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振興川劇團團長易超文割捨不下的川劇夢

2020-12-17 中國新聞..

  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3日電(王爵 李黎)22日,記者走在人煙稀少、略顯冷清的郫都老西街,隱約聽見陣陣鑼鼓聲和唱戲的聲音。順著聲音尋去,才發現聲音的源頭是位於郫筒街道老西街的郫都區振新川劇團。踏進川劇團,很難想像這個老舊的院子居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傳習展示基地。下午兩點,響亮的川劇唱腔迴蕩在整個劇場,臺下的觀眾一邊喝茶,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演出。

川劇藝術家登臺表演。李黎 攝

  22日下午兩點,響亮的川劇唱腔迴蕩在整個劇場,臺下的觀眾一邊喝茶,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演出。記者在劇場旁的辦公室裡見到了劇團的主人,振興川劇團的團長易超文。5年前,易超文四處籌錢成立了振興川劇團,從那時起,這裡便成為了郫都區乃至周邊地區的戲迷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場地。「這些年,經歷了太多的起起落落,而我還是一直在做著我的川劇夢,從未改變。」看著辦公室牆上一面面代表著榮譽的錦旗,易超文講述著自己對川劇的堅守和傳承。

  「我從小生活就在川劇世家,是聽著、看著、唱著、演著川劇長大的。後來開過計程車、在飯店洗過碗,也做過生意,但是川劇夢一直在我心裡,讓我割捨不下,所以我下定決心回來傳承川劇。」易超文告訴記者,他將做生意的積蓄都用來組建劇團,還向親朋好友借了幾十萬。

  川劇團的表演藝術家張笑山從小看著易超文長大,也是全力支持他成立劇團的人。張笑山說:「我看著他一路走過來,實在是不容易。幾年前,這裡就是一片荒蕪、雜草叢生,他不顧一切要在這裡成立川劇團,我們一群人便下定決心要跟他一起傳承川劇文化。」在大家的支持下,易超文找回了兒時學唱川劇的師兄妹們,尋訪了成都周邊優秀的川劇演員,振興劇團開唱了。

  在郫都區的戲迷大部分都知道,振興川劇團每天只有一場演出,演出時間是每天下午兩點。一張票12塊錢,還免費提供茶水,如此低的票價,川劇團怎麼能運轉下去呢?易超文說,各種各樣的開銷加在一起並不是一筆小數目,整個劇團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好在,近些年情況已經有所好轉,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川劇,像武漢、重慶等,很多地方都請我們去演出。能把川劇文化傳播到更多的地方,我心裡那叫一個欣慰,當然,這也為我們增加了收入,對整個劇團有了很大幫助。」

  「來看戲的人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中老年人偏多。」易超文說,讓年輕的孩子了解、喜歡、學習川劇才是傳承的關鍵。「川劇是需要新鮮血液的,如果有一天喜歡川劇的老年人都不在了,年輕人又都不喜歡,那還談什麼傳承呢?」近兩年,易超文帶著川劇團的老師把川劇帶進了該區很多中小學。

  「2016年,我們還在郫都一中開展了川劇進校園活動,免費給孩子們表演川劇,讓他們感受川劇的魅力。」易超文說,這學期,郫筒二小已經邀請劇團的老師去學校上課,每周三上一節川劇課。從理論學習到上場表演,孩子們已經慢慢迷上了川劇。「以前劇場絕對不可能有年輕人的身影,現在周末已經能看到有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來看我們表演了。」易超文欣慰的告訴記者。

  除了把川劇帶進校園,易超文成立了川劇少兒培訓班。成立三年多的時間,培訓班一直免費為孩子們提供教學,平時只有星期天上課,寒暑假每天都會上課。「培訓班的小朋友不只是郫都區的,周邊地區的也有。前段時間培訓班有個雙流的小姑娘在少兒人才藝術比賽上獲得了二等獎,在培訓班裡還有很多和她一樣優秀的孩子。」為了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川劇,易超文把很多劇情和臺詞做了調整,更加引人入勝的情節、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川劇傳承的同時有了更多的創新。(完)

相關焦點

  • 「戲痴」傾家蕩產組建民間川劇團 重登舞臺用了29年
    酸  正當盛年  行當沒落  易超文出生在重慶,後隨父母定居郫都區,其父易慶林,是著名川劇藝術家易徵祥的得意門生。從小在縣川劇團長大,每次落幕,易超文和小夥伴都趁著燈未滅時,去臺上滾幾圈過過癮。  易超文再也不是那個舞臺上的名角,鮮花和掌聲都已遠去。他只是一個為生活奔波的中年人。  苦  為了圓夢  傾家蕩產  但是,多年來,易超文從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川劇夢。2000年的一場事故,讓他下定決心,重圓這個夢。
  • 231位戲迷的川劇「振興夢」
    去年底,由陳中春、蔣中林等231位熱心觀眾,聯名向射洪縣文化廣播和旅遊局提出建議,為該劇團爭取到了補貼幫扶。這群熱心的戲迷,給劇團的川劇「振興夢」增添了更多的信心。  這是射洪縣2019年龍舟文化旅遊惠民演出系列活動之戲劇演出的首場節目,演出的劇團叫射洪振興川劇團。  「如果沒有熱心觀眾的幫助,我們劇團可能也無法登臺本次的演出。」射洪振興川劇團團長胥碧玉直言這場演出來之不易。  事情還得從去年說起。
  • 堅持每天演出 郫都區振興川劇團加入院團聯盟
    中國網成都9月18日訊(葉明超)9月16日下午兩點,成都市郫都區振興川劇團演出川劇大幕戲《鍘美案》,這是該劇團為加入「錦繡四川·好戲連臺」多彩夏季風演出季準備的川劇專場演出。這場演出吸引了數百名川劇愛好者從各地趕來觀看。
  • 再現「杜宇化鵑」動人傳說 精彩川劇弘揚古蜀文明
    川劇《杜宇化鵑》演出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28日訊(記者 陳淋 攝影報導)「九天開出一成都,萬脈千流源望叢。」有著2300餘年建縣史的成都市郫都區,一直流傳著「杜宇化鵑」的動人傳說。9月28日,在建國69周年到來之際,由郫都區振興川劇團新編原創劇目《杜宇化鵑》走上了郫都區「百花齊放——舞臺藝術主題展演活動」的舞臺,為川劇發燒友們上演了「一齣好戲」。  郫都區古稱「郫」,在古史傳說中,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於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望帝杜宇、叢帝鱉靈都以郫為都邑。因「杜宇化鵑」的傳說,郫都區又稱為鵑城,這裡既是古蜀國建都立國之地,又是古蜀文明發祥地。
  • 紀念中共四川省委發出 「振興川劇」號召30周年座談會隆重召開
    本次座談會回顧和總結了30年來振興川劇取得的豐碩成果,進一步探索了新形式下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振興川劇事業的新思路、新措施,以促進我省文化藝術事業的更大繁榮和發展。   講話特別指出,川劇振興的關鍵在於「出人、出戲、出觀眾、出效益」,人才是振興川劇的靈魂,劇目是振興川劇的關鍵,出觀眾出效益是振興川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中,最核心的是要贏得觀眾;沒有觀眾,一切都是空談。
  • 民營川劇院團之痛:老戲迷打電話:「你們為啥不演了?」
    陣地:火鍋店、院壩壩、河道口「打遊擊」「我們劇團駐紮在府青路立交橋下的火鍋店裡,老年人過來看戲也不容易,還要走長長的人行天橋,有的腳杆難免打閃閃。」85歲的張崇林是邛崍市梨園沙龍川劇演唱團川劇藝術表演家,他直言有時場所的不穩定性也讓演出受限,「蒲江的戲迷會打電話來問我們,今天你們咋個不演了呢?」劇團一臺戲,好的時候匯聚150個忠實粉絲,大家在河道上的巷子邊搭個棚棚看戲。「遇上70歲的老人家看戲,路況、交通都是問題。」成都市成華區百家班川劇團代表陳雪婷補充說道。
  • 大咖共話振興川劇 名人論川劇——川劇傳承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用數據話川劇發布國內首份川劇大數據解析報告活動首先發布國內首個戲劇主題大數據報告——《關於川劇 你想知道的我們都有數》。這份通過計算機全網抓取技術,結合川劇有關熱詞整理的大數據報告給大家帶來了重重驚喜。
  • 院團合作共創川劇,謳歌偉大抗疫精神
    9月10日上午,合江縣川劇團、四川省川劇院合作共創作現代川劇《醫者仁心》籤約暨排演啟動儀式在合江縣文化館舉行。李小蓉主持籤約暨排演啟動儀式,陳益良致歡迎辭,四川省川劇院院長劉嫈分別在籤約暨排演啟動儀式上發言,著名川劇導演、川劇《醫者仁心》執行導演鄭德勝介紹了全劇的創作排演相關情況。
  • 川劇名家齊聚成藝大學 共話川劇振興傳承之策
    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川劇作為四大古老劇種之一,博大精深,振興川劇不僅要深挖歷史,還要把川劇好的劇目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打造青春版川劇!」「以大學為支撐,培養一批非遺傳承人!」……和川劇一樣,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面臨斷層之困,如何依託大學進行非遺傳承人培養,如何把川劇振興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日前,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名家雲集。
  • 【言論】今天,我們在哪裡看川劇
    四川新聞網消息       記者王向華川劇,曾經是成都市井的一抹亮色。每條大街小巷,都有兩三家茶館,泡碗3毛錢的「三花」,就可以安心欣賞一出折子戲。  如今川劇能在哪兒看?日前,本報與四川在線聯合在網上進行了調查。
  • 回顧南部縣西水鎮川劇團成立揭牌儀式
    2020牟9月30日,南部縣西水鎮該鎮禮堂張燈結彩,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和西水鎮川劇團正式成立揭牌儀式在此隆重舉行,來自南部縣相關部門負責人
  • 南部縣西水鎮川劇團正式成立並舉行揭牌儀式
    本報訊(記者卜兵)9月30日,記者在南部縣西水鎮看到,當天在該鎮禮堂張燈結彩,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和西水鎮川劇團正式成立揭牌儀式在此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由當地政府及成功人士宋邦金舉辦,活動參與領導為由宋邦金支助的「南部縣西水鎮文藝川劇團
  • 內江川劇演員在《中國有川劇》決賽中獲佳績
    11月17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四川廣播電視臺主辦的大型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有川劇》,在成都迎來了最後的總決賽。內江市川劇團派出的三名選手憑藉精湛表演,晉級前六強,並奪得了一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的佳績!據悉,《中國有川劇》第一季從海選、初賽、晉級賽到決賽,歷時近半年之久,吸引上萬名川劇演員以及川劇票友報名參賽。
  • 內江川劇團時隔30年再招生 老藝人帶著孫女報名
    「她願意學川劇,家裡人也支持她,希望她能傳承下去。」14歲的孫女即將參加內江市川劇團招生的複試,曾是內江市川劇團副團長的李鋒對孫女滿懷信心。6月1日,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從內江市川劇團了解到,因川劇在過去30年走下坡路,內江市川劇團已出現演員斷代的困境。為此,內江市川劇團時隔30年後於今年再次招生,70多名通過初試的學生將在複試中爭奪30個招生名額。
  • 大型原創現代川劇《糖坊風雲》在內江市川劇團首演
    9月2日晚,大型原創現代川劇《糖坊風雲》在內江市川劇團首演,有400餘名觀眾現場觀看。《糖坊風雲》是內江川劇團歷時四年打造的本土現代大型川劇,展現了內江糖業支援抗戰事業的故事,以及內江兒女抗戰時期所做出的貢獻。
  • 今天我們哪裡看川劇--網上看戲新鮮時尚
    四川新聞網消息       川劇,曾經是成都市井的一抹亮色。每條大街小巷,都有兩三家茶館,泡碗3毛錢的「三花」,就可以安心欣賞一出折子戲。  如今川劇能在哪兒看?日前,本報與四川在線聯合在網上進行了調查。
  • 一曲《還我河山》驚夢江南 自貢唱響振興川劇新篇章
    今年是「振興川劇」38周年,隨著《還我河山》的成功巡演,自貢川劇也迎來了她的高光時刻,在這條艱難,但卻充滿希望的道路上又書寫了濃重的一筆。他給這部劇的評價是:劇本好、導演好、音樂好、舞美好、演員好、效果好,樣樣都好!《還我河山》不僅讓這些看慣了越劇、滬劇、黃梅戲的觀眾看到了川劇的不同氣質和模樣,為川劇叫好稱絕,而且還走進校園內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
  • 郫都區川劇「杜宇化鵑」成功首演
    郫都區川劇「杜宇化鵑」成功首演   早報訊(記者 李玥林)有著2300餘年建縣史的成都市郫都區,一直流傳著「杜宇化鵑」的動人傳說。9月28日,由成都市郫都區振興川劇團新編原創劇目《杜宇化鵑》走上了郫都區「百花齊放——舞臺藝術主題展演活動」的舞臺,為川劇發燒友們上演了「一齣好戲」。據悉,該劇講述了古蜀國兩位蜀王望帝和叢帝,帶領老百姓治水的豐功偉績。「望帝杜宇化鵑、啼血催春的動人傳說,為我們描繪了古蜀國帝王情系人民,和諧共生的政治智慧,抒發了古蜀帝王強國富民的愛民情懷。」振興川劇團的相關負責人說道。
  • 四川:走進戲園感受川劇藝術魅力 另闢蹊徑傳承弘揚川劇文化
    皮筋在妻子的要求下頭頂油燈穿梭於板凳上之間,翻上翻下,做出頭上走燈、頭上吹燈、頂燈倒立等種種展現川劇獨特魅力的高難度動作。「耙耳朵」的形象配上幽默詼諧的語言,惹得現場的寶貝和爸爸媽媽們捧腹大笑。演出結束後,孩子們在劇團工作人員的邀請下走進了後臺,近距離接觸川劇的服裝、樂器,探索其中的奧秘。6歲的鑫鑫走到服裝展示櫃前,輕輕地用手摸了摸戲服,驚喜地說到:「這個衣服摸起來和我的衣服不一樣耶!」  後臺不僅吸引了小朋友,還吸引了不少前來探尋奧秘的家長。一位年輕的媽媽告訴記者:「雖然我是四川人,但從來沒有到現場看過一出川劇,對川劇這門藝術更是沒什麼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