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2021-01-10 中國青年報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

  回望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不難發現,文化興盛始終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堅定文化自信要突出「同」,增強文化認同,為「中國之治」提供堅實助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植根於中國大地,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到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到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我們的很多制度都可以找到歷史淵源。當今世界,漢語熱方興未艾,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俱增的吸引力、影響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不竭精神動力,對其認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行穩致遠,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提煉民族精神,塑造國家形象,增強文化認同與向心力,使之對內具有凝聚作用,對外具有呈現功能,讓人們由文化認同達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不斷地構建中國精神,拓展中國道路,為「中國之治」提供堅實助力、奮力擔當。

  堅定文化自信要突出「和」,懂得和而不同,推動「中國之治」邁向更高水平。縱觀中國傳統語言和文化,《論語》中「君子和而不同」,讓人們看到了君子所具有的寬廣胸懷;《道德經》中「上善若水」,讓人們看到了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利他主義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讓人們見識了大海包容寬廣的氣度;儒家主張「和衷共濟,協和萬邦,四海一家」。這是對中國「和」文化的生動詮釋,同樣是中華文化最具魅力之所在。「以和為貴」的包容胸襟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民族性格之中,既指導著古代先賢的修身處世,同時也指引著後人的行為實踐。只有在不忘本來的基礎上,包容外來,才能夠博採眾長,愈發奪目。堅定文化自信,必須要堅守「和」的理念,匯聚「和」的智慧,要以傳統文化為根基,樹立包容理念。這樣,才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中國之治」邁向更高水平,夯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文化基礎。

  堅定文化自信要突出「新」,創新傳播途徑,開創中國之治新境界。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金色名片。展現東方文明的絲綢之路、震驚國內外的兵馬俑、氣勢磅礴的敦煌壁畫,都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如今,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挑戰,面對挑戰,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能讓文化「活」起來。縱觀當下,一系列文化創新之舉如雨後春筍,《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都是文化創新傳承的有益之舉,它們將文化的嚴謹性與傳播方式的娛樂性巧妙結合,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從而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發揚與傳承。堅定文化自信就要不斷創新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努力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城市精神體系、以國際先進城市為標杆的文化品牌體系、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速營造人人崇尚創新、人人希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建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發展新格局,才能讓文化與時俱進,並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開創「中國之治」新境界,為中國之治提供重要的文化滋養和資源寶庫。(作者:孫雲鹿)

【責任編輯:李澎】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強起來」概括了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風貌:社會生產顯著提升,生產能力的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發展,更加自信。社會生產生活這些「質」的提升必然從整體上決定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讓中國之治煥發生機與活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是手段,德是目的。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把「仁」作為核心,講究「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三治融合」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活力
    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水平,社區黨組織要在不斷完善社區自治體系的同時,積極推動法治、德治建設。在推進現代社區共同體建設中,注意引導鼓勵和組織居民圍繞社區公共資源、亟待解決的問題,公共空間管理、公共秩序維護等,開展民主協商;在解決社區矛盾糾紛中,注意引進律師,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糾紛,常態化開展法律大講堂,讓知法、懂法、守法深入人心;在倡導文明德治新風尚中,注意推動社區制定完善社區公約、居民公約、住戶守則等,引導廣大群眾注重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修養,弘揚公序良俗,促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機融合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孫存良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制度既是人為設計的,也是一定歷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塑造人。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青年幹部要帶頭堅定文化自信,當好傳統文化的認同者、紅色文化的示範者、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在躬身實踐中詮釋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之光體現在每個黨員幹部身上。  堅守精神家園,讓傳統文化「不褪色」。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種覺悟和反思是獲取文化自信的前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金民卿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這對于堅定文化自信,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堅定文化自信,不僅是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義,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和內在要求思想文化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  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衛 靈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觀點鮮明,態度堅決,既傳遞出文化理念,又明確了文化強國建設的指導思想。青年幹部要帶頭堅定文化自信,當好傳統文化的認同者、紅色文化的示範者、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在躬身實踐中詮釋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之光體現在每個黨員幹部身上。堅守精神家園,讓傳統文化「不褪色」。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種覺悟和反思是獲取文化自信的前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中國之治: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的...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中國之治: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人民論壇網  作者:張成崗 王宇航  2021-01-15 面向「中國之治」的願景和要求,推進實現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深度融合至關重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衛靈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人民論壇網  作者:阮建平  2021-01-13 不斷創新外交理念,積極回應不同時代各國人民的需要,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深刻認識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胡智鋒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
  • ...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中國之治: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闡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全方位描繪了新時代「中國之治」的美好前景和宏偉藍圖。
  • 中國之治,大道之行也
    《禮記》有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中國共產黨歷經九十九年風雨,永葆初心、踐行使命,用「中國之治」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系統謀劃「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開局之年。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劉軍 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深刻認識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中國的古代來看,主要有四種公共需求。  第一個公共需求, 就是「治水」。 這在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中至關重要。我國水利歷史悠久,從大禹時期開始就有治水的傳統。治水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治水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會產生一種垂直分工的合作主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