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暱圖網
■韓連慶
【通過研習劍道,把自己逼入絕境,達到無我的境界,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使命,而這也正是武士道的精髓。】
從1963年起,日本放送協會(NHK)電視臺每年以一位日本歷史人物為主題,製作一部50集左右的「時代劇」,每周日晚上播出一集,通稱「大河劇」。據統計,在歷年的「大河劇」中,以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為背景的作品佔23%,日本戰國時期的作品佔30%,其他時代的作品佔47%。
近年來,有感於當今的日本社會與明治維新前後的情況很相似,以幕末明治初期為背景的「大河劇」較多,例如2008年的《篤姬》、2010年的《龍馬傳》和2013年的《八重之櫻》。
「大河劇」不是「戲說」,無論是故事還是細節,都考證得比較嚴謹。例如在《龍馬傳》中,坂本龍馬曾研習北辰一刀流的劍術,儘管他很少出刀,可劇組還是請來這一流派的傳人小西真元一之做劍術指導。
《龍馬傳》是第49部「大河劇」,也是「大河劇」第二次將坂本龍馬的故事完整地搬上屏幕,上一版是1968年根據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龍馬來了》改編的。在歷年的「大河劇」中,坂本龍馬先後出現過8次。
另外還有大量關於龍馬的電影、小說和漫畫。就像吉川英治的小說《劍與禪》塑造了「劍聖」宮本武藏的形象一樣,坂本龍馬在日本國民心目中的形象也是由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奠定的。龍馬的故事虛虛實實,有人認為他在推翻幕府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也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傳說,誇大了他的作用。
坂本龍馬的有些事跡可見諸正史。1862年,龍馬作為倒幕攘夷的志士,前去行刺幕府高官勝海舟。拔劍相向時,勝海舟讓龍馬先聽他闡述一番建立現代海軍的理由。經過一下午的討論,龍馬被勝海舟說服,拜他為師,參與籌建日本海軍,從攘夷志士轉變為開國論者。
《龍馬傳》中的坂本龍馬自始至終反對暗殺活動。福山雅治扮演的龍馬和武田鐵矢扮演的勝海舟的會面非常滑稽,一個虛心求教坦誠相待,另一個生怕遇上個笨學生把自己累吐血。刺殺勝海舟的另有其人,龍馬恰好在場,阻止了這次暗殺。
幕末時期,幕府統治搖搖欲墜,薩摩藩和長州藩都有實力對抗幕府。由於兩藩不合,難以形成合力。1866年,龍馬從中撮合,促成兩藩結盟,對幕府形成實質性挑戰。為了避免開戰,以和平方式推倒幕府,龍馬說服與幕府淵源頗深的土佐藩向幕府提出「大政奉還」,即主動將權力交還天皇。他還以英國政體為模式,提出建立貴族和平民的兩院制。1867年10月,幕府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同意卸去將軍之職,結束了德川幕府265年的統治。由於龍馬的倒幕活動使一些人的利益受損,他也在那年遇刺身亡,終年31歲。
日本歷史學家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中認為,有人只從表面上觀察幕末這段歷史,認為這是最充分發揮日本歷史的神髓和國民精神精華的時期。「坦率說來,幕末的歷史,不過是令人作嘔的陰謀詭計的累積,是以牙還牙地復仇的反覆,而最後又用武力來解決一切的,充分暴露了卑鄙無恥的人性的歷史。」話雖不錯,但是政治的黑暗、人性的卑劣這類「厚黑學」的話題古今中外大同小異,不值得費心關注。
影視劇不是學術論文。成功的歷史片很少完全遵循史實。從歷史考證的角度來說,電影《勇敢的心》和《最後的武士》都經不起推敲,可看完這兩部電影,任誰都會為爭取自由的抗爭和武士道精神所感染。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的詮釋學強調,與文本「最初的」含義相比,在文本的後續解讀中含有更多的「真理」。
《龍馬傳》中,坂本龍馬前往江戶跟隨北辰一刀流的創始人千葉周作學習劍道。在直接面對入侵的美國現代化艦隊時,龍馬產生了困惑:憑手中的劍如何戰勝軍艦?為此他被逐出了道場。經過一番遊歷,龍馬終於開悟。此前他把手中的劍視為工具,當然無法戰勝軍艦。現在他明白了,能不能戰勝軍艦,主要看自己。通過研習劍道,把自己逼入絕境,達到無我的境界,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使命,而這也正是武士道的精髓。我認為值得關注的恰恰就是日本通過影視劇、小說和漫畫等形式,在不斷重述這段歷史時對日本民族精神潛移默化的重塑。
《中國科學報》 (2014-10-17 第19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