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2020-12-18 國際在線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不管是競爭性的產品,還是公共性的產品,實際上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法則,那就是供給和需求的互動關係: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創造需求。這一法則為我們理解國家治理提供了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從中國的古代來看,主要有四種公共需求。

第一個公共需求,就是「治水」。這在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中至關重要。我國水利歷史悠久,從大禹時期開始就有治水的傳統。治水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治水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會產生一種垂直分工的合作主義文化。正是由於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國成為農業大國。

第二個公共需求,就是「長城」。在中國古代,國防、對外貿易等,都離不開長城。從國防來說,長城主要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從對外貿易來說,通過長城、烽火臺,形成了一條綿延不絕的商道,並通過這樣一種軍事力量來進行保護。當然,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到,我們的文化沒有侵略性。我們修長城,的的確確是一種防禦思維,而不是擴張思維。

第三個公共需求,就是「賑災」。農業生產有一個特點,就是「兩豐三欠」的周期性,靠天吃飯,也就是說經常會遇到周期性的災年。這時候,政府有大量投入是用來賑災的。通過糧食儲備,解決農業生產的周期性的應急之需,因為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基本上都是與百姓災年「吃不飽肚子」有密切關係。這個公共需求事關社會穩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個公共需求,就是「教化」。從儒家學說到科舉制和官僚政治,都是那個時代保持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式。

所以,理解中國社會,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國家治理的這四大公共需求。實際上這四大公共需求可以解釋很多中國古代社會轉型當中的困惑,以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

現在的社會,實際上已經不是古代封閉式的社會。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衝擊,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在強起來的過程中,我們面對的公共需求就是強國家、強政府、強社會。從國家治理的公共性來看,就是要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滿足現代化的需要。

當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迎來千年發展機遇。而且事實證明,我們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過程當中,比較好地抓住了這次機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國家治理優勢的根本所在。

面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面對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怎麼圍繞強國家、強政府和強社會的思路提供新的公共產品?怎麼能夠把社會穩定的奇蹟和經濟發展的奇蹟持續下去?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我們要堅定信心,爭取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如期實現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國家治理體制的轉型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們應該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入手,從中國的文化進步入手,從與西方世界相接軌、良性互動入手,來思考中國未來國家治理的轉型問題。

(人民論壇記者 張迪 文字整理)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理解中國社會,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國家治理的這四大公共需求。實際上這四大公共需求可以解釋很多中國古代社會轉型當中的困惑,以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現在的社會,實際上已經不是古代封閉式的社會。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衝擊,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中國的古代來看,主要有四種公共需求。第一個公共需求,就是「治水」。 這在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中至關重要。我國水利歷史悠久,從大禹時期開始就有治水的傳統。治水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治水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會產生一種垂直分工的合作主義文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以,理解中國社會,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國家治理的這四大公共需求。 實際上這四大公共需求可以解釋很多中國古代社會轉型當中的困惑,以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  現在的社會,實際上已經不是古代封閉式的社會。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衝擊,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
  • 專題片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理解中國社會,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國家治理的這四大公共需求。實際上這四大公共需求可以解釋很多中國古代社會轉型當中的困惑,以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現在的社會,實際上已經不是古代封閉式的社會。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衝擊,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在強起來的過程中,我們面對的公共需求就是強國家、強政府、強社會。
  • 專題片|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Flash version 9,0 or greater is requiredYou have no flash plugin installedDownload latest version from here【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孫存良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制度既是人為設計的,也是一定歷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塑造人。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探索包容性治理的中國道路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魏波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傳統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出現的複雜的社會問題,「治理」(governance)的理念首先在西方被提出來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樊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探索包容性治理的中國道路
    原標題:【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探索包容性治理的中國道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傳統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出現的複雜的社會問題,「治理」(governance)的理念首先在西方被提出來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讓中國之治煥發生機與活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是手段,德是目的。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把「仁」作為核心,講究「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網格化社會治理方式的歷史性及本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王卓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在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過程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首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是治國理政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劉軍 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如今,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經獲得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讚賞、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共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技術創新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楊燦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收入分配與現代財政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主任  新技術變革引發國家治理模式的變革火種和耒耜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產出,進而淘汰了原始部落;青銅器的出現使遠徵成為可能,國家的疆土開始外拓;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蒸汽機讓工廠替代了手工作坊,讓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短短幾十年就讓中國這個當時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從「天朝上國」的自我陶醉中跌下神壇,傳統小農經濟被徹底打敗;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電力技術推動了電燈、電話、電力機車、電視、電影的發明,令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深刻變革,國家間的聯繫和競爭也拓展到了新的深度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國家制度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基礎,包含著豐富且系統化的優秀傳統社會治理思想資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三治融合」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活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樊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高效能治理需要結合高質量發展要求,針對新形勢與新任務,對治理理念和方式進行深刻調整。堅持「惠而不費」「威而不猛」理念,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高效能治理的關鍵不是效率,而是效能,效能必須兼顧效率與成本,牢固樹立治理的成本意識,清晰意識到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
  • ...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中國之治: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闡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全方位描繪了新時代「中國之治」的美好前景和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