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遺作《小團圓》比《色戒》還嚇人

2020-12-08 湖南在線

   上月底,張愛玲帶有自傳性質的遺作《小團圓》在臺出版,讀者直呼「坦率得嚇人」。也有讀者表示,書中「食色而不疲」的直白描寫簡直與電影《色戒》同出一轍。 

   《小團圓》描述在傳統家族長大的九莉,後來到香港讀大學,回上海後和身為漢奸的有婦之夫邵之雍熱戀——與張愛玲的經歷很相似。被認為是張愛玲的「自傳小說」。書中女主角的三段戀情,也一一被指出有現實中的人。 

 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之曾透露,張愛玲認為這作品不能公開,理由是讀者會認為作者是在寫自己的經歷,並可能引起非議。臺灣皇冠文化集團社長平鑫濤1989年取得手稿,但尊重作者意願一直未出版。 

 《小團圓》曝光了張愛玲的3個謎:1、她曾經在美國墮胎;2、她與導演桑弧談過戀愛;3、胡蘭成和她的好友蘇青上過床,且互相質問「你有性病沒有?」。《小團圓》出版後,張愛玲的戀情再次成為其讀者關注的話題。 

   據悉,《小團圓》大陸版事宜目前仍在商洽中。 

相關焦點

  • 比《色,戒》還嚇人 張愛玲遺作《小團圓》引爭議
    電影《色,戒》在2007年轟動華語世界,片中男女主角的亂世之戀及其情慾戲引發熱議,包括原作者張愛玲與胡蘭成之戀也再度浮出水面。上月26日,張愛玲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遺作《小團圓》在臺灣出版,搶先讀到小說的張迷直呼「好看得驚人」、「坦率得嚇人」。據悉,該書的大陸版仍在洽商中。
  • 張愛玲的《小團圓》為什麼充滿爭議?
    作者:袁躍興近日,閱讀了張愛玲的《小團圓》,不由得想起這本小說出版時的一些爭議……張愛玲的《小團圓》出版時,媒體上已經出現的不同的評論,有的說張愛玲《小團圓》是一部巔峰與麻煩之作,有的說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大談性事,爭議不輸《色戒》,而搶先讀到小說的那些「張迷」更是直呼《小團圓》「好看得驚人」、「坦率得嚇人」,也有人用「天雷滾滾」來形容張愛玲「大談性事」(臺灣媒體語)……張愛玲的《小團圓》尚未面世,這種圖書推介、這種商業娛樂的評論所造成的圖書出版氣氛,便吊足了讀者的胃口,讓人們充滿了期待。
  • 《小團圓》??張愛玲和胡蘭成的色戒
    小團圓》於臺灣首次出版、絕無刪節,甫一上市,書中大量的家族隱私甚至駭人情事,以及張愛玲與胡蘭成的虐戀始末、床笫風雲,無不令讀者目瞪口呆、難以置信,即便是鐵桿張迷也要生出「重讀張愛玲、重識張愛玲」的驚奇念頭,圍繞著該書的出版是否有違張愛玲本意、甚至有違道德的爭議亦甚囂塵上,堪稱炸響在華語文壇的一枚世紀炸彈。
  • 色戒:李安的電影,張愛玲的小說,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小說《色戒》,呈現出小說家張愛玲的人生觀。電影《色戒》,展現了導演李安的人生觀。張愛玲個性叛逆、清醒,對人類的缺陷,有著敏銳的洞察。張愛玲的視角犀利,對人對己都如此。她常說自己小說寫得差,對作品不滿意,最後遺作《小團圓》,她甚至留下遺願讓友人銷毀,讓它永不見天日。她對父母持批判態度,認為父母專制,強迫子女服從父母的標準,不懂得尊重子女的人格。李安性情溫和壓抑,不敢面對他人和自己身上的缺陷。李安對自己的電影,褒多貶少,從不承認有失敗作。可人非聖賢,誰人不會失敗?
  • 張悅然談張愛玲:《小團圓》的迷惑與純粹
    張愛玲談到寫作《小團圓》這個故事時曾說,這是一個熱情的故事,她想寫的是愛情過後還會剩下一點什麼。在過去十幾年有關張愛玲「遺作」那些熱鬧的討論之後,也應該還剩下點什麼,而在今天這個時間,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作家張悅然認為,張愛玲生前叮囑要銷毀的最後一部小說《小團圓》,已經問世十一年,成為穩穩噹噹鑲在她創作譜系重要位置上的大粒珍珠,既不可動搖,也無法忽視。
  • 張悅然談張愛玲:《小團圓》的迷惑與純粹
    在過去十幾年有關張愛玲「遺作」那些熱鬧的討論之後,也應該還剩下點什麼,而在今天這個時間,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作家張悅然認為,張愛玲生前叮囑要銷毀的最後一部小說《小團圓》,已經問世十一年,成為穩穩噹噹鑲在她創作譜系重要位置上的大粒珍珠,既不可動搖,也無法忽視。自這部小說問世以來,關於真實與虛構的分辨與考據,過多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也爭奪著對於《小團圓》文本本身的熱情。
  • 揭秘張愛玲遺作 驚世自傳《小團圓》遲到(組圖)
    >  本就思慮重重的張愛玲於是取消了出版計劃,對《小團圓》進行幾近二十載的漫長修改,卻始終無法確定出版與否。《小團圓》一出,等於肥豬送上門,還不藉此良機大出風頭,寫其自成一格的怪文?……洋洋得意之情都想得出來。一個將近淹死的人,在水裡抓得著什麼就是什麼,結果連累你也拖下水去,真是何苦來?」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 | 張悅然:《小團圓》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挖掘
    張愛玲談到寫作《小團圓》這個故事時曾說,這是一個熱情的故事,她想寫的是愛情過後還會剩下一點什麼。在過去十幾年有關張愛玲「遺作」那些熱鬧的討論之後,也應該還剩下點什麼,而在今天這個時間,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老師張悅然認為,張愛玲生前叮囑要銷毀的最後一部小說《小團圓》,已經問世十一年,成為穩穩噹噹鑲在她創作譜系重要位置上的大粒珍珠,既不可動搖,也無法忽視。
  • 張愛玲《色戒》結局太悲
    張愛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也是大家所公認的才女。她這一生,寫過很多的小說。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一部傾城之戀,一部金鎖記,一部小團圓了。
  • 張愛玲《小團圓》:一篇類似自傳的長篇小說,一段遍體鱗傷的愛情
    《小團圓》,想要銷毀的巔峰之作《小團圓》傾注了張愛玲的大量心血,這部小說從1975年開始創作,直到張愛玲去世前都沒有出版,或許她仍是想要保留逝去的愛情最大的體面,她那樣高傲的女子,應該是不屑於將一生的情愛往事放到世人的面前,讓世人評說的。
  • 張愛玲《小團圓》:一篇類似自傳的長篇小說,一段遍體鱗傷的愛情
    《小團圓》,想要銷毀的巔峰之作《小團圓》傾注了張愛玲的大量心血,這部小說從1975年開始創作,直到張愛玲去世前都沒有出版,或許她仍是想要保留逝去的愛情最大的體面,她那樣高傲的女子,應該是不屑於將一生的情愛往事放到世人的面前,讓世人評說的。
  • 《小團圓》直指張愛玲內心幽微處
    《小團圓》於2009年2月26日在香港出版(皇冠出版公司),一時間,《小團圓》震動華文世界,更被稱為法律上「合法」,情感道義上「盜版」的張愛玲遺作。一時間,《小團圓》震動華文世界,更被稱為法律上「合法」,情感道義上「盜版」的張愛玲遺作。  書前書後  《小團圓》是張愛玲在1975年至1976年以十個月時間寫作完成的。1974年胡蘭成來到臺灣,與作家朱西寧結為好友。
  • 張愛玲《小團圓》與胡蘭成《今生今世》唱對臺戲
    果真是「full of shocks」,就在1996年朱天文五萬字《花憶前身》後,張愛玲《小團圓》也首度打破沉默,十八萬字來談胡蘭成。胡蘭成寫風流自賞的回憶散文,張愛玲藉小說之筆怨毒著書,這桃花女與周公的比試,果然勢均力敵,同稱精採。《小團圓》寫於張愛玲七○年代中期(與〈色.戒〉同時),自傳已不足以形容它的真實,筆觸之坦露,也完全超越以往。
  • 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堅稱出版《小團圓》「是對的」
    中新網北京10月19日電 (記者 應妮)6年前,張愛玲遺作《小團圓》公開出版引發軒然大波,爭議不斷,贊成者反對者針鋒相對。6年後,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19日在北京堅定表示絕不後悔公開出版的決定,「銷毀根本是沒可能的。」  張愛玲遺作《小團圓》自1976年完成後,因故未能發表,作品將個人家族歷史和時代風雲變遷濃縮於筆端,交錯並行,故事鋪陳餘韻不盡。該作前後歷時20多年,其間數易其稿,多次補寫,最終成稿18萬字,共計619頁。
  • 出版《小團圓》,張愛玲會同意嗎?你是怎麼看的?
    這是1992年3月12日,張愛玲寫給宋淇鄺文美夫婦的。從這簡短的語言中,可以看出張愛玲對是否出版《小團圓》一直沒有做一個果斷的決定,處在猶豫中。為什麼呢?張迷都知道,《小團圓》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女主公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的一段愛情故事,可看作是張愛玲的自述性小說。
  • 張愛玲小說《色戒》(上)
    《色戒》最早發表於1978年4月,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張愛玲《小團圓》
    張愛玲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小團圓》因被張愛玲在遺囑中規定「小說手稿應該銷毀,不予出版」,幾十年來一直不為外人所知。但昨日記者從臺灣皇冠出版社獲悉,2月24日《小團圓》將正式在臺灣地區出版。
  • 《小團圓》手稿復刻本展舉行 劉宜慶解讀張愛玲
        半島記者 劉禮智  1995年9月,一代才女張愛玲在洛杉磯公寓內逝世,留下一部1976年完成卻未曾發表的遺作《小團圓》。時值《小團圓》創作完成四十周年,張愛玲手稿復刻本展在青島如是書店舉行。
  • 張愛玲《小團圓》:雪藏33年欲毀重生
    雪藏33年欲毀重生   陳子善(張愛玲研究專家)   編者按:  一本30年前的遺作出版,掀起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閱讀狂潮。  內地首印30萬冊搶訂一空,有的地方甚至每兩分鐘售出一本。  張愛玲的生平及小說中的情節,已成為消費時代經典的談資。  出版《小團圓》是否違背張的遺願  宋以朗  (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  到1992年,張愛玲寫信給我爸爸媽媽,信裡面有她的遺作正本文件。很簡單的兩點,第一點是死後將我所有擁有的東西給宋淇跟鄺文美;第二點是有關火葬的事。
  • 張愛玲遺作愛憎表(選摘)獨家首發
    [摘要]重構的《愛憎表》雖然是未完稿,而現存部分也極可能只是初稿,但張愛玲的獨有筆觸依然隨處可見,確實是『輕鬆的散文』,賞心悅目。《收穫》長篇專號秋冬卷將於頭條發表張愛玲遺作《愛憎表》全文兩萬餘字,為大陸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