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憶屈原

2020-11-26 IT之家

IT之家6月7日消息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 軟媒時間

一、關於端午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爭論不休。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共有多種說法,小編這裡選取了影響最大的三位:屈原、伍子胥和曹娥。

1、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

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於是選擇以死明志,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像▲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先祖伍舉,以正直進諫楚莊王而得名聲,因此其後代於楚國亦有名聲。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國被迫害,投奔吳國。受吳王闔閭重用,大破楚國,北鎮齊晉,南服越人,官拜相國公。

吳王夫差繼位後,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前484年便贈伍子胥劍,賜自盡。子胥憤恨自刎,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

吳王夫差極怒,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夫差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後才舉劍自盡。

由於伍子胥屍沈於錢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為早,有些文獻則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

3、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廟▲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公元130-143),東漢時期會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今曹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鎮,殉父之江為曹娥江,並建以寺廟慰其孝心。

另也有傳說認為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而沒有追究其父的溺江時間。

端午節習俗

吃粽子

粽子是大中華地區、日本關西至北陸地區、越南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親友之間還互相饋贈。

粽子古稱筒粽、裹粽、角黍、黏黍。關於粽子的源起,人們普遍認為是為了追念偉大詩人屈原。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是在晉代;到了唐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風味小吃;明清兩代,粽子更是成為一種吉祥食品。

划龍舟

在大中華地區、日本、琉球,端午節會划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其實東亞地區的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

懸香草(菖蒲、艾草等)

伴隨著端午節的到來,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人們喜歡在家門口放一把艾草,意味著驅蟲闢邪。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闢邪。

雄黃酒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的白酒或黃酒,華人一般在端午節飲用。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

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腕或掛在身上,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驅瘟疫、瘟神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瘟神降臨,或是惡鬼邪魔附於人體所致,故人們於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人們會在這天貼神符,以避邪驅魔。

驅五毒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避害病。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二、關於粽子

中國地大物博,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除了傳統節日流傳下來的習俗,每個傳統節日也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特色美食,各種節日美食成為傳統文化最通俗的載體,將傳統節日風俗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吃」一起延續下來。比如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等等。

提起端午節,大家能想到的美食首先就是粽子,而吃粽子也成為了端午節的象徵。

上文已經提過,粽子又稱「角黍」、「角粽」,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是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

具體來說,北方的粽子通常為棗餡或豆沙餡,南方則以肉餡為主,因為佐料的不同,這些粽子也擁有完全不同的口感味道。

甜粽子▲

肉粽子▲

不少小夥伴對於喜愛甜粽子還是肉粽子爭論不休,作為一個吃貨的小編我很是費解——難道你們真的不能兩者都接受嗎?

三、關於屈原

講真,提起屈原,小編首先想到的並不是端午節,而是他寫的那一首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離騷》。

《離騷》讓我如此印象深刻的原因只有一個——它實在是太難背了。

先上兩段大家回憶感受一下: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據百科的資料顯示,「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於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

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記得小編還是個高中生的時候,語文老師要求背誦這篇詩歌,小編我折騰了整整一個星期都沒背過,甚至現在還能回想起那些恐怖的晚自習,我們抱頭捂耳、眉頭緊皺,眼睛看著書本,腦袋卻飄向了汨羅江——有多少人背過了我不清楚,反正最後,我一個字都不認識了。

自從嘗試背誦屈原之後,往後的文言文、古文,全文背誦似乎都變得特別容易。

但是,每每想起那段時光,我總能想起一句詩——「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和屈原都是。

四、寫在最後

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每逢端午節總會讓我足足興奮一周,不僅因為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粽子,還因為那時候的生活很單調,在網際網路沒有普及、手機還是個稀罕物的年代裡,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這些傳統的節日就成了我們最期待的事情了。

對於大人們來說,端午節意味著古老文化的傳承、家人的團聚、對未來生活美好的期盼,而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端午節則意味著要吃粽子、大門上要插艾草、手上要戴五彩繩,雖然那時候我們不懂裡面的含義,但這些事情,總會讓我們興奮很久。

時間飛梭,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長大後的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小時候每逢過節的那副傻模樣,時間在變,我們也在變,但那些傳統節日總會在每年的那一天如約而至,朝你打一個招呼:嗨,我來了,你還好嗎?

IT之家的小夥伴們,關於端午節、關於粽子,你們又有什麼想要說故事呢?

關於端午節詩詞歌賦:

南歌子·遊賞

宋代: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唐代:權德輿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

寂寥齋畫省,款曲擘香箋。

更想傳觴處,孫孩遍目前。

南鄉子·端午

宋代:李之儀

小雨溼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端午日

唐代: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和端午

宋代: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五月五日

宋代: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本文原出自2018年《今日端午節:在香甜的粽子裡,回味那些動人的事》,有改動。

相關焦點

  • 端午節吃什麼?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
    #端午節吃什麼#端午來臨憶屈原,龍舟競技眾人喊。粽子飄香香萬裡,華夏兒女不平凡。吃粽子是端午節的 一大習俗之一。每逢端午佳節,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粽子又稱「角黍」、「簡棕」,晉代時期,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食品。
  • 一年一度端午節,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賽龍舟是怎麼來的?
    吃粽子和賽龍舟。 吃粽子全國各地的人們大多數都會吃,但是賽龍舟在我國北方地區就比較少了,不過在南方依然是一項重要的賽事,看著龍舟上的健兒揮舞著堅實的臂膀,高喊著口號,端午節的氣氛也會被推到制高點。 那麼一年一度端午節的兩大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麼賽龍舟又是怎麼來的,和屈原有關係嗎?
  • 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回顧屈原的故事
    (註:靈均是屈原的名,據說屈原出生寅日寅時起名正正靈均),意為正大光明正直大方。都是懷念屈原的美妙詩篇。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大忠臣,大詩人,在他就義前作的《離騷》與世同存,流傳人間。乃民聞訊紛紛驅舟搜尋到洞庭湖,不見屍身,人們為保護屈原不被魚蝦吃蝕,將飯糰投入江中餵飽魚蝦不至傷害英軀。
  • 端午節到了,你吃粽子、賽龍舟和系絲帶了嗎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古稱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又稱端五或端陽。是我國民間傳統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受到全國各地普遍的重視。秦漢時代,端午節就被我國南方的一些民族定為節日了。到了宋朝,朝臣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把五月五定為端午節,傳諭全國紀念屈原。現在,端午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和系絲帶。吃粽子端午吃粽子的習俗由來已久。
  • 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賽龍舟?聽民俗專家解釋
    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賽龍舟?5月30日,將迎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這個節日的「標配」。那麼,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和賽龍舟呢?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粽子古稱筒粽、裹粽、角黍、黏黍。關於粽子的源起,人們普遍認為是為了追念偉大詩人屈原。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愛國為民,被讒言所害,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
  •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介紹 端午節習俗盤點:賽龍舟吃粽子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  傳說一: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簡介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其風俗的形成是南北方融合的產物。端午節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的叫法有20多種,是別名最多的節日。常聽到的有端陽節、端五節、五月節、龍舟節、重午節、草藥節、正陽節、粽子節等等。吃粽子、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他實際姓羋,不姓屈。
  • 端午節你能想到什麼? 吃粽子、賽龍舟還是佩香包...
    端午節你能想到什麼? 吃粽子、賽龍舟還是佩香包.....時間:2020-06-25 10:2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你能想到什麼? 吃粽子、賽龍舟還是佩香包..... 1.掛艾草、菖蒲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都有其原因。
  • 端午節都吃什麼,有哪些習俗,不止吃粽子賽龍舟!
    五月初五端午節民俗活動主要有:賽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習俗。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
    每年農曆5月5日端午節,全國人民基本上都要吃粽子,喝黃酒,掛艾枝和菖蒲,賽龍舟,梁吳均《續齊諧記》裡曾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投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掙救。端陽重度,乃遺俗也』說明當初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 端午節吃粽子和看賽龍舟
    端午節吃粽子和看賽龍舟南山關山農曆五月初五稱端午節。端午節在歷史上曾經有很多別名,如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節、重五節、重午節、浴蘭節、天中節、地臘節等等。端午節可能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的一個。我讀小學時,老師就跟我們講過端午節的來由,說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因為楚國的大忠臣屈原,在五月初五跳進汨羅江殉國而死。從那時候起,在我幼小的心靈裡,對屈原就充滿了無比的崇敬。小時候我也喜歡端午節,因為有粽子吃,還有龍舟賽可以看。
  •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還有著更深的含義
    賽龍舟開始了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四大節日,提起端午節,人們就會想到吃粽子,賽龍舟,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不過當我查詢一些歷史資料後,我卻發現了端午節並不僅僅只是紀念屈原的,它還有著更深的含義。屈原雕像端午節這天,幾乎大家都會吃粽子和賽龍舟以此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
  • 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和賽龍舟呢?聽聽民俗專家怎麼說
    原標題: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賽龍舟?聽民俗專家解釋    「白白餈粽美,青青米果新。」5月30日,將迎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這個節日的「標配」。那麼,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和賽龍舟呢?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粽子古稱筒粽、裹粽、角黍、黏黍。
  •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品名詩絕句、觀古人趣事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眾多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 端午節為什麼又稱粽子節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又稱粽子節端午節又稱粽子節嗎?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就是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因此也有人稱端午節為粽子節。那麼粽子節是端午節的別稱嗎?其實粽子節並不是端午節正經名字,只是現在有部分人用粽子節代指端午節而已。
  • 又到了賽龍舟,吃粽子的節日:端午節
    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 從吃粽子和賽龍舟的起源,聊聊粽子的種類、吃法與端午節的食俗
    一提起端午節和粽子,人們往往以為是紀念大詩人屈原,粽子就是投入汨羅江祭這位詩人的祭品,其實並非如此。聞一多先生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認為紀念「端午節」是我國古代南方吳越一帶先形成的,粽子的前身「竹筒食」,也是他們發明的。
  • 從吃粽子和賽龍舟的起源,聊聊粽子的種類、吃法與端午節的食俗
    一提起端午節和粽子,人們往往以為是紀念大詩人屈原,粽子就是投入汨羅江祭這位詩人的祭品,其實並非如此。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起源聞一多先生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認為紀念「端午節」是我國古代南方吳越一帶先形成的,粽子的前身「竹筒食」,也是他們發明的。
  • 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這些你都知道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這些你都知道嗎 明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 端五, 重午, 午日和夏節。雖然名字不同,但各地人民的習俗都一樣。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一個古老習俗。
  •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吃粽子,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你知道多少?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端午節這一天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但它在陽曆中的日期卻非常不固定。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就是「閏月」。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我國地域廣大,再加上許多故事傳說,因此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俗話說「五月五,過端午」,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