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苗族

2020-12-05 扶蘇雅韻

在古代的歷史洪流中誕生了很多各種民族,都有著各種不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這也就促成了不同的風俗,今天我想說一下關於苗族人們神秘的特色文化。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歷史久遠,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說淵源於殷周時代的「鬃」人。秦漢時主要居住在湘西、黔東一帶,包括在「長沙、武陵變』或「五溪蠻」的名稱之中,以後逐漸遷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區。還有認為是和遠古的「九黎」有關。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成自己的祖先。

傳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衝突,敗而退出黃河下遊,佔據長江中、下遊。逐漸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紀後,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其中雲南苗族人口90.7萬,佔中國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區以及武定、祿勸等縣。苗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大部分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稱,苗族民歌尤其豐富,每年農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節(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歡聚一起踩鼓,跳蘆笙舞,對歌抒情,尋求配偶,同時舉行爬花杆、鬥佔比賽。苗族擅長漬麻織布、剌繡、蠟染,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讚譽。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蠟染、剌繡於一身,絢麗多姿。苗族主要從事家業。過去,狩獵是一項主要的副業,常用弓弩、火槍圍獵獵物,實行「隔山打鳥,見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間多神教和基督教。

苗族人民在載歌載舞

苗族人的也是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而來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的人們對待服飾也是有其特別的愛好和穿搭。其中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髮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作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

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隻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繡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繡、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苗族人民穿戴

當然也會有很多與不同其他民族的風俗,也需要注意。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曆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作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當然也有很多的美食,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

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醃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常見美食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苗族美食

最後苗族人民的建築風格也因為居住的地理位置與內陸不同。

苗族建築

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幹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各位大神還有什麼沒有提及到的歡迎下方留言評論哦。

相關焦點

  • 少數民族文化,黔東南苗族服飾,戳紗繡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刺繡具有廣狹兩種涵義。廣義地講,刺繡是一個頗為複雜的概念,它包括著許多種不同的針法。貴州省少數民族的刺繡,雖然別具風格,但也是或多或少受到這種影響。上述許多古老的刺繡針法,今天還在苗族中間流行著。戳紗繡是刺繡中的一種針法。何謂戳紗?我以為戳紗就是貴州省普遍稱為挑花的各種針法。凡以銳器刺物,皆日戳。顧名思義,戳紗者,即是以針戳紗之謂也。民間有的地區也有稱挑花為挑紗的,故古之戳紗及挑紗即今之挑花。
  • 少數民族苗族服飾特點
    少數民族苗族服飾特點 2018-07-06 13:48:06 來源:全球紡織網 少數民族苗族服飾特點,苗族服飾-傳統的苗族男裝大襟短衣,襟向右開,顏色多為藍
  • 苗族美女都在這兒!中國漂亮妹子最多的少數民族村寨
    貴州雷山縣東北約37公裡處有一苗族村寨,堪稱中國最大的苗族文化主要傳承地,也是國內最大的苗族村落。由於全寨苗民超過1200戶,又名「西江千戶苗寨」。苗寨風雨橋。千戶苗寨不僅建築規模龐大,還以苗族文化傳承完整著稱,並以傳統民族歌舞、刺繡和銀飾而聞名國內旅遊界。風雨橋上,漂亮的苗家女盡情展示著苗族女孩子的華麗服飾和溫婉可人的氣質。風雨橋上,漂亮的苗家女。由於這裡的氣候環境溼潤,空氣和植被十分優質,成就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大環境。
  • 少數民族文化,苗族服飾,蠟染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一個民族的形成,往往經過氏族部落的戰爭,長途艱辛的遷徙,民族的混交融合,最後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共同生存,以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婚姻範圍為其基本條件
  • 《苗族花式銀披肩》獲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展示會金獎
    紅網吉首站9月24日訊(通訊員 沈遷遷)9月22日,從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工作經驗交流暨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展演展示會上傳來了喜訊,吉首市選送參展的民族服飾作品《苗族花式銀披肩》喜獲金獎。苗族用銀體現富有,意在闢邪,更具審美。每逢民族節日,苗族姑娘的頭、頸、胸、背戴滿了銀飾,有苗族民諺「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流傳至今。《苗族花式銀披肩》共有銀飾兩層,內沿為三十餘塊梅花狀銀片連接在一起,在兩端銀片上分別有銀鉤與銀圈,便於佩戴時扣緊;外沿為菱形銀網,銀網周圍纏以鑽花薄銀片,下緣綴上數十枚銀鏈繫著的銀墜。
  • 文化|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經過歷史洗滌的蠟染作品,看似平凡,卻又在不經意間散發著詩意的鮮活,浪漫的色彩和手工藝的不斷創新經久不衰,魅力不減。
  • 吉首:《苗族花式銀披肩》獲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展示會金獎
    紅網時刻湘西9月24日訊(通訊員 沈遷遷)9月22日,從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工作經驗交流暨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展演展示會上傳來了喜訊,吉首市選送參展的民族服飾作品《苗族花式銀披肩》喜獲金獎。苗族用銀體現富有,意在闢邪,更具審美。每逢民族節日,苗族姑娘的頭、頸、胸、背戴滿了銀飾,有苗族民諺「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流傳至今。《苗族花式銀披肩》共有銀飾兩層,內沿為三十餘塊梅花狀銀片連接在一起,在兩端銀片上分別有銀鉤與銀圈,便於佩戴時扣緊;外沿為菱形銀網,銀網周圍纏以鑽花薄銀片,下緣綴上數十枚銀鏈繫著的銀墜。
  •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苗族服飾,造型與工藝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近幾年來,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不少姑娘、婦女已穿上了經過改革的輕巧便服,然而在較邊遠地區,婦女仍穿傳統服飾,
  • 【宜賓】搭建「三個舞臺」打造少數民族文化精品
    在12個民族鄉、23個少數民族超千人的鄉鎮、民族村社修建了30多個苗族花山節、彝族火把節廣場,建設苗族、彝族文化陳列館、展示館、鄉愁館13處,開辦20多個苗族蘆笙、蠟染、刺繡、彝族服飾、樂器傳習所,興文縣大壩苗族鄉高裝、珙縣羅渡苗族鄉蠟染等民族文化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名錄。
  • 神奇的苗族文化
    苗族醫藥的起源苗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由於苗族早期遷徙頻繁,所到之處大多是人跡罕至的荒僻山區和瘴癧之鄉,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所以為了生存下去,苗族有了很多有名的治療方法和用藥經驗。苗族人口居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第4位,主要聚居於貴州、湖南、湖北、四川、廣西、海南、雲南等地。苗族醫藥起源於苗族人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歷史悠久。
  • 畫家與他的苗族文化博物館之夢
    收購來的苗族木屋。苗耀升供圖雷山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以苗族同胞為主的少數民族資源和原生態自然環境豐富,苗族同胞在這裡世代繁衍生息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農耕、建築、刺繡、銀飾、節日、歌舞、民俗等一系列較為完整的苗族文化體系,被譽為「苗疆聖地」。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撲鼻的異味
    苗族諺語家菜沒有野菜香,漢族諺語飲食文化的民族間交流有賴於民族接觸,在民族接觸中只有友好往來。才能促使飲食文化的交流。在敵對情緒中對異族飲食多持懷疑態度,而偏見則生發出對異族食物的鄙視。異族之間的婚姻締結與朋友往來是飲食文化交流的基本環境。這些往來伴隨著飲食,伴隨著相互信任。
  •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苗族男子服飾,男盛裝的樣式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提起苗族服飾,人們立即會想到那色彩斑斕挑花刺繡的苗族婦女服飾。的確,苗族婦女服飾美,正因如此,人們常常忘卻了苗族男性的服飾美。
  • 苗族女孩能歌善舞讓人喜歡,苗族和漢族能通婚嗎?苗族女孩這樣說
    我國也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國家,對待各民族也是一視同仁,特別是在雲南、四川地區,就生活著很多的少數民族。各個少數民族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也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大多數少數民族女孩也是能歌善舞,民族文化特色也受到人們的喜愛。特別是在旅遊業的刺激下,很多的少數民族也開展旅遊特色,吸引人們前去旅遊,比如說苗寨。
  • 四川:宜賓興文 苗族文化綻放異彩
    ,苗族節慶豐富多彩,苗族刺繡、服飾、舞蹈、建築等頗具特色,苗族文化風情濃鬱,近年來,興文縣以苗族花山節等節會為媒,大力開展苗族文化活動,進行苗族文化保護傳承,為該縣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為豐厚的文化內涵。  延續傳承  苗族文化培訓班開班  推進苗族文化傳承發展  日前,興文縣苗族文化培訓班開班,來自該縣的40餘名苗族文化特長者參加了培訓
  • 湘西墨戎苗寨:苗族銀飾,穿在身上的歷史文化瑰寶
    我國有56個民族,其中除了人口最多的漢族之外,剩餘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點,苗族則是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一個民族。苗族人口多,分布也比較廣闊。在湖南湘西區域,就有著一群具有苗族特色代表的苗族同胞聚集地。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其他型頭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講講海南型的苗族吧,其帕式(巾式)只有2、3種。如尖角帕、挑花帕等。幞頭、帷帽、胡帽(少數民族的傳統帽)、高冠、席帽、氈帽、姑姑冠(蒙古族)、笠、忠靜冠、六合一統帽、龍鳳冠等近百種。
  • 學校成為苗族文化的「博物館」
    校長白志恩解釋說,加號左邊的是應試科目,右邊的是選修的苗族文化課程。「我們認為,苗族課程是化學成分,會讓一個孩子產生質的飛躍,如果你不學素質課程,學再多的應考知識,也是零。」如今,在雷山縣,藉助學校這個堅實的平臺,苗族傳統文化進入了課堂、得到了創新,用新的話語形式,得以保存與傳承。
  • 少數民族文化-飾品之美
    我們時常會驚異於少數民族服飾的燦爛奪目,那濃濃的民族氣息,似乎很容易讓人得到一些下意識的結論,比如藏族人的執著、蒙古族人的粗獷、朝鮮族人的堅韌等。中華各個少數民族飾品藝術獨具本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且保留著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獨特信息。它不僅以千姿百態的造型款式標誌著不同的形象特徵,而且,也體現著各個民族不同文化的背景。因此,它魅力無窮、豐厚博大,古老神奇而絕美無比。
  • 韓國人:中國人簡直有毒,苗族900萬人居然還算少數民族
    韓國人:中國人簡直有毒,苗族900萬人居然還算少數民族。這個韓國人其實就是偶然看到中國的苗族人口數量,就感到非常的驚訝,因為苗族人口大概在900萬,當然這是她看的時候,如今其實數量已經有所增加。她覺得這個數字已經非常的龐大了,怎麼還能算少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