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2020-12-20 金銀花讀文

棉花最開始種植是在公元前5-4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南北朝時期傳入到中國,當時只有邊疆地區有種。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

9世紀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就在他所寫的《蘇萊曼遊記》中提到,中國人把棉花種在花園裡,大家圍在旁邊觀賞。棉花傳入中國前,人們用木棉填充被褥,明朝時期,朱元璋看很多老百姓在冬天凍死,就強制要求全國老百姓用棉花做棉被,棉被才走入尋常百姓家,幫助老百姓度過冬季。

我國著名氣象家竺可楨將過去5000年氣候變化分為了四個溫暖期河四個寒冷期,四個寒冷期分別在西周、南北朝、南宋、明清,這四個時期比現在還要冷,而且還沒有暖氣空調,很多人都被凍死,明朝時期的人就更加倒黴了,連棉被都沒有,他們又不是鐵打的身體,沒有棉被該用什麼東西禦寒呢?

白居易曾寫過一首《賣炭翁》,詩中有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的老人身上只有一件薄薄的單衣,但還是希望天氣更冷些,這樣就有更多的人來買他的炭。從白居易這句詩就能看出,明朝以前的人可以靠燒炭來禦寒,秦朝的「火牆」就是用炭來取暖,「火牆」就像現在的暖氣,人們在房子牆壁裡打造一個空心夾層,夾層內鋪設管道,管道口安放在房子外面,炭火在管道口焚燒,燒出的熱力就能包圍整個房間。「火牆」只能為室內的人取暖,室外的人要想取暖就用不上「火牆」,但他們可以準備一個「手爐」。

「手爐」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它的內部是一個容易導熱的銅製器皿,裡面燒有炭火,銅器的外部還有一個圓弧形的外罩,有了這個罩子手既能取暖又不會被高溫燙傷。有「手爐」就有「足爐」,「足爐」比「手爐」大一些,又叫「湯婆子」、「錫夫人」,「足爐」放在棉被裡面用來溫腳的,為了防止夜晚失火,「足爐」裡面就不放炭火了,而是用熱水代替。

古代沒有動物保護法,人們可以用動物皮毛製作冬衣,最保暖的動物皮毛是狐狸皮,而狐狸皮全身上下最保暖的地方是腋下的毛髮。狐狸體型小,腋下的毛很少,要做一件完整又厚實的冬衣要用很多狐狸毛,大概100隻狐狸才能做出一件。狐狸比較狡猾不是很好抓,人們抓不到狐狸就會用鴨和鵝的絨毛來做冬衣和被子,鴨和鵝的絨毛不是最外面那層又硬又長的毛,而是貼近腹部那層又細又柔軟,呈蘆花朵狀的毛。鴨和鵝的絨毛比棉花還保暖,古時候又沒有化工產品冒充,古人蓋的才是百分之分的鴨絨被鵝絨被,讓現代人都羨慕了。

古人這些禦寒方法我們現在還在用,看完之後不得不佩服他們太有智慧!

相關焦點

  • 明朝之前還沒有棉被,古人如何抵禦寒冬的?老祖宗太聰明了
    古代貧苦人民的生活活得非常艱苦,即便是在今天的底層人民,基本的防寒物品,比如一些棉衣棉服棉被還是有的,但是在明朝之前還沒有出現棉被這種東西,那人們忙碌了一天回家之後怎麼能夠睡上一個舒服溫暖的覺呢?02古代有錢人的禦寒措施儘管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像今天一樣那麼熱和的棉被,但是古人還是會想很多辦法禦寒保暖的,不然漫長的冬天實在很難度過。
  • 宋代之前還沒有棉被,古人冬天如何禦寒?佩服古人智慧
    的確,古代人物資匱乏,沒有現代化的產業,就連棉花的大量傳入也是在宋元時期才引進,即便之後引進了棉花,棉花也只是流通在富人之間的產物,對於窮人來說就是奢侈品。那麼對於宋元之前的年代,沒有棉被可以抵禦寒冷,那古人冬天是如何禦寒的呢?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實乃佩服。
  • 宋朝以前沒有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的夜晚,是如何禦寒的?
    棉花,在現在看來是在普遍不過的東西,棉花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來禦寒,無論實在棉服中,還是在棉被裡,都能看到棉花的蹤跡,但棉花這種經濟作物,在中華大地上大面積種植的歷史甚至才不過千年,千年,正好是宋朝那會,宋朝以後,棉花才開始大面積種植,在棉花普及之前,古人自然也不可能穿著單衣忍受寒冷。
  • 宋朝以前沒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其實在沒有暖氣和地暖之前,人們靠厚厚的衣服和棉被來禦寒就足夠了的,但是,我們也知道宋朝之前是沒有棉花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宋朝之前的古人,他們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呢?只能說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低估人類的智慧,不管什麼朝代,人類都可以用那個時代特有的方式,讓自己活得很舒服的。
  • 古人冬天如何禦寒?
    古人冬天如何禦寒?本文由百家號聶振明獨家發布,嚴禁轉載至其他平臺!如今人類的生活可是十分富足,各種資源也極大豐富。在冬天我們可以很輕鬆地買到厚厚的衣服抵禦嚴寒,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古人是怎麼禦寒的呢?既然棉花這麼晚才進入中國,就更不用說棉被是什麼時候才被發明出來的了,人們晚上睡覺覺得冷的時候也肯定不會像現在的人一樣蓋被子。那十九世紀之前的中國人在晚上睡覺的時候都蓋什麼來禦寒呢?第一就是利用動物皮。人類剛剛起源的時候,就懂得通過捕獵各種動物來解決溫飽問題。
  • 明代以前沒有棉被,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冬的?老祖宗真的太有才了
    然而人們雖有發明創造之技,明朝之前卻仍然沒有棉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布衾多年冷似鐵」的記載,此處的「布衾」便指的是棉麻等布料,並不是我們所謂的棉被。隨著我國通信和公共運輸的完善,我們很難想像古代的人們是怎麼生活的,我們也很難想像「飛鴿傳書」和「快馬加鞭」之類的詞背後意味著多遠的距離和時間。
  • 宋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冬天睡覺蓋什麼保暖?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棉花的原產地在印度和阿拉伯,在宋朝之前,中國甚至都沒有棉這個字。此前只有帶絲字旁的綿,到了宋書中,木字旁的棉開始出現。其中可見棉花的傳入,史書記載: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 棉花沒有傳入我國之前,古人如何禦寒?吃火鍋?用鴨毛?
    ◆前言: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從生活必需品被子來說,已經從最基礎的棉被衍生出羽絨被、羊毛被,蠶絲被等。在沒有棉花或者棉花還不甚普及的古代人民又是如何禦寒,如何度過嚴寒的冬天的呢?首先,被子在古代的概念並不完全等同於現在。
  • 古代有沒有褲子,古人是如何為腿部禦寒的呢?
    看古裝劇的朋友會發現一個問題,古代人的服裝大多都為裙袍,這就不僅讓人感到疑惑,也會產生一個疑問:古人究竟有沒有褲子,如果沒有,古人裙袍下面又穿著什麼呢?眾所周知,中國處於溫帶地區,四季分明。如若夏天不穿褲子,那倒還有幾分涼爽。
  • 古代沒有棉花,古人晚上睡覺用什麼保暖?一般現代人都買不起
    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是古代沒有棉花,古人晚上睡覺用什麼保暖?一般現代人都買不起古代不比現代,當時的取暖方式還不夠完善,而且也沒有現在的棉花,那麼古代沒有棉花,古人晚上睡覺都用什麼保暖呢?一般現代人都買不起。
  • 中國人穿了千年的棉衣禦寒,在棉花引進之前,古人穿什麼過冬
    我們現代人的冬天的禦寒衣物和被子大部分都是棉花製成,但是棉花在漢朝才被引入到我國,在《尚書》中就有記載到,海南島的部落向漢武帝進貢棉花,因為棉花柔軟禦寒,成為了貴族的專享,他們製作成為一種叫做白疊子的衣物用來禦寒,但是卻遠遠沒有推廣種植。
  • 古代人是如何禦寒過冬的?看完這些,古人的智慧實在太令人佩服了
    現在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一月份了,正值整個冬天最冷的時候,對這種冷到刺骨的冬天,現在人禦寒的方式可謂是越來越多樣化了,這也得益於社會在進步,我們有足夠的方法去對抗冬天,例如北方最常見的暖氣,隨身貼著暖寶寶,各種羽絨服等等,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各方面都不完善的古代,古人在面對這麼冷的天氣的時候
  • 既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們都怎麼禦寒消暑?
    但這一切都是基於我們擁有現代科技,那麼,在科技發展不夠盡如人意的古代,既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的古代,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呢,你知道嗎? 許多人不知道,在宋代以前,我國是沒有棉花的,沒有棉花也就沒有最基本的禦寒工具,那時候的古人們就只能用鴨絨、羊絨來作為被子的填充物,或是將打獵得來的皮草往床上一鋪,然後穿上厚厚的衣服睡覺。
  • 古人的禦寒手段盡顯智慧,手爐暖手,足爐暖被窩,吃多種溫補食材
    今年的冬天很冷,為了禦寒,人們採取各種手段。現代人穿的是羽絨服,家裡安置的是空調與暖氣,那麼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在禦寒方面其實也盡顯智慧。在禦寒的衣物材料方面,古代主要有葛、麻、棉以及綢。禦寒作用最突出的是貂裘以及狐裘,效果差一些的是羊裘等,無論是怎樣的裘衣,都不是普通人能穿得起的。在《紅樓夢》一書中,有書中富人穿貂裘的情節,除了穿貂裘,大觀園的人們還有手爐暖手。手爐是由銅製作的,大小如同小瓜。裡面有內膽,放置燃燒的木炭。木炭燃燒的熱量通過鏤空的爐蓋透出來,以達到暖手效果。因為古人衣袖很長,手爐可以直接收到袖中,所以手爐也叫做袖爐。
  • 古人冬天禦寒穿什麼衣服?
    古人冬天禦寒穿什麼衣服?我們現代人的冬天的禦寒衣物和被子大部分都是棉花製成,但是棉花在漢朝才被引入到我國,在《尚書》中就有記載到,海南島的部落向漢武帝進貢棉花,因為棉花柔軟禦寒,成為了貴族的專享,他們製作成為一種叫做白疊子的衣物用來禦寒,但是卻遠遠沒有推廣種植。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種植生產國之一了,但是棉花這種植物原本是產於美洲墨西哥的,在十九世紀才開始傳入我國。
  • 在沒有種植棉花之前,古代窮人冬天如何禦寒的?大多很可憐
    在沒有種植棉花之前,古代窮人冬天如何禦寒的?大多很可憐 進入了冬季,天氣是一天比一天寒冷,我們出行在外可以穿著厚厚的棉衣棉褲禦寒,回到家中又有暖氣和厚厚的棉被供我們取暖,但在我國古代,最初是沒有棉花這種植物的,一直到了北宋才引進了棉花,而且古代的冬天比現在要冷得多,那在沒有種植棉花之前,古代窮人冬天是如何禦寒的?大多很可憐。
  • 天冷了 快來看看古人都是如何禦寒的?
    中國天氣網訊 保暖自古各有各的妙招,古人又有哪些好方法呢,你知道嗎?接下來的揭秘,一定不要錯過!經久不衰的原生熱源:火坑 & 火盆《雍正行樂圖》由清代的風行者所創作,在此套圖中,雍正皇帝玩起了cosplay,或為古代文人雅士或是神話人物,圍爐而坐,取暖禦寒。
  • 宋朝之前還沒有引進棉花,古代窮人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現代人已經很久沒有感覺到冬天的寒冷了。但是古時候人們是怎麼禦寒的呢?那個時候的人們是穿什麼禦寒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其實古代,由於生產力的地下以及階級統治的關係,古代的貧富差距是很大的,很多人並不能熬過冬天,唐朝的詩人杜甫曾經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古」來形容當時老百姓的困苦特別是在冬季時候,經常有人凍死。
  • 棉花傳入中國之前,古代人們過冬靠什麼禦寒?
    寒冷的冬半年已經開始,如今人們過冬的禦寒已經不再是什麼問題了,除了有空調暖氣之外,各種棉衣棉被,羽絨服都可以讓我們安然面對寒潮的侵襲。但是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棉花在中國大面積種植的歷史卻不足千年,那麼中國歷史的前3000年,在沒有棉花可製作棉織品的冬天,古人是怎麼度過的呢?
  • 古人如何禦寒:窮人穿麻 富人穿裘
    如今我們常用的棉織品,在全國範圍內流行起來是明朝的事情。因此,在明朝前,古代老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來禦寒,褐是一種衣服的料子,屬於麻製品,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很好地保暖又不美觀,恐怕連現在的麻袋片都趕不上。陶淵明在他的自傳《五柳先生傳》裡說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真難以想像此種衣服怎樣禦寒。 不過對有錢人來說,情形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