勸酒,幹了一杯再喝一杯,將深情厚意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為「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是描寫的最為尋常的離別場面。詩人沒有設置特殊的背景,然而卻有最真摯的感情。適合在多種唱和吟誦和傳唱。這首詩影響很大,後來被譜成名曲「陽關三迭」,更是深情綿綿,盪氣迴腸,被後人廣為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