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方明登臺朗誦
《郝堂四季》以優美動聽的文字展現「最美鄉村」郝堂村的四季景致變換及風俗民情
4月13日下午,一場經典
名篇朗誦會在信陽市平橋區會展中心進行。這是平橋區紀念第十九個讀書日系列活動之一,匯聚了該區及下屬鄉鎮的經典朗誦節目,並邀請方明、於芳等具有影響力的播音專家和節目主持人登臺,演繹一批經典名著。一場看似平常的朗誦會,在這裡演出了新意。
東方今報記者 王姝/文
見習記者 馮超/圖
高水準詩會的親民範兒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舞臺上,清脆卻不失莊重的童聲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這是平橋區二小的學生表演的詩朗誦《滿江紅》。
11歲的黃少輝是該校參與表演的學生之一。他告訴記者,以前他只在動畫片裡見過嶽飛,並不知道他還有這麼一首《滿江紅》。三個月前,黃少輝和其他30多名同學被老師選中,每天放學接受一到兩個小時的培訓,發音、動作、表情,都要老師一點點糾正。他告訴記者,他只花了一天時間就記住了《滿江紅》。「這首詩歌能夠表現出嶽飛的英勇氣概,我很喜歡,希望自己以後也能成為這樣的英雄。」
平橋區老乾局職工朗誦的《鄉愁》,用厚重的聲音將觀眾帶到20世紀70年代。這些朗誦者,有一些是已經退休的老縣長、老職工,最年輕的也已五十多歲,年紀最大的已有76歲。
老乾局職工王亞麗在排練過程中腰傷復發,帶著鋼板堅持參加了八次整體彩排、兩天的聯排及最後的演出。王亞麗告訴記者,排練需要逐字逐句反覆練習,「老領導們練習非常刻苦,讓我覺得很感動。用老人們渾厚的聲音抒發對故鄉的熱愛、誦讀思鄉的情結,是非常合適的。」
參演者既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知名播音員方明、於芳,河南電視臺和本地電視臺主持人,也有平橋區乃至下屬的彭家灣鄉、龍井鄉、胡店鄉的基層工作人員。
平橋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鄭春說,這是朗誦會舉辦五年來,首次啟用鄉鎮演員。鄭部長告訴記者,此次活動通知下發後,全區各單位共報送了40餘個節目,其中,有13個鄉鎮參與了節目篩選,最後有3個被選拔上登上經典名篇朗誦會的舞臺,還有5個鄉鎮將參加4月20日的「鄉音·鄉情·鄉愁」郝堂鄉村詩歌朗誦會。
「我們希望擴大活動的參與範圍,增強和鄉鎮文化活動的互動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入到不同形式的節目中去,讓區委區政府的活動真正具備『親民範兒』。」鄭春說。
傳誦經典不失本地特色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方明認為,朗誦經典可以更經濟地推廣國學。「朗誦時發音準確、語速較慢,老人和孩子都能夠接受,受眾有普遍性。通過逐句朗讀、情景再現,可以把握和表現出語言中細微的情感,挖掘經典底蘊,傳播文化精髓。」他說。朗誦會上,方明以詩朗誦《與我們同行》表達這種觀點,呼籲全民領悟國學。
除了經典名篇,一首《郝堂四季》也觸動了不少觀眾的心弦。在優美動聽的散文詩朗誦中,「最美鄉村」郝堂村的四季景致變換、風俗民情在大屏幕上緩緩展開。
導演兼朗誦者楊瑩瑩告訴記者,之所以在眾多經典名篇之外選取《郝堂四季》,「一是這首散文詩本身語言優美、格調清新,配合了第一篇章『綠色的生命』的意境,二是希望以此對郝堂村進行推薦。」楊瑩瑩說,「下個月20日,我們還將在郝堂村舉辦一次朗誦會,讓最美鄉村的美不僅體現在風景、建築上,也體現在文化上。」
細節著力做到精緻
作為一場詩會,經典誦讀朗誦會不僅在聲音的表現上下足功夫,也在演出節奏、表演形式、舞臺效果、著裝扮相等細節著力做到精緻。
18首朗誦篇目,以《匆匆》開始,通過「綠色的生命」、「紅色的激情」、「金色的大地」、「藍色的夢想」四個篇章進行,有《在山的那邊》的熱切希望,有《焦裕祿》的弘揚時代精神,有《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滿懷深情,也有《日曆》的娓娓道來,最後以《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結束,節奏張弛有度,讓觀眾情緒有了釋放和舒緩。
詩朗誦中,穿插了舞蹈、樂器演奏、歌曲等藝術形式。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以現場沙畫作為背景,效果震撼。
《商鞅》、《秋瑾》等歷史篇則用話劇輔助朗誦,將歷史情景模擬再現的同時,增加了再創作元素,突出人物性格和思想,給觀眾思考空間。
晚會結束,觀眾仍饒有興致地討論著臺詞。觀眾於棟說:「商鞅對著巫說:『為什麼巫讓我死,我就得死!』這一點很有不信天的氣魄,很震撼。秋瑾就義前和戰友徐錫麟的隔空對話也讓我很驚訝,原來政府的節目也能這麼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