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裕階層的孩子們,是一群非常低調的存在,偶爾見諸報端,也和超跑、網紅、炫富等種種聲色犬馬捆綁在一起。但務實的人更多,謀劃得也更長遠。比如準入門檻偏高的冰球,已經成了上流社會的新風尚。
培養孩子打冰球的,幾乎都是中產以上的家庭。他們有國際化的教育和生活背景,同時能承擔不菲的訓練費用。
在北京,練冰球的孩子大多出身優渥,遵循著一條小學在私立學校校隊打球,中學出國念書打球的路徑。
有位媽媽算過一筆帳:每周2次大課+2次小課,一年下來是4-5萬元學費;聯賽的參賽費平均每場2000元,一家人的機票酒店費用是大頭,短途在2-3萬元不等。平均下來,一年少則5萬元,多則超過10萬元。還不算需要階段性更新的球桿和護具。
由於國內的冰球環境不夠成熟,很多家庭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完善的冰球教育,很早就將他們送到北美,一邊求學,一邊繼續追求冰球夢。即使無意進入職業聯盟,這項在北美廣受歡迎的運動也是個不錯的私立高中和大學的敲門磚。
今年19歲的宋安東,是第一位入選NHL的中國運動員;另一個是18歲的英如鏑,英達的兒子,放棄了具有天賦的鋼琴人生,而投入冰球之路。冰球是什麼樣的一個未來世界,為什麼如此吸引他們?
1997年出生六歲開始學習冰球現為美國康奈爾大學新生
應邀參加北美職業冰球聯盟(NHL)中國賽的宋安東,從紐約飛到上海,又飛去北京,四天的時間裡,參加活動、採訪、拍攝,他忙得顧不上吃飯。
NHL北京站的這一天中午,他從昌平趕到五棵松參加一場少兒冰球推廣活動,帶領一組孩子和另一支隊伍,在廣場中心一塊改裝過的簡易球場上打一場小型比賽。七八歲的孩子們輪番上陣和他合影留念,孩子們的父母用興奮的語調向他們介紹:「這是宋安東哥哥,要向他學習。」
主持人向圍觀的群眾大聲地說:「米沙(宋安東的英文名),第一位入選NHL的中國球員。他現在在美國發展,我們祝他好運,未來他將在2022年進入咱們的國家隊,為大家帶來一場精彩的比賽,就在北京。」不了解冰球運動的人們,可能對宋安東這個名字還不熟悉,但在中國冰球界,他可以稱得上是偶像級的存在。
2015年的NHL選秀大會上,他以第六輪172順位被紐約島人隊選中,讓中國的冰球圈為之振奮,這對推廣冰球在中國的開展相當重要。而宋安東自己則非常渴望代表中國冰球隊打入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決賽圈。
後衛
宋安東身材健壯,長相清俊。他今年二十歲,剛拿到康奈爾大學的錄取通書。在宋安東昌平的家中,我們參觀了他的房間,一個「冰球陳列室」——球衣掛在牆上,做成醒目的裝飾;十來支冰球桿插滿了大號花瓶,都是從小到大的舊物。進門的牆上貼滿了獎狀、獎牌和新聞簡報,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1月,正是貝爾首都杯,那一次,小宋安東穿著冰球服,雙手揮慶的照片登上了《渥太華公民報》的頭版。
小時候的宋安東打的是前鋒的位置,2011年,因為冷靜和快速反應能力,教練建議他改打後衛,因為後衛是組織全隊進攻和防守的關鍵,掌控比賽的節奏。宋安東很快適應了自己的新角色。他所在的每個球隊的教練,幾乎都說出了相同的評價:宋安東在場上幾乎不會犯錯,視野比很多球員開闊,尤其在傳球的時候,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傳球通道。
1997年出生於北京的宋安東六歲開始學習冰球。因為患有喉炎,醫生建議他多呼吸涼的空氣,於是父母把宋安東帶去國貿的冰場學溜冰。學了一個多月後,他開始正式練習冰球。
他的父親經常往返於中俄之間,從俄羅斯給他帶回了國內市面上買不到的兒童冰球護具和球桿。
為了給宋安東提供更好的冰球環境,父母深思熟慮後,決定移居加拿大,在隨後十年裡,母親帶著宋安東和弟弟妹妹在加拿大生活。父親則頻繁往返於北京和加拿大之間。宋安東的弟弟妹妹也是運動好手,分別練習冰球和花劍。據說弟弟的冰球天賦還要高,現在就讀於美國頂級私校埃克塞特。
在多倫多的第一年,宋安東加入了奧克維爾遊騎兵隊俱樂部的「AAA」隊(安大略省少年冰球比賽隊伍的最高級別)。第二年,遊騎兵隊取得了安大略省青年冰球聯盟(OMHA)的冠軍,他當選為本場最優秀球員(MVP)。
15歲時,宋安東決定離開遊騎兵隊,到美國新澤西州的著名私立高中——勞倫斯威爾私立高中就讀。到美國讀高中,進而加入美國大學冰球隊,參加NCAA的比賽,是不想放棄學業,又能保持冰球職業通道的宋安東的最好選擇。他對自己有著清晰的規劃:在美國大學聯盟裡打球,等到大學畢業,再進入職業聯賽。一個冰球後衛的職業生涯可以一直延續到三十多歲,「我還年輕,我還需要更多的歷練,不能著急。」
入校後的第一年,宋安東成為了球隊的一線主力,高中的最後一年,他入住了全校唯一的體育特長生宿舍。全校近千名學生中,只有十一名學生有資格住進這個宿舍,他是第一個住進特長生宿舍裡的中國學生。
第二個寧澤濤?
2015年7月,就在宋安東入選NHL的一個月後,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在吉隆坡舉行,這次會議將投票選出2022年冬奧會舉辦城市。姚明在吉隆坡的申奧陳述裡特意提到了宋安東,「2008年,在五棵松體育館,奧運會的籃球比賽,我投入了第一個進球;希望七年之後,宋安東會在五棵松體育館帶來冰球項目的第一個進球。」
最終,北京和張家口申辦成功。
在姚明、楊揚、李妮娜、申雪、趙宏博等組成的申奧代表團裡,宋安東顯得有些拘謹,他太年輕了,年輕得沒有時間想像過這個歷史性的瞬間,他甚至管楊揚叫「阿姨」,惹來眾人的調侃。但媒體已經開始展望:他將是中國下一個超級體育明星,一個新的世界級偶像。
在微博上,宋安東和寧澤濤頗有些互動。起因是央視的一名編導覺得倆人很像,便介紹他們認識,一見面,倆人都有些親近感。而寧澤濤一直以帥氣聞名,深得時尚界認可。姚明也對宋安東的形象誇讚有加。
「第一次見到他真人,小夥子真的很帥,打冰球可惜了,戴著頭盔大家都看不出來,如果踢個足球打個籃球(能露臉),現在流行拼顏值,他絕對是滿分。」在吉隆坡的新聞發布會上,姚明如此介紹。
宋安東代表的形象又不僅僅是帥,更是一種綜合的優秀,談吐好、家教好、學習好。「他確實改變了中國人以往對於運動員文化水平不高的認知。」宋安東的啟蒙教練傅雷說。宋安東剛打球時,全國冰球青少年註冊人員只有不到兩百人,他這個年齡段只有三十人左右。現在,光是北京的註冊球員就達到了三千多人,俱樂部則有上百家。冰球這項運動,更從北京蔓延到了上海、廣州等毫無冰上基礎的南方城市。
前陣子,中國冰球協會公布了一份海外選拔營集訓20人名單。因為這個名單裡唯一的一個女孩,是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的曾孫女,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些孩子真是家庭又好,自己又努力;學習又好,體育也好,」傅雷告訴我們,「像李天一那樣的在冰球圈子裡是異類,而且他水平很差,根本排不上號。」
1998年出生三歲開始學習冰球現為崑崙鴻星俱樂部球員
英如鏑有兩個標籤:一是英達的兒子,二是中國冰球界最奪目的新星。而第二個標籤正在超越第一個身份。
2016年8月16日生日那天,他得到了一份為期兩年的職業合同,籤約北京崑崙鴻星俱樂部,成為這家俱樂部裡最年輕的球員,也拿到了品牌贊助。這一年他18歲,剛好成年。
見到英如鏑是在今年9月,他在哈爾濱體育學院備戰VHL的比賽。這是一支混雜著各國球員的球隊,華人面孔的球員間也說著流利的英文,有人幫忙轉達我們的到來,「Rudi,someone's lookingfor u」。他從更衣室慢悠悠地出來,1米85的個頭,留著板寸,面龐白淨,身材卻壯實得像堵牆。進進出出的隊友們看著攝影器材,用調侃又略微羨慕的語氣問:「Rudi,are you a movie star?」
成為郎朗還是姚明?
在冰球訓練場上,運動員們被裝在戒備森嚴的套服裡,面孔被頭盔完全罩住,在沒有號碼牌的情況下,你很難區分誰是誰。但英如鏑是很好辨認的,他的滑行異常舒展,幅度略大於其他人,他時不時撩一個球到看臺上,惹來英達嗔喝:「這孩子,很危險的。」
今年暑假,英如鏑的膝蓋受了一次重創,他歇息了好幾個月。拍照前,他捏捏自己的臉,說「最近長胖了」,流露出一絲遺憾,並要求先把鬍子刮一刮。採訪的間隙,他饒有興致地看起了《ELLEMEN》9月刊的雜誌,競賽般地說出了裡面出現的所有男表的品牌和型號,神情像一個迷戀玩具的孩子。他當天帶了一塊勞力士,是拿到第一年工資的自我獎勵。「我喜歡江詩丹頓、愛彼……但目前工資還不夠支撐我的愛好」,他說話不疾不徐,和父親的快珠落玉盤形成反差。
VHL的賽季已經開始一個多月了。前一天他剛剛打完一場比賽,進了全場第一個球。現在他差不多隔一天就要打一場比賽,中間也會飛去別的城市,打客場。間隔休息的日子,他一般訓練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空下來的時間,他就待在索菲特酒店的房間裡,或者去哈爾濱的中央大街轉轉,和朋友吃頓飯,看場電影。他的女朋友,一個身材嬌小的漂亮女孩,有時也會過來陪陪他。
他的年薪是98萬人民幣。本來是一百萬,但他偏偏要了98萬,為了對應自己的號碼牌——98號。這也可以看作是對偶像克羅斯比的致敬——克羅斯比新秀賽季的年薪是87萬美元,和他的球衣號一致。
如果不是打冰球,英如鏑可能會成為一名鋼琴家。藝術和體育,必須要有一技之長,這是英家的教育方式。三歲時,英如鏑過生日,有個作客的鋼琴老師彈了首曲子給他聽,他覺得挺有意思的,說想學。小時候他對什麼都感點興趣,「你喜歡這個愛好可以,但是你不能放棄。」英達告誡,然後儘量找最好的老師教他。英家是五代名門,曾祖父英斂之創立了《大公報》。祖父英千裡籌辦了輔仁大學。爺爺英若誠,曾任文化部副部長。
英達為英如鏑請的鋼琴老師是德高望重的鮑惠蕎。鮑老師名下的學生多是女學生,女學生認真,有耐心,能坐得住。但是他最看好英如鏑,一是英如鏑天生條件好,他的耳朵比一般人靈,俗稱的「固定耳」,大約5%的人有這份天賦,能聽出什麼音是什麼音,是C調還是G調。再者,他是男孩,「有多少女孩成了鋼琴大師的?」老師發問。8歲,他考了八級,屢屢在鋼琴比中獲得第一名。母親希望英如鏑能夠在鋼琴上有所斬獲,成為另一個李雲迪、郎朗。她每天陪伴兒子在凳子上坐七八個小時,也請過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來陪練。
幾乎同時,英如鏑開始練冰球。一開始只是滑冰。他的媽媽梁歡,是中國非常著名的編劇,與英達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時相熟,後來結婚,平時也有女人所共享的愛好——逛街。那時候北京購物都在國貿,國貿商場裡面有一個滑冰場,英如鏑趴在溜冰場上就不肯動了,她媽媽每次逛街,就把他擱在那兒溜冰。
2004年,國貿的一名叫王澤民的教練成立了虎仔隊,可以算是北京最初的冰球俱樂部之一。英如鏑加入後,英達對虎仔隊十分上心。他給虎仔隊設計隊徽,兒子屬虎,他就設計了一個中國傳統的布老虎形象,還召集其他家長做了一批紀念章。英達覺得自己的兒子太嬌氣,「怕髒怕疼怕累」,他大學學的是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可以通過經驗和訓練改變,冰球就是一項可以改變兒子性格的運動。
「現在的小孩,包括我自己的孩子在內,都嬌氣,沒有男子漢精神,演藝界也是,年輕人中男子漢味道的特別少,所謂小鮮肉,很少有像姜文年輕時代那樣的演員,都是賈寶玉似的了。我肯定不希望我的孩子是這樣的,這種男女不分的審美,我相信既不是長久的也不是健康的。男的就應該像男的,女的就應該像女的,我比較贊同他學冰球主要出於這個。」英達說這話時候,正在觀眾席上看英如鏑訓練。剛過了9月,天氣尚溫,冰球館裡卻天寒地凍。他穿了一件短袖T恤衫和一條長褲,英如鏑每一次移動都在他的視線之內。
英氏教育
2004年,冰球在國內還是個新鮮事物,既沒有專業的冰場,也沒有專業的俱樂部,連基本的裝備都需要在國外購買。冰球又是一項昂貴的體育運動,投入很大。護胸、護肘、護膝、手套、頭盔等,一身裝備算下來最便宜的兩三千元,貴的上萬元,使用時長不到一年,再更換。一雙冰球鞋的價格在兩千到四千元,球桿也要兩三千元。因為國內鮮有比賽,虎仔隊只能在國外的各級比賽中「檢驗成績」,機票住宿比賽,全是自費。
「現在北京學冰球的孩子,幾乎都是受到虎仔隊的影響」,英達細數,「北京現役註冊球員差不多三千人了」。英達在普及這項運動上不遺餘力。他是北京冰球協會的名譽主席,北京冬奧申委委員,開創了北京的少年冰球聯賽,此外,他還是央視體育頻道的2006、2010冬奧會和NHL比賽的轉播解說員。他最大可能地利用自己的名氣,向大眾推廣冰球。
2007年,母親帶著英如鏑前往美國的芝加哥,他的姑姑在那兒。從此夫妻二人開始了長達十年分居兩地的生活。儘管梁歡是業界非常有名的編劇,但為了兒子的冰球生涯,她放棄了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子女的教育。英達留在國內繼續工作。他每天和兒子通一次電話,後來微信有了視頻通話,方便多了。
每隔兩三個月,英達就要飛去美國待兩三個禮拜,寒暑假,則是英如鏑和母親回國,一家團聚。只要在美國,他就全程陪伴兒子,親自開車送兒子去其他城市打球,最遠一次是去距離芝加哥車程9個小時的多倫多。他調侃自己不單是爸爸,還是司機、保姆、廚師和教練,甚至前不久鬧出的「洗錢」笑話,也是為了給打冰球的兒子交學費惹出來的。
出國前,英如鏑跟一個美國人學過英語,因此適應得很快。14歲,他來到東岸,考上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美國最好的一所私立高中。無論是運動場還是圖書館的設備條件都非常優越,可以和大學媲美,最大的特色是那裡的教學方法。全校約一千多人,老師很多,每節課只有十到十一個人,所有人圍著一張圓桌,上課就是相互討論。在學校,英如鏑是那種靠著聰明偷懶的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是天文、古希臘神話和近代歷史,他的成績不是最好的,但也不差。
美國高中有自己的冰球聯盟,他在那兒打了兩年半,但狀態並不是很好。學習壓力比較大,沒有時間專注冰球。他離開了那所高中,去了加拿大的安大略青年聯盟多倫多愛國者隊打職業賽,直到得知崑崙鴻星成立的消息。
職業球員
2016年,唯一代表中國參加KHL(大陸冰球聯賽)的崑崙鴻星俱樂部成立,向海外招募隊員,這支新隊伍邀請了十幾位中國球員去面試,集訓了一個月,只留下四名,其中就有英如鏑。但這意味著要推遲甚至放棄大學的學業。要麼讀大學,要麼轉職業,18歲的他又面對抉擇。
「這個機會太難得了,我是第一撥來這個隊的,不能耽誤這一年,第一年是最重要的。當時覺得必須直接過來,事實也證明,去年是我冰球提高最快的年。」英如鏑做事情不喜猶豫。
崑崙鴻星的主場在上海的三林體育中心,還有一部分屬於VHL(俄羅斯二級冰球聯盟)的替補隊球員在哈爾濱。如果KHL的球員受傷了,VHL的球員就上到KHL,反過來說,如果KHL的球員在場上發揮不好,就會被降到VHL。兩個球隊依據水平和狀態,進行人員交換。英如鏑目前屬於VHL,「這就是職業比賽的殘酷」。
放棄讀大學的事兒,母親起初不樂意。可英達像以往一樣,和兒子站在了一條戰線。「他從3歲開始打冰球,今年19歲,到現在為止已經打了將近十六年,現在需要的是不再業餘地玩兒,需要全情投入。」至於大學,英達說,「我們自己讀了很多書,像我,讀了二十年以上的書,但是『上學』能有多少用,每個人自己心裡知道 。」
撰文 黎小軍 / 攝影 尹夕遠、王曉東 / 編輯 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