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來歷的故事簡介

2021-01-15 醫學影像雲

端午節的由來,向來說法不一。不少人把它當作紀念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就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燻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就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燻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就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就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端午節的來歷之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就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的來歷之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就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就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就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端午節的來歷之四:惡日說。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就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燻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端午節的來歷之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就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就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端午節的來歷之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的風俗 :

粽子就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

在端午節時受歡迎的食物就就是粽子,粽子就是以米包著肉、花生、端午節風俗習慣及其他材料,再以竹葉包裹。而粽子的傳統則來由於汩風俗邊的魚夫,將關於清明節的文章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他們教師節簡訊將屈原吃掉。

粽子就是端午節的節日端午節的風俗習慣,風俗習慣各地的華人,無論就是本地、中國、風俗習慣、香港,還就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曆五月初五前準備各式粽子應節。

但你知道嗎,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臘八節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就是習慣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粽子可就是稱為角黍。

明清以後,風俗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端午節,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由材料以至粽葉,都有著很大的習慣,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春節的文化內涵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端午節、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西晉端午節風俗習慣《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菰葉裹黍米慄棗,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就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就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臘八節就是佛教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元宵節的來歷、龍船花,製成人形重陽節簡訊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

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就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就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飲雄黃酒

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

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對中國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意義。許多中國人相信五月就是一年中容易引發疾病的危險時節,因此必須有許多防備家人生病的措施。許多家庭會將一種特別的植物-艾草掛在門口,作為保護之用,而人們也會掛帶香包,它就是以含有多種香味的藥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護人們遠離疾病。

>>> 轉載聲明:版權申明【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 來源:世界鐘錶文化


相關焦點

  •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
    據現代考證,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著很多不同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故事到底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一舉攻破楚國都城,眼看著家國覆滅,卻無力救國的屈原痛心不已
  • 端午節起源傳說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成為端五,端陽。在這天人們會有食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飲雄黃酒、佩香囊等習俗。那麼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呢?一:紀念屈原最廣為流傳的就是紀念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從小,長輩們就告訴我們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要包粽子吃,喝雄黃酒,還要在門前懸掛艾蒿來去惡闢邪,而且還有賽龍舟可以觀賞。
  • 端午節的由來來歷50至100字左右 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傳說介紹
    那麼在2018年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就讓小編為你整理端午節由來來歷50至100字左右,還有關於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傳說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來歷50至100字左右(一)  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
  • 一場讓中學生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的端午節活動
    >一場讓中學生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的端午節活動2016-06-10 09:27:3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同時,端午也是紀念屈原、秋瑾等先輩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節,開展緬懷先輩,傳承民族精神的系列活動,根據我校工作實際,我校將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開展以「弘揚民俗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為主題的端午節文化活動。  一、活動時間:6月9日——6月10日  二、活動內容、形式、目標、要求  活動一:感知端午。
  •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 屈原的故事簡介資料跳的是什麼江?
    端午節的來歷除了和祭祀有關之外,還與一位詩人有關那就是屈原,端午吃粽子的習俗就與之相關,那麼端午節屈原的故事簡短是什麼呢?關於端午節屈原的故事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端午節屈原的故事簡短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 端午的來歷,端午節有什麼禁忌?
    端午的來歷,端午節有什麼禁忌?時間:2020-06-27 12:5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的來歷,端午節有什麼禁忌? 端午節,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的由來50字100字400字 端午節的來歷起源歷史故事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端午節和運動的關係由來已久,如果說古代中國有什麼大型體育節日的話,那絕對非端午節莫屬。那麼為什麼會有端午節呢?端午這個節日從何而來?小編整理了端午節的由來及歷史故事,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2018端午節高速免費嗎?
  •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來歷
    為了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端午節,接下來就和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傳統的節日的來歷,看看它的由來是什麼?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 重溫端午節的來歷、屈原的傳說故事和習俗「巧手荷包話端午」
    「巧手荷包話端午」一、活動目的:通過端午節主題活動的開展,重溫端午節的來歷、屈原的傳說故事和習俗活動,感受濃鬱的傳統文化氣息;二、活動主題及相關信息1、主題:「巧手荷包話端午」;2、時間:2020年6月23日下午3:00;3、地點:經典匯三、活動流程1、話說端午節,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2、團隊下半年的活動計劃、分工和目標;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這是我女兒嘴裡這幾天一直在哼唱的端午童謠,是呀馬上又到端午節了。那麼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時各地的一些風俗習慣嗎?首先我們來說說端午節來歷 我很小的時候,我爺爺每到端午節都會給我講一個故事,說戰國末期有個楚國的政治家,因為耿直被其他大臣排擠,後來被流放,楚國滅亡後投了汨羅江。這個人就叫屈原,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就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呢?從小到大,我們只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也只知道端午要吃粽子,划龍舟,那麼端午節還有一些其他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嗎?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之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歷史淵源
    但是今年,高考和中考卻在端午節之後,這就意味著考生要先慶祝完端午節,才參加考試。今年的端午節是在6月25日,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些什麼呢?具體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百越族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文/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來歷傳說多樣,習俗更多多彩。最深入人心的來歷,是與屈原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主要是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菖蒲)。
  • 端午節的來歷由來是什麼 端午節傳說故事有哪些?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古稱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又稱「端五」或「端陽」。是我國民間傳統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受到全國各地普遍的重視。》》2015端午節放假通知安排時間端午節的來歷由來  「端」是開始的意思。《風土記》裡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 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 端午節的來歷,正宗的香包什麼樣
    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總是要紀念幾位偉人的,端午節,就和屈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此之外,端午節還有著很多的傳說故事,我幾乎所有的傳統文化知識,都是來源於外公外婆,現在想來,他們一定是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給我灌輸著關於傳統文化的知識。端午節,是屬於故事的,是屬於屈原之類的故事主人公的。
  • 端午節英語作文:端午節的來歷(中英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端午節英語作文:端午節的來歷(中英對照) 2012-06-20 16:24 來源:北京考試報 作者:
  • 端午節的真實來歷
    舉個例子來說,端午節是中、日、韓三國都會過的一個重要節日。那麼端午節是如何來的呢?以上是端午節來歷的通俗版本。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其實,東亞人民過端午節要早於春秋戰國時期。在上古時代的東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那就是夏至節。此時太陽剛好在北回歸線上,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非常有紀念意義。現在夏至節雖然消失了。但是東亞中原地帶。
  • 端午節簡介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