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龍馬傳》中的武士道

2020-12-05 科學網

 

圖片來源:暱圖網

■韓連慶

【通過研習劍道,把自己逼入絕境,達到無我的境界,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使命,而這也正是武士道的精髓。】

從1963年起,日本放送協會(NHK)電視臺每年以一位日本歷史人物為主題,製作一部50集左右的「時代劇」,每周日晚上播出一集,通稱「大河劇」。據統計,在歷年的「大河劇」中,以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為背景的作品佔23%,日本戰國時期的作品佔30%,其他時代的作品佔47%。

近年來,有感於當今的日本社會與明治維新前後的情況很相似,以幕末明治初期為背景的「大河劇」較多,例如2008年的《篤姬》、2010年的《龍馬傳》和2013年的《八重之櫻》。

「大河劇」不是「戲說」,無論是故事還是細節,都考證得比較嚴謹。例如在《龍馬傳》中,坂本龍馬曾研習北辰一刀流的劍術,儘管他很少出刀,可劇組還是請來這一流派的傳人小西真元一之做劍術指導。

《龍馬傳》是第49部「大河劇」,也是「大河劇」第二次將坂本龍馬的故事完整地搬上屏幕,上一版是1968年根據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龍馬來了》改編的。在歷年的「大河劇」中,坂本龍馬先後出現過8次。

另外還有大量關於龍馬的電影、小說和漫畫。就像吉川英治的小說《劍與禪》塑造了「劍聖」宮本武藏的形象一樣,坂本龍馬在日本國民心目中的形象也是由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奠定的。龍馬的故事虛虛實實,有人認為他在推翻幕府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也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傳說,誇大了他的作用。

坂本龍馬的有些事跡可見諸正史。1862年,龍馬作為倒幕攘夷的志士,前去行刺幕府高官勝海舟。拔劍相向時,勝海舟讓龍馬先聽他闡述一番建立現代海軍的理由。經過一下午的討論,龍馬被勝海舟說服,拜他為師,參與籌建日本海軍,從攘夷志士轉變為開國論者。

《龍馬傳》中的坂本龍馬自始至終反對暗殺活動。福山雅治扮演的龍馬和武田鐵矢扮演的勝海舟的會面非常滑稽,一個虛心求教坦誠相待,另一個生怕遇上個笨學生把自己累吐血。刺殺勝海舟的另有其人,龍馬恰好在場,阻止了這次暗殺。

幕末時期,幕府統治搖搖欲墜,薩摩藩和長州藩都有實力對抗幕府。由於兩藩不合,難以形成合力。1866年,龍馬從中撮合,促成兩藩結盟,對幕府形成實質性挑戰。為了避免開戰,以和平方式推倒幕府,龍馬說服與幕府淵源頗深的土佐藩向幕府提出「大政奉還」,即主動將權力交還天皇。他還以英國政體為模式,提出建立貴族和平民的兩院制。1867年10月,幕府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同意卸去將軍之職,結束了德川幕府265年的統治。由於龍馬的倒幕活動使一些人的利益受損,他也在那年遇刺身亡,終年31歲。

日本歷史學家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中認為,有人只從表面上觀察幕末這段歷史,認為這是最充分發揮日本歷史的神髓和國民精神精華的時期。「坦率說來,幕末的歷史,不過是令人作嘔的陰謀詭計的累積,是以牙還牙地復仇的反覆,而最後又用武力來解決一切的,充分暴露了卑鄙無恥的人性的歷史。」話雖不錯,但是政治的黑暗、人性的卑劣這類「厚黑學」的話題古今中外大同小異,不值得費心關注。

影視劇不是學術論文。成功的歷史片很少完全遵循史實。從歷史考證的角度來說,電影《勇敢的心》和《最後的武士》都經不起推敲,可看完這兩部電影,任誰都會為爭取自由的抗爭和武士道精神所感染。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的詮釋學強調,與文本「最初的」含義相比,在文本的後續解讀中含有更多的「真理」。

《龍馬傳》中,坂本龍馬前往江戶跟隨北辰一刀流的創始人千葉周作學習劍道。在直接面對入侵的美國現代化艦隊時,龍馬產生了困惑:憑手中的劍如何戰勝軍艦?為此他被逐出了道場。經過一番遊歷,龍馬終於開悟。此前他把手中的劍視為工具,當然無法戰勝軍艦。現在他明白了,能不能戰勝軍艦,主要看自己。通過研習劍道,把自己逼入絕境,達到無我的境界,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使命,而這也正是武士道的精髓。我認為值得關注的恰恰就是日本通過影視劇、小說和漫畫等形式,在不斷重述這段歷史時對日本民族精神潛移默化的重塑。

《中國科學報》 (2014-10-17 第19版 作品)

相關焦點

  • 大河劇《龍馬傳》首播 成績不及去年《天地人》
    》,終於在上周日光輝登場了,不過由於繼續了之前《坡上的雲》開播時的黴運,《龍馬傳》也因為當天有勁敵導致收視率受到影響,第一集成績不如去年的《天地人》。福山雅治《龍馬傳》劇照。網易娛樂1月5日報導 (編譯/不言)備受矚目投資巨大陣容強勁的日本唯一國營電視臺NHK,2010年度大河劇《龍馬傳》,終於在上周日光輝登場了,不過由於繼續了之前《坡上的雲》開播時的黴運,《龍馬傳》也因為當天有勁敵導致收視率受到影響,第一集成績不如去年的《天地人》。
  • 龍馬傳,傳奇一生
    龍馬傳,傳奇一生號稱「幕末史奇蹟」的風雲人物坂本龍馬的33年生涯,末時首屈一指的企業家巖崎彌太郎的,回顧了坂本龍馬傳奇的的一生。後來開創了權傾一時的三菱財閥,《龍馬傳》中都有哪些演員來演繹這傳奇呢?一起來看看吧!
  • 木村拓哉福山雅治同臺冷戰 因《龍馬傳》結心結
    因為NHK大河劇《龍馬傳》的淵源,兩人不和的傳言再度浮出水面。《龍馬傳》原本相中的男主角是木村,他拒絕出演後,福山轉而成為該劇主演。木村的富士月九劇《月之戀人》收視最終慘敗給《龍馬傳》,令圈內人言「木村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主動放棄《龍馬傳》的演出機會。
  • 觀大河劇《龍馬傳》
    我不明白」的哀嘆最終倒下,48集的大河劇《龍馬傳》也劃上了句號。明白了生命的脆弱,明白了志向的高貴,對於悲傷、離別、徒然、悔恨、恐懼、人的慈悲與愚蠢,皆深有體會後龍馬終於成為了翱翔天際之龍。劇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人物高杉晉作,「既然生於此世,為什麼不讓人生更有趣。
  • 《龍馬傳》千呼萬喚始出來 演繹時代之詩(圖)
    作為NHK (日本放送協會)2010年的年度大戲,第49部大河劇《龍馬傳》在去年就打出「福山雅治扮演坂本龍馬」這樣賺足眼球的金字招牌後,終於在萬眾期待中如約播出。日本將大河小說的概念擴大至電視劇領域,以日語漢字中的「大河」來傳達「時代的滾滾洪流」之意。因此,自1963年NHK製作播出的《花的生涯》開始,大河劇即被定位為歷史時代劇,主要題材為日本歷史中最為民眾熟悉和喜愛的戰國歷史和幕末歷史,也有根據著名的歷史小說改編而成。對普通觀眾而言,大河劇與其它日劇最大的區別在於集數多,通常每部長達約50集,播出整年。
  • 草刈民代再次出演《龍馬傳》 扮演另外角色
    搜狐娛樂訊 最近因為在寫真集《BALLERINE》中全裸出鏡引起話題的原芭蕾舞演員、草刈民代,6日在東京涉谷出席了NHK大河劇《龍馬傳》的記者發布會,宣布將再次出演龍馬傳。  草刈民代在第一集中,扮演坂本龍馬的親生母親坂本幸。在6月13日播出的第24集中,她將扮演龍馬一直住宿的寺田屋老闆娘登勢。
  • 《切腹》:一部描述武士道精神實質的電影,武士道沒有想像中美好
    電影中,小林正樹用插敘與回敘的手法,把井伊家和津雲半次郎各自講述相同人物的故事,從不同的角度串在一起,形成了整部電影的脈落。雖然是一部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的黑白片,但我感覺在任何時期去看它,都不會覺得過時。小林正樹並沒有去盲目宣揚武士道精神,反而在片中描述了一種虛偽的武士道精神,讓人不禁產生沉思,什麼是道?生存與道面臨矛盾時又該如何選擇?
  • 日本「名配角」志賀廣太郎去世 曾出演《龍馬傳》
    日本「名配角」志賀廣太郎去世 曾出演《龍馬傳》 時間:2020.04.30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龍馬傳》第三部全新展開 成熟龍馬最具魅力
    福山雅治福山雅治(右) 由歌手兼演員福山雅治主演的NHK大河劇《龍馬傳《龍馬傳》在大河劇中非常特殊,是第一部由四部分組成的大河劇,而且還是通過三菱財團創始人巖崎彌太郎的視角來講述版本龍馬的一生。第三部中龍馬來到長崎這個新天地,他開始與外國人做生意,第一部、第二部中沒有改變過的髮型忽然變了,顯得非常成熟。
  • 【日本天天「蔣」】福山雅治極致演繹《龍馬傳》
    大河劇中不乏可以被稱為「精品中的精品」的力作,2010年推出的由福山雅治主演的《龍馬傳》就是之一。 坂本龍馬是幕末時代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創立日本第一家商社,開啟商業文化的新篇章,他提出的「船中八策」為和平解決幕府和天皇之間的危機起到關鍵作用,他推動了明治維新的進程,開創了日本的新局面。
  • 淺談《海賊王》中索隆貫徹的武士道精神!
    如今和之國篇錦衛門赤鞘九俠的一行人貫徹的就是比較典型的武士道精神,我們也可以從他們的行動上對其有一定的了解,當然,這只是都偏向於我們如今人心中存在的武士道,據說武士道也有其扭曲殘忍的一面,這裡就不多說了。索隆貫徹的武士道精神索隆所貫徹的武士道精神,有著忠於個人忠於團隊,勇往直前,堅持自己信念的內核。
  • 最後的武士道
    日本京都西芳詩中秋景武士道的源頭日本的武士道最早可追溯到江戶時代的佐賀藩時期這個集團中充斥著極強的宗族觀念,有獨立的首領「物領,而下屬「庶子」對「物領」絕對服從。戰場上的武勇和「庶子」對主人的獻身精神,形成了「武家習氣」、「弓矢之道」等新的武士道觀念,並成為維持武士團組織的重要思想支柱。
  • 圖書介紹:武士道
    內容簡介 《武士道》一書是作者於1899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養病時,有感於外國人對日本的傳統武士道知之甚少,為了向國外介紹而用英文寫成的。光是本書的日本版從1900年到1905年的6年之間就重版了10次,本書還被譯成了多種文字,在世界的日本研究書目中佔有重要位置。目前在我國的日本研究正深入到探討日本的文化傳統、民族特性對當代日本的影響之時,相信把這本頗享盛名的著作譯為中文以饗讀者,或許不無意義。自然,由於本書是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前寫出來的,其中有些觀點不免有過時之感,同時,由於作者本人的立場所限,有些觀點也很值得商榷。
  • 日本的武士道是什麼道?
    日本人最追崇的便是武士道,武士道一直是日本武士的精神內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武士道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代名詞,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那麼,武士道究竟是什麼道?其主要特徵是什麼呢?日本武士道的古稱為《葉隱》,是日本江戶時代佐賀藩所傳頌的武士修養書籍。「葉隱」是何意思?其原意便是如樹木之樹蔭,樹蔭為主公庇護有「捨身奉公」之意。
  • 從《海賊王》中的索隆來管窺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重視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總結說有八個字,那就是:義,勇,仁,禮,誠,名,忠,克。它的實質是「大和魂」,指的是當武士道精神從武士普及到平民時就是大和魂。首先,武士道精神中包括「隱忍」,指的是讓武士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進行鍛鍊,比如在寒冬跳進河裡冬泳,在炎熱的不喝水默默忍耐。
  • 武士道到底是什麼?一起來看看武士道的進化歷程吧!
    由於不同時期對武士道的定義都不一樣,所以我們把武士和武士道混在一起聊。初級階段「大化改新」後,天皇作為「半人半神」的統治者,主要負責舉行一些維護國家安全的祭祀活動。所以就這個情形,早期的日本武士會有武士道嗎?自然是沒有的。在「源平合戰」,源氏殲滅平氏並建立鎌倉幕府後,蒙古大軍踢踏著他們的馬兒兩次進攻日本。
  • 日本武士道竟起源於中國儒學?這種武士道精神卻有著兩大致命弱點
    這種武士道精神卻有著兩大致命弱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士兵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武器裝備精良,而是日本士兵在軍國主義的洗腦之下,人人都變得不畏懼死亡;在武士道精神的武裝之下,每個日本兵在戰場上都變得極度瘋狂;其他參戰國都會想盡辦法救治傷員只有日本除外,他們不僅不會將受了傷的士兵救回去,反而是補上一刀,除了救治傷員需要更多成本之外,更是他們貫徹的武士道精神在作祟!
  • 武士道文化的核心:對死亡的覺悟
    武士道精神,也就成了日本傳統文化的核心。那麼現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又是什麼呢?和這些文化相比,武士道文化,最大的不同點,在什麼地方呢?完整音頻節目請搜索《馬不停醍日本史》,或關注【馬不停醍】說起武士道,就不能不提一本書,葉隱。葉隱就是說,就算在樹蔭的背後,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在默默無聞的地方,武士也要準備隨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 淺談日本武士道(四)
    淺談日本武士道(四)武士道的基礎是啥呢?古時候日本階級固化很厲害。除了幾次大的社會戰亂導致全社會洗牌之外。基本上統治階級是統治階級,諸侯是諸侯,武士是武士,老百姓永遠是老百姓。那麼後來,這個支柱找到了,那就是武士道。武士道能融合佛教儒家兩種思想,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光有佛教,那麼武士都去做和尚。如果光有儒家,武士都去做書生。但是二者結合起來,有了佛教的輪迴和死生一如的概念。讓武士覺得自己死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
  • 當武士道內化為道德律
    武士道》,而且還不是早了一點半點,是早了五六百年。說白了,就是在與列強抗爭的同時,拼命成為列強一員的時期,也是「崛起」中的東洋社會被西方當成「黃禍」而大加妖魔化的時期。作者新渡戶稻造(Inazo Nitobe),是日本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早年赴美、德留學,獲博士學位。作為第一代「開眼看世界」的日本人之一,曾出任大學校長和國際聯盟副理事長,其肖像至今印在5000日元的紙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