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文明辦在貴州舉辦的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工作培訓班上(西部地區),就西部十七省的案例、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項目進行了集中展示交流。其中,陝西省鹹陽市乾縣乾州「蛟龍轉鼓」非遺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項目入選。
圖為陝西鹹陽乾縣乾州「蛟龍轉鼓」非遺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項目入選全國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項目展示交流。
2009年乾州「蛟龍轉鼓」被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乾州「蛟龍轉鼓」屬於明代嘉靖年間的宮廷樂舞,據當地的《梁氏族譜》記載,乾縣王村鎮的梁氏家族在第七代出了一個宦官梁忠,他在宮廷裡學會了朝賀樂舞和轉鼓藝術。1593年,梁忠告老還鄉,遂將鼓舞藝術帶到民間,以王村鎮為中心世代相傳。因鼓壁周圍飾有蛟龍圖案,並以鼓作舞,鼓之舞之,故名蛟龍轉鼓。蛟龍轉鼓的最大特徵是鑼鼓聲韻鏗鏘有力,表演場面氣勢磅礴,既可以聆聽到震撼心弦的鼓樂聲,又可以看到騰躍旋轉、英姿颯爽的舞蹈動作。鼓點仿佛驟雨急落,鐃鈸好像飛雪曼舞,節奏洶湧澎湃,舞姿優美動人。
圖為薪火傳承志願服務隊在王村鎮街道為群眾表演乾州「蛟龍轉鼓」
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並於2017年8月設立乾縣蛟龍轉鼓非遺傳承志願服務項目,由省級非遺傳承人吳創奇(乾縣王村鎮農民)、市級傳承人陳明歌(王村鎮農民)牽頭組隊深挖轉鼓花樣,開班對鼓舞文化進行傳承,該項目多次被央視、省市等新聞媒體採訪報導,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乾縣王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專門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蛟龍轉鼓傳習基地,聘請10名省市級鼓舞傳承人領銜組成薪火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隊,一方面通過外出演出,發放宣傳單等形式光發宣傳;另一方面,利用周末及假期在傳習基地舉辦蛟龍轉鼓培訓班,對中小學生進行培訓,使非遺文化有序傳承。截止目前,已舉辦培訓班五期,培訓學員200多名,其中100多名學生已熟練掌握了蛟龍轉鼓的基本演繹方法。同時,乾縣王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薪火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隊成立以來先後多次深入校園、鎮村實踐所站為轄區少年兒童進行「蛟龍轉鼓傳習」培訓,又通過組織蛟龍轉鼓學員參加省內外大型演出30餘場次,讓更多人了解這一藝術瑰寶。
圖為王村鎮實踐所在王村中心小學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蛟龍轉鼓」傳承儀式。
圖為王村鎮實踐所薪火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隊在王村鎮實踐所傳習「蛟龍轉鼓」。
圖為薪火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隊在禮泉農民豐收節上表演乾州「蛟龍轉鼓」。
圖為薪火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隊在大王村實踐站舉辦乾州「蛟龍轉鼓」第五期傳習培訓。
乾縣王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聚焦非遺文化傳承,在文明實踐志願服務中做出了亮點,打造了特色品牌,薪火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隊不斷發掘鼓舞藝術,使乾州「蛟龍轉鼓」這一非遺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揚和傳承,培養和推介一部分「蛟龍轉鼓」非遺文化表演新秀,打造乾州蛟龍轉鼓非遺文化高地,不斷推陳出新,如今的乾州「蛟龍轉鼓」已經走出陝西,逐步走向世界,永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乾州「蛟龍轉鼓」之鄉的本色。(王志宏)
【來源:鹹陽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