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黔東南苗族服飾,戳紗繡

2020-12-07 寒寒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刺繡具有廣狹兩種涵義。廣義地講,刺繡是一個頗為複雜的概念,它包括著許多種不同的針法。凡是在布帛、綢緞上用針線色絲做花以為裝飾而增強美感的,都可稱之為刺繡。但目前有人對於民族民間刺繡的看法,不免有些偏頗,常常把剌繡。局限在以剪紙或畫線為底樣,用色絲線覆蓋的「平繡」上。這樣一來,人們心目中的刺繡,可說只是狹義的刺繡了。因此我想就這個問題談點個人看法,供愛好者一藝術的同志們參考。

平繡

既談刺繡,先得回顧一下 刺繡的歷史。我國古代從先秦到兩漢,通行的刺繡法主要是連環瑣絲鏽。到南北朝,刺繡直接為宗教服務,要求具有鮮明的效果,故「鋪絨鏽」( 即平繡)「結子繡」才應運而生。同時又由於植物類的小簇花和生色折枝花成為當時社會風氣所尚,故而接近於寫生畫的花鳥乃成為刺繡的主題而應用到服裝上,而且還大量應用到其他各種器物上。這樣一來刺繡為了適應這種多樣性的需要,又才產生配色複雜而要求逼真的「擘絨錯針繡」。

擘絨錯針繡

其針法是:將絲線擘開成兩半,還原成單股,並用手指輕輕彈絨,用長一針短一針的針法,以較濃的色線先繡第一層,接著再用淺色錯針覆蓋第二層,使其色彩在一片葉或一瓣花上分出深淺濃淡,顯得十分自然而逼真。我們偉大祖國豐富多彩的鋪絨繡,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名震四方的顧繡、蘇繡,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貴州省少數民族的刺繡,雖然別具風格,但也是或多或少受到這種影響。上述許多古老的刺繡針法,今天還在苗族中間流行著。

戳紗繡是刺繡中的一種針法。何謂戳紗?我以為戳紗就是貴州省普遍稱為挑花的各種針法。凡以銳器刺物,皆日戳。顧名思義,戳紗者,即是以針戳紗之謂也。民間有的地區也有稱挑花為挑紗的,故古之戳紗及挑紗即今之挑花。戳紗繡有多種針法,主要的有長串針、短串針和打點針。

戳紗繡

貴州省少數民族所用的十字針,我以為就是打點繡的放大。打點繡是在紗底經緯紗的交織點上用彩絲纏繞交叉斜繡,每一交叉點繡一針。由於繡線往往比底紗粗,故每繡-針便呈 點狀,聚集無數色點而成花紋;十字針是斜繡一針,跨過若干紗,選擇經緯紗相等的紗數按方格進針,兩針以九十度斜疊,遂呈正十字形(與前述的打點繡法相同)。如此按一定的圖樣連續戳繡,便成各種美麗的花紋圖案。

黔東南苗族的戳紗繡,也稱為挑花,獨具特色,與眾不同。其戳繡的面積有大有小。過去在介紹到苗族的「」時,我曾經把那種大面積的背帶芯一類稱為「針錦」,至今我還覺得這提法不錯,因為它確實具有當之無愧的錦色,由於這種戳紗嚴格地按照底紗數紗,順紗戳繡,獲得十分規則的織紋效果,而且正反兩面的花紋基本相同,故愛美的姑娘們為了保持花紋正面的清潔,戳繡時常將白紙把正面封閉,而從反面戳繡,繡成後將紙撕去。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派民族訪問團到黔東南去訪問時,曾將這種做法稱讚為「反面挑花正面看」藝術,而且還寫進了作曲家時樂蒙所作的歌曲裡,用來歌頌苗族姑娘們的心靈手巧,把這支歌從貴州唱到北京。

順紗戳繡

黔東南苗族以戳紗繡針法繡製衣物是很普遍的,但最有特色及代表性的,要數旁海、灣水、施秉、重安江及舟溪等地的繡製品。旁海、灣水、施秉一帶苗族婦女服裝,好尚紅青,凡衣、裙、帽等節日服裝,多用紅青緞製成,再使用「品紫」略加水分,使之呈糊狀,擦於緞上,呈閃亮的紫金色。衣領邊、衣背、衣胸、袖口及背帶芯(即中心)花均用紅青家機布為底,以顏色相近的暗紅絲線戳繡。

衣背及背帶芯花面積較大,一般以浮漂花為主,其他有升子花、四朵花、豇豆花、牛眼花、鵝黎花、蜘蛛花,鐔籮花等組成圖案,採取對稱連續的方法,或呈長形或呈團窩形等各種適合紋樣,用以戳製衣背、背帶、袖口等部位。由於花紋組合複雜細密,衣色與花紋顏色相近,不很醒目。因此繡花人又常巧妙地採用黃、白、深紅等色絲用古老的連環瑣絲法在花的邊緣繡上一小段,或在適宜的地方和空隙處,用閃光的小圓金片訂繡點綴,使其有如在朦朧的夜空中看到一顆顆星星,從而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鐔籮花

重安江的衣背花袖口花等,其繡法又有所不同,它是用陰丹蘭布做繡底,背帶仍以靛青紅紫為繡底。花紋樣基本是幾何紋,布局由中心裝飾區與邊角裝飾區及花邊組合而成。無論大中小型均用垂直、水平,對角三種針法較多,或以銀錠、桃子、蝴蝶、浮藻花等自然花變形圖案填充,或居中心,或圍邊角,繡完後有如明清代宋式錦中的方棋格子型、瑣子型、四合如意型等,絢麗多姿,錦色迷人。

其背帶芯花,比衣背花及袖口花幅面還要大些,幾乎不例外地以靛青紅為繡底,多是採取波狀及水平線花邊組合構成圖形,故呈橫帶狀,適合於背帶的功用。大體上是以自然花紋及昆蟲類來輔助填充,仍然以細密為特點。

刺繡

這裡的戳繡除了花紋組織細密外,色線多樣,五彩紛呈,炫目耀眼。由於圖樣經過巧妙的組合,分層配搭,故從色上看,它與別的東西似乎連成一體,從形上看它又另是一種造型。以桃子為例,一個用兩色線戳繡經過美化變形的桃子,其藝術效果就大不一樣。又如將自然花紋與幾何紋變形套組,更能使錦面達到細緻繁縟、變化多端和動靜結合的藝術效果。

這種幾何形與自然形結合的花紋,是明清宋式錦的風格特點,而黔東南苗族的戳紗繡,也可用納錦戳紗繡來稱它。這些繡錦乍看似乎色彩主次分明,但若從整體看去,卻似乎成為一體。這種似真似幻的錦色,大有恍惚迷離之美感。而且這種戳紗繡,有強烈的織紋效果,它的非織非繡手法,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中國苗族服飾文化》

相關焦點

  • 少數民族文化,苗族服飾,蠟染
    苗語「窩妥」,與黔東南的丹寨毗鄰地的苗族服飾完全一樣,為同一支系。貴定、龍裡,福泉一帶的花苗服飾,上衣為蠟染錦底,中間插進鮮豔的橘紅和淡黃色挑花,下面的百褶裙就不再鮮豔,而是像寫意水墨畫似的大塊面蠟染條紋。局部點綴幾點挑花小方塊,名叫「裙眼」。
  •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苗族男子服飾,男盛裝的樣式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提起苗族服飾,人們立即會想到那色彩斑斕挑花刺繡的苗族婦女服飾。的確,苗族婦女服飾美,正因如此,人們常常忘卻了苗族男性的服飾美。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製作技術
    如《苗族服飾文化》一書,將苗族女裝分為14型,黔東南州就佔了7型。《中國苗族服飾》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服飾類型歸為黔東型,並細分為臺江式、雷公山式、丹寨式、丹都式、融水式。這種細分是以服飾風格為標準進行劃分,但分類的範疇卻不大一致。
  • 少數民族苗族服飾特點
    少數民族苗族服飾特點 2018-07-06 13:48:06 來源:全球紡織網 少數民族苗族服飾特點,苗族服飾-傳統的苗族男裝大襟短衣,襟向右開,顏色多為藍
  • 黔東南少數民族的特色建築
    風雨橋既是貴州侗族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結晶,也是侗族熱心公益事業和互助精神的象徵。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風雨橋,是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貴州少數民族建築——侗族鼓樓侗族的一種融合寶塔與亭閣風格於一體的特有建築物。可分為幹欄式、樓閣式、密簷鍾鈴式、門闕式等構造。樓身全用杉木鑿榫銜接,結構嚴謹。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正因如此,根據當前實際情況,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創辦民族特需品加工廠,並因地制宜地組織發展民族特需品加工的專業戶,來滿足少數民族的特殊需要,只有這樣,可能徹底解放少數民族婦女勞動力;同時也只有這樣做,才有利於將其傳統服飾(包括銀飾)工藝發揚光大。
  •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簡介
    境內居住著苗、侗、漢、布依、水、瑤、壯、土家等33個民族,2015年末常住人口348.54萬人,戶籍人口473.5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80.2%,其中苗族人口佔42.7%,侗族人口佔29.9% 。 黔東南總面積3.0337萬平方公裡,東西相距220公裡,南北跨度240公裡。
  • 苗族美女都在這兒!中國漂亮妹子最多的少數民族村寨
    貴州雷山縣東北約37公裡處有一苗族村寨,堪稱中國最大的苗族文化主要傳承地,也是國內最大的苗族村落。由於全寨苗民超過1200戶,又名「西江千戶苗寨」。苗寨風雨橋。千戶苗寨不僅建築規模龐大,還以苗族文化傳承完整著稱,並以傳統民族歌舞、刺繡和銀飾而聞名國內旅遊界。風雨橋上,漂亮的苗家女盡情展示著苗族女孩子的華麗服飾和溫婉可人的氣質。風雨橋上,漂亮的苗家女。由於這裡的氣候環境溼潤,空氣和植被十分優質,成就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大環境。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枇杷襟衣等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說說枇杷襟衣它是一種較古老的服裝,著該式服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瑤族等。貫頭衣這是一種古老的服裝款式,著此裝的除苗族以外,還有瑤、彝、黎等民族。長袍苗族男子穿長袍,有些地方婦女也有穿長袍的習慣。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56個民族服飾——苗族服飾!
    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的服飾。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係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鬱和厚重的豔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 苗妹非遺博物館,一處展示與傳承黔東南苗族文化的窗口
    在凱裡經濟開發區至下司古鎮的大道上,有幾棟獨具民族特色的建築,經常有旅遊大巴裝載遊客出現在這裡,這就是黔東南知名的旅遊景點——黔東南州苗妹非遺博物館,景點隸屬於黔東南州九黎苗妹工藝品有限公司,是一處經過數年的打造,展示黔東南旅遊形象的窗口。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裝飾研究
    因此,這支苗族經濟文化較之黔西南其他苗族發展速度較快,於是其風俗習慣包括服飾文化與其他苗族迥然有異。又如操黔東方言的這支苗族,原籍黃平、臺江一帶,地處清水江畔,經濟文化生活較好,遷來時,據說多成批而來,聚族而居,住地也相對較好,因而他們衣著習俗仍保持著清代的古老傳統服飾,仍具有黔東南五彩斑斕的美化特徵。
  • 中國湖南 苗族服飾
    民族特色苗族服飾 在2015年的環球小姐大賽民族時裝秀中,各國佳麗紛紛穿上了屬於自己國家最具特色的服飾,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屬於其國家最美麗的特色,而代表中國的便是苗族服飾。
  •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苗族服飾,造型與工藝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近幾年來,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不少姑娘、婦女已穿上了經過改革的輕巧便服,然而在較邊遠地區,婦女仍穿傳統服飾,
  • 不同民族的文化,苗族服飾特點,超短裙設計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是構成人類生活的主要要素之一,又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它除了滿足人們生活的物質需要外,還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起源和形成,以及後來在結構上和式樣上的不斷變換更新都是與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自然環境以及穿著觀念等密切相關。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決定了不同的服飾特色,形成不同的風格各異的服飾傳統,尤其是女性服飾,更是民族形象的直接展現。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由水鄉之地向西南。中南等地不斷地遷徒,苗歌中唱著:「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哪些,最為顯著的是服飾文化與首飾佩戴
    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炎黃時代。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後來由於戰爭等原因,逐漸進入西南山區。一、苗族服飾文化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族有上百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