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臧繼賢(發自香港)
2016-07-22 14:58 來源:澎湃新聞
今年香港書展以「武俠文學」為「年度主題」,大會除了安排多場主題講座之外,還特設了兩場關於武俠文學的展覽,都以文學作家的手稿真跡、初版小說和改編作品為主要展品:一場是「筆生武藝——香港的武俠文學」展覽,以香港武俠文學作家為線索,講述了香港武俠文學的發展歷程;二是大會與香港文化博物館合作策劃的「文壇俠聖——金庸與查良鏞」,集中介紹了香港武俠文學泰鬥金庸的成就。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以圖文的形式帶領讀者瀏覽一遍兩場展覽。
「筆生武藝——香港的武俠文學」展覽以「江湖遺珠」為展覽的第一部分,所謂的「江湖遺珠」是指在1950年代香港武俠小說熱中嶄露頭角的作家,但因部分作品失於流傳,所以名氣不夠響亮。這些「江湖遺珠」包括曾擔任《武俠世界》雜誌第一任主編的蹄風(以下都為作者筆名),代表作品有《血戰古兜山》和《勇闖十三關》等;以《大俠沈勝衣》成名的黃鷹;在《武俠小說周報》連載《沉劍飛龍記》的張夢還;以《雪刀浪子》成名的龍乘風;在《商報》創刊號刊登《山東響馬全傳》的牟松庭等人。
宮白羽(別名:白羽)的作品《十二金錢鏢》(1948年第1版)。宮白羽原籍山東東阿,是活躍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武俠小說作家。1938年,宮白羽因在《庸報》連載《十二金錢鏢》而一舉成名。1957年的《武俠小說周報》。該展覽的第二部分介紹了八位不同時代的香港武俠文學名家,包括梁羽生、金庸、古龍、倪匡、溫瑞安、黃易、喬靖夫和鄭豐。雖處於不同時代,但這八位作家卻都屬於「新派」武俠小說。
據香港書展提供的資料,現當代以白話文創作的武俠小說可分為「北派」、「廣派」和「新派」。
「北派」自1920年代盛行於內地,由「平江不肖生」向愷然和趙煥亭奠定基礎,之後還有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朱貞木和王度廬五位大家。自1980年廣州《武林》雜誌連載金庸《射鵰英雄傳》、廣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梁羽生《萍蹤俠影》之後,「新派」作家徵服了大江南北的讀者,殊不知「新派」武俠小說是從「北派」作品中獲取了不少創作的養分。而現在「北派」作家卻很少為人道起。據稱,《仙劍奇俠傳》的背景來源就是「北派」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
「廣派」是1930年代盛行於香港的武俠小說,早於「新派」武俠小說,內容著重表現功夫的真實性,也就是說人物所用招式必有依據,主旨統一,提倡習武風氣。稱之「廣派」或因作品以「廣府語」(即粵語方言)行文,而作者大多為佛山人。著名的「廣派」作家有鄧羽公、朱愚齋、念佛山人、崆峒和我是山人等,他們的作品有《黃飛鴻正傳》、《黃飛鴻別傳》、《廣東十虎屠龍記》和《三德和尚》等,常以「南少林」為主題,故事圍繞洪熙官、方世玉、胡惠乾及三德和尚等人。
「新派」武俠小說的誕生與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的比武有關,當時任《新晚報》副刊編輯的陳文統(梁羽生真名)前往報導比武,之後發現新聞報導反映不俗,總編輯羅孚請陳文統以是次比武為藍本,於報紙連載武俠小說,這就是「新派」的第一部作品《龍虎鬥京華》的來歷。一年後,梁羽生的同事查良鏞也被羅孚邀請來進行創作,查良鏞遂以「金庸」為筆名創作了《書劍恩仇錄》。
1950年代出版的梁羽生作品《草莽龍蛇傳》。梁羽生作品《白髮魔女傳》上、中、下三冊。梁羽生《談武俠小說》手稿。《笑傲江湖》。由於當時金庸作品廣受歡迎,加之1960、1970年代的香港公眾還沒有太多智慧財產權的概念,所以催生了各種漫畫改編和冒名演衍的作品。
1970年代《書劍恩仇錄》的改編漫畫。1979年《生報》(漫畫報)所連載的《神鵰俠侶》改編漫畫。冒名演衍金庸作品的《九指神丐》,出版者不詳。1960年代出版的古龍作品《楚留香》。1970年代出版的古龍作品《離別鉤》。1970年代出版的古龍作品《碧血洗銀槍》。倪匡1970年代為邵氏兄弟公司製片廠出品的《天涯明月刀》武俠劇本。1982年出版的溫瑞安作品《碎夢刀》。《封神記》黃易手稿。黃易的武俠小說被認為糅合了玄幻、異俠風格,開創了穿越小說潮流。生於1969年的喬靖夫是武俠小說《殺禪》的作者,《殺禪》在1990年代曾被譽為十年來最好的武俠小說。喬靖夫讀小學時初次閱讀了一本叫做《武林見聞錄》的小書,此書講述了近代中國的武林掌故,其中描寫的武術和武林讓他十分神往,因此深受影響。同時,喬靖夫當年最喜歡的作家包括上文所講的「江湖遺珠」黃鷹和熊乘風,後來才再迷上金庸和古龍等名家。
喬靖夫所收藏的黃鷹的武俠電影小說《名劍》。喬靖夫所收藏的《武林見聞錄》。具有新世紀武俠大師接班人之資的鄭豐的作品原稿。鄭豐有「女金庸」之稱,被譽為集金庸的大氣、古龍的布局和梁羽生的典雅於一身,代表作品有《天觀雙俠》和《靈劍》等。(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香港書展,武俠,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