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姬姓諸侯小國,東周時刺殺天子,不齒手段成為超級大國

2020-12-15 天地史話V

西周時期建立了分封制度,功臣宗室先朝後裔都封諸侯。西周初期一個姬姓小國,東周時期使用刺殺天子的不齒手段,一躍成為了超級大國。

周武王最初分封了8個公爵國,周武王的兩個叔叔虢仲和虢叔都是公爵。虢仲和虢叔相當於姬姓家族的族長,兩個虢國的歷代國君按照慣例也是周天子的輔佐大臣。此外,周公、畢公和召公位列三公,地位也高於其他同姓諸侯。姜尚作為滅商的首輔,也具有很高地位。

周成王時期,把自己的弟弟進行了分封,分別建立了古韓國(山西河津縣),邘國(河南沁陽市),唐國(山西翼城縣)、應國(河南省平頂山市)。

唐國國君是唐叔虞,地域是古代陶唐氏的地盤,亦稱「大夏」。陶唐氏是上古堯帝後代,夏商時期是諸侯唐國。由於陶唐氏的唐國參與了三監之亂,封國被剝奪,封給了周成王的弟弟虞。在唐叔虞兒子燮父時期,周天子將唐國國都收回直轄。燮父被新迫遷都晉陽,從此改稱為晉國。

周成王時期,晉國只是個小國,與周成王的其他弟弟一樣。西周時期,晉國一直默默無聞。為周朝抵禦北狄侵擾,晉國都城遷到了翼城。

晉國同山西境內有大戎、白狄、赤狄等很多外作戰,逐漸將疆域向北擴展。

西周后期,先後出現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等事件,最後申侯勾結犬戎入侵殺死周幽王,鎬京淪陷。申候作為內奸,聯合幾個姜姓諸侯(申候姜姓)擁立自己外甥周平王;世代輔佐天子,擔任卿士的虢國等諸侯則擁立了周幽王的弟弟為周攜王。

因為勾引犬戎殺死父親,申侯擁立的周平王為天下不恥。為了獲得支持,周平王封秦襄公諸侯,贈送了岐山以西的所有土地;封鄭武公為卿士,贈送洛邑周圍大片周朝直轄領土;表彰晉文侯支持,贈送了汾水流域所有土地。

在西周東周動蕩時期,秦晉鄭等國通過投機,獲得大量領土。

從此,晉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張,周平王東遷20年後,晉國已經擴張到山西大部分地區。公元前750年,晉文侯藉口周攜王得位不正,領兵殺死周攜王,佔領周攜王封地山西東部和河北部分地區,又一次獲得了漁利。

晉國這個姬姓諸侯國,通過不齒手段在春秋初期崛起,一躍稱為天下霸主。

相關文章回顧:

西周分封8個諸侯爵位最高,他們的家族身世周天子都要敬仰

東周天子有多窮?洛陽出土了一個天子大鼎,鼎上面發現答案

周武王分封諸侯爵位封地這麼多講究,難怪周朝能有800年江山

3千年前兩個周王並立,這位周天子執政21年,史書卻不記載

相關焦點

  • 為何西周之后姓氏突然大爆發,以姬姓和姜姓衍生出來的姓氏最多?
    讓人感到驚訝的是,中國歷史上,西周之後才出現姓氏爆發現象,並且,大多數現代姓氏,都是由姬姓和姜姓衍生出來的。個人感覺,原因如下:時代問題西周末年,西周天子就對很多勢力較大的諸侯無力約束。甚至西周幽王去世以後,周朝出現兩個天子並存的狀態,而這兩個天子,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訴求:既有主張維持原有秩序的諸侯支持周攜王,以及主張諸侯兼併秩序的諸侯支持周平王。最終,經過多年的火併,周攜王被周平王一方的勢力殺死,東周秩序開始。東周的開始,被孔子視為禮崩樂壞的開始——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裡,原本的秩序遭到了摒棄和否定。人們的思想也開始混亂。
  • 西周該國無資格參加諸侯盟會,東周時卻成了狂吞小國的貪吃蛇
    周武王伐商,在黃河孟津渡口會合各路諸侯,建立會盟臺宣誓起兵,渡過黃河取得勝利。建立周朝以後,將功臣,宗室,以及盟友分封在各地,形成了眾多諸侯國。西周時分封的一個低爵位小國,春秋時期卻成了瘋狂吞併小國的貪吃蛇。
  • 西周長江流域最窩囊諸侯大國,戰國時被孫子輩楚國滅國
    西周將功臣名將姬姓子孫分封到各地,在長江流域有一個諸侯大國,幾百年後卻被孫子輩楚國滅掉。西周將姬姓宗室和功臣分封到重要地區,每個地區都有諸侯成為一方首領,管理小諸侯,徵討蠻夷。比如魯國和齊國在山東對付東夷和淮夷,燕國在北方對付遊牧民族,衛國在朝歌,晉國在山西南部對付戎狄。
  • 射禮:它是射箭比賽,是天子控制諸侯的手段,更是道德禮儀的演出
    而以射箭比賽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射禮是西周禮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射禮是在原始民風、民俗的影響下而逐漸形成的特殊體育文化現象。原始社會的弓箭是狩獵和維護自身安全的重要工具,它改善了人類的生存壞境,在人類的心中激起了如果想生活得平靜和幸福,就要成為神射手的內心傾向,形成了一種人人都想成為神射手的社會風氣。
  • 射禮:它是射箭比賽,是天子控制諸侯的手段,更是道德禮儀的演出
    而以射箭比賽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射禮是西周禮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射禮是在原始民風、民俗的影響下而逐漸形成的特殊體育文化現象。原始社會的弓箭是狩獵和維護自身安全的重要工具,它改善了人類的生存壞境,在人類的心中激起了如果想生活得平靜和幸福,就要成為神射手的內心傾向,形成了一種人人都想成為神射手的社會風氣。
  • 汝州夏店鎮毛寨村姬姓的由來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為犬戎所殺,兒子周平王即位,為躲避犬戎,遷都洛陽,由此揭開了東周史的篇章。周王室在東遷後地盤一天天縮小,內部又多次發生爭奪王位的鬥爭,因而更趨衰落。到戰國時期,周王室只佔有都城洛陽及其附近相當於現在十多個縣的一片土地,並不時受到大國的攻擊。7個大國根本瞧不起周王室,有時連一點面子也不給,周王室實際降到了一個小國的地位。
  • 史上最早的政治聯姻:西周天子與姜姓王后
    可是,你知道嗎,在遼朝之前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實際上早已出現過這樣的政治聯姻,那就是西周天子與姜姓王后的政治聯姻。眾所周知,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拜姜尚為軍事統帥,從西岐出兵,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朝軍隊後,又一路東進攻陷商朝都城朝歌,商紂王一看大勢已去,只得跑到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 因為西周有這些制度設計
    很多人知道西周時有諸侯定期朝覲(不來意味著你的忠誠有問題)、天子四方巡狩(武力震懾)等制度,但還有一些天子控制諸侯的手段可能讀者並不是很清楚,唐封葉就在此簡介一下。第一,命卿制度(西周時周天子掌握諸侯國內部重要官吏的任免權)說起周代諸侯國,不少人可能以為諸侯國內部官吏都是自行任免的,其實這種情況只存在於「禮崩樂壞」的東周。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西周末期,周幽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不管歷史上的周幽王到底有沒有烽火戲諸侯,僅僅是廢長立幼的行為,顯然就要為西周的滅亡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此背景下,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
  • 軍妮歷史故事所:諸侯對天子或諸侯之間行朝禮的方式有所改變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諸侯對天子或諸侯之間行朝禮的方式有所改變,那接下來和大家進入正文了。諸侯對天子或諸侯之間行朝禮的方式有所改變。諸侯對天子的行朝禮方式。西周朝禮主耍以諸侯對天子為主,其方式有時會、殷同、巡狩、會盟、錫命等多種,而春秋時期,行朝禮的方式發生變化,有的方式已經名存實亡了,比如殷同、巡狩、會盟之朝禮很難見到。
  • 周武王分封的諸侯國中,有哪些姬姓國,為何到戰國末期只剩下燕?
    根據《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的記載,周武王當初將自己的15個兄弟都分封了出去,再加上其他的姬姓宗親,總共封了四十個姬姓諸侯國。周朝立國之後,周武王只活了兩年,因此很多事都沒有來得及做,封邦建國不過才開始,在這些諸侯國中,比較著名的就是周公旦的魯國、姜太公的齊國、召公奭的燕國、曹叔振鐸的曹國、畢公高的畢國、郕叔武的郕國等。
  • 姬姓諸侯親疏排序,晉國排不到前10名,這幾國才是周天子至親
    將所有姬姓諸侯排序,哪幾國才是周天子的至親呢?周武王分封姬姓諸侯國,親疏排序,從關係最遠開始。姬姓同族封國:召國,陝西長安縣,姬姓族人召公(與周武王同輩)封國。西周國,河南洛陽市,東周貞定王幼子。東周國,河南洛陽市,東周貞定王幼子後裔。周武王分封時期,周武王的兩個叔叔虢仲和虢叔地位最高,分封的都是公爵,其他所有姬姓諸侯都是侯爵以下爵位。西虢國的虢叔是嫡親叔叔,最為尊貴,兩個虢國的國君歷代輔佐周天子,是最重要的輔佐大臣,與周朝共興衰。
  • 戰國時除了周王朝還有東周國與西周國,兩位諸侯將周天子徹底架空
    在最近上映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出現了一個西周國和一個東周國。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戰國末期時東周都快結束了,怎麼又冒出來個西周國呢?其實,此西周非彼西周,此東周也非彼東周。它們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而是諸侯建立的諸侯國。
  • 千古謠言之「烽火戲諸侯」:西周的滅亡跟褒姒笑不笑真沒啥關係!
    反正,「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從邏輯上講,能吐槽的地方不要太多。既然烽火戲諸侯不存在,那麼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導致亡國也就沒可能了。那麼,西周又是怎樣滅亡的呢?王室衰落到諸侯都不主動來朝見,苦巴巴等到來朝見的諸侯,周夷王還要回禮,天子的權威性大打折扣,號令諸侯也有點力不從心了。周宣王雖然通過戰爭,短暫按住了躁動的諸侯,但他晚年連續吃了好幾次敗仗,之前的努力完全付諸流水。等到周幽王時,他要面對的國家,就是一個爛攤子,特別是在他的西邊,有個小弟比較強,還跟犬戎很曖昧。這小弟的名字叫做申國。
  • 身份認同很重要:先秦諸侯們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其他諸侯國的?
    宋公錯金戈基於這樣的身份認同,宋國的稱霸策略是自視為天下中心:降伏比自己弱的小國,挑戰齊,楚兩大國,但堅決不朝拜天下共主周天子,很能說名他們的心態。不僅如此,宋襄公違背主流周文化,按照東夷的習俗抓住鄫國國君,用他祭祀睢水河神,想以人祭恢復古代的殷商-東夷聯盟。這一暴行無疑造成了中原諸侯的反感和警惕。這種思路與齊桓公和晉文公的線路完全不同。
  • 姬姓來源於黃帝,是「萬姓之祖」,姬姓為什麼沒有滿天下?
    後來,后稷的第15代孫姬發,發動了滅商戰爭,建立了西周王朝。所以,西周王室是姬姓。西周建立之初,一共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姬姓國就佔了53個。可以說,當時的黃河南北,乃至吳越地區,都有姬姓的王族。那麼,是不是後來,姬姓的人口就滿天下了呢?我們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姬姓在今天,全國只有57萬人,在所有姓氏中,僅排在第209位。
  • 西周時期,姬姓遍布全國各地,為何現在很少看到了?
    姬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姬姓人口54萬餘,位於《百家姓》第297位。堪稱比較冷門的小姓。然而,時間倒退到3000多前的西周,卻是另一番景象。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僅姬姓國就有53個,隨國姓的臣民更是不計其數,當時可以說遍地姓姬。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呢?姬姓源於皇帝。黃帝本姓公孫,生於壽丘,後因長居姬水,改姓為姬。這姬水在哪呢?
  • 連天子都淪為傀儡
    所謂宗法制,就是周天子認識到自身實力不足以控制整個中原,所以大封諸侯,讓諸侯去外地建國,形成屏藩之勢,拱衛王室。由於當時被分封的姬姓諸侯多,天下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姬姓諸侯手裡。所以在宗法制度之下,異姓諸侯無法動搖周天子和姬氏一族的統治地位。當然了,光靠姬姓諸侯的拱衛也不行。
  • 西周古國——鄧國,地位極高,出來的女子個個旺夫,諸侯爭搶
    不管怎麼說,至少西周后期的鄧國已經成了周之南土,在今河南鄧州市。 鄧的金文 西周時期的鄧國威望值在春秋時期仍為表現突出,許多大國或有王室血統的姬姓之國爭相與之聯姻,其地位絕不亞於申呂。
  • 文言文常識:諸侯
    今天要給大家拓展一文言文常識:諸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統稱諸侯,有時也指掌握軍政大權的地方長官。詳細介紹:諸侯是中國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國君。周代初期實行將土地和臣民封給子弟、功臣以建立諸侯國的制度。西周的諸侯有同姓、異姓之別。同姓即姬姓諸侯,在盟會時居於異姓的前面。異姓不少是曾與周王室有婚姻關係的,還包括褒封的前代後裔。在眾多封國中,最重要的有衛、魯、齊、宋、晉、燕等國,其國君地位較高。諸侯受封時要舉行冊封儀式,謂之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