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給朝廷上奏 見奏摺上批覆四個字 感嘆大清焉能不亡

2020-12-14 搞哥讀史

清末民初官僚徐世昌曾說,「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身上。」在光緒和慈禧先後駕崩後,清朝進入了最後的宣統時代。因皇帝年幼,太后無權,清朝的朝政實際上由一幫年輕的親貴所把持。

這些年輕的「小爺們」既無老臣的老成持重,也不具有年輕人的前瞻視野,最終帶領大清走向了滅亡的道路。而其中為首的,則是宣統皇帝的父親,攝政王載灃。

清朝興於攝政王,也亡於攝政王,給人以天道循環的感覺。清初的攝政王多爾袞南徵北戰,是大清王朝的奠基者,而經歷200多年後,新的攝政王載灃遠沒有先祖那樣的見識和能力,卻被強行推上了歷史舞臺,去肩負他承擔不起的重擔。

實際上,早在被任命為攝政王之前,載灃已經表現出自己不想承擔這樣的重任。胡思敬《國聞備乘》記載,慈禧臨終前,準備封載灃為攝政王,待自己去世後監國攝政,載灃聽聞後叩頭力辭,被慈禧痛斥道:「此何時而講謙讓?真奴才也!」

因載灃本身對政治不太敢興趣,所以在上位之後,不出意外地出現了怠政的情緒,比之此前的同治和光緒帝更甚。在宣統登基之初,載灃尚且還有些許興致來批閱奏摺,但時間一長,又犯了從小養成的富家公子哥兒毛病,批覆奏章十分隨意。

有時候交給各部處理的事項,下面官員沒有及時辦理或匯報,載灃也不再過問,如同忘了一般。這種縱容也進一步助長了下邊官員們得過且過的不良風氣。

我們之前講到,清朝的道光皇帝也面對過奏摺太多,批閱不完的難題。當時道光的辦法是在奏摺裡挑別人的小毛病,只要書法不規範,或寫錯一個字,就會重重處罰上奏之人,嚇得大家都不敢上奏,以此來減少奏摺的數量。而載灃的辦法更加取巧,基本上無論什麼奏摺,到他手上的批覆都是四個字:「著照所請。」

在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皇帝對待臣工上奏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有時候即便是很小的一件事,皇帝都會在奏摺末尾批上自己的意見,其中雍正最為勤政,有時候一個批覆都要寫上幾百上千字。而針對某件事頒布詔書,都要講清楚辦什麼,如何辦理,為什麼要這樣辦理,這樣臣屬們對皇帝的要求就非常清晰,政令就能更好地貫徹。

但在載灃這裡,無論下邊提出什麼請示,批覆的意見大概率就是「著照所請」,也沒有其他的指示,這就使得請示的人對朝廷的真正想法摸不著頭腦,難以放開手腳辦事。

比如有一次,浙江巡撫增韞給朝廷上奏,請求任命王豐鎬為浙江交涉使,載灃也只在奏摺上批覆「著照所請」。當時交涉使為正三品官員,任命這樣的大官,竟沒有一個正式的委任狀,只在奏摺上批覆個同意的意見,可見載灃對朝廷政務兒戲至此。

載灃的這種做法,給了一些有心人投機取巧的機會。比如慈禧和光緒的喪禮辦完後,當時清廷的民政部上奏,請求獎勵在喪禮中出力的一百多名官員,而禮部也上了一道同樣的奏摺。像這種情況,屬於重複邀賞,一般只批其中一份。而載灃在兩份奏摺上都批覆「著照所請」,被這些人給矇混過關。當時一些有見識的官員看到朝廷這樣處理政務,感嘆如此大清焉能不亡。

相關焦點

  • 官員刷屏請安皇帝批覆「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清朝奏摺與諸朝大不同
    如果某地災荒不斷,則發生民變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於是建立了晴雨折制度,讓地方官員向皇帝匯報天氣、雨水、收成等情況。這類奏摺大多繁雜枯燥,但康熙帝對此興趣十足,要求同一省份的不同官員同時上奏晴雨折,以獲得更為真實可靠的情報。直隸總督之所以不停地上報順天府下雨了,河間府下雨了,保定府下雨了,就是因為他身負事無巨細向皇帝報告的責任。報告打得勤快些,皇帝不會怪罪;如果不報告,那就是瀆職。
  • 清朝地方官員的奏摺經過哪些程序 才能送給皇帝面前
    這就意味著,左宗棠以後遇到什麼事情,一紙奏摺即可直達天聽。別人再想背地裡整他,就沒那麼容易了。奏摺制度,是清朝名臣張廷玉的發明。奏摺免去了許多中間環節,能讓地方官員的聲音,在第一時間傳遞到皇帝那裡。皇帝也可以在批覆後,直接發還上奏地方官員,迅速付諸實施。因此,奏摺提高了行政效率,拉近了地方官員和皇帝的關係,進一步強化了皇權。
  • 大清皇帝為什麼要處理那麼多垃圾奏摺?
    可是這麼說,處理國家大事,一般來講,一個正常的文官系統,自然有專門部門去對接,只有特別重大,無法裁斷的政務才要向皇帝直接上奏。 而能夠給皇帝直接上奏的官員,其實並不多。 也就是說,各地和中央之間大量的政務,由完善的文官制度消化了。
  • 清朝的「垃圾奏摺」,其實一點兒也不「垃圾」
    「題本」和「奏本」都是公開的文書,而且呈遞程序繁瑣,中間要經好幾人的手,這要是報了個某某官員想造反的信兒,給皇帝看前都不知道傳到多少人耳朵裡了。為了能和曹寅、李煦秘密通信,康熙準許二人用「摺子」奏事,跳過題本、奏本的煩瑣程序,直接交付宮中內奏事處,由康熙本人親自拆閱。
  • 和乾隆皇帝打賭,被全國官員嫌棄是個什麼後果?看看他就明白了
    (很遺憾,歷史上並未留下尹壯圖的肖像,只有他的墨跡流傳於世)這個倒黴蛋名叫尹壯圖,在乾隆朝熠熠生輝的名臣中並不出彩,頂多只能算是個普通的官員。不過說普通吧尹大人又混得相當不錯,這位老兄自從乾隆三十一年考中進士,只用了短短十四年的時間,到了乾隆四十五年時,尹壯圖就當上了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參與朝廷軍政機密,官運不可謂不亨通。
  • 雍正在位13年硃批奏摺寫出不少「名句」,康熙讀個奏摺還能看見笑話?
    八月,清政府以整頓庶務為名,決定廢止題本,所有官員上奏只用奏摺。奏摺為清朝所發明,是清代專有的一種文書。從字面上講,奏摺即是摺疊而進的臣子向皇帝報告事件的文書。一般認為,它出現在康熙中期,成熟於雍正朝,與清朝相始終。奏摺的內容,一開始主要是奏報私事,後來逐漸擴大,無所不包。但它與題本、奏本最大的區別,不在於內容,而是處理方式。
  • 清朝的官員有實質區別:有人稱大臣,有人稱「奴才」
    都是同朝為官為什麼叫法不一樣,兩個有什麼區別呢?自古以來"奴才"都是指侍奉主子的奴僕也就是包衣,而在大清則不然,能這樣叫的反而都是最合心意的大臣,也必須是四品以上的八旗子弟。能使用這個詞的人其實是和萬歲爺最為親近的人,也就是萬歲爺認為的親信,有點像父母取得小名的意思。也只有滿洲族的大臣或者抬入滿族的、在萬歲爺跟前的才行,漢人的則不可以,不管什麼職位都不行。
  • 從奏章到奏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是奏摺制度化的大功臣
    先秦時代,其實大臣們也會對君王上書的,只不過那個時候不叫奏章或奏摺,而叫上書。秦始皇統一六國,發明了許多制度,其中臣子向帝王上書,改稱「奏」。奏是進上的意思。漢代改名叫「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合稱「奏疏」或「奏議」。有章、奏、表、議等各種文種形式。唐宋時又有發展,但只不過名稱不同,性質類似。
  • 清朝時,皇帝批閱奏摺,經常會用這三個字!
    清朝時,皇帝批閱奏摺,經常會用這三個字! 論勤奮的程度,清朝的皇帝最勤儉,比明朝皇帝要強太多!自順治帝入關以來,清朝皇帝就很勤政。他們知道祖宗們打江山不容易,經常在早晨四五點時起床,用完早膳後上朝聽政,白天日理萬機,晚上還不能休息那麼早,因為他們要親自批閱不少奏摺,不能找人代替。
  • 此人是古代著作最多的皇帝,一生寫了一千多萬字,堪稱著作等身
    從《清史稿》中可以發現,雍正是唯一一位不巡幸,不遊獵的皇帝。他常常說「要以勤先天下」。他一直忙忙碌碌,白天聽大臣奏事,討論議決一些政事,夜晚則批閱奏摺。奏摺在康熙年間,還沒有形成嚴格的奏摺制度,還只是向皇帝進言的一種機密文件,因此除了康熙親信的官員,一般官員是沒有資格上奏摺的。
  • 雍正一生勞累過度,跟批大量無用奏摺有關,氣得雍正在奏摺上罵人
    雍正登基後將此制度全面放開,每天都要親自閱讀數萬字的奏摺,還要進行大量回復,將意見落實下去,工作量之大難以想像。 那麼,一個官員一年究竟給皇帝奏報幾次合適呢?雍正在給寧夏官員的硃批中給出明確答案:遇到應該呈報的事,一個月內上奏幾次都行;如果沒啥可呈報的,幾年不上奏也沒啥。
  • 那些年皇帝批過的蜜汁奏摺!終於知道什麼叫日理萬機了
    然而,最近,有網友整理出了部分康熙和雍正皇帝的奏摺批覆,這批奇葩奏摺簡直顛覆了人們的一廂情願。真的可以稱得上是「蜜汁奏摺」了,大家感受下……不僅「荼毒了」康熙帝,這位杭州織造還「荼毒」了雍正帝,下面是他寫給雍正的請安摺子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雍正:朕很好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雍正:朕很好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雍正:朕很好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 奏摺如何呈給清朝一把手:離開衙門時,要三跪九叩行大禮
    人們在熟悉了「朕」「萬歲爺」「大人」這一類稱呼的同時,對君臣朝廷之間的路數也略知一二。 看戲的時候,常常會聽到「上折」「遞個摺子」這樣的話。這個「折」「摺子」便是奏摺。 奏摺是當時大臣與皇帝溝通的一條最重要的管道,尤其是對地方上的官員而言,上一趟京師朝見皇上是樁很難的事。
  • 乾隆是清朝「大」才子,他在奏摺上批了四個字,誰也不知道啥意思
    乾隆皇帝批改奏摺的時候,力求簡單明了,說句更通俗的話就是不墨跡。有一次他在奏摺上批上了四個字,可是這四個並不複雜的字,竟一下子將滿朝的文武給難住了。最後,上奏摺的軍機章京,請教了乾隆皇帝的老師朱軾,才搞明白這四個字的重要含意。(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您想要知道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您想知道這件事情的經過,那就讓萬能的小編給您從頭揭秘。
  • 清朝官員在奏摺中寫掉一個字 為何自言「吾命休矣」
    一次,王懿修給乾隆皇帝上了一份奏摺。奏摺發出去後,王懿修突然想起奏摺裡寫掉了一個字,嚇得大呼:「吾命休矣!」從此,可憐的王懿修心驚膽戰,惶惶不可終日。只要聽到敲門聲,第一反應就是朝廷派人來抓他了。直到後來收到乾隆皇帝的批覆,王懿修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才總算落地了。這不是笑話,而是真實歷史故事。
  • 聖旨與奏摺批覆給出答案
    我們先了解一下宋太祖趙匡胤的日常言語;某日趙匡胤準備擴建帝都開封,與宰相趙普一起來到南城門做規劃,趙匡胤指著城門上"朱雀之門"的牌匾,問趙普說:"為什麼不直接寫朱雀門,非要加一個
  • 聖旨與奏摺批覆給出答案
    尤其是一些"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根本就是個文盲,他們日常說話也是文縐的嗎?聽編者為您探秘此問題的真相。我們先了解一下宋太祖趙匡胤的日常言語;某日趙匡胤準備擴建帝都開封,與宰相趙普一起來到南城門做規劃,趙匡胤指著城門上"朱雀之門"的牌匾,問趙普說:"為什麼不直接寫朱雀門,非要加一個''?"
  • 清代的奏摺制度:「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
    先簡要回答這些問題:奏摺是清代特有的一種文書形式;與前朝在政府內部公開的奏章不同,奏摺是上奏者與皇帝之間的私人信件,其內容在皇帝親自閱讀之前是保密的;上奏摺是皇帝恩許給部分官員的特權,不是誰都能給皇帝上奏摺的;奏摺堪稱清王朝皇權獨裁制度的核心部件,非常重要。清承明制。
  • 李鴻章打下王府,在後院搜出一物,感嘆太平天國焉能不亡
    在康雍乾盛世的末期,大清的吏治開始走上下坡路。後來繼任的皇帝們,並沒有有效的措施革除弊政,加上西方工業革命快速發展,對古老的東方大國造成了衝擊。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大清的內憂外患,就一時紛至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