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口述史料展出 「中國記憶」項目和生命賽跑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九一八口述史料展出 「中國記憶」項目和生命賽跑

2016-09-18 22:59: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官志雄

中國記憶項目東北抗日聯軍專題資源建設成果展。湯琪 攝

  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湯琪)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5周年,國家圖書館舉辦了東北抗日聯軍專題成果發布會,以此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大批東北抗聯老戰士日記手稿、口述音頻等一批文獻入藏國圖,年近百歲的抗聯老戰士盼年輕人銘記歷史。

  項目組和生命賽跑搶救歷史

  2012年初,國圖「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啟動了東北抗日聯軍專題資源建設,五年中,這個平均年齡33歲的項目組追尋先烈足跡,先後在北京、黑龍江、遼寧、湖北、新疆、廣東、吉林等地,對全部25位已知健在的東北抗聯老戰士和60位抗聯後代、相關歷史研究者、親歷者,進行了口述史訪問、影音文獻採集,獲得240小時的口述史料及大量照片、手稿、音像資料等文獻。

東北抗日聯軍老戰士日記和回憶錄手稿。湯琪 攝

  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主任湯更生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採訪時感慨,項目組是在和生命賽跑。「從時間上看,今年已經是該項目的第五年了,現在還要在85位老戰士的基礎上,繼續找尋更多的歷史親歷者。」

  湯更生介紹,很多抗聯老戰士已經90多歲高齡了,在採訪過程中有很多位老人已經相繼去世。「搶救這段歷史的緊迫性,也是我們項目組最大的難度和責任,」她說。

  93歲老戰士盼年輕人銘記歷史

  當天,「不朽的抗聯——中國記憶項目東北抗日聯軍專題資源建設成果展」在國圖同期舉辦,展覽通過圖文、視頻、實物等形式,介紹了東北抗聯的鬥爭歷程。其中,抗聯戰士蔣澤民的日記和回憶錄手稿、口述史料錄音帶、戰士公文包等舊物引人注目。該展覽將持續至9月30日。

93歲抗聯老戰士李敏盼年輕人銘記歷史。湯琪 攝

  看到這些豐富的史料,1936年加入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第四師的李敏深表欣慰。93歲的老人「感到非常高興」,她說道,「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已經很久沒人幫我們講出去了,這個展覽把那段歲月講的這麼清楚,我很放心,希望更多年輕人銘記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定宜莊則表示,口述本身是其他方式無可替代的表達和紀念,口述史讓那些普通的抗聯老戰士栩栩如生。「最讓我感動的是,這次有大量對女性戰士的採訪,她們付出的犧牲很大,從女性的角度講述她們的故事,體現了全民抗戰的歷史事實。」(完)

相關焦點

  • 為了「人去藝不絕」他們和時間賽跑!全國首個藝術口述史資料庫在寧...
    日,國內首個藝術口述史資料庫——「中國藝術口述歷史資料庫」在南京藝術學院發布,最終總計3210小時的採訪和容量達74802.76G的數據,不僅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記憶,也為今後的電影史、藝術史等學科研究和教學提供了珍貴的學術資料。
  • 講演紀要 | 周曉虹:口述歷史與生命歷程——記憶與建構
    原創 周曉虹 群學書院2020年5月6日,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周曉虹發表了《口述歷史與生命歷程——記憶與建構》的線上演講,這也是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舉辦的
  • 口述史料的獨特價值與史料的整理鑑別
    文字史料,包括官方文獻和民間文書,歷來是史家研究歷史的主要憑據,但畢竟很多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文獻記載或語焉不詳,甚至付諸闕如,也有些只是一面之詞,無法反映歷史真相。而且由於種種社會變遷和歷史動亂,導致大量檔案文獻的散佚流失,更是常有的事。當事人的口述,恰恰能彌補這些不足,對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所做的口述在這方面的作用尤著。
  • 地方文史|金光耀、金大陸:如何發掘、使用口述史料?
    當時,美國歷史學者亞倫·芮文斯( Allen Nevins)在哥倫比亞主持的福特汽車公司口述史項目,對福特公司的老闆和普通員工都進行了詳細的訪談,光訪談記錄就達26000多頁,為哥倫比亞大學成為世界範圍內口述史研究重鎮奠定了紮實基礎。1997年金光耀教授曾前往哥倫比亞大學訪學,對該校濃厚的口述史研究氛圍深有體會。
  • 中央蘇區婦女親歷者口述史料的特點及其價值
    (江西贛州34100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社會問題的治理研究」(17BDJ062)  一、引言  史料是中央蘇區史研究的基石,深化和拓展中央蘇區史研究需要系統地發掘和使用新史料。
  • 留存「九一八」文物記憶
    新華社瀋陽9月17日電題:留存「九一八」文物記憶新華社記者秦富梁學生入學入團宣誓、軍人重溫入伍入黨誓詞、慕名參觀的群眾……「九一八」臨近,儘管需要網上預約,位於瀋陽柳條湖立交橋西北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遊客絡繹不絕。歷史是記憶的生命,文物是記憶的存檔。如何看待那段歷史,應該傳承怎樣的民族記憶?
  • 國家圖書館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項目
    為保存全民抗「疫」的時代記憶,做好特殊時期的國家記憶保存,履行「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使命,國家圖書館在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宣布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並正式面向全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徵集抗「疫」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收藏、研究、展示、紀念價值的代表性主題資源。
  • 30位老兵「口述史料」入藏抗戰館
    抗戰館播放抗戰老人口述視頻 (攝影 袁藝)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8月19日上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將30位抗戰老兵「口述抗戰」影像史料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其中,有不少「口述」戰爭資料屬首次發現。  這批捐贈史料裡既有參與抗戰的老兵口述戰鬥歲月,也有見證抗戰的普通民眾回憶戰亂年代,內容涉及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保衛戰、松山戰役、緬甸戰場等中國抗日戰場一系列重要戰役。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戰爭資料是首次發現,對於全面研究中國抗戰史具有重要價值。
  • 用口述歷史記錄重大歷史時刻
    本次培訓邀請到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為大家進行經驗分享。他從多個方面講述了口述歷史的概念和作用。並從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選取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科學家」代表人物——以病毒學家顧方舟先生等為例,在現場講解了「中國記憶中心」口述歷史的規範流程和基本方法。
  • 揭秘九一八與西安事變一手史料
    2011年,大陸首次出版《齊世英口述自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齊世英口述,沈雲龍等整理,林志勝記錄),距此書臺灣版出版又是二十年,「當年口述的聲音,禁錮在數十卷舊式大盤錄音帶上,塵封喑啞,思之不勝今昔之感」。
  • 東南大學「海外中國史料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1931年9月18日,日軍蓄意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點燃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火。從那以後,東北人民同日寇展開了長達14年的武裝鬥爭,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成為中國人民武裝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最早戰場。
  • 王宇英|與古為新:口述歷史新書過眼錄
    美國女學者賀蕭(Gail Hershatter)的《記憶的性別:農村婦女和中國集體化歷史》一書被認為比較好地運用了口述歷史方法,做到了既「依據文字記載去關注口頭敘述,亦依據口頭敘述去關注文字記載」,記錄了比「黨和國家提供的那些簡單的從壓迫走向解放的故事」更為多樣的細節與層次,呈現了記憶中「那種感官的直接性和未言明的毀滅性」,還反思了固定的身份認同對口頭敘述的影響
  • 全國首個藝術口述史資料庫在寧發布
    這一資料庫是南京藝術學院與中國傳媒大學進行跨區域、跨學科合作的成果,在留存史料的基礎上將口述歷史和藝術研究相結合,形成更有效的跨學科學術實踐。2016年以來,南藝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投入口述資料庫的建設工作,初步建成以電影為主,同時融合音樂、文學、戲劇等多個藝術門類的數據平臺,包含口述資料、文獻資料與視頻資料三大類別,在保證豐富信息量的同時,實現易於檢索的功能。
  • 千餘日夜口述編撰丨《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震撼發布
    原草堂負責人楊銘慶、張德成同志先後離世,帶走了他們有關草堂建設的珍貴歷史記憶,留給了我們無盡的思念和深深的遺憾。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得到各級領導、草堂前輩及各位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得到項目專家組專家的悉心指導。通過這個項目,我們記錄了草堂建設者的經歷見聞、深刻感悟、深入思考和熱切期盼,保存了帶著情感溫度的珍貴的史料。我認為這是用口述史視角方法傳承和弘揚詩聖文化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 積累史料傳承文化,《世紀》雜誌26年口述歷史呈現細節「魅力」
    「求真穩妥,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堅持。」「堅持三親(親歷、親見、親聞),以當代史為橫切面來挖掘史料,具有文獻價值。《世紀》始終堅持以第一手資料披露中國百年重大歷史事件內幕、介紹歷史風雲人物的傳奇經歷和趣聞軼事為重點,所發文章注重 「親歷、親見、親聞」,兼具史料價值高和可讀性強的特色。曾長期在中共隱蔽戰線工作的陳修良,作為最著名的紅色特工之一,其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引人關注。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新增203件抗戰時期文物史料
    新華社瀋陽9月16日電(記者趙洪南)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88周年。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於16日舉行「紀念『九一八』——抗戰文物史料捐贈儀式」,共接收到社會各界捐贈抗戰時期文物、史料203件。瀋陽市抗戰收藏家王宇多年來致力於抗戰文物史料收藏與研究,此次向博物館捐贈的抗戰時期日軍九二式重機槍子彈、日軍工具刀、日軍炮彈引信等文物、實物共計128件,為博物館歷年捐贈數量之最。王宇說,這些抗戰時期日軍武器和物品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不可辯駁的罪證,陳列於博物館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 「銘記歷史 勿忘九一八——抗戰文物史料捐贈儀式」在瀋陽「九·一...
    9月16日,「銘記歷史 勿忘九一八——抗戰文物史料捐贈儀式」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民革遼寧省直工委寧武支部領導,來自社會各界的文物收藏家、收藏愛好者,抗戰歷史研究專家及博物館領導共30餘人出席了捐贈儀式。
  • 馮其庸口述自傳:為存留一些歷史記憶(圖)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電 題:馮其庸口述自傳:為存留一些歷史記憶  中新社記者 應妮  2017年1月17日,紅學家馮其庸的口述訪談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中國記憶項目」上線;5天後,這位93歲的老者駕鶴西去。  在馮其庸生命的最後幾年,因為身體原因,他很少出來參加會議和做講座,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口述自傳上。
  • 國圖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 將納入親歷者口述史
    此外,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今日啟動,全方位收集和保存體現廣大人民群眾防疫控疫狀態下具有歷史價值或特殊意義的各類型資料,以及各地區、機構、團體的行動記錄。4月23日,國家圖書館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
  • 唐納德·裡奇:口述歷史中的公眾記憶與集體記憶
    什麼是公眾記憶? 同個人關於自身經歷的記憶相對應,公眾記憶代表了一個社會對於過去的集體認知。公眾記憶包括符號和故事,它們幫助一個社區根據其記憶中的(或想要記憶的)過去定義和解釋當前的處境。表現形式可以是遊行、聚會、重演和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