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體》濁者濁 清者清 濁非濁 清非清

2020-11-23 四季冰寒

前言:《歌行體》是個自由的詩歌或者詩詞體裁,不受文章字數和平仄,韻律等限制 。但是比現代的散文和散文詩難寫,因為要達到意境或者作者想表達的意圖,有時候會用隱晦的描寫或者他物的渲染而表現出來,這就需要一定的寫作能力和手法。當然,《歌行體》裡更多的是直意描寫,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道難》這兩首。

為什麼單獨說這兩首?因為在《歌行體》裡,這兩首是代表作,是水平最高的。

好多時候,詩人寫的詩 ,表現的並不是詩裡的景色和氣氛,而是自己的喜怒哀樂。完全是自己的心情描寫,只不過,礙於面子和影響,不能直接寫出來罷了。

風雪中的堅強

當然,像李白那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傲,我看,恰恰是和三國楊修的『

恃才放曠』差不多。

今天寫的這首《濁者濁 清者清》更像一首哲理詩文。脫離了詩歌表現的本意。也許,只有經歷過滄桑的人,才能更好的看懂。歡迎大家留言指導和點評。謝謝。

《李體》是個自創的文字體裁,有《李體五字》《李體七字》《李體複句》等等。

力求文字精簡,句短意長,以產生更多的意會和共鳴。

不太考慮平仄和格律,只要求文章通俗易懂,無艱澀難懂之字和典故。讀來朗朗上口即可。

寂寞的冬天

《歌行體》濁者濁 清者清

濁者濁,清者清,

東方吹去又西風,

南風北風皆從至,

嗚呼,

霸王不肯過江東。

清者清,濁者濁,

王母拔簮劃銀河,

織女夜夜眉顏笑,

牛郎年歡一夢柯。

噫呼,

山人笑書凡苦多。

濁非濁,清非清,

繚繞高山蠶魚蟲,

太白鳥道雲天裡,

高處,

凌霄殿裡文武從,

曰:眾生平等。

濁是濁,清是清,

拍浪匆匆度餘生,

落葉沉沉金秋滿,

執下一筆心潮平。

我想躺在雪地裡,讓白色,淹沒我

作註:這首作品寫進去了好多意思。所以,前面說了,這是首哲理詩。講了好幾個故事。這幾個故事的背後,又有好幾個耐人尋味的思考。

也許,有一天,在某個突然的瞬間,就會明白詩中的道理。

我最喜歡的是最後兩句『落葉沉沉金秋滿,執下一筆心潮平』。來紀念我今晚平靜的寫作。

於2019年10月10日夜。

希望的天空

文章部分圖片和文字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允許免費使用。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收藏或者轉發。傳播美,也是一個好習慣。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的的話,可以關注作者,每天都有新文章,有想法和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歡迎探討交流。必有回覆。謝謝。

道悟《露生江船遠,疏影月移花》我對詩詞的理解

《散文詩》我要一支筆 書寫心聲

《李體七字》岸柳絲絛垂漫漫 一聲郎君羞顫顫

《李體五字》香山幾度遠 再逢可相識

相關焦點

  • 英語諺語——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英語諺語——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2013-02-20 16:13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The
  • 一個故事告訴你:做人,不需要太多的解釋,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正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那些不切實際的毀謗往往會不攻自破,那些有悖事實的批評也往往站不穩腳跟。所以,如果我們為此而耿耿於懷,生氣動怒,陷入爭辯之中,則難免會讓自己的人生陷入無邊的黑暗,無絲毫快樂可言。
  • 六小齡童被黑,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上面有的六小齡童已經做出回應,其他幾條我也不想評說它的真實性,我只想說,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現在是一個網絡發達的時代,我們不能通過斷章取義來博取人們的眼球,更不能「胡編亂造」,一定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而對於藝術家們,有時候說太多還不如不說,支持你的人會一直挺你,想黑你的人也會想辦法繼續黑你。這時候做個「佛系」的人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 老祖宗留下的經典語錄: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忘初心
    不去管他,反而會更好一點,可能過不了多久,風波自己就會平息,老祖宗留下的經典語錄: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忘初心。01.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需要多說的就不要多說,自己內心需要有一把秤,看清楚是非,分得清明白,看透不說透,不需要加以證明。
  • 八字的清與濁如何區分
    期待你的 分享 點讚 在看 所謂清氣: 凡是命局幹支組成完美純粹,清而有氣,氣勢超特,呈現不比尋常的靈秀之氣,人的命運可擁有非凡的財富和權勢
  • 抗擊疫情中的「人性之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正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關鍵時候才顯示一個人的初心和本性!對此原央視著名新聞主持人趙普說:「國難是面照妖鏡,人心裡的魑魅魍魎全出來了。平常不凸顯的自私、狹隘、怯懦、骯髒、醜惡會粉墨登場。反之,無私、寬容、勇敢、善良也不虛C位。」
  • 《劍來》問劍正陽山過後,何為濁者自濁,清者自清?如何做到?
    從劉羨陽問劍正陽山到和女子鬼物比劍,最後就曾說過,既然陳平安選擇了這次問劍,那麼以後定會讓正陽山做到「濁者自濁,清者自清」。何為濁者自濁,清者自清?如果還是一座正陽山,還是一座宗門,那麼想要做到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雖不是不可能,但想必其中也得多耗心神。而眼下便有一個最好的選擇便是正陽山的下宗之舉。下宗建立,如溪入渠,前行而已如果還是一座宗門,一個祖師堂。
  • 濁者自濁,清者自清,人品端正,從不怕真相的考驗
    窮,不會欠債不還,反而說話算數;富,不會昧著良心,反而一心向善,日子再難,也能把人做好;生活再苦,也不毀掉品行,濁者自濁,清者自清,人品端正,從不怕真相的考驗。有些事你眼睛看透了,也沒必要非去戳穿。做事不需要給十分的勁,吃飯有七成飽就行,說話要給自己留三分。08君子慎言,懂得說話的人讓人如沐春風,不懂得說話的人如明槍暗箭使人受傷。分場合分對象,不逾越不唐突,就是智慧和涵養,流言止於智者,有時不說也是一種智慧。
  • 清者富而貴,濁者貧而賤
    眾所周知,清者富而貴,濁者貧而賤。清者,潔淨、單純,有靜氣,目標始終如一、努力從未停止;與清者相反,濁者,不潔淨,混雜不同的其他成分、易搖擺、不堅定、有躁氣。生克制化得宜為清,該生而得生,應克而值克為清,生助喜用神,克去忌病神為清,合來喜神,合去用喜神,合來忌病神者,皆為濁。
  • 韓紅被舉報有了回音,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人行走於世的大道是?
    在一些大是大非中,總有一些造謠者來混淆視聽,加強正面宣傳引導是有必要的,對一些實事求是的批評予以接受、反饋和及時糾錯,唯有如此,才會更好運轉。韓紅被舉報的事有了回音,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人行走於人世,儘可能保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即使不小心犯一些錯誤,及時知錯即改才是真的聰明。
  • 韓紅慈善基金會被實名舉報,官方已介入調查: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這尚屬於非實質上的問題,倘若真是未公開,之後能夠公開,改了就好。其實對於慈善組織,我覺得包括我自己在內,公眾的要求並不高,只要他們募集到了資金以後,把錢花在捐贈人所希望助力的事項上,我們就滿意了。哪怕是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哪怕是存在一些疏漏我們也都能理解。畢竟,權威機構的狀態,我們也都知道。
  •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林如海向賈雨村介紹賈氏親戚,有意躲開了對大內兄賈赦的評價,專門介紹二內兄賈政,說他「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非膏梁輕薄之流,否則不但有汙尊兄情操,即弟亦不屑為矣。」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三個君子的交往。林如海對賈政有很高的評價,賈政對探花出身的林如海也會有很好的印象。林如海的推薦信成為賈政與賈雨村交往的良好基礎。
  • 「五濁」第一重「劫濁」釋義
    織,編織,如布須經緯編織方成,因此,有的解釋作如經緯編織,混合不清的情形,憨山大師認為不妥,因經緯,直線橫線分得清清楚楚,經是經,緯是緯,不能混之,這裡的意思是綿密渾濁,很像編織,但莫當編織解,如泥、水混合,分不出水、土,非如織布,經緯分明,而是渾濁虛妄,成就五蘊身心的色蘊,「是第一重,名為劫濁」,這是第一重最粗顯,最易了解,約色蘊論劫濁。眾生執此四大之身,認為實我,這是眾生第一重劫濁的情況。
  • 是清是濁滄浪水,濯纓濯足又何妨
    是清是濁滄浪水,濯纓濯足又何妨。班固《白虎通》曰「琴者,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古之人,以琴詠志,以琴抒懷。可「古調雖自愛,今人不多彈」。今之人,差之遠矣!都在不言中了。
  • 成語背後的歷史變遷:人人都知道「涇渭分明」,但究竟誰清誰濁?
    歷史上誰清誰濁,更是被討論了上千年之久。這一切還要從渭河與涇河的流向及歷史變遷說起。其實,決定一條河流是清是濁的關鍵,是這條河流所流經地區的植被狀況與生態情況。生態的好壞決定了一條河流含沙量的多少,中國每一條河流都會有一定的含沙量,含沙量越高,水質一般越渾濁。
  • 成語背後的歷史變遷:人人都知道「涇渭分明」,但究竟誰清誰濁?
    其實,決定一條河流是清是濁的關鍵,是這條河流所流經地區的植被狀況與生態情況。生態的好壞決定了一條河流含沙量的多少,中國每一條河流都會有一定的含沙量,含沙量越高,水質一般越渾濁。 涇河清而渭河濁。
  • 「涇渭分明」到底誰濁誰清?古今說法竟大相逕庭!
    據記載這個詞最早出於先秦古人在《詩經》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意思是涇河水雖然混進了渾濁的渭水,但是仍然能清澈見底,表明涇清渭濁。唐代詩仙李白在《秋雨嘆》中說: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表明涇濁渭清。
  •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之5(蕅益大師著)【本段關鍵詞】:「一心不亂」、「不可思議」、「一乘真因」《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 屈原和漁父的對話中,滄浪水的清和濁,其實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註:濯(zhuó,洗)這首《滄浪歌》,出自《楚辭·漁父》一文。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 【城市治理廣州經驗】昔日「黑龍江」如今「去濁回清」
    【城市治理廣州經驗】昔日「黑龍江」如今「去濁回清」金羊網  作者:何偉傑 陳秋明  2019-04-25 文/金羊網記者 何偉傑圖/金羊網記者 陳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