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閱讀]哲理散文賞析

2020-12-11 搜狐網


  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於人生百態家長裡短,閃現在思維領域萬千景觀。高明的作者,善於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薰陶,洗禮和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文一

  美麗而善於隱蔽的枯葉蝶由於人類的濫捕而瀕臨滅絕,對於這一小生靈的命運,人們可以引發諸多話題。請看著名作家徐遲是怎樣另闢蹊徑,表現出獨到的感悟的——

  枯葉蝴蝶

  徐遲

  峨嵋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種蝴蝶,比最美麗的蝴蝶可能還要美麗些,是峨眉山最珍貴的特產之一。

  當它闔起兩張翅膀的時候,像生長在樹枝上的一張乾枯了的樹葉。誰也不去注意它,誰也不會瞧它一眼。

  它收斂了它的花紋、圖案,隱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華的花叢,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態,變成了一張憔悴的,乾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黃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顏色的枯葉。

  它們偽裝,是為了保護自己,但是它還是逃不脫被捕的命運。不僅因為它的美麗,更因為它那用來隱藏它的美麗的枯槁與憔悴。

  它以為它這樣做可以保護自己,殊不知它這樣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種生物比它還聰明,這種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裝假作偽,因此它裝假作偽這種行經是超不過這種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將它製成標本,作為一種商品去出售,價錢越來越高。最後幾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沒有了。這一生物品種快要絕種了。

  到這時候。國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葉蝶。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國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價。枯葉蝶真是因此而要絕滅了。

  我們既然有一對美麗的如真理的翅膀,我們永遠也不願意闔上它們。做什麼要裝模作樣,化為一隻枯葉碟,最後也還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兩面都光彩奪目的蝴蝶到處飛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兩面都光彩奪目。

  我願這自然界的一切都顯出它們的真相。

  (轉摘自《語文快餐》1999年第6期)

  [解讀]

  本文脫開了借讚美蝴蝶來歌詠愛情的框架,也沒有落入因枯葉蝶瀕於絕種,提醒人們搶救自然資源的窠臼,而是由偽裝作假更導致絕滅這一角度,論及「美,更要真」的重要,抒寫了對虛偽作假的憎惡和對真善美的追求。最後三段,作者從節肢動物的生物屬性延展至人類社會,表明自己的心跡,表現出犀利的解剖功夫和可貴的社會責任感。

  文二

  賞花觀樹,脫口讚美,這是人之常情。不料園主一語驚人,引發了「我」關於「完美」的一番思考——

  花與樹的完美

  林清玄

  我到一座花園去參觀,看到園中的花正盛開,樹都蒼翠,忍不住讚嘆地說:「這些花和樹是多麼的美呀。」

  花園主人笑起來,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醜的樹,也沒有醜的花。不要說是這花園,即使是路邊的花樹也都是很美的。」

  花園主人的說法令我感到意外,確實,世上沒有一棵樹是醜的,也沒有一朵花是醜的,

  我以前怎麼沒有發現呢?

  相對於一棵樹或一朵花,作為人的我們就顯得有各種分別:是非、善惡、高低、美醜,

  高尚得像一棵樹,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麼少見呀。

  我深信,花與樹的完美,是來自於它們不會有醜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果也無醜陋低俗的想法,就會走向高尚與完美之路。

  (原載《長江日報》)

  [解讀]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醜的樹,也沒有醜的花。」細細思量,這話極有道理。花美自不待言,單說那樹:或嬌嫩稚美,或偉岸壯美,或娉婷婀娜,或遒勁奇峭,即便是傷痕累累的古樹,亦不乏滄桑、龍鍾之美。花無醜花,樹無醜樹,那麼人呢?為什麼會有「是非、善惡、高低、美醜」之分呢?不同的思想意念使然。花與樹的完美,源於「它們不會有醜陋低俗的意念」,「人如果也無醜陋低俗的想法,就會走向高尚完美之路」。這是多麼令人警醒的人生哲理啊。文章雖短,但清新的文筆,委婉的警語,一如「清水芙蓉」,臨波照影,亭亭玉立。

  文三

  一場大雨過後,拿傘的旅行者被淋溼了,拿拐杖的跌傷了,什麼也沒拿的又會如何呢?請你閱讀——

  三個旅行者

  王曄

  三個旅行者同時住進了一個旅店。早上出門的時候,一個旅行者帶了一把傘,另一個拿了一根拐杖,第三個旅行者什麼也沒有拿。

  晚上歸來的時候,拿傘的旅行者淋得滿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滿身是傷,而第三個旅行者卻安然無恙。於是前兩個旅行者很納悶,問第三個旅行者:「你怎麼會沒事呢?」

  第三個旅行者沒有回答,而是問拿傘的旅行者:「你為什麼會淋溼而沒有被摔傷呢?」

  拿傘的旅行者說:「當大雨來到的時候,我因為有了傘,就大膽地在雨中走,卻不知怎麼淋溼了;我走在泥濘的路上,因為沒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細,專揀平穩的地方走,所以就沒摔傷。」

  然後,他又問拿拐杖的旅行者:「你為什麼沒有被淋溼而是摔傷了呢?」

  拿拐杖的說:「當大雨來臨的時候,我因為沒帶雨傘,便揀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淋溼;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我便用拐杖拄著走,卻不知為什麼常常跌跤。」

  第三個旅行者聽後笑笑,說:「這就是為什麼你們拿傘的淋溼了,拿拐杖的跌傷了,而我卻安然無恙的原因。當大雨來時我躲著走,當路不好時我細心地走,所以我沒有淋溼也沒有跌傷。你們的失誤就在於你們有憑藉的優勢,認為有了優勢便少了憂患。」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能給我們以提醒,而優勢卻常常使我們忘乎所以。

  (原載《中國青年報》1999年9月1日)

  [解讀]

  這篇寓言,也許沒有給我們太多的形象藝術的美感,但給予我們的思想啟迪是深刻的。三位旅行者,前兩位都有所恃,因其有所恃,就放鬆了戒備,故而在其優勢的地方出了岔子。第三個人全無所恃,故而能處處小心謹慎,安然歸來。所以文章總結說:「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能給我們以提醒,而優勢卻常常使我們忘乎所以。」這段話包孕哲思,精警有味。


(責任編輯:汪春)

相關焦點

  • 語文高頻考點:散文閱讀
    一、文學類閱讀——《考試說明》  1.作品結構的分析,作品主題的概括。  2.作品體裁基本特徵和主要表現手法的分析。  3.重要語句豐富含意的體會,精彩語句表現力的品味。
  • 程小純:散文的閱讀和寫作,離不開修辭
    本網1月11日訊 散文讀起來有趣兒,可是答題仍然需要按照方法和套路。近日程小純梳理了答題方法,再舉一篇文章來展現方法如何使用。程小純表示,關於散文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和作用,通常有以下兩個提問方法:第一,品味文章中重要詞語的含義和作用1. 看主旨。
  • 泰戈爾飛鳥集賞析第二篇(哲理詩)
    反而,泰戈爾的一些短小而雋永的散文詩,文筆優美,靈動,體現出了泰戈爾本人那純真而美好的靈魂,讓我們感動不已。從他作品出來的一些經典名句也在中國讀者中廣為傳頌。他的散文詩作品集《飛鳥集》,想像力十分豐富,雖然比不上李白,但是也獨具一格。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飛鳥集》,同時我還做了一個趣味讀詩的小視頻,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翰墨誦宣府 書香潤古城——宣化作協舉辦「朗讀者」散文賞析活動
    翰墨誦宣府 書香潤古城——宣化作家協會散文學會舉辦「朗讀者·散文賞析」活動為了繁榮本土作家散文文學的發展,使本土散文文學再上一個新臺階,以及加強會員間散文作品的交流,經過近兩個多月的精心醞釀和策劃,由宣化作家協會主辦、宣化作家協會散文學會承辦、般若影視傳媒協辦的「朗讀者
  • 2018年高考散文閱讀滿分來看!
    2018年高考散文閱讀滿分來看! 4.賞析這段文字(這句話)的藝術手法和作用或表達效果。 5.賞析這段文字(這句話)。行動線索 哲理散文解題攻略 哲理散文是散文的一種常見形式,因其既有同一般議論文相同的說理功能,又具有議論文無法做到的語言優美、表達生動,情理交融等優點,近一兩年來又成為高考現代散文閱讀的寵兒。
  • 初中記敘文小說散文閱讀必考考點:賞析記敘文語言
    此類考題一般可分為三大類:賞析類、含義類和理解類。(一)賞析類考題1.考查方式(1)對相關語句進行賞析。(2)談一談相關語句的表達效果、表達妙處表達作用等。(4)請結合句中加點詞語進行賞析。(5)對相關句子,從修辭方法、詞語運用、細節描寫中任選一方面進行賞析。
  • 中學語文,散文閱讀重點詞句的含義和作用
    記敘文,特別是散文的閱讀,一定要學會藉助語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所謂的語境,就是上下句上下段。比如說,理解具有特殊指代意義的詞語,特殊語境的含義,對文章結構起連接和照應作用的詞語,一定離不開具體語境。3. 聯繫形象。寫人或敘事的作品中,離不開表現人物性格的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 現代文閱讀理解專題一——散文閱讀知識點思維導圖。閱讀高分必備
    這裡所講的是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在內的狹義文藝性散文。它根據主要表達方式可分為記敘性散文(寫人記事)、抒情性散文(寫景狀物)、議論性散文(隨筆雜感)三類,見下知識導圖。散文常用表達方式及作用散文雖屬於抒情性文學體裁,但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常將敘述、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融為一爐,綜合運用。
  • 中考前線|基礎知識8:「說明文+議論文+散文」閱讀
    4、歸納全文中心思想:主要內容(事件、景物的情況和特點)+中心(人物品質、感情、哲理)。5、 賞析寫法:語言表達(修辭、表現手法)、結構。【審題方法】劃出題幹中的關鍵詞、暗示性語句:答題區、暗示的方法、問題。
  • 風景散文之"畫面"賞析
    人們常將優秀的散文家譽為丹青高手。優美的寫景散文,即是一幅風景綺麗的圖畫,堪稱用語言藝術創作的繪畫珍品。作者以生動的語言在讀者頭腦中喚起了對於光、色、態的豐富想像,展現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風景畫面。這些風景散文,有的直接以畫面為題,如峻青的《瑞雪圖》;有的乾脆把欣賞畫面作為線索,楊朔在《泰山極頂》一文中就把遊覽泰山的風景比作欣賞一幅&34;賞析的粗淺看法。
  • 中考語文散文閱讀例文導讀
    初中語文閱讀,散文閱讀是一個常考考點,散文的特點可以用「形散而神不散」來闡釋。「形散」是指在形式上,散文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熔為一爐;從細處著筆,小中見大;從側面暗示,讓讀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行文自由,結構靈活。
  • 如何解答中考散文閱讀中關於的賞析寫作技巧考查題(一)
    寫作手法常考的知識點是:①賞析描寫類型及其作用;②賞析修辭及其作用;③賞析表達方式及其作用;④賞析語言表達及其作用;⑤賞析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等。解答思路:①明確答題的範圍;②要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③在解答賞析的作用時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進行作答;④組織語言作答時儘量選文章中的語言;⑤表述文章在文章中的作用時不能籠統的說空話。
  • 三年級語文課外閱讀理解—哲理閱讀
    今天我們來給大家分享一篇「哲理閱讀」,題目是『悠悠童心』。當我和童年告別時,沒有和他握過手,沒有和他談過心,更沒有向他說一聲「再見"!但每當我看見兒童一一捉迷藏、跳房子、辦家家酒,我的血就加快了流速,全身微微發熱,心裡格外興奮。
  • [同步課堂]<我與地壇>哲理警句賞析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一篇抒寫人生感悟的優美散文。它以自己和母親為對象,以「我」的肢殘為緣起,將個人的痛苦寫得淋漓盡致,將母親的艱難展示得極為充分。在表現這一內容時,作者大量地運用了懇切優美的文字,因而富有哲理的警言佳句甚多,茲引幾例賞析:   1.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賞析:作者殘疾之後,地壇公園是他較長時間活動的場所,是這一獨特「沉靜」的環境,使他活過來,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艱難,從而產生了質的飛躍和超越。
  • 借鑑散文筆法擺脫學生腔,讓作文流淌詩意和哲理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閱讀視野,也就是我們文章的靈感所在。今天是希望大家借鑑散文的筆法,擺脫學生腔調。為什麼要擺脫學生腔調?20多年的中高考閱卷實踐,感覺最不耐讀的就是學生腔調。那種千人一面的感覺,幼稚且不成熟的文筆,註定得不了高分。
  • 文學類文本散文閱讀之解題方法,高一到高三學生都適用!
    原標題:文學類文本散文閱讀之解題方法,高一到高三學生都適用! 文學類文本 散文閱讀之解題方法 一、分析行文結構 結構是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現,指作品的整體構思(布局謀篇)
  • 語文閱讀理解,如何做語句的賞析
    在初中語文閱讀理解中,賞析句子是躲不過的一個知識點,也是經常出現在各省市的中考卷子中的常客,學會這一類題,在考試當中可以拿到3-5分。字詞句段賞析是散文語言賞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散文閱讀考察的重點。這種賞析題一般包含含義和作用兩個方面,而作用或表達效果往往從用詞、修辭、表達方式、句式、表現手法、結構手法、整體風格,以及內容、情感、形象、主旨等角度作答。做這類題,我們要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字不離詞、詞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境原則。我們只要知道從哪一方面去賞析句子,做這類題就簡單了,我們就能迅速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做出正確的、完整的答案。
  • 散文詩閱讀該怎麼讀?老師:4個技巧幫你挖掘出文字背後的含義
    根據散文詩的基本結構,可將散文詩分為直抒式、想像式、哲理式和象徵式四大類。其中,象徵類散文詩被列入中學考綱重點,經常在中學生課本和教材中出現,同時也是詩歌類閱讀的重點素材。1.抓住時代背景,把握詩歌基調一般來說,象徵類散文詩旨在表現作者基於某種社會背景(或者自己的人生背景)的小感觸﹐因此,不論是課上的學習過程,還是閱讀這類散文詩,都要特別注意詩歌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通常閱讀題和課文結尾的注釋裡,都會標註作者簡介。
  • 高考散文閱讀答題技巧及套路 語文閱讀提分技巧
    高考散文閱讀答題技巧及套路 語文閱讀提分技巧高考語文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是什麼?高考語文散文閱讀套路有什麼呢?每個類型的題都會有一定的套路的,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點,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都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文章的主題。下面有途網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幾類高考語文散文閱讀解題技巧,供大家參考。
  • 高考語文:散文閱讀備考,請看:散文閱讀題滿分答題套路
    魏老師應大家的要求,在這裡分享他近幾年來對高考語文試卷「散文閱讀」的研究成果。魏老師重點剖析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和「答題格式」的滿分套路。散文閱讀題滿分答題套路(二)陸技巧分析類1、常見題型:附:散文標題的含義和作用1、點明寫作對象的特點和多層含義2、表達作者主觀的感情和態度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以句子為標題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達或哲理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