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飲食文化是其中一張亮眼的名片,眾多的品種菜系讓無數來過中國的外國友人們流連忘返。我國古人不僅很愛吃,並且很會吃,留下了許多與美食有關的趣聞軼事。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蘇軾和美食。
他一生到過很多地方,無論是在行旅途中,還是在貶謫之地,他都樂於烹製和品嘗當地的美食。行走在中華大地上,蘇軾留下了一首首傳世詩篇,也留下了一道道美味佳餚。
東坡肉
"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雖然黃州地處偏僻,蘇軾的工資也大不如前,可是天無絕人之路,蘇軾發現這裡的"二師兄"產量豐富、價格便宜,而且當地老百姓不懂烹製之法。蘇軾如獲至寶,他開心地買了好多豬肉,先用文火慢燉,然後加入七八種調料,做出來一碗香噴噴的紅燒肉,最後蘇軾寫道"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可見他非常自得其樂。
東坡魚
除了豬肉,蘇軾還喜歡吃魚,他做的水煮魚,至今還被眉山一帶的老百姓保留著,被稱為東坡魚。鮮活的鯽魚或鯉魚來一條,刮鱗摳鰓,摘淨內臟,魚腹去黑膜,魚背抽白筋兒,不醃不炸,冷水下鍋,鍋裡放鹽,加入半棵菜心、幾根蔥白,蓋上鍋蓋兒開始燉煮,不要用勺子翻動,以免魚肉散開、魚身走形。煮到半熟,再放入三樣配料:薑汁、蘿蔔汁、料酒。這三樣配料按照同樣的數量備好,放在一個碗裡調勻,然後再倒入魚湯裡同燉。快要出鍋的時候,再將陳皮切絲,撒幾根在鍋裡,就可以停火品嘗了。
詩人的魅力,不僅在於流傳千古的詩句,更在於將生活過成詩的灑脫。正如蘇軾一生都在坎坷的仕途中跌宕沉浮,但他的美食之路從未停止。人生的大起大落對於豁達的詩人來說是常態,而唯有美食,同詩意一樣不可辜負。
可見東坡美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用料不高,加工不繁,粗中見細,化俗為雅。再加上東坡精美的詩文記載,更是增添情趣。吃這一最為物質化的生存層面,可能是理解一個民族精神氣質的最重要的方面。既然如此,那麼"吃"對中國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吃"在中國真是意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