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佛教信仰,大多數人都有。逢年過節,寺院裡的香客也人滿為患。人們都搶著燒香拜佛,搶著做功德,希望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與保佑。難道香燒的越多,供養物品越多就越虔誠,越有功德嗎?當然不是。佛教不是世俗的「賄賂」和「交易」,佛菩薩清淨無分別,待一切眾生平等。我們做供養也不是做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福慧圓滿,不缺任何供養。
燒香拜佛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清淨心、平等心、利他心。佛門裡常說一句話:口念觀音心不善,喊破喉嚨也枉然。拜佛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物質,而是我們的那顆心。心若不善,再多華而不實皆為枉然。反之,如果內心善良慈悲,縱使不燒香、不拜佛,沒有宗教信仰,也是離佛最近之人。「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一切福報利益在乎內心,心地下功夫,才能離佛菩薩更近。
心中有佛,佛自在;心中無佛,佛難求。「一切唯心造」,境隨心轉,莫向外修。最令佛菩薩歡喜的不是你供養得有多貴重,而是你的心有多清淨、善良。「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人心向善,即極樂所現。心有多好,福就有多深,命就有多好。這5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有你嗎?
一、戒「貪」之人
有一句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人有一定的欲望不是壞事,但是如果貪慾心過重,變得貪婪,勢必要為此付出代價。人一旦欲望過重,患得患失,煩惱就愈多,就會障礙不斷,身體易出毛病。不但得不到,反而失去更多。所以佛門裡有一條「規矩」就是四大皆空。何謂「四大」?佛門裡稱之為「地火水風」,民間稱之為「酒色財氣」。不飲酒、不邪淫、不偷盜、不盛氣,凡事適可而止,戒掉貪慾,知足才能常樂。
二、戒「嗔」之人
「嗔」指的就是人們最常犯的惡習——嗔怒,即發脾氣、抱怨、發牢騷。嗔恨看似無關緊要,卻最影響一個人的氣場、風水、運勢。佛門裡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這嗔恨心就如同熊熊烈火,能把人的一切功德福報燒毀殆盡。我們若真心踐行菩薩道,就要學會忍辱。
「忍辱波羅蜜,便是妙中寶」,忍辱不是懦弱,而是包容。所謂「量大福大」,一個人心量有多大、胸懷有多大,福氣也就有多大。脾氣上來了,好運也就走遠了。戒嗔怒,做人不能脾氣比本事大,遇事冷靜、能容能忍,方能成就大事。讓自己的心如佛菩薩般寬廣、慈悲、平和,人生才能福氣長久。
三、戒「痴」之人
痴,即愚痴不明事理,愚昧迷信。比如佛教信仰,有太多的人過於盲目,不懂就信,這就是迷信,執著於佛菩薩的神通,妄圖走捷徑、投機取巧,而不知學佛之根本在於因果。只有建立起正覺正知,才能遠離無知,增進法身慧命,真實究竟地遠離苦惱,得到解脫。
四、戒「慢」之人
慢,主要指的就是傲慢無禮、夜郎自大。人生是充滿無常、法無定法的,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人生總是順風順水的。順境時,切記不要得意忘形,因為往往福禍相依;同樣逆境時,不要抱怨悵惘,因為往往苦盡甘來。飽谷總彎腰,智者常溫和,做人過於驕傲放縱,必然惹來一身災禍。謙卑、低調,才是明智人生。
五、戒「疑」之人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交往要帶著一顆真誠心,不要相互猜忌。這世界都是因果循環,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怎樣對你,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要想得到別人的關愛,就要首先學會去幫助他人。人與人之間都是能量吸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同等能量的人來到你身邊。
所以,改變別人是妄想,先改變自己,環境自然隨之改變。別人如何對待自己,那是自己的因果;自己如何對待別人,是自己的修行。待人真誠善良,必然能換來他人的「湧泉相報」。
以上這5大點,其實就是佛門裡常說的「貪嗔痴慢疑」五毒,五大惡習。真正踐行菩薩道,就要從根本改變,戒掉自身一切惡習,廣修一切善法,自然離佛最近。祈願大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