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2020-10-22 成長新視點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文/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來歷傳說多樣,習俗更多多彩。最深入人心的來歷,是與屈原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主要是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菖蒲)。

一、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也叫浴蘭節,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此外,端午節還稱為「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詩人節」等。它的來歷,究竟是什麼,自古以來有多個傳說。

1.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不見屈原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大家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後來,世人為了寄託哀思,緬懷屈原,便蕩舟江河之上,逐漸發展成為了龍舟競賽。

唐代文秀《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3.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理由是:

一是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是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而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是至今流傳「五彩絲系臂」的風俗,帶有「以像龍子」紋身習俗的遺蹟。   

4.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消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從先秦以後,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為此喝雄黃酒,掛艾草,也就可以理解。

5.夏至說。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理由:

一是《荊楚歲時記》中未說五月初五吃粽子的風俗,卻寫在了夏至節中。隋代杜臺卿所作《玉燭寶典》,把競渡劃為夏至節的娛樂活動,可見與屈原無關。

二是端午節風俗中的「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活動,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是《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應是夏至節。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故事,影響廣泛,已深入人心。因此,端午節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表達了對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讚美、弘揚和傳承,更符合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更具有文化意義。

二、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從古至今,在各民族中有很多種形式,一個比一個精彩,皆體現了獨特的民俗風情。

1.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以划龍舟以紀念他。同時,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屈原的身體。

龍舟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中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

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一直有端午節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划龍船時,還有與之匹配助興的龍船歌,詞曲為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合而成,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而廣東韶關市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一直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划龍舟,因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藝術表現形式,也早已流傳至世界各地。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

2.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又稱角黍和筒粽,是端午節必吃的一種食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並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喝雄黃酒,也是一大習俗,有祛除邪祟病魔的意思。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民間會在此日將蒲根切細、曬乾,拌上少許雄黃,浸入白酒,也有單獨用雄黃浸酒的,故名「雄黃酒」。

在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容易萌發。古人認為,人吃五穀雜糧生百病,多是因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導致。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人們發現喝雄黃酒能夠驅邪解毒,為此端午節喝雄黃酒盛行開來。

4.掛艾草或菖蒲,是端午節的又一個重要內容。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到來時,氣溫上升,是疾病的高發期。這時,人們會利用艾草或菖蒲的特殊香味和功能,在家門口掛幾株,以用來驅病、防蚊。

除了以其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有的還會製成各種形狀佩戴和懸掛,來達到目的。

5.佩香囊,有驅瘟之意,多為兒童們衣服上的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等香料,外包以絲布,再用五色絲線編成各種形狀,結成一串,清香四溢,玲瓏可愛,深得孩子們的喜歡。

6.畫額,是用雄黃酒在小孩子們額頭上畫「王」字,目的是驅趕毒蟲。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也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7.相親,少數地方的習俗,是在划龍舟的活動裡,小夥子看上姑娘時,就去送香囊,或者去女朋友家定親,並帶上二刀肉和兩壇白酒。

端午節,在全國各地還有躲端午、佩長命縷、避五毒、採藥、佩豆娘、端午雨、跳鍾馗、鬥草、打馬球和遊天壇等民間習俗。每一個習俗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和傳說。

相關焦點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從小,長輩們就告訴我們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要包粽子吃,喝雄黃酒,還要在門前懸掛艾蒿來去惡闢邪,而且還有賽龍舟可以觀賞。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呢?從小到大,我們只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也只知道端午要吃粽子,划龍舟,那麼端午節還有一些其他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嗎?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之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是我女兒嘴裡這幾天一直在哼唱的端午童謠,是呀馬上又到端午節了。那麼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時各地的一些風俗習慣嗎? 我很小的時候,我爺爺每到端午節都會給我講一個故事,說戰國末期有個楚國的政治家,因為耿直被其他大臣排擠,後來被流放,楚國滅亡後投了汨羅江。這個人就叫屈原,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就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的10個習俗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其他8個很少有人知道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10個習俗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其他8個很少有人知道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這一首詩將人的思緒拉到端午節,很多人對端午的習俗還停留在吃粽子紀念屈原   原標題:端午節的10個習俗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其他8個很少有人知道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 又是一年端午,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還有哪些習俗
    ,端午的起源說除了源於屈原外,還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多種說法,其實不然,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考證認為:端午起源於吳越先民以龍為主題的圖騰祭祀。,咱們就會想到吃粽子和划龍舟,這兩大習俗一直傳承至今。
  • 各地下起龍舟雨,即將迎來端午節,除吃粽子和划龍舟還有哪些習俗
    划龍船端午一直是被認為人們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的起源說除了源於屈原外,還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多種說法,其實不然,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準備蒸的粽子一提到端午節,咱們就會想到吃粽子和划龍舟,這兩大習俗一直傳承至今。
  •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
  • 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等.
  • 端午節的10個習俗,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其他8個,很少有人知道
    蘇軾這一首詩將人的思緒拉到端午節,很多人對端午的習俗還停留在吃粽子紀念屈原上,殊不知端午還有別樣的習俗。汪曾祺《端午的鴨蛋》一文,為我們展示了家鄉端午的風俗:系五色繩、做香角子、貼五毒、喝雄黃酒、畫額、吃十二紅等等。
  • 端午節的這些習俗,除了吃粽子、划龍舟,你還知道哪些?
    蘇軾這一首詩將人的思緒拉到端午節,很多人對端午的習俗還停留在吃粽子紀念屈原上,殊不知端午還有別樣的習俗。汪曾祺《端午的鴨蛋》一文,為我們展示了家鄉端午的風俗:系五色繩、做香角子、貼五毒、喝雄黃酒、畫額、吃十二紅等等。正如他所言,端午習俗早已不是划龍舟吃粽子,時代已經賦予它更多意義。
  •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25 10: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到了,在此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 端午節為紀念屈原而產生?除了踏青和吃粽子還有那些習俗?
    除了屈原,端午節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歷史人物的說法,這些典故不一一介紹了。民間傳說都不可信,以上幾種說法都有學者通過考證給予否定。然而,老百姓過日子不是搞學術,他們更願意把喜歡的節日和喜歡的人扯上關係。
  • 端午節來歷的故事簡介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燻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就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燻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就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就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端午節的來歷之一:紀念屈原說。
  • 今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憶屈原
    端午節習俗吃粽子粽子是大中華地區、日本關西至北陸地區、越南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親友之間還互相饋贈。粽子古稱筒粽、裹粽、角黍、黏黍。關於粽子的源起,人們普遍認為是為了追念偉大詩人屈原。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是在晉代;到了唐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風味小吃;明清兩代,粽子更是成為一種吉祥食品。划龍舟在大中華地區、日本、琉球,端午節會划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划龍舟還有哪些很少聽說的習俗?
    ,要說這節的起源,在民間影響最大,流傳最深遠且老百姓最信服的便是屈原投汩羅江自盡殉國,人們為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建立此節。當然,還有一種很常見的說法就是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孝女名為曹娥,她的父親在划龍舟迎潮神時不幸掉入江中淹死,很多天也沒見到屍體,那時年僅14歲的曹娥晝夜沿江號哭,七日七夜未有音信後,在五月初五這天跳江尋父,終於尋得屍體。
  • 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這些你都知道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這些你都知道嗎 明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 端五, 重午, 午日和夏節。雖然名字不同,但各地人民的習俗都一樣。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一個古老習俗。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來臨,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國家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8年一月一日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偉人之名人盡皆知,傳統節日全民共享,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 端午節可別光吃粽子,這些活動和來歷故事一定要知道哦
    一年中有很多的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意義和來歷故事,每個節日也都會有自己的儀式感和民俗文化風俗,都是獨一無二的,除了風俗文化還有飲食文化,幾乎每個節日都有屬於這個節日要專門吃的食物,比如中秋節吃月餅,清明節吃青團,端午節吃粽子,等等,那麼這些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歷故事,今天我們來講講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 重溫端午節的來歷、屈原的傳說故事和習俗「巧手荷包話端午」
    「巧手荷包話端午」一、活動目的:通過端午節主題活動的開展,重溫端午節的來歷、屈原的傳說故事和習俗活動,感受濃鬱的傳統文化氣息;二、活動主題及相關信息1、主題:「巧手荷包話端午」;2、時間:2020年6月23日下午3:00;3、地點:經典匯三、活動流程1、話說端午節,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2、團隊下半年的活動計劃、分工和目標;
  • 今日端午節:那些關於節日、關於粽子、關於屈原的故事
    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