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中國之治: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

2021-01-16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闡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全方位描繪了新時代「中國之治」的美好前景和宏偉藍圖。面向「中國之治」的願景和要求,推進實現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深度融合至關重要。

社會治理現代化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的全方位立體化工程,推動社會治理效能的提升必然要有充分的理論創新。如何加速推動社會治理的標準化、協同化、精準化、規範化和信息化,需要新科技革命的理論成果切實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尤其是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突出抓好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構建好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基礎支撐。同時,面向新全球化、產業變革與社會轉型三重疊加的歷史交匯期,要實現更加精細化、更加便捷化、更加智能化的社會治理,亟需做好新科技革命的創新成果轉化。

實現「人工智慧」時代的價值統合,是「中國之治」的願景。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已經成為下一個產業新風口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機遇。一方面,人工智慧是新興科技重大革新的結果,正在世界各地推進更大程度、更大範圍的現代化;另一方面,人工智慧也將為現代社會帶來更多具有共時性的法律規範及倫理規約問題。因此,在社會「技術化」的歷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技術和人的關係,把技術環境和技術工具作為「為我所用」的依託,推動人工智慧融入社會、共同走向「善治」,避免出現智能風險、智能偏見、智能失權。要以「善治」作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義,把以人為本作為邏輯起點。「善治」的實現依賴於「人工智慧」時代的技術產出和成果轉化,而人工智慧的走向和發展更要服務於以人為本的邏輯內涵。要挖掘和運用「善治」的價值張力,統合好「人工智慧」時代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涵和方向,發揮AI治理的可塑性和高效性,打造面向「中國之治」的智慧社會。

實現「區塊鏈」時代的技術耦合,是「中國之治」的要求。

「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和「自治性」的區塊鏈技術能夠有效提升經濟效率、重塑信任機制、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區塊鏈」時代將對現有社會秩序和格局帶來重要革新。社會的治理與發展是一項系統性社會工程,保證社會生活按照人們選擇的治理理想、治理觀念和治理原則展開。社會工程需要社會技術,包括社會治安防控、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和服務等,從技術上保證社會工程能夠合理有效地發揮效能。「區塊鏈」時代加快了社會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契機,其創造的自然技術和社會技術互為條件、互相制約,合力推動了現代社會的生成和發展。面向「中國之治」的時代要求,要使「區塊鏈」時代和社會技術交相耦合,通過自然技術和社會技術的相互賦能,從技術上實現社會的良性運轉,有效解決不信任問題,進而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走向新時代的「中國之治」要實現「智能物聯網」的應用契合。

「感知化」「互聯化」和「智能化」的智能物聯網技術構建了更加精密高效的智能社會治理網,為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條可行的技術路徑。「流動性社會」的治理亟需紮根於更加精準化、智能化和專業化的服務水平和功能應用。應以智能物聯網激發社會治理效能,把新技術、新應用融入社會治理各個環節,優化「城市大腦」、提升智慧社區建設水平、做細鄉村治理平臺,打造城市、社區、鄉村的現代「三元治理」格局,提高公共服務精準化水平、優化公共服務流程、縮短公眾需求應對周期。另一方面,也應依託社會治理需求激發智能物聯網的創新效能,挖掘教育、醫療、養老、公共服務、城市運行、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的廣泛需求,不斷拉動新技術、新應用的創新力、創造力和生產力。

從社會治理回溯科技創新,可以看到,社會治理已然使新科技革命產生了從「坐標效應」到「路標效應」的轉變。在前一階段,新科技革命把社會治理視為坐標,用以標定技術創新和科技事業的進展、產出和成效。隨著對社會和社會治理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新科技革命也將社會治理視為前路和發展的指向性「路標」。這意味著,在這一階段,社會治理和新科技革命產生了更為明顯的互構作用,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要以服務社會治理為遵循,圍繞城市、社區、鄉村的治理需求,推動人工智慧、區塊鏈、智能物聯網等現代科技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不斷為治理現代化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本文作者分別為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中國之治: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的...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中國之治: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人民論壇網  作者:張成崗 王宇航  2021-01-15 面向「中國之治」的願景和要求,推進實現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深度融合至關重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三治融合」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活力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基礎部分。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水平,社區黨組織要在不斷完善社區自治體系的同時,積極推動法治、德治建設。在推進現代社區共同體建設中,注意引導鼓勵和組織居民圍繞社區公共資源、亟待解決的問題,公共空間管理、公共秩序維護等,開展民主協商;在解決社區矛盾糾紛中,注意引進律師,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糾紛,常態化開展法律大講堂,讓知法、懂法、守法深入人心;在倡導文明德治新風尚中,注意推動社區制定完善社區公約、居民公約、住戶守則等,引導廣大群眾注重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修養,弘揚公序良俗,促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機融合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技術創新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楊燦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收入分配與現代財政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主任  新技術變革引發國家治理模式的變革在這次變革中,信息、生物、物理和數位技術將深入融合,新技術的觸角幾乎延伸到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所能企及的所有空間和維度,必將在深度、速度和廣度上深刻改變我們今天所認知的世界,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模式以及全球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可以說,科學技術已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  國家治理的本質是生產關係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藉助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治理「三治融合」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時代任務。健全和完善以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鄉約既是一種道德教化,也是一種規範文本,更體現為一種治理範式,它所蘊含的治理理念、作用機理以及彰顯的多元價值,為當前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提供了歷史養分、文化基礎及制度參照,為推進自治與共治的融合,立足文化自覺與價值重塑上的德法同行提供了可能。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網格化社會治理方式的歷史性及本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王卓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在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過程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讓中國之治煥發生機與活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是手段,德是目的。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把「仁」作為核心,講究「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網格化社會治理方式的歷史性及本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王卓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風險社會視角下,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不確定性事件突發,優化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對增強政府抗逆力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黨政善治、社會共治、基層自治」具有重要意義。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的兩種邏輯取向在中國傳統社會,通過保甲制的方式,即以家戶為管理單位,十戶為甲,十甲為保,以此管理社會。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技術創新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在這次變革中,信息、生物、物理和數位技術將深入融合,新技術的觸角幾乎延伸到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所能企及的所有空間和維度,必將在深度、速度和廣度上深刻改變我們今天所認知的世界,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模式以及全球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可以說,科學技術已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國家治理的本質是生產關係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金民卿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局出發,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形成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為精神指引,以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為政治保障,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為重要舉措,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具體目標,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根本任務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探索包容性治理的中國道路
    原標題:【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探索包容性治理的中國道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傳統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出現的複雜的社會問題,「治理」(governance)的理念首先在西方被提出來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通過糧食儲備,解決農業生產的周期性的應急之需,因為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基本上都是與百姓災年「吃不飽肚子」有密切關係。這個公共需求事關社會穩定,也是非常重要的。第四個公共需求,就是「教化」。 從儒家學說到科舉制和官僚政治,都是那個時代保持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式。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木蘭講師團講師 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關注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研究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農業起源背景提供了重要資料;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築,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專業化及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強起來」概括了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風貌:社會生產顯著提升,生產能力的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發展,更加自信。社會生產生活這些「質」的提升必然從整體上決定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通過糧食儲備,解決農業生產的周期性的應急之需,因為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基本上都是與百姓災年「吃不飽肚子」有密切關係。這個公共需求事關社會穩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個公共需求,就是「教化」。 從儒家學說到科舉制和官僚政治,都是那個時代保持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式。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群眾路線在國家治理中的創新發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張雲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長期以來,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運用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部實踐活動中,並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過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觀點鮮明,態度堅決,既傳遞出文化理念,又明確了文化強國建設的指導思想。二是與時代特徵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個場合引用中國經史典籍佳句,並賦予典故以新的時代內涵。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樊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通過糧食儲備,解決農業生產的周期性的應急之需,因為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基本上都是與百姓災年「吃不飽肚子」有密切關係。這個公共需求事關社會穩定,也是非常重要的。第四個公共需求,就是「教化」。從儒家學說到科舉制和官僚政治,都是那個時代保持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