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的俗語文化,歷史悠久,深入人心。民間俗語又叫老話或者諺語,多半都是老祖宗對以前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凝結成一句短語,方便記憶和背誦。俗語的表面意思大多數都是一聽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深入發掘其中的道理,卻是十分深刻的。
俗語背後的智慧,才是俗語文化魅力所在。雖然現在農村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農村文化和淳樸的民風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這句話究竟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說得有道理嗎?仔細看過之後,還真是漲了不少見識!
七不出
首先我們說「七不出」,古人認為七這個數字不吉利。比如有關七的成語「七上八下」代表手忙腳亂,「七嘴八舌」則是指人多口雜,混亂不堪,還有「頭七」也是代表了不好的事情。在佛教中人生有「七苦」即為七種苦難。所以每個月逢七,一般都不會出門,所以就有了「七不出」這個概念。
其實「七不出」是老百姓在生活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多少帶有一些濃厚的神學色彩。而且七這個讀音也很特別,和欺負的欺是同音字,也代表容易受人欺負等等。
八不歸
「八不歸」和「七不出」正好意思相反,古人認為逢數字八是個吉利的兆頭,這一天需要辦理喜事。八和發財的發也是同音,所以在這一天,很多人都出門賺錢,而且不到晚上不會回家。「八不歸」的意思就是在八號這天,家裡最能幹活的人要出去攬活,一般都不歸來。其實數字八是人們的美好祝願,也是憧憬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之情。
其實在八號出門,就一定遇到好事嗎,其實也不一定。但是為什麼古人還是強調「八不歸」,其實這只是督促人上進的一種口號,喊得次數多了,慢慢就深入人心了。我們看這些俗語,不要總是用封建迷信的眼觀去看,要透過表象看本質,才能更好地了解俗語文化。
初九出門惹事非
數字九在所有數字中代表最大,沒有比九更大的數字了,古人修煉就有九九歸一的說法。《西遊記》裡師徒四人取得真經,也是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才成正果。中間唐僧了少了一難,菩薩竟然又生一難,一定要湊成八十一難方可。看來九這個數字的確非同凡響。
易經裡乾卦的陽爻也是用九來表示,比如初爻是陽爻,我們稱作初九,二爻是陽爻,我們稱作九二等等。九代表了變化之數,包含一切不可預知的事情。所以在逢九這天出門,古人認為會發生是非之事,所以還是小心點為好。
我們看這句俗語老話,分別用3種數字來勸誡人們出行的日期選擇,看來老祖宗還真是事無巨細,這種出門的黃道吉日也幫我們選好了。我們看這句俗語,其實還是比較有意思的,裡面帶有濃厚的神學色彩,但是背後的道理卻非常的深刻。
今日話題:你相信「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這句俗語嗎?對此你又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區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