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南方人都習慣於尋艾草,茅草,菖蒲結草人插掛於門頭避邪,多攢的草燒灰濾水,叫灰水,浸糯米,切蘇木條,找麥葉又說竹葉用熱水燙,包灰水粽,用線纏繞好熬熟擱置涼幹,這一切在初四夜前準備就緒。
外出的家人基本都會在初五朝中午前趕回家。自2008年將端午節定為國家法定節日後,到時單位放假,遊子有更多時間回家,在節日加菜添酒一家人熱鬧高興吃粽子,論家常,講故事。
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代詩人文天祥的《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丹心照夙芳,鬢髮日巳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註:靈均是屈原的名,據說屈原出生寅日寅時起名正正靈均),意為正大光明正直大方。都是懷念屈原的美妙詩篇。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大忠臣,大詩人,在他就義前作的《離騷》與世同存,流傳人間。
春秋時期楚國強盛,算是一個大國,當時楚莊王一嗚驚人,勵精圖治,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到戰國時由於楚懷王狂妄自大,聽信於奸臣,對屈原的忠言逆耳,又由幹小人挑撥,孤立屈原,楚國逐漸敗落,國力漸衰,領導也沒了追求,所以就一直受欺於秦國。在到秦國的秦昭襄王上位後,給楚懷王寫信約他一起把兩國的矛盾商議解決,當面訂立一些條約。楚懷王接信後很時糾結,不知該否從言見面,去吧,怕人家欺負,不去又怕人說膽小怕事,所以昭見大臣商量,屈原說受秦國欺負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這次肯定有詐,明顯就是個圈套,如果大王要去的話一定會上他的當。奸臣誦大王令兒作梗,說是一直受秦國欺負,現在秦有意講和,那有不赴約的道理,楚懷王心想也是,便去了。
殊不知,剛入秦國地界,就被設伏的兵埇摛拿,在秦國受盡凌辱,被逼籤割疆土,苦不堪言,最終客死他鄉。
楚國臣民悲痛難忍。推太子為王即楚頃襄王,這時屈原力勸楚頃襄王羅網人材,鼓動勉勵將士,操戈戎馬,未及功圓利從,秦國派兵入侵,激戰中楚頃襄王和姦臣們遺逃避難,後以割讓疆土求和。奸臣們進諫大王說這次戰敗歸宿屈原,從此屈原被流放邊關,屈原回想往事,心生悲涼,看到處民不聊生,孤鴻遍野,慘見玩世不恭,從此寫下《離騷》留下世上,五月初五日弧身走向汩羅江,謝世長辭。
乃民聞訊紛紛驅舟搜尋到洞庭湖,不見屍身,人們為保護屈原不被魚蝦吃蝕,將飯糰投入江中餵飽魚蝦不至傷害英軀。從此後湖南汩羅江,湖北姊歸江每逢端午日都集體蕩舟以紀念,將粽子撒落江中祭典這位愛國忠臣,大詩人屈原。
英雄在人民心中,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愛國英魂回陽過端午。吃粽子,賽龍舟全國興起,慶祝傳統的端午節,紀念屈原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