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龍:賒花起家栽花創業30年成「茶花大王」
創業第一步網2017-07-27 10:50:15
閱讀(5958)
張成龍向記者講述他的茶花夢。(記者 龍億江 攝) 30年前,珙縣巡場鎮龍塘村的張成龍,從賒花賣開始,從此與花結緣。無論是徒步、騎車售花,還是到如今坐擁6000餘畝的茶花,以及3...
張成龍向記者講述他的茶花夢。(記者 龍億江 攝)
30年前,珙縣巡場鎮龍塘村的張成龍,從賒花賣開始,從此與花結緣。無論是徒步、騎車售花,還是到如今坐擁6000餘畝的茶花,以及380多個珍貴的茶花品種的「龍茶花海」基地。30年來,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種花賣花。
隆冬時節,張成龍的「龍茶花海」正緊張地裝扮著:拾階而上,一步一景甚是美妙;登高遠望,此地空氣舒爽、視野開闊;俯身近觀,紅白相間的茶花次第開放。據張成龍介紹,本月27日,「龍茶花海」開園之時,市民便可以盡情徜徉在這片山茶花的花海裡。
放過牛、當過石匠的張成龍建成了國內最大的茶花人工種植基地。如今,在張成龍的心裡有這樣一個夢:以茶花為基礎,增加桂花、櫻花、垂絲海棠、紅楓、紫薇等幾個拳頭產品,儘快將基地擴大到一萬畝,集花木生產、銷售、研發、觀光、旅遊休閒為一體、充分挖掘茶文化內涵、努力將「龍茶花海」打造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區。成為繼蜀南竹海、興文石海、五糧液酒海後的宜賓「第四海」。
艱苦創業 賒花起家
1985年,16歲的張成龍因家境貧寒,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街上有人售花。從小就喜歡花草,在門前屋後栽滿鮮花的他這才發現,原來花也可以賣錢。隨後,張成龍與姐姐一起跑到翠屏區趙場鎮(現為趙場街道辦事處)種花大戶王新禮家去用背篼背花賣,由於付不起幾十元的成本費,姐弟二人便向王新禮賒借。
這還算不上張成龍賒花生涯中最牛的事。開始銷售花木後,某天,他巧遇瀘州一名種花大戶,交談中對方給他留了地址。不久後,張成龍便到瀘州到該種花大戶家中,賒借一東風車的花木,價值兩三千元,在當時可抵十頭肥豬。「這或許是一種緣分吧。」現在回想起當初賒花銷售對方給予的信任,張成龍心中仍充滿感激。
自賒花後,張成龍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最開始,張成龍是將花木到集市上銷售,剩下一部分就栽種於自己地裡,等到收花的季節,他每天下午七點以後將花木摘下,存放於家中,待第二天的銷售。「因為七點以後太陽基本下山了,花木的水分揮發沒有那麼快(創業網:www.Cyone.com.cn/)。」張成龍說,一般七點以後,要忙到凌晨12點左右才能睡下,第二天早上五六點鐘起床,騎車到興文等地賣花,最遠的距離來回也要百多公裡。等回到家的時候,沒有太多的休息時間,他又要開始準備第二天要銷售的花木了。通過不辭辛勞的付出,張成龍家的生活條件也逐漸得到了改善。
「從小吃慣了苦,這點苦並不算什麼。」張成龍坦言,從小家裡就很窮,他從六歲就開始當放牛娃;八九歲就在山上摘野果、採中藥等掙零花錢;十二歲跑到離家十多公裡的地方挑煤炭;十三歲當小石匠,打餵豬的石槽到街上去賣;十四歲那年因交不起學費,就在家裡開始幫忙幹農活。
在張成龍的少年時期,他便學會了吃苦和隱忍。栽種、銷售花木固然辛苦,相比之前所吃之苦,他隱隱感到,銷售花木的商機不能錯過,以後回過頭看來,他會把這種「苦」當作一種幸福。多年後,張成龍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當初的判斷和選擇是正確的。
以花養花 終成「花痴」
1993年,由於城鎮建設迅猛發展,花卉產業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當時我就想,一定要把握好找個機會。」於是,張成龍投資了10萬元,租用了龍塘村18戶農民的30多畝地,用於種植花卉。1994年,建立了龍鳳花木園藝場。1998年,又註冊了四川省珙縣龍鳳花卉園藝有限公司。彼時,也只有40多畝的種植面積。
創業之初,張成龍並沒有啟動資金,全靠「以花養花」的形式,讓自己的花卉事業起步的。所謂以花養花,就是張成龍將花木銷售完之後,將這筆款項交給王新禮,作為這進購這批花木的本金,如此循環,在用汗水換回的利潤之間,張成龍的茶花基地規模越來越大。
後來,張成龍還有「以花易花」的營銷之道。原來,張成龍後期種花品種雖多,但也不能面面俱到,為節省成本,他便和其他種植基地互通有無,以市場價為基數,將互相之間缺少的品種進行等價交換,若是價不等,則支付差價。張成龍戲言,「以花易花」其實是「以花養花」的升級版。
若僅憑養花三十年,便說張成龍是「花痴」,未免有些片面。1993年,還未成立公司時,張成龍就遇到了不少困難。而最令他難以忘記的便是當年的山東之行。
那時,張成龍懷揣著流轉土地後剩下的3000多元,到山東果樹研究所購買一批果樹苗。結算完苗款後,他身上就只有一百零幾元錢,在途徑鄭州、成都等車站時,他都不敢出車站購票,直接從月臺跳上下一班火車。在經歷了被罰貨票款、「逃票」等一系列「人在囧途」後,他回到了珙縣,當時身上只剩下兩毛錢,沿途還只能泡茶充飢。「那個時候確實沒有錢買車票,在車上和列車長說了很多好話。」為了能繼續養花,張成龍什麼苦都能吃,也都吃過。
前兩年,在整個花卉行業經濟蕭條的情況下,張成龍為在家鄉修公路,增加了一百多萬的投資預算,造成年底付不起工人工資,在大年初一時還被追債。為緩解壓力,他不得已將重慶永川投資的上千萬的苗木基地低價轉讓,讓公司走出經濟困境。
在宜賓龍茶花海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秦建洪眼裡,張成龍就是個「花痴」。兩人是多年好友,最終促成兩人合作的原因,就是秦建洪被張成龍的韌勁所折服的。「他這三十年來,只幹了一件事,而且把這件事幹好了。」在秦建洪看來,很少有人能做一件事堅持三十年,而能堅持這麼長時間的人,一般都獲得了成功。
打造品牌 欲成就「第四海」
從事了多年的花木種植、銷售之後,張成龍的「野心」開始逐漸大了起來。「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出門就能看見花,就好像人置身於花海之中。」張成龍不僅把這個當作自己的夢想,也當成了理想。
龍塘村有座青龍山,四處峭壁,土壤和氣候都比較適合種植茶花。張成龍心裡深知,每個行業都要做到差異化,避免同質化,才能有競爭優勢。2000年,他投資了50餘萬元承包荒山種植茶花。2001年,他到浙江省金華市一家茶花場購買了幾萬株花苗,開始上山種苗。當時還沒有修路,張成龍帶著工人們背花苗上山,一株株栽種,終於將200多畝的土地上,栽滿了「希望」的茶花小苗。
2001年,張成龍已經在思考如何增加花木基地的附加值了。「銷售和種植花卉,始終要受市場調控影響,產業多元化就可以增加收入方式。」當時張成龍就想發展旅遊產業,讓遊客到他的茶花基地賞花。當時,他投資了160多萬元,修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農家樂「龍鳳山莊」。莊內不僅四季有花賞,還有烤全羊、黃漿豆花、土火鍋等特色菜招攬顧客,人氣也越來越旺。在他的帶動下,龍塘村已有農家樂三十多家。
目前,在張成龍的茶花種植基地已達6000餘畝,涵蓋380多個珍貴茶花品種。同時也實現了茶花的產銷兩旺,基地儲備苗木幾十萬株,茶花產品通過市場遠銷廣東、上海、江蘇和浙江等10多個省市,公司在成都、重慶、昆明、貴陽等地建立直銷網絡,並於臺灣地區建立了種苗銷售渠道,近年來,年均銷售額都達1000萬元以上。
幾年前,原國際茶花協會主席格力高力•戴維斯夫婦、美國茶語育種家王大莊先生置身龍茶花海,看到漫山遍野的茶花競相開放時,戴維斯先生驚嘆地說:「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茶花基地,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種植茶花園。」
如今,滿眼是花的夢想,張成龍實現了。「要將茶花基地擴大到10000畝,集花木生產、銷售、研發、觀光、旅遊休閒為一體,充分挖掘茶文化內涵,努力打造『龍茶花海』的旅遊品牌。」張成龍說,他要將「龍茶花海」打造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區,帶領更多的村民致富。
從地圖上看,珙縣和長寧、興文三地呈三角區,位於珙縣東北方向的長寧縣有「蜀南竹海」之美譽,其東南方向的興文縣有「興文石海」的美稱,這個「三角帶」上的兩顆明珠已經閃閃發光,在規模等各方面已具備的情況下,張成龍欲將「龍茶花海」這顆明珠點亮,讓其與另外的「海」呼應,成為宜賓的第四海。
加微信公眾號,了解最新創業信息:cyy2022
張成龍:賒花起家栽花創業30年成「茶花大王」
網址: http://www.cyone.com.cn/Article/Article_3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