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動綱領》:媒介傳播的性別話語亟須規範

2020-12-11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媒介傳播的性別話語亟須規範

  媒體不僅傳播著信息,更傳遞著文化規範和價值理念。媒介傳播能否秉持男女平等的價值理念對於廣大民眾能否正確認識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價值與貢獻影響深遠。從性別視角探討媒介話語生產和傳播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對於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男女平等的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是我國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國策20周年,也是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召開20周年。「婦女與媒體」是《北京行動綱領》提出的12大重點關切領域之一。媒體不僅傳播著信息,更傳遞著文化規範和價值理念。媒介傳播能否秉持男女平等的價值理念對於廣大民眾能否正確認識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價值與貢獻影響深遠。從性別視角探討媒介話語生產和傳播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對於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男女平等的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媒介傳播話語存在的主要問題

  ——部分品牌文化娛樂節目存在貶損女性人格、價值與尊嚴的現象,誤導受眾對女性價值的判斷。

  在媒體市場化、娛樂化趨勢強勁和消費主義盛行的大背景下,部分媒體為提高收聽/收視率,把持不住法律、道德、人權底線,傳播貶損女性形象、固化女性傳統家庭角色、過度消費女性等不良文化信息,傳播內容與現實中女性的多元形象嚴重不符,擾亂了受眾對女性價值的正確判斷。比如,今年春晚某小品中「女神」與「女漢子」對比性說唱表演,對「女神」和「女漢子」的呈現和判定標準完全取決於女性的體貌特徵,充滿了對矮胖女性、大齡未婚女性的嘲諷。

  再如,近期相親類節目風靡,一些媒體為追求片面的轟動效應,高揚拜金主義、「以貌換財」等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愛情觀,節目中充滿男尊女卑、「男財女貌」的雙重價值標準,直接挑戰強調平等、公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挑戰男女平等的婚姻觀。這些節目對於社會公眾尤其是處於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正確認識女性價值、樹立男女平等的價值觀將會產生嚴重誤導。

  ——媒介議程設置的選擇標準存在性別盲點和性別偏見,女性議題邊緣化。

  媒介的議程設置折射出媒介生產所依託的價值觀念。在媒介議程設置中,女性議題受到的關注較少。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們參與的課題組對我國大陸地區東、西、南、北、中部不同地域的5個電視新聞節目共70期節目進行媒介監測,在監測的1010條新聞節目中,僅有66條新聞是關注女性和女性相關的話題,且沒有一條進入新聞提要;僅有8條新聞涉及和女性相關的法律和政策,約佔0.79%;沒有一條提供賦權女性的經驗或促進女性權益維護的正面信息。在被呈現的人物中,男性更多被描述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女性則更多地以普通家庭照料者身份出現,媒體有意無意地將女性的生存空間和價值體現局限在婚姻家庭中。

  在眾多性別議題中,「剩女」議題有比較多的呈現,電影、電視劇、紙媒報導、談話類節目都對這一議題有所涉及,「剩女」逐漸取代了「單身女性」的提法。媒體用「剩」這一含有貶義的詞彙代替「單身」的命名,表明了對適齡女性未婚、不婚的負面態度與立場。事實上,目前中國農村存在的適齡未婚男性的數量遠遠大於所謂的「剩女」,而媒體並未給予相應關注,而是擴大「剩女」問題,通過娛樂化、商業化的包裝以消費女性作為盈利的手段,獲取「眼球效益」。

  ——媒介監管體系和把關機制缺乏明確的性別評價指標。

  目前在對媒體的法律政策監管、監測方面,雖然國家新聞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對於傳播內容的要求有限制性規定,但總體來看,這些條例基本沒有對男女平等內容的監管,一般只是籠統規定禁止淫穢色情內容,且這些要求都是原則性的,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對於違反規定的情況也缺乏相應的追責機制。據了解,國家電影電視總局的收聽收看中心,每天對播出節目的內容進行評估和監測,但並沒有關於性別的評估和監測指標。在春晚這樣的大型綜合綜藝節目的審查和監測評估工作中,同樣缺乏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專業人士參與以及性別平等的評價標準,使得「女神/女漢子」這樣的節目在獲得大量的關注和傳播之後,被廣泛質疑涉嫌歧視女性。

  ——媒介從業人員的性別平等意識、人權意識有待加強。

  媒介從業人員對男女兩性的能力與價值、角色與分工、權利與責任的認識水平,對於性別議題的設置以及媒介話語的生產與傳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在媒體從業人員的培訓中,有關具體技術技能的培訓相對較多,而有關人權意識、性別平等觀念等方面的培訓相對較少,更缺乏系統性。部分文化創作者缺乏文化自覺的創作態度,急功近利,以迎合受眾的淺層需求為導向,追求「眼球效應」。涉及婦女、男女兩性關係等方面的議題時,容易出現歧視女性而不自知的庸俗、低俗、媚俗傾向。

  規範媒介話語傳播的對策建議

  ——提高主流媒體的性別議題設置能力,重視媒介話語傳播的影響力。

  主流媒體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傳播平臺,通過對一些熱點性別事件的關注,主動設置更能體現性別平等意識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的議題,影響和帶動其他媒體的議程設置,促使其他媒體更加認同其在性別價值觀上的判斷,根據主流媒體已有的議題進行議題的再設置,從而對媒體新秩序的建立帶來積極影響,在全社會形成男女平等價值觀的輿論傳播合力。另一方面,可以契合當前社會中的流行文化和社會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有利於男女平等的話語生產和話語傳播,通過製造一些性別話題,有意識地對受眾和其他媒體的性別觀念加以引導,拓展媒體傳播男女平等價值觀念的操作空間。

  ——把性別平等的指標納入我國媒體監管政策和指標體系,完善傳媒監管機制。

  媒體領域應進一步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後幹預機制。一是在制定和完善媒介監管政策和指標體系時納入性別平等指標,使大眾媒體在報導性別議題時有政策可依。二是在一些特定欄目節目的立意、內容、形式等設計上堅持男女平等的價值導向,建立性別平等諮詢機制,引入專家把關,在節目審查環節設置性別顧問或者加入性別平等的評價指標。三是加強對公共文化產品的輿情監測,對於弘揚先進性別文化的好作品給予鼓勵,對於違反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作品進行問責。

  ——將一些帶有性別歧視的流行語列入國家禁用詞範疇,主流媒體應帶頭執行。

  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承載著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使命,其用語看似小事,實則關乎輿論導向。2014年7月新華社發布了《新華社新聞報導中的禁用詞(第一批)》,建議當前針對特定男女群體的帶有性別歧視性的標籤性詞語(如「剩女」「女漢子」「娘炮」等)列入國家新聞媒體以及官方正式文件的禁用語範疇,淨化有利於男女兩性平等和諧發展的輿論環境。

  ——對與媒體工作相關的目標人群進行性別平等意識的培訓,增強其傳播男女平等價值觀的文化自覺。

  一是加強對媒體管理者的培訓,使其在制定媒介傳播政策、培養選拔任用幹部時具有性別平等的敏感性和自覺性。二是加強對一般媒介從業人員的培訓,比如在其入職崗前培訓、入職後的業務培訓以及崗位資格證的獲取考試中加入性別平等的內容,促使其樹立男女平等的價值理念,並將此理念貫穿到相關傳媒作品的製作和傳播過程。三是在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中增加性別平等的課程設置,對即將從事傳媒工作的大學生進行尊重法律、道德、人權底線的教育,提高其性別平等意識,引導其做公平正義的捍衛者。

  

相關焦點

  • 從社會性別視角看電視廣告中「賢妻良母」型女性形象
    大眾媒介所建構的形象能直接影響到受眾對該形象在社會中的認知:通過大眾媒介所傳播的信息,受眾會逐漸加深對該形象的定位。如果大眾媒介所傳遞的信息中大量存在誤讀或錯誤構建社會形象,則會給受眾的社會角色定位帶來消極的影響。「大眾是通過傳媒來建構的這類知識和影像來認知世界,來體味他們曾經經歷過的現實生活。」
  • 媒介與文明的辯證法:「話語網絡」與基特勒的媒介物質主義理論
    媒介與文明的辯證法:「話語網絡」與基特勒的媒介物質主義理論 2016年09月25日 10:43 來源:《新聞與傳播》 作者:張昱辰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歐洲媒介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
  • 意識形態分析下的大眾傳播媒介
    傳統的傳播理論認為,一致的輿論與普遍的贊同是本來就存在於社會中的,媒介只不過將他傳播出來。西方馬克思主義運用媒介批判的理論使我們看到,媒介至少是參與製造了一致的輿論與普遍的贊同。 1.大眾傳播媒介作為大眾代言人的本質。以傳播新聞信息符號為主的物質實體就是大眾傳播媒介,它包括報紙、新聞性雜質、廣播、電視、通訊社等。它是新聞事業的組成部分,是新聞事業發布新聞、引道輿論的物質手段[2]。
  • 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的行動綱領
    能否認真執行和不折不扣地實現這一行動綱領,關乎中國經濟能否成功應對當前面臨的挑戰和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因此,它的頒布和執行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充分關注和全力支持。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和相關制度安排的基礎。
  • 現代傳播語境下的網絡話語特徵
    摘 要:本文從話語的角度探討了傳媒文化,在現代傳播語境下的傳媒話語的共同特徵基礎上,論述了網絡話語特徵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網絡話語的碎片化、可寫性及表述的自由化。 關鍵詞:傳媒話語;碎片化;可寫性 Ron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oal interaction》一書中談到媒介話語術語使用的三個層面:一是指大眾傳媒話語即報紙、雜誌、期刊、電視、電影話語;二是指以電腦為媒介的網絡話語;三是指最為廣泛意義上的公共和日常話語,其媒介如信件、筆記、備忘錄,以及更多技術媒介如話筒
  • 創新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話語表達方式
    二、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相輔相成  目前,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以政治話語為主要形式。政治話語具有嚴謹規範的優勢,但同時需要加強學理研究、藉助學術話語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提供學理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宣傳密不可分,理論研究不僅為宣傳工作提供學理根據,還能為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思維與價值導向。
  • 國際傳播中媒介倫理的理性回歸
    【理論·實踐】  媒介倫理理論是經歷了「意見自由市場」「社會責任理論」「媒介責任管理」的不斷修正與演化發展而來的。法國著名哲學家、社會思想家福柯認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通過話語而獲得的,任何脫離話語的事物都不存在,人與世界的關係是一種話語關係,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於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並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
  • ...媒介生態環境的優化研究——基於對湘西十八洞村政治新聞傳播的...
    政治新聞可以從傳播主體和傳播內容兩方面來進行界定:從傳播主體而言,政治新聞是指政府新聞即政府發布的新聞。從傳播內容而言,則是指政治領域的新聞報導和評論。②本文理解與闡釋話語當中,政治新聞可做如下界定:指與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密切關聯的時政新聞報導。政治人物的地位和政治影響性與其新聞價值指數成正相關。
  • 霸權·奇觀:社會性別視野下的emoji探析
    一個兩性平等的社會是兩性都有機會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社會期待,是任何性別限定都應該改變的社會,是沒有一個性別壓迫(控制)另一個性別的社會①。所以媒介文本在再現兩性關係時,也應該尊重兩性自由選擇的權利,而不是一味地將固定的性別文化進行編碼,以男性中心的話語方式對女性進行言說。
  • 網際網路時代主流話語傳播要強化受眾意識
    概而言之,話語是傳播之基,沒有強大有效的話語體系,傳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機制則是傳播之翼,雖有好的話語體系,但缺乏合適有效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技術,傳播也成了折翼之鳥。但真正決定話語和機制選擇的因素是傳播受眾。    傳統傳播理論主張「媒介即傳播」,是因為在非資訊時代,壟斷了媒介也就壟斷了傳播。
  • 新聞傳播的話語分析與現代性重建
    摘 要:話語是使用中的語言,話語分析的目的在於更好地生成和理解話語。話語主體、信息、媒介、語境、風格與修辭等都是新聞話語分析的構成要素。在當下基於網際網路的融媒體時代,重建現代性對新聞傳播迭代升級十分必要。
  • 關於印發《大眾傳播媒介廣告發布審查規定》的通知
    完善審查制度促進媒體自律 ——《大眾傳播媒介廣告發布審查規定》出臺背景    廣播、電視、報紙、期刊以及網際網路是主要的廣告發布傳播媒介,加強對這些媒介的管理,督促媒介單位嚴把廣告發布前的審查關,是防範虛假違法廣告傳播的重要措施。
  • 紅旗文稿刊文:創新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話語表達方式
    二、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相輔相成目前,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以政治話語為主要形式。政治話語具有嚴謹規範的優勢,但同時需要加強學理研究、藉助學術話語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提供學理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宣傳密不可分,理論研究不僅為宣傳工作提供學理根據,還能為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思維與價值導向。
  • 西藏大眾傳播媒介與西藏刻板印象的研究
    (一)作為政府 西藏自治區政府要大力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的方式,講好西藏故事,傳播好西藏聲音。首先,講好西藏故事要講好西藏的特色,西藏自治區政府應以西藏的特殊區情為基礎,在其之上講清楚西藏歷史文明發展進程,講清楚西藏富有特色的文化遺產,講清楚「老西藏精神」,加深大眾對於西藏的認識,增進大眾對於西藏的感情。其次,講好西藏故事要注重西藏對外話語體系的建設。
  •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張鄭波媒介社會化建構論,主要體現在芝加哥學派成員的理論思想中。提起芝加哥學派,絕大多數人會想到城市建築,想到社群互動,想到以主張自由為主的經濟學理論研究,很少有人想到它的媒介、傳播思想。而芝加哥學派的媒介社會化建構理論也是後人總結的產物。
  • 政府媒介形象的視覺化傳播
    政府媒介形象的視覺化傳播模型融合了多種傳播內容和形式,是一種集文字、聲音和圖像為一體的多媒體互動交流平臺。傳統媒介之外,門戶網站、論壇、BBS、博客、微博、播客、網絡相冊、手機視頻等各類新媒介均可成為政府媒介形象傳播的陣地。
  • 傳播媒介的意義,以及他的傳播方式
    歷史地看,傳播媒介對帝國的興衰、外交、戰爭和語言文化規範,以及我們今天提及的全球化和現代性概念的形成過程都是必不可少的。當我們提及媒介這個術語時,應從三重意思進行理解。首先,它指的是傳播的技術手段。媒介」這個術語是 「介質」的延展,或者信息收發的技術手段。人類超越時間和距離的傳播過程需要將信息傳輸給他人的技術手段。
  •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隨著人際交往的日益密切,暴力的表述方式變得多樣化,包括了財產暴力、家庭暴力、校園暴力、媒介暴力等。 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可從兩方面進行解釋:一方面,媒介暴力是指媒介內容暴力。指在電視、廣播、電影、報刊等大眾媒介內容傳播過程中暗含暴力情節,並對受眾的現實交往產生影響的一種現象;另一方面,媒介暴力指媒介本身,這種暴力體現在大眾媒介利用其特有的話語權對涉及相關媒介事件的雙方當事人實施的一種「暴力」行為。
  • 論影視作品的跨媒介多元傳播
    這些影視作品,除以紙質書、網絡小說、電影和電視劇等媒介形態傳播之外,還以漫畫、卡通、手遊、網劇等其他媒介形態進行傳播,這是一種典型的跨媒介多元傳播實踐。本文主要以電視劇《花千骨》為例來分析影視作品跨媒介多元傳播的形態和傳播效果。
  • 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
    摘要:藝術的媒介特性體現在其創作、文本、傳播中的媒介身份,決定了藝術的傳播基質。藝術是在傳播中生存的,藝術媒介是在媒介技術演進中變化的。媒介技術的演進直接推動了藝術創作媒介、文本媒介、傳播媒介的變化,藝術的文本形態日趨豐富,藝術傳播模式也由單向傳播進入多向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