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產生文化自信最基礎最核心的內核,但是到了近代,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進中國,,中國文人們開始起而質疑、反思養育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強烈的愛國熱情,使得他們渴望通過一系列的強烈改革來促進古老帝國的新生。首當其中的,就是文字改革。在學習中文中吃盡苦頭的西方人,更是不遺餘力地宣傳漢字的複雜和落後,這些言論更加強了中國人的不自信。
文字改革先驅盧贛章就認為,漢字拼音化後,能很快掃除文盲,且易於習認,能省十多年光陰,「將此光陰專攻於算學、格致、化學以及種種實學,何患國不富強也。」
蘇聯甚至想一直拖著中國走。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制定拼音方案,這時蘇聯開始搞文字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人主張採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在文字上結盟。蘇聯派到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議。
據周有光回憶,當時蘇聯有一位副總理到中國來,跟陳毅副總理說我們中蘇聯合,無敵於天下,還說最好的字母是用同樣的,希望中國定漢字拼音字母,用俄文字母。陳毅副總理答覆得很妙,他說我們要有世界眼光,我們中國要聯絡亞洲,特別是聯絡東南亞,他們都是使用拉丁字母,我們用拉丁字母可以同他們聯絡,所以呢,我們不能用俄文字母。
漢字拉丁化得到了大多數知識分子的擁護,但是一些人有不同意見,提出這樣會帶來負面影響。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漢字拉丁化得到了官方的有力支持,開始了新一輪的折騰。但是幾經折騰,拼音文字最終還是沒有徹底推行開來,在一些地方的試點效果也難如人意。
最後是周恩來站出來為這次文字改革畫上了終止符。他在一次報告裡說:「應該說清楚,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並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
「至於漢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萬歲永遠不變呢?還是要變呢?它是向著漢字自己的形體變化呢?還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還是為另一種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還不忙做出結論。」後來,拼音文字在全國的推廣當然也就沒有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