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服貿」學生及團體號召動員下,臺灣逾10萬民眾30日集聚臺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場所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以下簡稱「凱道」)靜坐抗議。臺灣各界和輿論認為,臺當局已釋放善意,學生該見好就收撤出立法機構。
臺灣「反服貿」團體佔據立法機構「議場」已達12天。30日,在他們號召組織下,有民眾自13時起,陸續身著黑衫到凱道及附近道路集聚,部分學生仍佔據立法機構。
學生團體代表晚間在凱道再次發出「退回服貿」等四項要求,並稱佔領立法機構還無法停止。當晚,活動現場中,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謝長廷等人到場聲援。
記者在現場看到,19時40分許,民眾從凱道陸續散去,有部分人士仍回「議場」佔據。
當晚,臺北市警察局已規劃2000名警力上街維持秩序,另有3000名警力待命。警方表示,學生「反服貿」抗議12天,已投入超過2.5萬人次警力。
學生團體抗議持續,臺工商界憂心效應擴大,損害臺灣經濟。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表示,當局已釋出善意,同意兩岸服貿協議在立法機構委員會逐條審查。今天的活動結束,學生們該回學校去了,也該從立法機構撤出了。
臺灣新華勞動黨黨員多來自臺灣中小企業和勞動階層。主席韓雲潔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許多黨員都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直接關係者,盼望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儘快實現,帶來貿易「活水」。她呼籲,佔據立法機構的學生和團體能夠多傾聽這些理性聲音,儘快回家,恢復立法機構運作,讓社會不再內耗下去。
當天,還有數百民眾在臺北車站南邊廣場聚集,他們高呼「安定站出來、臺灣走出去」等口號,呼籲學生們回家,回學校念書。
臺灣輿論也呼籲學生見好就收。30日出版的《中國時報》發表社論指出,呼籲學生見好就收,該講的聲音已經表達,社會和當局都聽到了,國民黨也做了該有的讓步。把「議場」還給立法機構,整個社會都該恢復秩序,重新過理性的生活。社論還指出,在大多數老百姓的眼中,學生訴求一變再變,提出這麼多「不可能讓人接受的條件」,也只是為反對而反對。
《工商時報》當天發表的社論指出,此次青年學生佔據「議場」,更攻佔行政管理機構,學生的用意也許良善,但行為如此突兀,自難獲得各界認同。(記者吳濟海、李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