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很冷,為了禦寒,人們採取各種手段。現代人穿的是羽絨服,家裡安置的是空調與暖氣,那麼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在禦寒方面其實也盡顯智慧。
在禦寒的衣物材料方面,古代主要有葛、麻、棉以及綢。綢的歷史很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掌握了用蠶絲織綢的技術。
古代的棉花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早的棉花是草棉與木棉,而我們如今的棉花是陸地棉。性能上前者完全無法和後者相提並論。
葛和麻是植物的皮纖維,在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人身穿麻衣的描述,穿麻衣的一定是普通人,富貴人家絕不會穿麻衣。
最早普通人禦寒時,就是用葛麻的絮狀物填充到冬衣裡面,禦寒作用並不明顯。
棉花技術是在宋朝之後才有的,棉花代替了葛麻做填充物,禦寒能力大增。而有錢人一般選擇蠶絲經特殊工藝製作成的絮狀物填充,禦寒效果更為顯著。
還有一種禦寒衣物是動物的皮毛,最早人們直接穿皮衣,後來就成為富人的專屬。禦寒作用最突出的是貂裘以及狐裘,效果差一些的是羊裘等,無論是怎樣的裘衣,都不是普通人能穿得起的。
在《紅樓夢》一書中,有書中富人穿貂裘的情節,除了穿貂裘,大觀園的人們還有手爐暖手。手爐是由銅製作的,大小如同小瓜。裡面有內膽,放置燃燒的木炭。木炭燃燒的熱量通過鏤空的爐蓋透出來,以達到暖手效果。因為古人衣袖很長,手爐可以直接收到袖中,所以手爐也叫做袖爐。
有手爐,自然就有足爐,足爐有螺帽,注入熱水之後,將螺帽擰上,然後套入布袋中,足爐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暖被窩。
在居所當中,古人也採取了各種手段用來禦寒。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火塘技術。所謂火塘,就是挖一個四方坑,四周壘上石頭,可以用來燒火做飯,火燒起來就能抵擋寒氣。
火塘的驅寒效果很好,不過火勢不好控制,秦朝之後發明了甕爐,用木炭取暖。木炭的燃燒時間長,在甕爐中可充分燃燒,供暖時間長久,很受有錢人,特別是君主王侯的喜愛。
在秦朝的舊址中,還發現有特別的設計,用筒瓦扣起來,組成了火道,出口處直接與灶臺相連,這種設計與現在的暖氣十分相似,可見古人的智慧有多高明。相同原理的設計在紫禁城中也有,紫禁城是在宮殿下挖一條通道,然後直通到宮殿外,宮殿外燒火用來供暖。
除了這些「高大上」的供暖,也有比較粗暴簡單的手段,如三國時期就有的「火盆」。顧名思義,所謂火盆就是在盆中生火,一般用的是木柴。這種技術距今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如今在很多地方的風俗就與火盆相關,比如新娘要跨過火盆,寓意是去除晦氣。
除了穿的用的,在吃的方面也很有講究,古人經過一代代人智慧的沉澱,明確了冬天時有養生效果的一些食品,並寫入了相關著作中。眾食材中,比如枸杞、糯米、紅棗等,都可以補充元氣。
除此之外,像鹿肉、牛肉、羊肉等食品的效果也很好,這一點同樣在《紅樓夢》中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