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做家務可以向家長索取報酬嗎?

2020-12-19 瀏陽網

如今父母都知道要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很多家長也想出:給孩子做家務付工資。可實行一段後發現,如果父母不給錢的家務事,小孩都拒絕做。那麼,小學生做家務到底可不可以向家長索取報酬呢?日前,人民路小學的小記者們進行了討論。

正方觀點跟父母打工可以要報酬

陶韻伊:我的觀點是,做家務需要報酬。如果爸媽適當的給予報酬,就能調動我們勞動的熱情,提高勞動的積極性,還能體驗到賺錢的苦與樂,通過自己勞動獲得的零花錢,我們才不會大手大腳地花,從而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李煜恆:國外一些有識之士十分重視孩子的家務勞動,美國富翁洛克菲勒就鼓勵孩子從小學會做家務勞動,還以部分零用錢作為對孩子從事家務勞動的獎勵,例如擦雙皮鞋五分錢等等。

張纖姣:我認為做家務可以向家長索取報酬,因為這可以讓我們學會理財。我們都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通過幹家務活,讓我們有一個「賺錢」的途徑,自己手上有些可以自己支配的零用錢,這樣我們就會明白,通過勞動可以滿足需求,更可以創造快樂,同時,也能讓我們體會每一分錢都是通過「辛苦」的勞動掙來的,那我們花錢時就會精打細算,從而學會合理支配我們的零花錢。

魯易:用報酬這種方式能讓我們養成做事、幹活的上進心,給一點報酬也值得。因為給報酬提高了我們做家務的積極性,客觀上使我們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時間長了,就鍛鍊了我們的勞動能力。

沈菀:爸爸媽媽為了調動我的勞動積極性和動手能力,曾經和我籤訂了「勞動協議」。通過一段時間的認真履行,我深深地明白了爸媽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是通過辛勤勞動掙來的,因此我懂得了我們要珍惜爸媽的勞動成果,從小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

羅珣:我們做家務,家長適當地給予些報酬,可以讓我們覺得自己的勞動是有價值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獲得想得到的東西。這對於培養我們的獨立自主精神是大有益處的,同時讓我們明白「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沒有人能夠不勞而獲。

柳漁:只有付報酬才能讓我們知道勞動的價值,明白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懂得掙錢不容易。

李赫賀程駿:我們的觀點是小孩做家務事能向家長索取報酬。1.大人上班可以獲得報酬,所以小孩做家務事也可以獲得報酬。2.小孩一天的零花錢有限,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增加零花錢。3.在許多國家,孩子勞動家長付報酬的現象比較普遍。美國孩子有句口號叫得響:「要花錢,自己掙。」在美國的許多城市,每天清晨,總能看到一些六七歲的孩子騎著兒童車,穿行於大街小巷,為每個家庭送報,以自己的勞動來換取自己的零用錢。比起中國的孩子不勞動還不尊重別人的勞動,不勞動照樣大把大把地花父母的錢卻心安理得好得多了。

孫弘毅:跟父母打工可以要報酬:1、我們也要和工人一樣,工人工作了就要有報酬,沒有報酬就像當奴隸。所以我們也要有報酬,這是我們勞動所得。2、拿到報酬有利於培養我們勞動習慣,讓我們可以開開心心勞動。3、有了這份報酬,我們可以用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還可以存著,留著用來捐款,讓我們學會理財。4、得到了報酬,我們就好像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得到了父母的獎勵,這樣可以增強自信心,以後就會把事情做得更好。

胡嘉煒:小學生做家務可以要報酬:爸爸媽媽在單位上班可以賺一些錢,既然父母都有工資,那憑什麼我們就不能有,而且我們要的報酬比零用錢少,最多也就是幾塊錢,也不是拿不出來。

反方觀點跟父母打工不可以要報酬

程欣月:我的觀點是:小學生做家務不可以向家長索取報酬。

因為做家務是家庭成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我們作為家庭的一員,應該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他們的負擔。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能好好學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每天上班都很辛苦,下班回到家,又要忙著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他們並沒有要一分報酬。我們現在可以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就要報酬,這顯得太不公平了。如果父母每做一件事就要報酬,那我們要給他們多少錢呢?

劉倩: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作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因此,愛做家務可以使我們長大後生活得更幸福。

林子淮:家庭應該是以親情來維繫的,而不是靠金錢來維繫。雖然現在是商品經濟社會,但在家裡也講究金錢,容易使我們形成金錢至上的觀念。再說,如果做家務要報酬的話,那麼,在家吃飯要不要付餐費呢?

鄧子豪:我國是孝敬長輩、熱愛勞動的禮儀之邦。千百年來,不少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會幫助家裡分擔家務。放牛羊、做飯菜,這些對於過去時代的孩子來說,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如今,我們越來越被父母重視了,家務活也做得越來越少了,孝敬長輩、替父母分擔的優良傳統也逐漸被丟失了。不僅如此,這還變成我們向父母索要零花錢的理由。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啊!

唐天新:我也認為做家務索要報酬是不對的。我們不能一味地向「錢」看。一次家務給了錢,以後做任何事情都要錢的話,就會助長我們陋習的形成。如果我們為錢而活著,我們與「守財奴」、「金錢迷」有什麼區別?我們是學生,在《小學生守則》上明確地規定:在家要孝敬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因此,以一個合格小學生的標準來看,我們做點家務活是理所當然的。

劉潤康:如果我們做家務向父母索要報酬是因為勞動所得的話,那麼,我們的父母做了家務又向誰索要呢?他們默默無聞地奉獻著,為的是什麼呢?那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關愛!因此,不是所有的勞動都應該得到報酬的!很多勞動都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職責!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我們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何能開口閉口就是錢呢?

劉聲威:做家務可以培養我們愛勞動、負責任、孝敬長輩等好的品質,是讓我們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有效途徑。因此,以做家務換取報酬的做法是不對的。做家務是一種義務,我們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應該承擔這種義務。

萬靈:我們的家庭是靠親情來維繫的,而不是靠金錢與利益來維繫的。如果我們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要向父母索取報酬的話,那麼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成長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又向誰去索取報酬呢?我們應該從小就學會為家庭分擔責任。如果我們在家庭裡都沒有責任感,那麼長大後走向社會又怎樣會主動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呢?

廖穎姿:我們也是家庭中的一員。分擔家庭中應有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是只在家庭中索取和享受。大家一定還記得《媽媽的帳單》中小彼得的故事吧,彼得為家庭所做的一些小事向媽媽索取60美分的報酬,而媽媽為彼得的健康成長所付出的十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卻用0美分來衡量,小彼得由此感到了羞愧。是啊,親人之間的愛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我們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那也是為爸爸媽媽分擔一些責任啊,是我們愛親人的一種體現,更是我們家庭責任感的一種體現啊!


總結:(人民路小學教師何輝文)「小學生做家務應不應該索取報酬」的辯論,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家長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在生活中,家長要為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適時地教育孩子勞動是美德,與孩子一起幹家務,讓孩子感受到做家務的快樂。用報酬當作鼓勵,是激發孩子主動參與勞動的手段,可以嘗試,但是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讓孩子把通過做家務獲取報酬當作努力的方向,更不應讓孩子在家務和金錢之間畫上等號。所以,用給報酬來刺激孩子進行勞動,一定要視情況而定。其實孩子做好一件事最好的報酬就是給予他一個微笑、一個擁抱,或者說一聲「謝謝」,使孩子產生勞動以後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讓我們為孩子的一生幸福著想,努力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做眼光長遠的父母吧!

下期討論話題

什麼是零食?除了一日三餐為正餐外,應該說其他時間的進食都屬於零食。在學校吃零食成為許多小學生的習慣,那麼小學生該不該在校吃零食呢?歡迎小記者們就一方觀點進行討論。郵箱:183953703@qq.com電話:15211002806

相關焦點

  • 教育部新規:小學生每周需要進行勞動,家長:幫做家務最有必要
    除此之外,家長會給孩子報名各式各類培訓機構,增加孩子的綜合素質能力,至於其他比如家務勞動都是由家長進行包辦處理,卻忽視了小學生自己的勞動。教育部新規:小學生每周需要進行勞動針對於小學生勞動時長不足的現象,早在2015年就提出過加強小學生勞動時長,而在最近教育部再次引發了通知,文件當中要求,大中小學都要設立勞動周,小學以校內為主,規定小學1-2年級每周課外活動或者家庭生活勞動時間不少於2小時,初高中,大學可以兼顧校內外的勞動,同時時間可以定在學年內或者寒暑假期間
  • 小學生與父母籤「勞務合同」 做家務兩年賺三千
    能力是鍛鍊出來的,如今,周珩的家務活越做越好。  周珩說,一般來說,他每天做家務能掙到3-5元錢,收入最多的一天他賺了30元錢,「那天家裡來了好多客人,爸媽忙不過來,我的活就特別多」。  周珩的「工錢」是按月結的,每做完一項家務,家長會驗收,然後在每月的最後一天進行結算,往他的銀行卡上打款。此外,一般還會留給他20元現金供平時零花。
  • 捨不得孩子做家務,可能會毀了孩子後半生
    現在的孩子在家裡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那是基本的,更別說是做家務了,根據調查我們國家小學生每天的平均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而美國的孩子則是1.2小時,韓國是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是0.5小時。
  • 小學生作業與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小學生從讀三年級開始,總計有三門主科,即語文、數學和英語。這三門課每個學期都要考試,而且考試的成績計入期末總評價,寫入小學生評價手冊,小學生升初中的時候,供初中學校參考。尤其是五年級和六年級的成績尤為重要。
  • 提倡小學生參加家務勞動非常重要
    我認為小學生做家務勞動,不但能夠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還能通過家務勞動,學習一些社會知識,知道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學會感恩,培養勤勞堅強的性格,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觀,珍惜勞動果實,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兩口子因為家務勞動鬧矛盾的多得很,最起碼以後結婚成家,不至於因為不會做家務而吵架,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打下基礎。
  • 常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如何讓孩子愛上做家務
    曾經也有家長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做家務是大人的事,不應該讓孩子來做。 而且很多家長也覺得,孩子做家務耽誤學習時間不說,他做完一遍之後我要花2倍的時間重新做一次,只會幫倒忙。 可多個研究數據,狠狠地打了那些家長的臉。
  • 只會讀書,不會做家務的孩子,以後到社會上能混好嗎?
    養育只會讀書,不會做家務的孩子,到社會能好嗎?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報導,說天才少年,被保送讀研究生之後不久就輟學了。原因是這孩子一旦離開父母之後,發現我都成問題。這種情況屬於特例,但也不是個例。當孩子只會讀書,自己生存都成了問題,一旦離開父母,連生存都成問題。和寄生蟲又有何異?
  • 寒假,3-7歲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家長可以借鑑學習
    9-24個月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可以讓寶寶自己拿湯匙吃飯,把髒的尿布扔到垃圾箱裡等;2-3歲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如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藉由遊戲培養孩子做家務興趣。扮家家。利用玩具、餐具(杯、盤、湯匙、鍋)等與孩子玩做家務遊戲。「寶貝,平常都是媽媽做飯給你吃,今天你也炒個菜給媽媽吃好嗎?」「寶貝做的菜真好吃。吃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將桌子、盤子、碗收乾淨好嗎?」藉由遊戲達到教育效果。
  • 中國小學生每天勞動12分鐘,看看中美家庭孩子的家務清單
    文/可馨育兒 導讀:相關調查表明,我國小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普遍有自理能力缺失、勞動意識薄弱的問題。而美國小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平均72分鐘,韓國平均每天42分鐘。也有家長表示,孩子平時的學習任務較多,根本沒有做家務的時間。
  • 小學生做好事有哪些 適合小學生做的好事是什麼
    現在在學校裡,老師比較注重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小學生平時要做一些好事,然後寫成日記,對小學生的品德有很大幫助,還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更懂事,所以,讓小學生做好事是值得提倡的,那麼,哪些好事適合小學生呢?小學生做好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編來介紹一下。
  • 「兒童家務年齡對照表」出爐:家長捨不得「苦」孩子,才是坑了他
    可能會有家長這樣說:"我家裡就這麼一個孩子,而且平日裡學習已經很累了,我捨不得累著他"。但也就是因為家長有這種危險的想法,才導致現在的孩子,失去了原本該有的基本自理能力。試想,一個初中生了,連件衣服都不會洗?這適合嗎?
  • 「我家孩子從不做家務」家長做到這五點,他會成為家務好幫手
    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時,還可以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4、讓孩子練習動作技能。不同的家務活動,可以鍛鍊到孩子的不同部位。比如拖地可以鍛鍊大肌肉,疊衣服可以鍛鍊小肌肉,採摘蔬菜可以鍛鍊精細動作。不要因為孩子做不好就搶過來自己做,而是告訴他怎麼做才好。在指導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耐心。 2、不要吝鼓勵和讚美。在完成家務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表揚和適當地給予一些鼓勵。例如,每完成一件家務活,就會獎勵一朵小紅花。
  • 四招教小學生正確花錢,家長:學到了!
    對於小學生來說,對金錢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這時家長就要教孩子如何正確花錢了,今天小編給家長們分享四招指導孩子正確花壓歲錢的方式,家長們快來看看吧! 1、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用錢觀念小學生對金錢的概念都是比較模糊的,這時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用錢觀念,告訴孩子錢是用來幹什麼的、怎麼用錢最好。
  • 富陽:富春七小給出小學生家務勞動建議
    富陽:富春七小給出小學生家務勞動建議  孩子該做哪些家務?作為全國唯一的小學「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單位」,富陽區富春第七小學新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團隊近日出臺美好生活課程《富春七小1—6年級家務勞動建議》。
  • 家長引導孩子做家務,網友點讚 專家:這是培養責任感的好方式
    近日,網友「Zaq」在微信朋友圈曬了一組孩子獨自買菜、做飯、洗衣服的照片,並留言「孩子,我不要你做得多完美,只要你做到每天學習、每天體驗就夠了……」這位家長利用暑假,引導孩子體驗家務勞動,孩子也做得像模像樣,引來眾網友點讚。  顯然這個孩子的暑假並不是全被英語、作文等補習班承包了,記者聯繫該網友進行了採訪。  該網友是興化市民朱女士。
  • 如何理解孩子做家務這件事
    孩子掃地數據調查:201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進行的家庭教育狀態調查中表明: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兒的家庭裡三、孩子做家務時家長應該如何引導?(1)和孩子一起做。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做家務時家長要帶動孩子一起做,必要的時候提醒一些注意事項,讓孩子充分認識到家長的模範力量。
  • 李玫瑾主張讓孩子從小分擔家務:學做家務好處多,能提升孩子能力
    孩子做家務是很多家庭糾結的問題,糾結的點在於,孩子多大能讓他做家務呀?孩子那麼小都能做什麼家務呀?要是不小心受傷怎麼辦?家長們都習慣性的認為,孩子還小屬於弱勢群裡,是需要被保護的。有些危險能避免就避免,能讓孩子遠離就要遠離。既盼著孩子能長大,又不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 當孩子想要某樣東西,你要先教會他「換取」,而不是一味「索取」
    袁詠儀的育兒觀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當孩子想要某樣東西的時候,先教給他的不是「索取」,而是「換取」。她這麼做既可以讓兒子知道小狗來之不易,要好好愛護它,也可以讓兒子體會到養一隻小狗需要承擔的義務,如果他都不願意撿狗屎,又何談養小狗呢?
  • 孩子常做家務好處多,巧用「5+3法則」,培養愛做家務的勤快娃
    然而,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就業率為15:1,前者的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 小學生家務教育實施方案
    二、家務勞動目標通過家務勞動,學生可以鍛鍊身體,磨練意志,強化責任感,真正感受和實現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勞動價值,進而尊重、熱愛和倡導勞動。三、家務基本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家務勞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