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3日電(王爵 李黎)22日,記者走在人煙稀少、略顯冷清的郫都老西街,隱約聽見陣陣鑼鼓聲和唱戲的聲音。順著聲音尋去,才發現聲音的源頭是位於郫筒街道老西街的郫都區振新川劇團。踏進川劇團,很難想像這個老舊的院子居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傳習展示基地。下午兩點,響亮的川劇唱腔迴蕩在整個劇場,臺下的觀眾一邊喝茶,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演出。
川劇藝術家登臺表演。李黎 攝
22日下午兩點,響亮的川劇唱腔迴蕩在整個劇場,臺下的觀眾一邊喝茶,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演出。記者在劇場旁的辦公室裡見到了劇團的主人,振興川劇團的團長易超文。5年前,易超文四處籌錢成立了振興川劇團,從那時起,這裡便成為了郫都區乃至周邊地區的戲迷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場地。「這些年,經歷了太多的起起落落,而我還是一直在做著我的川劇夢,從未改變。」看著辦公室牆上一面面代表著榮譽的錦旗,易超文講述著自己對川劇的堅守和傳承。
「我從小生活就在川劇世家,是聽著、看著、唱著、演著川劇長大的。後來開過計程車、在飯店洗過碗,也做過生意,但是川劇夢一直在我心裡,讓我割捨不下,所以我下定決心回來傳承川劇。」易超文告訴記者,他將做生意的積蓄都用來組建劇團,還向親朋好友借了幾十萬。
川劇團的表演藝術家張笑山從小看著易超文長大,也是全力支持他成立劇團的人。張笑山說:「我看著他一路走過來,實在是不容易。幾年前,這裡就是一片荒蕪、雜草叢生,他不顧一切要在這裡成立川劇團,我們一群人便下定決心要跟他一起傳承川劇文化。」在大家的支持下,易超文找回了兒時學唱川劇的師兄妹們,尋訪了成都周邊優秀的川劇演員,振興劇團開唱了。
在郫都區的戲迷大部分都知道,振興川劇團每天只有一場演出,演出時間是每天下午兩點。一張票12塊錢,還免費提供茶水,如此低的票價,川劇團怎麼能運轉下去呢?易超文說,各種各樣的開銷加在一起並不是一筆小數目,整個劇團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好在,近些年情況已經有所好轉,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川劇,像武漢、重慶等,很多地方都請我們去演出。能把川劇文化傳播到更多的地方,我心裡那叫一個欣慰,當然,這也為我們增加了收入,對整個劇團有了很大幫助。」
「來看戲的人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中老年人偏多。」易超文說,讓年輕的孩子了解、喜歡、學習川劇才是傳承的關鍵。「川劇是需要新鮮血液的,如果有一天喜歡川劇的老年人都不在了,年輕人又都不喜歡,那還談什麼傳承呢?」近兩年,易超文帶著川劇團的老師把川劇帶進了該區很多中小學。
「2016年,我們還在郫都一中開展了川劇進校園活動,免費給孩子們表演川劇,讓他們感受川劇的魅力。」易超文說,這學期,郫筒二小已經邀請劇團的老師去學校上課,每周三上一節川劇課。從理論學習到上場表演,孩子們已經慢慢迷上了川劇。「以前劇場絕對不可能有年輕人的身影,現在周末已經能看到有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來看我們表演了。」易超文欣慰的告訴記者。
除了把川劇帶進校園,易超文成立了川劇少兒培訓班。成立三年多的時間,培訓班一直免費為孩子們提供教學,平時只有星期天上課,寒暑假每天都會上課。「培訓班的小朋友不只是郫都區的,周邊地區的也有。前段時間培訓班有個雙流的小姑娘在少兒人才藝術比賽上獲得了二等獎,在培訓班裡還有很多和她一樣優秀的孩子。」為了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川劇,易超文把很多劇情和臺詞做了調整,更加引人入勝的情節、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川劇傳承的同時有了更多的創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