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這5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有你嗎?

2020-12-20 明月天心

提前佛教信仰,大多數人都有。逢年過節,寺院裡的香客也人滿為患。人們都搶著燒香拜佛,搶著做功德,希望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與保佑。難道香燒的越多,供養物品越多就越虔誠,越有功德嗎?當然不是。佛教不是世俗的「賄賂」和「交易」,佛菩薩清淨無分別,待一切眾生平等。我們做供養也不是做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福慧圓滿,不缺任何供養。

燒香拜佛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清淨心、平等心、利他心。佛門裡常說一句話:口念觀音心不善,喊破喉嚨也枉然。拜佛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物質,而是我們的那顆心。心若不善,再多華而不實皆為枉然。反之,如果內心善良慈悲,縱使不燒香、不拜佛,沒有宗教信仰,也是離佛最近之人。「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一切福報利益在乎內心,心地下功夫,才能離佛菩薩更近。

心中有佛,佛自在;心中無佛,佛難求。「一切唯心造」,境隨心轉,莫向外修。最令佛菩薩歡喜的不是你供養得有多貴重,而是你的心有多清淨、善良。「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人心向善,即極樂所現。心有多好,福就有多深,命就有多好。這5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有你嗎?

一、戒「貪」之人

有一句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人有一定的欲望不是壞事,但是如果貪慾心過重,變得貪婪,勢必要為此付出代價。人一旦欲望過重,患得患失,煩惱就愈多,就會障礙不斷,身體易出毛病。不但得不到,反而失去更多。所以佛門裡有一條「規矩」就是四大皆空。何謂「四大」?佛門裡稱之為「地火水風」,民間稱之為「酒色財氣」。不飲酒、不邪淫、不偷盜、不盛氣,凡事適可而止,戒掉貪慾,知足才能常樂。

二、戒「嗔」之人

「嗔」指的就是人們最常犯的惡習——嗔怒,即發脾氣、抱怨、發牢騷。嗔恨看似無關緊要,卻最影響一個人的氣場、風水、運勢。佛門裡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這嗔恨心就如同熊熊烈火,能把人的一切功德福報燒毀殆盡。我們若真心踐行菩薩道,就要學會忍辱。

忍辱波羅蜜,便是妙中寶」,忍辱不是懦弱,而是包容。所謂「量大福大」,一個人心量有多大、胸懷有多大,福氣也就有多大。脾氣上來了,好運也就走遠了。戒嗔怒,做人不能脾氣比本事大,遇事冷靜、能容能忍,方能成就大事。讓自己的心如佛菩薩般寬廣、慈悲、平和,人生才能福氣長久。

三、戒「痴」之人

痴,即愚痴不明事理,愚昧迷信。比如佛教信仰,有太多的人過於盲目,不懂就信,這就是迷信,執著於佛菩薩的神通,妄圖走捷徑、投機取巧,而不知學佛之根本在於因果。只有建立起正覺正知,才能遠離無知,增進法身慧命,真實究竟地遠離苦惱,得到解脫。

四、戒「慢」之人

慢,主要指的就是傲慢無禮、夜郎自大。人生是充滿無常、法無定法的,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人生總是順風順水的。順境時,切記不要得意忘形,因為往往福禍相依;同樣逆境時,不要抱怨悵惘,因為往往苦盡甘來。飽谷總彎腰,智者常溫和,做人過於驕傲放縱,必然惹來一身災禍。謙卑、低調,才是明智人生。

五、戒「疑」之人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交往要帶著一顆真誠心,不要相互猜忌。這世界都是因果循環,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怎樣對你,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要想得到別人的關愛,就要首先學會去幫助他人。人與人之間都是能量吸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同等能量的人來到你身邊。

所以,改變別人是妄想,先改變自己,環境自然隨之改變。別人如何對待自己,那是自己的因果;自己如何對待別人,是自己的修行。待人真誠善良,必然能換來他人的「湧泉相報」。

以上這5大點,其實就是佛門裡常說的「貪嗔痴慢疑」五毒,五大惡習。真正踐行菩薩道,就要從根本改變,戒掉自身一切惡習,廣修一切善法,自然離佛最近。祈願大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這5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有你嗎?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其實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心中,心中有佛,佛就在我們身邊;心中無佛,就是天天燒香磕頭,也離佛最遠。在人心浮躁的現代社會,能夠捧讀一本介紹佛教的書,真正稀有難得,真正值得恭喜。的確,物質世界充滿誘惑,讓人眼花繚亂,誰還有空關注玄虛的精神問題呢?
  • 佛教:這5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是你嗎?
    很多人都有此疑惑。多數人誤將佛視為神靈,神通廣大、無所不能,也誤認為佛就住在寺院裡,其實不然。佛是覺悟的人,而寺院裡供奉的佛像是用泥雕塑的,是為了方便大眾修行,而非真正的佛菩薩,我們信佛不可著相,執著了就會產生顛倒妄想。「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其實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心中,心中有佛,佛就在我們身邊;心中無佛,就是天天燒香磕頭,也離佛最遠。
  • 這3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有你嗎?
    佛在哪裡?佛不住在寺院裡,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心中有佛、佛自在;心中無佛、佛難求。有那句禪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學佛修行修的是自己那顆心,信的是因果,而不是迷信佛菩薩神通,妄圖走捷徑。
  • 佛說:這五種人,不用燒香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是你嗎?
    什麼樣的人與佛有緣、離佛最近?是那些天天住在寺院裡的?還是天天燒高香、拜大佛的人?都不是。佛門裡有句禪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真正的佛菩薩不住在寺院,而是住在我們的心裡。
  • 這5種人,不用燒香拜佛,也離佛最近,看看有沒有你?
    有人問,我們整天燒香拜佛,佛到底在哪裡?佛住在寺院裡嗎?天天住在寺院裡,是不是就離佛最近,最能得到佛菩薩保佑呢?寺院裡的佛菩薩只是塑像,莊嚴的寶像可以起到好的表法,利益大眾。但若執著於表相,那是顛倒妄想。佛不住在寺院,佛就在我們心裡。
  • 這三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有你嗎?
    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一個人如果心不清淨,即使天天拜佛,也離佛很遠,背道而馳,一個人如果為了利益天下眾生,肯犧牲自己,奉獻自己,即使不拜佛,也在做如來事,斯人就是佛菩薩。佛學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基礎之上的,一個人如果拜佛,卻不相信因果,就是自欺欺人,這樣的人即使遇到佛菩薩,也會當面錯過。一個人學佛修道,是智慧的成就,是道德的成就,不要以為天天拜佛就會有成就,這三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有你嗎?一、慈悲善良的人。
  • 這5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是你嗎?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句偈語很多人都知道,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佛就在我們的心裡,心中有佛,則佛時時處處都在;心中無佛,就是天天守著佛菩薩像,也是離佛最遠之人。信佛,信什麼?信因果。懂因果、知敬畏的人,才是真正明了佛法的人。
  • 佛教:這四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有你嗎?
    有句禪語說的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你心中有佛,哪裡都是靈山都是極樂世界。心中無佛,再求佛、也是徒勞。佛菩薩最歡喜的不是那些磕頭磕得多、供養做得多的人,佛菩薩做歡喜那些內心善良真誠清淨慈悲的人。前者執著了,是「賄賂」、「奉承」;後者做的到,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 佛教:有五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是你嗎?
    常聽到這樣一句禪語,「學佛三天,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這似乎表示,學佛越久,反而離佛越遠了。事實果然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學佛絕不是口頭上的功夫,而是踐行佛陀的言傳身教。很多人對佛法有誤解,認為學佛就是拜佛念經,只要多磕頭、多誦經,就能得佛菩薩加持,乃至所願皆滿。如此學佛,實際是把世俗中的煩惱習氣,帶到了佛法當中,不會有絲毫幫助,反而障礙修行,當然離佛也就越來越遠了。但是,世間有這樣五種人,他們不拜佛上香,卻離佛最近,看看是你嗎?
  • 這四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有你嗎?
    很多人一輩子信佛,但是當提及佛菩薩到底在哪裡,卻愣住了。大多數人的回答往往都千篇一律,在寺廟裡。對嗎?寺院裡供奉的只是一尊尊泥塑佛像,是我們的信仰使其賦有神聖和靈性。但其實,佛教認為,佛菩薩不住在寺院,不要覺得自己整天守在佛像前,就離佛菩薩最近、佛緣最深了。
  • 佛教:這三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有你嗎?
    佛說一切眾生都是因地的菩薩,每一個人都是未來的佛,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教並不注重形式,而最看重的是你的做人和行願,一個人連人都做不好,你說你信佛,那是對佛的侮辱。有一句話說: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還有一句話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生活中這三種人,即使不拜佛,也離佛最近,他們的行為就是諸佛菩薩的行為,令人尊敬佩服。一、永遠慈悲善良的人。
  • 這四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有沒有你?
    我國佛教信仰人數眾多,很多善信都熱衷於到寺院裡燒香拜佛祈福,尤其是初一、十五或者寺院裡舉行法會的時候。很多人念了一輩子佛,燒了一輩子香,可是當問及佛菩薩到底在哪裡時,卻仍舊愚痴地認為佛菩薩就住在寺廟裡。這就著相了,也是一種無知和迷信。
  • 佛教:有5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有沒有你關係到你一生
    佛教:有5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有沒有你關係到你一生。有人不管是信佛的也好,還是不信佛的也好。有時逢廟必進,遇佛必拜。當然恭敬心拜佛是有功德的,功德中可能還有福報。但是有的人把佛當成了「神」來拜,認為只要多拜佛,所求都能求到。
  • 佛教:這四種人,不用燒香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有你嗎?
    佛說,佛是過去的人,人是未來的佛。一切眾生皆與佛有緣,皆可成佛。《六祖壇經》裡也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雖然,人人都具有佛性,但是眾生往往被世間名利假相所迷惑,不畏因果,肆意造業,導致六道苦海不斷輪迴。佛菩薩慈悲,普度一切眾生,但是佛門裡有句話說得非常好: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
  • 佛教:有3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更近,看看有你嗎?
    許多人信佛信的很虔誠,甚至日日待在佛菩薩像前,燒香禮佛、恭敬無比。如此,便是佛緣最深、離佛最近之人嗎?未必。真正有佛教信仰、心中有正法的人,不是讓你流於形式,不是做樣子,而是用心,這個心念的力量最可貴、最重要。
  • 佛說,這5種人不用拜佛,菩薩也會保佑,看看有你嗎?
    我們凡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動一個念頭都是種因。種善因得福果,種惡因得苦果。佛說,這世間有5種人,就算不拜佛,菩薩也會保佑,因為這5種人經常種下善因,所以一定會得到善報。第一種人:孝順父母之人。孝順父母之人,種下了世間最大的善因,這種人就算不去寺廟不拜佛,佛菩薩也會保佑。第二種人:懂得感恩之人。佛說,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大智慧,一個人只有心懷感恩,才會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才會感受人生的美好。
  • 佛說:這5種人,不用拜佛,卻佛緣最深,看看是你嗎?
    自己惡行不改,抱佛的大腿也無用。「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若我們心中有佛,不用去寺院,當下即是修行,當下即是道菜。心中無佛,內心沒有敬畏的人,就是天天守在寺院,也與佛無緣。心中沒有智慧,沒有正知正念、愚痴迷信,惡習不改的人,與佛結的就不是正緣,緣法不好,就無有利益,無法得到救度。唯有善的發心和德行,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 這3種人佛緣最深,離佛最近,是你嗎?
    有一句禪語說得非常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問佛在哪裡?許多人可能會說:佛在寺院裡。但其實,佛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心中有佛,不用到寺院裡去,就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相反,如果你只是表面上很虔誠,心地仍然存惡,那也只是自欺欺人。
  • 佛說:這6種人,不用拜佛,卻佛緣最深,看看有你嗎?
    佛門裡有句禪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往往認為佛菩薩住在寺廟,燒香拜佛只有到寺廟裡才靈驗。但其實佛菩薩無處不在,心中有佛的人,時時刻刻心存敬畏;心中無佛的人,只在寺廟燒功利之香。
  • 佛教:這六種人離佛最近,有你嗎?
    佛在何處?他離我們遠嗎?想必大家對於佛在何處的這個問題,皆被這句話帶偏過。是什麼話呢?那就是道濟禪師所講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佛在我們心中,這並不假,但假的卻是,心中無佛。一個心中有佛的人,它其實也並不會有著「佛在何處」的這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