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相貌氣質很符合「國學大師」
導語:臺灣文化名人南懷瑾近日去世,大陸媒體多以「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說辭加以報導。而之前的幾位文化老人,如啟功、任繼愈、季羨林去世時,媒體也冠以「國學大師」的稱謂。
按說,「死者為大」,對逝去者多幾分溢美也無不可。但因為「國學大師」這個帽子現在很流行就隨便亂扣,那也未免媚俗了。
南懷瑾,怎麼就成國學大師了呢?
一、南懷瑾是文化名人,但不是國學大師
南懷瑾的演講常漏洞百出
1、不通古文也能叫國學大師?
南懷瑾的著作和演講的確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氣味,比如《論語別裁》、《老子他說》,但這不代表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精闢的研究。正如一個人嘴裡老是哼著小曲,也不能代表他就是作曲家一樣。
以《論語別裁》為例,裡面充斥著對簡單古文的理解錯誤。比如《論語別裁》中對「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的解釋是:父母在面前和父母不在面前、背著父母的時候都要言行一致。
其實就算粗通古文的中學生都知道,「在」和「沒」對舉指「在世」和「死後」,而不是「在面前」和「在背後」。
再如《論語別裁》中對「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解釋是:「那些蠻族落後地區的人,也有頭子,有君長、酋長。但光有形態,沒有文化,有什麼用,不如夏朝,殷商,雖然國家亡了,但歷史上的精神,永垂萬古,因為它有文化」。
這段解釋真能令人噴飯。但凡對儒家有點了解和對古文有點認識的人,都知道這裡的「亡」是通假字,通「無」。整天感嘆「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的孔子,是在用這句話感慨「連夷狄都知道君臣之禮,不像我們這裡都沒有了」。孔子這個人一生為周禮(所謂周禮,簡單說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各的樣子,各尊各的禮節)的淪喪耿耿於懷,為自己的整個人生樹立的目標就是恢復周禮——即「克己復禮」,所以孔子的言論裡非常多「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這種對「世風日下」的感慨。南懷瑾把這一句做了相反意思的翻譯,不僅反映出他對古文不通,而且反映出他對儒家缺乏最基本的理解。
南懷瑾《歷史的經驗》中寫道:「專門好文的,最後也是亡國,不注重軍事國防,如吳王夫差,魯國的偃王」。這就很奇怪了,因為眾所周知吳王夫差窮兵黷武,怎麼反而「不注重軍事」了?原來《反經》中有一句話:「曹公曰: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本意是把夫差和偃王分別當做「恃武者滅」和「恃文者亡」的例子,由於南懷瑾不懂古文,理解成「恃文者亡,比如夫差、偃王」了。
上述這樣的低級錯誤在南懷瑾的著作和演講中不勝枚舉。把南懷瑾稱為國學大師,猶如把不懂音符者稱為作曲大師,把不通筆墨者稱為書法大師。
2、南懷瑾堪稱文化方面的「奇人異士」,但並不是搞學術的
南懷瑾的言論經常讓人感覺荒誕不經,不像是個嚴肅的學者。比如「男人的精蟲有青、黃、赤、白、黑五種,再加上酪色、酪漿色共七種。這個說法要去求證了,以我所曉得的,是有不同的顏色。譬如有些大哲學家、科學家,或者大英雄,他的精的顏色不同於一般。」(南懷瑾《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我們曉得臺灣有鹿,它有些是鯊魚化成的,鯊魚到了年齡會跳上海來,在沙灘上打個滾,就跑到山裡變成鹿了。你信不信?信不信由你,講不講由我。有一些東西的確會變的,蒼蠅、蚊子是寄蟲變來的,飛蛾是蠹蟲變的。這是『物化』的道理。我們人也是變來的,精蟲變來的,對不對?」(南懷瑾《莊子講記》)
「現在美國很流行《山海經》,最近在拼命地研究它。根據《山海經》的證明,我們的祖宗大禹治水到過美國,現在美國人在承認。如果研究《山海經》,我們老祖宗大禹治水不但到過美國,還到過歐洲,中東,紅海,地中海一帶。」(南懷瑾《莊子講記》)
看了南懷瑾這類書和演進,你不得不承認他確是文化方面的「奇人異士」,但「奇人異士」終歸是混江湖的,而不是居書齋的。
3、評價"X學大師」的標準是「學術水平」而不是「仙風道骨」
大概是武俠小說看多了,中國人想到「大師」眼裡就會浮現出那種「仙風道骨」的畫面。如果能長成文懷沙那樣的皓首童顏或者南懷瑾這樣的仙風道骨,天然就給人「大師」的感覺。
但是要說某人是一個學問領域的大師,終歸要看他在這個領域的學術水平,而不是看他的「扮相」吧?
二、南懷瑾戴上「國學大師」的帽子卻也不奇怪
翟「大師」連通汽車產業與國學
1、連翟鴻燊都是「國學大師」呢
在百度輸入「國學大師」,最先出來的提示不是南懷瑾、不是文懷沙、也不是季羨林,而是翟鴻燊。
可能有人不知道翟鴻燊是誰,請看幾個新聞標題——
《市農機局組織觀看國學大師翟鴻燊教授講座》、《著名國學應用大師翟鴻燊教授下榻惠州凱賓斯基酒店》、《遠洋地產翟鴻燊國學應用智慧講座圓滿落幕》、《榮威750:國學大師翟鴻燊教授臨沂公開課指定座駕》、《市民政局幹部職工與時俱進學「國學」》……
這位名聲響噹噹的「國學大師」「儒釋道貫通」,但他拿著的《論語》卻是漢語拼音注音版。
他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好的培訓應該是遊山玩水」,但《論語》中「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原意是指仁者像大山般堅守不動,智者像水般靈活變通。
他說「萊布尼茨讀完了道德經、易經之後,然後把二進位發明了……最後二進位用在了電腦上,電腦現在又變成了網際網路……所以網絡的概念也是老子發明的,叫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他說「美國一些大學學雷鋒達不到一定次數不準許畢業」、「《亮劍》成了500強公司及國外大學的教材。」
他說「我5年前在清華大學講課的時候,我提到華爾街金融危機,他們說我危言聳聽。」
他說「你看『佛』字,左邊是一個人字,右邊是一個美元的符號倒過來,佛也是愛錢的。」
2、和翟鴻燊有相似之處,但「扮相」好得多的南懷瑾自然更是「國學大師」
翟鴻燊的《大智慧》DVD銷售成績非凡,在機場賣了「10萬套」,創下了經管類單套產品的紀錄。
南懷瑾辦太湖大學堂(太湖大學堂隸屬於東西精華農科蘇州有限公司,該公司法人就是南懷瑾),小學部每學期的學費在8萬到10萬元之間,學生185人。
翟鴻燊到惠州、廈門、太原……給企業家和官員授課;南懷瑾在太湖大學堂的一場講學就匯集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孫家州、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人民日報原副總編周瑞金、國家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副主席郭立根、海南航空董事長陳峰等政商學名流。
翟鴻燊擔任「理論導師」的「華之富」涉嫌傳銷;南懷瑾太湖大學堂隸屬的「綠谷集團」所產「中華靈芝寶」是國家藥監局《違法藥品廣告公告》名單上的常客。
翟鴻燊自稱是「軍黨委辦公室主任之子」,「上初中時就是萬元戶了」;南懷瑾介紹中說少年時期開始,遍讀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同時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天文曆法諸學。抗戰時期,先是投筆從戎,執教於軍校,後來辭去教職,遍歷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奇士,後在名寺閉關研修佛學,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傳授。
翟鴻燊走紅於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到政府支持的「國學熱」;南懷瑾興起於上世紀60年代臺灣當局推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翟鴻燊和南懷瑾兩位「國學大師」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南懷瑾高壽、矍鑠、著作等身……,「扮相」要遠勝於翟鴻燊。
三、「國學大師」的帽子亂飛為哪般
孔子像進入天安門區域不是偶然事件
1、與官方對「國學」的推動有關
一份1991年出爐的文件《蘇聯巨變之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中指出:「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表明,如果不能有效地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並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中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確立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也正是從此之後,「國學」逐漸興起,乃至成為一種「熱潮」。
「國學熱」裡從未缺乏官方的身影,孔子像甚至都一度進入了天安門區域。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延續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產階級」的「革命」認同。後三十年,則一直存在認同之惑,因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產階級」已經太過久遠,脫離現實,而全面擁抱「西方主流價值」又不可能被接受。所以尋找一個新的認同迫在眉睫。這時候,樹立起「傳統價值」與「西方主流價值」並峙,號召國人凝聚在前一價值之下,共建偉大民族組成的崛起國家,就成為當然選擇。
2、也與人們、尤其是企業家們趕時髦有關
學者郭宇寬在《兄弟我當年》中寫道:以前的教授們一開口都得是「兄弟我在牛津的時候」,「兄弟我在芝加哥的時候」,不然根本鎮不住場子。而現在開口就是「兄弟我種地的時候」,「兄弟我在廠裡當學徒的時候」,這才是院長、主任級別的範兒。
同理,以前企業家們說「我去美國的時候」、「我拿MBA的時候」顯得牛氣。而現在,開口就是「我是XX大師的弟子」、「佛道雙修」才有面兒。
結語: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在政府和商人出於各自目的的追捧下,一位位「國學大師」誕生了。只是,媒體總得守住「事實」的底線吧?
第2205期 本期責編 劉彥偉
出品 騰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