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一聊《三國演義》,結合正史資料談一談被諸葛亮不斷抵制的魏延。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受世人追捧,就連外國人都拍手稱讚,尤其是我們的鄰國日本,更是將《三國演義》題材做成了諸多動漫、影視作品以及遊戲,而對於其他的國家更是讚不絕口。
提起《三國演義》中最為熟知的人,莫過於諸葛亮。
而提起諸葛亮,我們就不得不說一說魏延。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才智過人,他判斷魏延有反骨必定是對的。
那麼魏延最後反了嗎?
有人說他反了,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便反了,想要奪權。
這一點在小說《三國演義》以及後期的電視劇作品中,都有描述。
但如果說,僅憑面相上判斷魏延是一個將要謀反之人,顯然太低估諸葛亮了,如果諸葛亮是如此相信的話,他必然不會留下魏延,而是早早的把他排擠在外,甚至處決了!怎麼可能會將他堪當大任?
三國時期,魏延絕對是戰神一樣的英雄人物,可惜後人在提起魏延的時候,早早的便把他當成了一個勢利小人,一個頑固不化,甚至頂撞自己的上司諸葛亮的人。
而諸葛亮之所以對魏延不怎麼待見,主要原因是他認為,對於這些背叛過自己曾經領導的人,顯而易見他會背叛第二次、第三次......
魏延曾經是荊州劉表的部下,劉表病逝後,劉崇聽信了蔡瑁、張允的話,投降了曹操之後,魏延也就離開了。
再後來劉備離去荊州,攻打長沙的時候,魏延趁機除掉了長沙太守韓玄,率軍投降了關羽。
按照常人的邏輯,魏延此人也算是獻城有功,理應受到諸葛亮以及劉備的賞賜才行的。
可是為何諸葛亮二話沒說,要將魏延斬首呢?
那是因為諸葛亮平生最痛恨,不打便投降的人。
而魏延如果血戰到底,直到最後才投降,或許諸葛亮會對他刮目相看。
但魏延在離去了荊州後背叛了其主,投靠了新的主公,而後卻又再次的倒戈,反而讓諸葛亮覺得此人是個心胸狹窄的小人,自私自利的小人。
他認為此人是不仁不義的!
因此,這也成為了諸葛亮與魏延之間的心結。
以小編看,與其說魏延人腦後有反骨,但還不至於如此的偏見。
顯然與這件事情並沒有本質上的關係。
正因如此,在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臨死的時候,諸葛亮始終都沒有忘記魏延,於是便留下了計謀,讓馬岱除掉了魏延。
然而,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
絕非如此,《三國演義》它畢竟是演繹,不是正史。
而他的作者羅貫中,擁劉的思想太過於嚴重,太喜歡劉備和諸葛亮了,因此在很多事件的描述上,都偏向於他。
憑一己之力將劉備塑造成了永遠都不會犯錯誤的聖人了。
但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那諸葛亮他顯然不是聖人,更不是智慧之人,只能說此人,知人善用,聰明。
如果他真的異常的聰明的話,在劉備死後,他絕對不會六出祁山,按常理來說,他應該保境安民,以待時變。
可是他卻冒天下之大不為,消耗了蜀國的家底,去打這北伐之戰。
顯然,這是一個幾乎註定失敗的謀略。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對諸葛亮可以說是畢恭畢敬的,但這種畢恭畢敬,很顯然魏延是十分懼怕諸葛亮的,因為畢竟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魏延此人自然知道投其所好。
所以絕對不會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諸葛亮與魏延有很大的矛盾。
你認為是這樣嗎?
談一談你對這段歷史的看法吧,評論區歡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