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禦寒手段盡顯智慧,手爐暖手,足爐暖被窩,吃多種溫補食材

2020-12-21 觀文殿大學士

今年的冬天很冷,為了禦寒,人們採取各種手段。現代人穿的是羽絨服,家裡安置的是空調與暖氣,那麼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在禦寒方面其實也盡顯智慧。

在禦寒的衣物材料方面,古代主要有葛、麻、棉以及綢。綢的歷史很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掌握了用蠶絲織綢的技術。

古代的棉花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早的棉花是草棉與木棉,而我們如今的棉花是陸地棉。性能上前者完全無法和後者相提並論。

葛和麻是植物的皮纖維,在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人身穿麻衣的描述,穿麻衣的一定是普通人,富貴人家絕不會穿麻衣。

最早普通人禦寒時,就是用葛麻的絮狀物填充到冬衣裡面,禦寒作用並不明顯。

棉花技術是在宋朝之後才有的,棉花代替了葛麻做填充物,禦寒能力大增。而有錢人一般選擇蠶絲經特殊工藝製作成的絮狀物填充,禦寒效果更為顯著。

還有一種禦寒衣物是動物的皮毛,最早人們直接穿皮衣,後來就成為富人的專屬。禦寒作用最突出的是貂裘以及狐裘,效果差一些的是羊裘等,無論是怎樣的裘衣,都不是普通人能穿得起的。

在《紅樓夢》一書中,有書中富人穿貂裘的情節,除了穿貂裘,大觀園的人們還有手爐暖手。手爐是由銅製作的,大小如同小瓜。裡面有內膽,放置燃燒的木炭。木炭燃燒的熱量通過鏤空的爐蓋透出來,以達到暖手效果。因為古人衣袖很長,手爐可以直接收到袖中,所以手爐也叫做袖爐。

有手爐,自然就有足爐,足爐有螺帽,注入熱水之後,將螺帽擰上,然後套入布袋中,足爐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暖被窩。

在居所當中,古人也採取了各種手段用來禦寒。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火塘技術。所謂火塘,就是挖一個四方坑,四周壘上石頭,可以用來燒火做飯,火燒起來就能抵擋寒氣。

火塘的驅寒效果很好,不過火勢不好控制,秦朝之後發明了甕爐,用木炭取暖。木炭的燃燒時間長,在甕爐中可充分燃燒,供暖時間長久,很受有錢人,特別是君主王侯的喜愛。

在秦朝的舊址中,還發現有特別的設計,用筒瓦扣起來,組成了火道,出口處直接與灶臺相連,這種設計與現在的暖氣十分相似,可見古人的智慧有多高明。相同原理的設計在紫禁城中也有,紫禁城是在宮殿下挖一條通道,然後直通到宮殿外,宮殿外燒火用來供暖。

除了這些「高大上」的供暖,也有比較粗暴簡單的手段,如三國時期就有的「火盆」。顧名思義,所謂火盆就是在盆中生火,一般用的是木柴。這種技術距今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如今在很多地方的風俗就與火盆相關,比如新娘要跨過火盆,寓意是去除晦氣。

除了穿的用的,在吃的方面也很有講究,古人經過一代代人智慧的沉澱,明確了冬天時有養生效果的一些食品,並寫入了相關著作中。眾食材中,比如枸杞、糯米、紅棗等,都可以補充元氣。

除此之外,像鹿肉、牛肉、羊肉等食品的效果也很好,這一點同樣在《紅樓夢》中有所體現。

相關焦點

  • 天冷了 快來看看古人都是如何禦寒的?
    其實,這種取暖方式在如今的不少農村裡依然延用著,古人的智慧就是這樣造福後人。暖手寶也有老祖宗:手爐 & 足爐「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本詩中,白居易先生暴露了兩個禦寒的小秘訣,喝酒和火爐取暖。
  • 沒有暖氣的古人怎麼過冬?紙衣、手爐、花椒這些神器了解一下~
    小袍也已經收拾好電熱毯小手爐暖手捂了在感恩取暖神器救我狗命的同時小袍也有了一個疑惑:古代人過冬有哪些神器呢?那沒有棉衣的時候,古人穿什麼衣服禦寒呢?不差錢的富貴家庭,自然是狐狸皮、貂皮做的裘衣穿起來。普通老百姓,則穿羊皮、狗皮等便宜的獸皮,或者用絲綿、麻絮填充衣服。
  • 手爐、火牆……看看古代人的禦寒「神器」
    在沒有暖氣、沒有電熱毯、沒有暖寶寶的時代,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禦寒呢?其實,從火盆、手爐到火牆、椒房,懂得享受生活的古代人在取暖上可是花樣頻出。    【火盆】    除了火盆,還有一種比較小的火爐,放在腳下暖腳的叫腳爐,用來暖手的叫手爐,堪稱古代的暖寶寶。    爐身分外殼和內膽。
  • 古人如何禦寒?給房屋加保溫層 窮人穿麻富人穿裘
    比如在部分農村,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時,圍在一起「烤火」的火盆,就是古時人們常見的取暖方式;秦朝時期就有的火牆,其實就是北方暖氣的最初雛形;古人甚至能夠通過常見的物資,研發出保溫材料;我們冬天離不開的圍巾、帽子和手套,也是古人禦寒的主要手段,而且古人還把這些穿戴做得更漂亮、更典雅。
  • 揭秘古人如何禦寒取暖? 皇帝貴族竟有私人「空調房」
    比如在部分農村,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時,圍在一起「烤火」的火盆,就是古時人們常見的取暖方式;秦朝時期就有的火牆,其實就是北方暖氣的最初雛形;古人甚至能夠通過常見的物資,研發出保溫材料;我們冬天離不開的圍巾、帽子和手套,也是古人禦寒的主要手段,而且古人還把這些穿戴做得更漂亮、更典雅。
  • 暖屋生火睡天明
    在我國,小雪節氣分為三候,每候五天,一候為虹藏不見,意思是這時北方不再下雨了,難以看見雨後彩虹,在古人的眼裡,彩虹是藏起來了。彩虹通常是在風雨之後才出現,所以歌詞總是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通常一降雪,虹就不出現了,看來古人觀察自然的變化還是很準確的。
  • 紅袖添香爐添暖,古人的暖寶寶——手爐
    ——(清代)張劭 《手爐》手爐,《辭海》定義:「冬天取暖用的小爐,多為銅製。」古代沒有空調、暖氣,人們就用手爐取暖。手爐形小,盈盈可握,古代人寬袖大袍,可置於袖中或懷中,既能取暖還能薰香,因此手爐還有「捧爐」「袖爐」之稱。手爐的造型也是賞心悅目、精巧玲瓏,可作清雅的手上把玩之物。冬季飄雪的時候,坐在室內品茗閱讀,手捧薰香小手爐,也不失為回歸古趣。
  • 天冷了,古人有哪些取暖神器?
    古人冬季禦寒服飾:裘皮、棉衣 古代的暖手寶:手爐、足爐 古代手爐 到了唐代,人們用銅製成手爐。手爐呈橢圓形,裡邊放火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類似於現在的暖寶寶。
  • 小雪|古代人是如何禦寒保暖的?
    暖手寶的前身:手爐&足爐古人雖沒空調,也沒暖氣,但他們卻樂得自在,哪怕是寒冷的冬日,約上幾位好友,坐在家中火炕,喝著新鮮出爐的的溫酒,興致盎然。這不,就有了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 天氣越來越冷,古人如何禦寒,我們在文學作品中找答案
    現在的科技真發達,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些禦寒設施讓我們不再害怕寒冷,生活也越來越舒服,四五十年前,小孩子們還靠一種擠暖和的遊戲來取暖呢。 那麼再往前,那些古人們該是如何禦寒呢,讓我們從文學作品中尋找答案吧! 我喜歡讀紅樓夢,我們還是從紅樓夢中說起。
  • 大雪至寒冬始,古代那麼冷古人咋禦寒呢?
    其實,這種取暖方式在如今的不少農村裡依然延用著,古人的智慧就是這樣造福後人。喝酒禦寒,是古人常常會採用的一個小方法,雖不一定科學,但飲酒可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短暫時間的取暖還是可以的。白樂天用火爐來暖酒,酒來暖身子,是大雪天留住客人的絕妙取暖辦法。
  • 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過冬的?
    手爐、足爐 爐子裡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包裹縫製精美的布罩。可放在袖或捧在手上,又被稱為「暖手爐」或「火籠」。
  • 有了這些取暖神器 古人也愛「冬夜長」
    這種奢華的保暖方法,被後人紛紛效仿,據《世說新語》記載,西晉首富石崇就「以椒為泥塗室」,南朝庾信的《夢入堂內詩》中也有這麼一句: 「香壁本泥椒」……「暖寶寶」:手爐清代陳枚 《月曼清遊圖》冊中后妃的銅手爐手爐作為取暖工具在我國歷史悠久,其起源說法不一
  • 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2020-12-03 2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人冬天穿啥禦寒?紙衣!還有一款造價便宜的「加厚版」
    有花椒做的「暖房」,有顏值逆天的「暖寶寶」,還有「吃貨」必備的取暖火鍋……河南商報記者採訪到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郜向平以及博物館相關負責人,為大家揭秘古人的「花式取暖神器」。火道把床暖得熱乎乎的,可以睡個暖和覺。 在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發現仰韶時期的幾個房基,牆壁是中空的,推測可能是上述的火牆。同時還發現了一些燒火的灰燼遺蹟,推測這些炭灰可能是用來取暖和做飯的。 漢朝為了禦寒,古人又想出一個「怪招」,將花椒搗碎混合泥漿製作保溫層,名為「椒房」。
  • 古代沒有空調暖氣,禦寒方法別出心裁,有人甚至吃砒霜取暖
    第一,用各種小物件取暖在古代最常見的取暖小物件有手爐,在紅樓夢中,曾描寫林黛玉在冬天用手爐來暖手暖腳,功能類似現代的暖寶寶,古代手爐造型精美,內部能添加炭火,小巧玲瓏的手爐,可以放在手中、衣袖內,或者腳底來溫暖身體;在《甄嬛傳》中,華妃在冬天總是抱著一個金色的罐子,此物叫「湯婆子」,就是古代的熱水袋
  • 古人取暖有妙招
    進入冬季,防寒保暖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暖氣、熱水袋、羽絨服……各種取暖工具紛紛登場,那麼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古人過冬,是否真的是一場與寒冷的博弈呢?其實,翻開歷史你會發現,古人過冬的智慧令人驚嘆,他們的取暖方法更是比今人想像的還要多、要妙。
  • 「語音版」無懼嚴寒巧過冬,且看古代四大「暖器」文/陶琦,陳衛衛,陳佳
    火盆 暖室  特點:供熱面積大  冬日圍爐,是過去最常見的禦寒方式,燃炭取暖的火盆,從宮廷到民間都被大量使用。  烤火是應付漫長冬季的有效禦寒手段,火盆置於室內,可供人圍坐取暖,還能快速提升室溫,方便人們的生活起居。舊時的大戶人家,重要的起居場所,如臥室、客廳、書房,冬日都會常備有一盆火,所以家裡的火盆還不止一個。清代的宮廷檔案,也記錄有不同等級的妃嬪,每年可獲用來燒火盆取暖的木炭配額。被置於宮殿各處以及廳堂內室裡的火盆,晝夜不熄,是華夏文明延續了千年的溫暖標誌。
  • 北方人取暖靠暖氣,南方人靠「一身正氣」,古人又是怎麼取暖呢?
    那麼在寒冷的古代,古人們都是怎麼過冬的呢?第一,最簡單的也就是加衣加衣啦。古代的暖衣神器,就是——裘!《禮記·月令》中就規定「孟冬,天子始裘」。由此我們得知,裘是古時王公貴族們冬天必不可少的禦寒衣物。「以毛為表,美人衣裘「,說到這個經典造型就不禁會想起《紅樓夢》裡的王熙鳳。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9世紀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就在他所寫的《蘇萊曼遊記》中提到,中國人把棉花種在花園裡,大家圍在旁邊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