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書卷氣在中國書畫中的重要性?
書卷氣也就是文氣,是中國書畫的核心和靈魂。
中國書畫獨特的藝術理念和審美趣味決定了它不是單純的技術範式,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一種文化形態。中國書畫中的「書卷氣」,是書畫藝術所承載的中國文人的精神和氣質,也就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種特定遺傳基因,它一直潛存在中國書畫的創作實踐和理論之中。「書卷氣」對於中國書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它是衡量書畫作品藝術價值的重要標準。
首先,「書卷氣」是書畫家學識修養和藝術高度的顯現。
可以說,「書卷氣」是文化氣息,也是文人之氣,古代的書畫家大都是在當時有影響的文人;而中國書畫中所含有的文化內蘊和審美指向,從其萌芽伊始,就與文人有著割扯不斷的關聯;在它一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從藝術形式到精神內涵都受到文人審美觀念的深刻影響,同時也記錄著中國文人審美觀的發展。歷史上有名的書家畫家,許多都是知識廣博、眼界高遠、精於鑑賞的文化人,絕非一般的凡夫俗子,他們的文化修養和專業修為是相得益彰的。
蘇東坡曾稱讚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對其詩畫相映的藝術意趣做出了很高的評價。同時,受書法美學的影響,中國繪畫也將表現具體物象的線形塑造與書法的審美觀念相聯繫,使得以書入畫成為中國畫特定的審美內涵。在這種審美觀念中,線條本身的形態和審美內涵已經超出了塑造形體的要求,畫家通過筆的把握,使線條呈現出豐富的形態並成為畫家表達意念與情感的手段,從而將筆墨變成具有獨立審美特徵的藝術語言,形成了中國繪畫獨特的藝術語彙,形成了中國繪畫語彙的獨特文化品性。中國書畫在歷代文人的技法研究、筆墨探索、境界搜求中,始終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為中國書畫的詩化追求和其「文」化特質做了一個精彩的詮釋。
其次,「書卷氣」也是書畫作品境界高低的衡量尺度。
書畫的境界既作品中所體現的精神高度和審美境界,中國書畫所包蘊的「書卷氣」,包含著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影響。在歷代以來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審美趣味的變化和技法內容的豐富,中國書畫的創作呈現出了富有意味並有跡可循的傳承軌跡;儒釋道諸家對它的影響分別表現在不同的範疇並帶來相應形式和技法的變化,書畫藝術也因此而呈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的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佛家注重人的心境,認為藝術之境同時也反映的皆是作者的心境,講究自我心性的觀照和對心靈、精神、生命本原的探索與追求。佛家的因緣果報、無常苦空、三世輪迴等思想,闡明了宇宙人生的實相,解開了文人們對人生的迷惑,並且開闊了他們的思想領域與創作空間。道家思想對中國文人的思想、對中國書畫家的內心世界和人格塑造都產生了影響。道家思想中出世離塵的精神理念、「天人合一」的審美觀,都對中國書畫有著引導作用;他們所提倡的「大樸不雕」的藝術手法,也在中國書畫創作當中揮之不去。儒家思想對中國書畫的審美品格有著重要影響,其中比德思想對書畫題材起到了引導作用;重「理」的風尚與尚「雅」的風尚,都是中國書畫當中的核心特點;此外,儒家所提倡的美善相通的倫理尺度,透露了中國文人的人生境界與藝術境界,還有儒家「中庸」思想影響下的「中和」之美,都對中國書畫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書畫當中「書卷氣」的重要部分。
此外,「書卷氣」是還是書畫作品精神內涵的顯現。
中國書畫當中的「書卷氣」還表現在詩書畫的結合上。中國書畫素來講究書與文、畫與文的相互滋養,如果一個書家或者畫家不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那麼他的書畫作品是不會有「書卷氣」的,從而格調也不會太高,有可能屬於工匠一類。宋代以後的畫家們常常用書法形式在畫面上題詩或題字,使作品整體形式上真正成為詩、書、畫三者相互滲透的藝術整體。書家作書,也以自己的詩文見解等原創內容為高,而以書寫古人和他人的成句為低。
至北宋,文人畫的重要倡導者蘇軾在一段有名的畫跋中寫到:「觀士人畫如閱千裡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秼,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他認為士人畫重意氣,而畫工畫只取形似而已,這種品評角度對山水畫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風於後世愈盛。
綜上可知,中國書畫中的「書卷氣」,其實是評價書畫作品雅俗、好壞、高低的重要指標,又是衡量書畫作品的重要尺度。毋庸置疑,正是由於中國書畫中的「書卷氣」具有著深刻的文化印跡,才構成了中國書畫所具有的藝術特點和審美特質,從而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在文化多元並存的當代,在民族文化復興之際,因為自己的獨特氣質而為更多的人所喜愛。
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評論和轉發。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東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