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一切眾生都是因地的菩薩,每一個人都是未來的佛,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教並不注重形式,而最看重的是你的做人和行願,一個人連人都做不好,你說你信佛,那是對佛的侮辱。
我們信佛,學佛修道就要按照佛的吩咐,遵守戒律,讀誦經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燒香拜佛,卻不按照佛的教誨去做事為人,甚至做了壞事而祈求佛祖的保佑,只能是背道而馳,與佛越來越遠,永遠不會感應道交,諸佛菩薩也不會保佑你。
自助才能天助,一個人做人才是第一位的,只有把人做好了,學佛修道才有基礎,才會有人天相助,如果能夠配合見地戒律,能夠精進修行,一定會花開見佛,修行能有成就。
有一句話說: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還有一句話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生活中這三種人,即使不拜佛,也離佛最近,他們的行為就是諸佛菩薩的行為,令人尊敬佩服。
一、永遠慈悲善良的人。
諸佛菩薩都是慈悲的,能夠象父母那樣愛護每一個眾生,善待每一個眾生,不講條件,無怨無悔,生活中,我們的身邊如果你仔細觀察,有很多這樣的人,能夠慈悲喜舍,幫助別人救助別人,犧牲自己,這樣的人就是佛菩薩再來,離諸佛菩薩最近。
這個世間最為稀缺的就是善良,一個人從來不因為對生活的失望,別人對自己的誤解和冷嘲熱諷,把善良能夠進行到底,無怨無悔就是真正的善良,也是真正的修行。
學佛之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善根」,一念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念為惡,福已遠離,人心就是一個磁場,存好心做善事,就會吸引善人好事,如果心懷惡念,胡作非為,就會吸引壞人惡事,惹禍上身。
人生不過是一念之間,一念為善就是天堂,一念為惡,就是地獄;人善人欺天不欺,善良之人終得善果;一個人永遠慈悲善良,就與諸佛菩薩一樣有大悲大願之心,能夠濟世利人。
二、救生放生的人。
諸惡業中,殺生最為第一;諸善業中,放生最為第一,生命對每一個有情眾生來說都是第一位的,貪生怕死是每一個生命的本能,離苦得樂是每一個生命最為渴望的事情。
世俗之人,往往為了口腹之慾去殺生害命,不去尊重別的生命愛護別的生命,結了惡緣種下了惡因,倘若一個人能夠放生,憐憫別的生命,甚至出錢買生放生,就是菩薩慈悲,也是一個人的吉祥之兆。
生活中很多時候,有的人遇到了生命危險,比如說遇到了水火災害,有的人能夠不顧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能夠救助別人,這樣的人就是了不起的行為,有高尚的德行,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樣的人就是諸佛菩薩的心腸和作為。
一個人即使不信佛,不拜佛,能夠做到慈心不殺,尊重每一個弱小的生命,就有了慈悲的情懷,離諸佛菩薩最近。
三、能夠積德行善的人。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一個人能夠積德行善,把善良落到實處,為了社會做公益,不後悔,不求回報,甚至做了好事從不留姓名,就是積德行善之人,一定有自己的修養和做人的境界,這樣的人即使不拜佛,也離佛最近。
一個人真正的善行,不是為了名利,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善欲人知,已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一個人能夠積德行善,是把自己的善行當成理所當然的行為,而不是為了沽名釣譽。
積德行善之人,有自己的願力和作為,相當於佛家的「行願」,能夠在世俗中有非凡之舉,此豈非聖人哉?能夠犧牲自己,默默地奉獻自己,能夠利益眾生,就是菩薩發心,值得我們欽敬。
學佛修道,修得是自己的心靈和行為,能夠存好心做善事,就是修行的第一步,以上三種人即使不拜佛,也離諸佛菩薩最近。有沒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