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已經成為重要的社交軟體。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交流,都離不開微信。
起床第一件事,看看微信有沒有人找自己;上班工作時刻要關注微信有沒有領導工作安排;下班回家,還得看看孩子的老師有沒有在微信裡布置作業。微信已充滿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大家時常在微信朋友圈留下自己的生活軌跡、寫下自己的心理狀態、推銷各種產品。人們希望通過微信朋友圈讓別人更加了解自己並進行深度交流。
然而,也有不少人不喜歡發朋友圈。他們從朋友圈的紛紛擾擾中抽離出來,或許偶爾會翻一翻別人的朋友圈,但自己基本不發。
微信上很少發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調,十有八九是以下這6種人。
一、不隨波逐流的人
一些新鮮事物總是推動著人們前進的腳步。微信的出現,把人們從電話的聲音交流變成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立體的交流。
然而,大家都發朋友圈,我就應該發嗎?不一定。
在不隨波逐流的人眼裡,大多會有以下幾種想法:
第一,我的生活為什麼要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
第二,發朋友圈,還不如多陪身邊人說幾句話。在父親節、母親節的時候,很多人在朋友圈發表各種感恩父親的話,還不如實實在在回家陪父母聊聊天。
第三,發朋友圈和刷朋友圈太耗時間,不發也罷。
少發朋友圈,不做一個隨波逐流的人挺好。
二、小心謹慎的人
在小心謹慎的人心裡,發朋友圈暴露自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
你發一個全家福,別人就知道了你的家庭結構;你發孩子的一張獎狀,別人就知道了你小孩的學校;你發一些旅遊照片,別人就到你去了哪裡;你發自己工作上的榮耀,別人就知道你混得不錯。
若這些信息被不良用心的人看到,很可能給自己帶來一些麻煩。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在朋友圈發自己到一些高檔的餐廳,桌上還放個茅臺。在倡導廉潔的當下,很可能就被推到風口浪尖。
所以,一些小心謹慎的人,也很少甚至不發朋友圈動態。
三、不攀比虛榮的人
朋友圈,除了微商的銷售信息,最多的就是各種炫耀。曬房子,曬車子,曬孩子,曬紅包,曬生活品質等等。總之,朋友圈的太陽永遠不落山,一個字:曬!
但有一種人,他不愛發朋友圈,是因為不攀比虛榮。
別人的精彩,是別人努力得來的,我默默祝福他們就好了,沒有必要去比個高下。
自己的精彩,自己心中最清楚,又何必拿出來刺激他人呢?如果你買了一部奔馳,在網上狂曬。比你有錢的人會想:「人家賓利都沒曬,就一奔馳就曬了。」比你窮的人會說:「整天就在那裡曬,有點錢就了不起啊?」
不管是哪種反應都不太好。所以,不攀比虛榮的人也是比較少發朋友圈的。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又何必攀比呢?
四、身份特殊的人
有些身份特殊的人,有一定的隱蔽需求,不能亂發朋友圈。
身份特殊的人主要有這麼幾種:
第一,領導崗位的人。領導所發信息肯定是備受關注,也會面臨各種解讀。明明只是普通信息,都有可能掀起波瀾。
第二,專家級人物。專家,屬於專業領域的公眾人物,一舉一動都會對市場產生影響。
第三,保密性工作的人員。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不能隨便發朋友圈。
一個成熟的人,會充分考慮自己的身份來決定自己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於身份特殊的人來說,不是他們不想發朋友圈,而是他們不能隨意發朋友圈。
五、不喜歡社交的人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些人喜歡熱鬧、喜歡社交,有些人卻特別安靜,不喜歡與人聯繫。
不喜歡社交的人,不主動去了解別人,也不主動把自己推介給他人。朋友圈似乎和他無關,他關注的只是自己每一天過得是否開心。
不喜歡社交的人,從不覺得獨來獨往有什麼問題。他們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靜靜地聽音樂、到圖書館看書、在家喝茶、獨自跑步、自己搞研究。
總之,在不喜歡社交的人眼裡,社交大多時候與浪費時間沒什麼區別。他們把大量的時間用來自我溝通和自我提升。
六、特別忙碌的人
最後一種情況非常普遍,就是:特別忙碌!
是的,不管哪個階層,都有特別忙碌的人。一天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連個空隙都沒有。
曾經聽過李踐老師的課程,他分享了自己一天的行程。
從早上起來到晚上睡覺,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工作、生活、學習、家庭、運動,每一個模塊都有對應的時間,哪還有空閒去刷朋友圈和發朋友圈動態呢?
全球疫情肆虐的當下,若能忙碌也是好事。且忙且珍惜,若是真忙,朋友圈不發也罷。
結束語:
發不發朋友圈動態,都是個人的選擇,沒有誰對誰錯。
如果工作需要,比如微商,該發朋友圈還是要積極地發。
如果是不隨波逐流、小心謹慎、不攀比虛榮、身份特殊、不喜歡社交、特別忙碌的人,朋友圈不發也就不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