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書卷氣在中國書畫中的重要性?

2020-12-06 一路伴你看天下

如何看待書卷氣在中國書畫中的重要性?

書卷氣也就是文氣,是中國書畫的核心和靈魂。

中國書畫獨特的藝術理念和審美趣味決定了它不是單純的技術範式,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一種文化形態。中國書畫中的「書卷氣」,是書畫藝術所承載的中國文人的精神和氣質,也就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種特定遺傳基因,它一直潛存在中國書畫的創作實踐和理論之中。「書卷氣」對於中國書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它是衡量書畫作品藝術價值的重要標準。

首先,「書卷氣」是書畫家學識修養和藝術高度的顯現。

可以說,「書卷氣」是文化氣息,也是文人之氣,古代的書畫家大都是在當時有影響的文人;而中國書畫中所含有的文化內蘊和審美指向,從其萌芽伊始,就與文人有著割扯不斷的關聯;在它一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從藝術形式到精神內涵都受到文人審美觀念的深刻影響,同時也記錄著中國文人審美觀的發展。歷史上有名的書家畫家,許多都是知識廣博、眼界高遠、精於鑑賞的文化人,絕非一般的凡夫俗子,他們的文化修養和專業修為是相得益彰的。

蘇東坡曾稱讚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對其詩畫相映的藝術意趣做出了很高的評價。同時,受書法美學的影響,中國繪畫也將表現具體物象的線形塑造與書法的審美觀念相聯繫,使得以書入畫成為中國畫特定的審美內涵。在這種審美觀念中,線條本身的形態和審美內涵已經超出了塑造形體的要求,畫家通過筆的把握,使線條呈現出豐富的形態並成為畫家表達意念與情感的手段,從而將筆墨變成具有獨立審美特徵的藝術語言,形成了中國繪畫獨特的藝術語彙,形成了中國繪畫語彙的獨特文化品性。中國書畫在歷代文人的技法研究、筆墨探索、境界搜求中,始終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為中國書畫的詩化追求和其「文」化特質做了一個精彩的詮釋。

其次,「書卷氣」也是書畫作品境界高低的衡量尺度。

書畫的境界既作品中所體現的精神高度和審美境界,中國書畫所包蘊的「書卷氣」,包含著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影響。在歷代以來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審美趣味的變化和技法內容的豐富,中國書畫的創作呈現出了富有意味並有跡可循的傳承軌跡;儒釋道諸家對它的影響分別表現在不同的範疇並帶來相應形式和技法的變化,書畫藝術也因此而呈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的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佛家注重人的心境,認為藝術之境同時也反映的皆是作者的心境,講究自我心性的觀照和對心靈、精神、生命本原的探索與追求。佛家的因緣果報、無常苦空、三世輪迴等思想,闡明了宇宙人生的實相,解開了文人們對人生的迷惑,並且開闊了他們的思想領域與創作空間。道家思想對中國文人的思想、對中國書畫家的內心世界和人格塑造都產生了影響。道家思想中出世離塵的精神理念、「天人合一」的審美觀,都對中國書畫有著引導作用;他們所提倡的「大樸不雕」的藝術手法,也在中國書畫創作當中揮之不去。儒家思想對中國書畫的審美品格有著重要影響,其中比德思想對書畫題材起到了引導作用;重「理」的風尚與尚「雅」的風尚,都是中國書畫當中的核心特點;此外,儒家所提倡的美善相通的倫理尺度,透露了中國文人的人生境界與藝術境界,還有儒家「中庸」思想影響下的「中和」之美,都對中國書畫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書畫當中「書卷氣」的重要部分。

此外,「書卷氣」是還是書畫作品精神內涵的顯現。

中國書畫當中的「書卷氣」還表現在詩書畫的結合上。中國書畫素來講究書與文、畫與文的相互滋養,如果一個書家或者畫家不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那麼他的書畫作品是不會有「書卷氣」的,從而格調也不會太高,有可能屬於工匠一類。宋代以後的畫家們常常用書法形式在畫面上題詩或題字,使作品整體形式上真正成為詩、書、畫三者相互滲透的藝術整體。書家作書,也以自己的詩文見解等原創內容為高,而以書寫古人和他人的成句為低。

至北宋,文人畫的重要倡導者蘇軾在一段有名的畫跋中寫到:「觀士人畫如閱千裡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秼,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他認為士人畫重意氣,而畫工畫只取形似而已,這種品評角度對山水畫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風於後世愈盛。

綜上可知,中國書畫中的「書卷氣」,其實是評價書畫作品雅俗、好壞、高低的重要指標,又是衡量書畫作品的重要尺度。毋庸置疑,正是由於中國書畫中的「書卷氣」具有著深刻的文化印跡,才構成了中國書畫所具有的藝術特點和審美特質,從而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在文化多元並存的當代,在民族文化復興之際,因為自己的獨特氣質而為更多的人所喜愛。

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評論和轉發。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東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書法中的「書卷氣」?如何培養「書卷氣」?
    學習書法的人常常聽說「書卷氣」一詞,意在誇獎書法的所表現的意境之美,描述較為抽象。那麼,如何理解書法中書卷氣?如何培養書卷氣?書卷氣由來在北宋,書卷氣才被人真正提出來。3、楊守敬說:「一要人品高,品高則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問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4、何紹基也大為讚賞「士氣」:「從來書畫貴士氣,經史內蘊外乃滋。若非柱腹有萬卷,求脫匠氣焉能辭。」士氣即是書卷氣。書卷氣自北宋提出後,一直被書家廣為讚揚。
  • 書卷氣與書畫的意境
    《世說新語》載: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腹中有書到須曬的地步,外溢出的自然是極其濃鬱的書卷氣了!寫文章,自然與書卷相關,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神」中,當然蘊含著書卷氣,而從事書畫藝術創作,書卷氣同樣至關重要。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憎,對人則語言乏味。」
  • 周旻書畫的「書卷氣」
    》主編龐井君博士說:「周旻先生是一個儒雅謙遜,有思想內涵、有精神品味、有價值追求的人……他的作品傳承了中國文人畫傳統,學術氣息和書卷氣息非常濃鬱,表達了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在廈門大學授課時,便已先後刊登出版了《詩書畫緣探美》《中國書畫史話》《宋詞三百首選析》,歷史小說《潮漫夕陽》,長篇論文《中國書畫的相融性及其美學性格》等文學作品及學術著作。
  • 答疑|如何體現書法中的書卷氣
    如何體現書法中的書卷氣 所謂書卷氣, 是一種飽讀詩書後形成的高雅氣質和風度, 一種高雅之氣、君子之氣。 書卷氣採自於書卷,得益於修養,彰顯於言行。 腹有詩書才華,書生便如國畫之美; 胸有溝壑萬丈,畫中便有書卷之氣。 觀畫品雅,你我俱有詩韻書香。 書卷氣自有一種迷人的優雅。
  • 李超南:畫面之間的書卷氣
    曾供職於武鋼集團鄂鋼公司,任美術幹部從事美術創作,美術輔導員及籌辦書畫展覽工作。其作品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展覽中多次展出並獲獎,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藝術品拍賣會,及舉辦個人畫展及聯展,作品在歐美及東南亞地區受到廣大收藏愛好者的收藏。
  • 書法的「書卷氣」到底是何物?
    弘揚傳統文化,傳播書畫藝術 傳播:書法 |國畫|文化 | 藝術| 教育 以「書卷氣」作為衡量書法藝術水平高下雅俗的主要依據,始見於宋代書論,但無其名。蘇東坡《柳氏二外甥求筆跡二首》詩中有「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句,意思是工夫深不如多讀書,只有學富才能使書法達到神化的境界,至於為什麼,他沒有說明。
  • 讀書人為何丟了書卷氣
    過去的中外作家群,大多都是身帶濃濃的書卷氣的,當然,這或與我們看待已進入文學殿堂的他們的視角有關,會人為地塗抹「偶像」的色彩;抑或與他們的作品已成經典有關,由書及人;更可能與時代有關——書卷氣是屬於過去某個時代的,在當下找不到書卷氣,是因為那個時代過去了。
  • 書卷氣,是最高的素養
    寫下的每一句話做過的每一件事都蘊涵著你的書卷氣書卷氣,是最高的素養人若有書卷氣,便消除了各種粗俗之氣、不激不傲、不卑不亢;人若有書卷氣,便增加了靜雅之氣、清澈靈秀、落落大方。書冊之間,似乎一面關照自我的鏡子,那撲面而來的是至真至善至美之氣,也是我們生命中永恆的追求。閱讀往往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氣質,以閱讀的名義,讓生命美容。長此以往,則自生一番書卷氣。
  • 美術觀察|淺議書法中的書卷氣、金石氣和廟堂氣!
    在書法品評中,書卷氣、金石氣、廟堂氣這幾個概念是經常遇到的,所反映的是三種不同的藝術範疇,各自包含著不同的藝術風格、藝術語言和主體精神。書卷氣「書卷氣」是在宋代文興武廢的社會大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翰墨寫心、書畫寄情所產生的一個藝術概念,之後一直沿用至今,總體風格表現為優美、流美、柔美,具體可包括人格精神和技法特點兩重含義。首先,它是一種文人精神的釋放。
  • 蘇軾告訴你,書法的書卷氣是如何煉成的!
    書法愛好者們都喜歡談書卷氣,但是何為書卷氣呢?麓風軒認為,書法的書卷氣是與江湖氣、狂怪氣、俗氣相對的,是對書法作品的一種肯定評價。是一種高雅的氣質和儒雅的風度在書法中的自然流露。「富有詩書氣自華」,書卷氣自然採自於書卷,得益於孜孜不倦地讀書,而不是刻意做作出來的。書法的書卷氣又是如何煉成的呢?以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為例,他的書法書卷氣最為後人稱道。
  • 淺談書卷氣、金石氣、廟堂氣 | 楊明臣
    在書法品評中,書卷氣、金石氣、廟堂氣這幾個概念,是經常遇到的,反映的是三種不同的藝術範疇,各自包含著不同的藝術風格、語言和主體精神。書卷氣書卷氣是宋代文興武廢的社會大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翰墨寫心、書畫寄情所產生的一個藝術概念,爾後一直沿用至今,總體風格表現為優美、流美、柔美,具體可包括人格精神和技法特點的兩重含義。首先,它是一種文人精神釋放。
  • 辨證思忖「書卷氣」的缺失
    因為過去我研究得太多也寫得太多了……」的確,在現實生活裡,在進一步樹立「知識就是生產力」觀念的過程中,一方面,人們對具有真才實學、為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知識分子倍加尊重、珍視和敬仰;另一方面,人們對某些僅僅是依仗牌子、名氣或包裝,既沒有多少書卷味道,也看不出有明顯的真才實學,有的甚至還充滿了金錢銅鏽氣息的「知識分子」,也產生出諸多的疑惑和不解。
  • 畫家李兵畫餘薦讀:書卷氣是最好的氣質
    編者按:李兵,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四川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四川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一級美術師,詩詞作家,清華大學中國書畫高研班導師,四川師範大學外聘碩士生導師,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成都大學中國-東協藝術學院藝委會委員,四川省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名譽主任、山水畫會名譽會長。
  • 書卷氣
    「人要有點兒書卷氣。」在幽幽書香潛移默化的薰陶下,濁俗可以變為清雅,奢華可以變為淡泊,促狹可以變為開闊,偏激可以變為平和。讀書被譽為「生命的美容」。書卷氣自有一種迷人的優雅。一部經典,半杯香茗,足以富可敵國、貴比王侯了。
  • 「書卷氣」只可意會,是藝術家在創作中的一種特殊的氣質
    什麼是書卷氣?「書卷氣」是人們欣賞和品評書法作品時,對其風格和形式產生的一種審美感受。「書卷氣」無法限定為某一具體的表現形態和風格特徵。郭述炎在《書卷氣析疑》中這樣說:「書卷氣不過是一種審美境界,一種藝術風格。
  • 多些書卷氣 少些書生氣
    書卷氣與書生氣,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做事也好,為官也罷,書卷氣少不得,書生氣要不得。 人有書卷氣,氣質美如蘭。有書卷氣的人,身上有那麼一股淡淡的書香,透著墨的芬芳,留著硯的韻味,帶著紙的氣息。千百年來,那一縷縷飄逸的書香,把一批批文人志士薰陶和浸潤得文雅儒雅、優雅高雅。 漫步歷史長廊,洋溢書卷氣的人不勝枚舉。
  • 什麼是書法的書卷氣?
    書卷氣,是書法的專業用語之一。用於評價一幅書法作品的品味、風格和氣韻。但是,有些書法家經常用這個詞,卻不理解其真正含義。在中國最早提出書卷氣觀點的,是宋四家之一的黃山谷,他在其《山谷題跋》中說,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
  • 書法筆意的「書卷氣」與「匠氣」
    中國書畫藝術首重用筆。然而,許多人將「用筆」等同於「筆法」,忽視了「用筆」中與「筆法」同樣重要的另外一個部分----「筆意」。 明人李日華記載:「嘗聞白石翁集畫一篋,俱未點苔,語人曰:『今日意思錯鈍,俟精明澄澈時為之耳』」。
  • 書卷氣,是一種內在素養
    不管是詩詞大賽中的飛花傳令,還是漢服漢文化走出國門,亦或是年輕一代,開始被古詞古韻吸引,追星文化也多了對儒雅風度的追捧,這都可以算是一種汲古的現代影響。汲古,汲取的是一種傳承,是一種由古及今的思索,是一種中國文化的氣質。最容易最觸手可得的汲古方式,莫過於讀書。
  • 歷史文化傳承,書法篆刻藝術,論「書卷氣」
    書卷氣,又稱士氣、士夫氣、捲軸氣、學問文章之氣。千百年來,以之論書者,以之評騭書家者,屢見不鮮,當今也常有言之者。究竟什麼是書卷氣?書卷氣之說始於何時?何以產生?它究竟是書者職業帶來的某種氣息,還是具有相應的審美價值與效果的藝術表現?究竟是--種固定的形態和風格?還是隨時代、隨書法不斷以新內涵充實的審美效果?在書法大普及、大發展的今天,書法成為自覺的藝術創作形式,是否仍需要講求書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