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為何丟了書卷氣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有段時間我收集了一些作家畫像,有福克納、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毛姆、石黑一雄等等,還把其中兩位的黑白照片列印了出來掛在電腦上方,這樣碼字的時候,時時會感覺到頭頂上有人在注視,感覺不錯。

喜歡這些作家畫像,是因為可以感受到他們身上的統一標誌:書卷氣。福克納有卷卷的小鬍子,很帥氣;海明威看上去很彪悍、勇武,但笑容與眼神裡都藏有溫柔;毛姆不像一些傳記書裡寫的那樣內向、陰柔,看上去深邃又安靜……而這,都得益於他們身上的書卷氣。

作家是最該有書卷氣的一群人。過去的中外作家群,大多都是身帶濃濃的書卷氣的,當然,這或與我們看待已進入文學殿堂的他們的視角有關,會人為地塗抹「偶像」的色彩;抑或與他們的作品已成經典有關,由書及人;更可能與時代有關——書卷氣是屬於過去某個時代的,在當下找不到書卷氣,是因為那個時代過去了。

中國現代作家中,書卷氣十足的人太多了,沈從文、錢鍾書、魯迅、老舍、巴金、林徽因……幾乎有一個算一個。如果嘗試在還活著的當代作家身上尋找書卷氣,不是沒有,而是不多。書卷氣就這樣從一個群體身上莫名其妙消失了。

我經常接觸到一些讀書人,年齡相仿,讀的書挺多,各有優點,但依然沒有明顯的「書卷氣」標籤。以我為例,我偶爾對著鏡子試圖說服自己——這是個讀書人,但內心卻很難承認,表情裡有焦慮,眼神裡有浮躁,性格裡有戾氣,儘管用了十八般武藝去「鎮壓」了,但還是不行,一名讀書人該有的視野上的開闊與遠大,內心裡的安寧與淡定,都遠遠不足,仍然是一個飄在這個喧囂時代的塵埃。

書卷氣並非只是讀書就能帶來的,它是內在格局與外在本領的相結合。內在格局不說了,這個很難說得清楚,也沒法給出標準要求。外在的本領則可以一五一十地拿出來,簡單七個字:琴棋書畫詩酒茶,前五個基本都丟了,酒和茶倒還被傳承了下來,只是很多時候也是瞎喝,連「借酒澆愁」的境界都達不到,茶也難品出多少滋味。

外出參加活動,被別人當成「文人墨客」,每當活動進展到「題字留念」這一環節時,總是「倉皇出逃」,萬萬不敢在人家精心準備的上等好紙上留下別彆扭扭的字跡。要知道,能寫一手好字,在從前是讀書人的標配,歷史上那些名聲不好的讀書人,書法拿出來,往往也令人讚嘆。

書卷氣真的不單是一種氣質,它更像是一種「人格與技能」的合成,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憫有關懷,這樣的人格需要漫長的閱讀與思考才得以煉成,還要經受得住天性的考驗,有些人天性不好,偉大的人格經常被邪惡的天性給淹沒了;至於技能,那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漫長的時間才得以成為隨身本領的,琴棋書畫這四樣,哪樣不都得浸淫十年以上?

所以,書卷氣的消失,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時間不夠用。以前的讀書人,有的是時間,木心說從前「車,馬,郵件都慢」,說的已經是工業社會中後期的事情了,再往前推,漫長的農業社會,對於讀書人來說,時間更是富裕,就算是埋首故紙堆也埋得起,但凡有些靈光,讀書人都不會讀成書呆子,而成為受尊重的「社會賢達。」

現在的讀書人身上缺書卷氣,大約與沒法把讀書當成一項畢生追求的職業也有關係。誰敢說在當下能夠單憑寫作或者「販賣」大腦裡的那些知識養家?除了走到塔尖上的少數著名作家,絕大多數讀書人,還得用另外一項技能餬口,讀書更多時候是一種休憩或寄託,遇到生活不順,這點寄託也便乾脆不要了。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可見書卷氣是寫在臉上的,在網際網路、電子智能時代,更多的人開始讀屏,讀書的人越來越少。於是有人說「讀什麼內容很重要,通過什麼介質讀不重要」,這個說法成立,讀屏只要讀的是精品、經典,是有體系、有思考的閱讀,一樣能「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是在大數據的智能推送以及社交媒體對人性的精細揣摩下,重複及無用信息如洪流一樣,讓人身陷其中、無力自拔,讀書人中了招也不例外。

我們看科幻作品,小說也好電影也好,會發現未來人類與未來生活光怪陸離,在充滿想像力的畫面中,是看不到任何書卷氣的。眼下我們意識到書卷氣很重要,是因為農業社會留下的文化記憶太過深刻,並且時常讓我們覺得,書卷氣雖然抵禦不了被時代車輪碾軋的痛楚,但起碼會帶來一點安慰。

為了這點安慰的光亮,整個社會開始重視書卷氣,開始尋找具有書卷氣的人,一名演員擁有書卷氣,他便擁有了更好的接戲機會,一名普通人擁有書卷氣,也會得到周邊人更多的尊重與欣賞。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人該奮起,不該放棄,要知道,讀書人丟了書卷氣,這是一件多麼令人無奈而悲傷的事情啊。

相關焦點

  • 書法的「書卷氣」到底是何物?
    黃庭堅《跋東坡書》說:「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他所感受到的「學問文章之氣」,就是後來常說的「書卷氣」。而有人把「書卷氣」視為一種風格,非是。
  • 書卷氣,是一種內在素養
    此處,不是貶義,這種感覺就是書卷氣。書卷氣是一種獨特的氣質。它是不能言語直接概括的一種感覺,其濫觴可推至宋代。清代文學家劉熙載《遊藝約言》中說:「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森林之氣。」古代文人多用「書卷氣」和「金石氣」來分析書法作品,評論高下,魏晉開始,人們漸漸把文人士大夫書法筆下的效果與他們的文化知識修養,與他們的精神氣格聯繫起來。書卷氣一詞,於《現代漢語詞典》中釋:書卷氣,指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卷氣從讀書中來。
  • 書卷氣 | 看蘇東坡、黃山谷他們是怎麼說的?
    黃庭堅《跋東坡書》說:「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他所感受到的「學問文章之氣」,就是後來常說的「書卷氣」。而有人把「書卷氣」視為一種風格,非是。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他要求讀書人在書法藝術上保持本色,避免各種屬於世俗的不良風氣。「士氣」是就人而言,其名始見於元代畫論。又稱「士夫氣」、「士人氣象」。古書最初以簡策編綴成卷,或以繒帛裝軸,有些人就用「捲軸氣」指代「書卷氣」。「書卷氣」之名大約始於清代,見《蔣氏遊藝秘錄》等。
  • 書卷氣
    「人要有點兒書卷氣。」在幽幽書香潛移默化的薰陶下,濁俗可以變為清雅,奢華可以變為淡泊,促狹可以變為開闊,偏激可以變為平和。讀書被譽為「生命的美容」。書卷氣自有一種迷人的優雅。一部經典,半杯香茗,足以富可敵國、貴比王侯了。
  • 如何理解書法中的「書卷氣」?如何培養「書卷氣」?
    學習書法的人常常聽說「書卷氣」一詞,意在誇獎書法的所表現的意境之美,描述較為抽象。那麼,如何理解書法中書卷氣?如何培養書卷氣?書卷氣由來在北宋,書卷氣才被人真正提出來。黃庭堅《跋東坡書》云:「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文章之氣即是書卷氣。在元明時期,書卷氣由趙孟、董其昌所引領。
  • 「愙齋書法」蘇東坡、黃山谷為什麼提倡書法」書卷氣「?
    他所感受到的「學問文章之氣」,就是後來常說的「書卷氣」。而有人把「書卷氣」視為一種風格,非是。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他要求讀書人在書法藝術上保持本色,避免各種屬於世俗的不良風氣。「士氣」是就人而言,其名始見於元代畫論。又稱「士夫氣」、「士人氣象」。
  • 娛樂圈最有書卷氣的四大男神,最後一位無人能超越!
    本期話題【娛樂圈最有書卷氣的四大男神,最後一位無人能超越!】 在人才輩出的娛樂圈,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種類型的俊男美女,尤其是那些氣質風格各不同的男神明星,真是怎麼看怎麼帥氣。但是觀眾最喜歡的卻還是身上充滿書卷氣的男神,因為那樣的男神看起來最讓人舒服。
  • 書卷氣與書畫的意境
    書卷氣是腹中文章的外在表現,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其氣指的就是「書卷氣」。書卷氣是一種文化氣質外溢的美,它散發著一種「大雅」的韻味,其概念不易明確「言傳」,其內涵卻可以清晰「意會」。書卷氣自然來自「書卷」即書籍,因為古代書籍多作捲軸形,故稱之為「書卷」。因此,要取得書卷氣,多讀書是先決條件。不讀書則無從談書卷氣,書讀得不多則散溢不出書卷氣。
  • 書法的書卷氣:學問文章,鬱郁芊芊,發於筆墨
    書法的藝術的提升,可以說就是靠哪些具有深厚文化的讀書人的日夜浸潤的書本功夫,學問氣息,貫注到書法創作與書法作品之中,由此不斷在書法歷史長河裡由娟娟溪流會成江河湖海。雖然民間書法在書法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不可低估,但真正是民間書法融入書法藝術的仍然是掌握書法技法與理論,並有較高書法涵養的書法家兼文人來集大成的。所以,真正在書法歷史上留下名字或者說推潑助瀾者,同樣是文人書法家。
  • 懷念舊時書卷氣
    和智楣很久以前,我還不知道有書卷氣這個詞語的時候,就曾經在一個冬日的午後,被一種美如幽蘭,透著淡淡墨香和書香的氣息所吸引。那是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暖冬,當時我不過八九歲的年紀,寒假在家閒來無事,便跟隨院子裡的一個姐姐去小鎮圖書館借書。
  • 什麼是書法的書卷氣?
    書卷氣,是書法的專業用語之一。用於評價一幅書法作品的品味、風格和氣韻。但是,有些書法家經常用這個詞,卻不理解其真正含義。在中國最早提出書卷氣觀點的,是宋四家之一的黃山谷,他在其《山谷題跋》中說,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
  • 書卷氣:最迷人的優雅
    書卷氣自有一種迷人的優雅擁有了書卷氣,便消除了傲氣、嬌氣、霸氣、激憤氣、粗俗氣、痞子氣、卑微氣、小市民氣;擁有了書卷氣,便增加了靜氣、秀氣、靈氣、自在氣、文明氣、富足氣、高貴氣、泱泱大氣。一部經典,半杯香茗,足以富可敵國、貴比王侯了。
  • 書卷氣,是最高的素養
    書卷氣是最高的素養◆ ◆ ◆弟子欲受灌頂者,應具十德。寫下的每一句話做過的每一件事都蘊涵著你的書卷氣書卷氣,是最高的素養人若有書卷氣,便消除了各種粗俗之氣、不激不傲、不卑不亢;人若有書卷氣,便增加了靜雅之氣、清澈靈秀、落落大方。書冊之間,似乎一面關照自我的鏡子,那撲面而來的是至真至善至美之氣,也是我們生命中永恆的追求。閱讀往往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氣質,以閱讀的名義,讓生命美容。長此以往,則自生一番書卷氣。
  • 多些書卷氣 少些書生氣
    書卷氣與書生氣,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做事也好,為官也罷,書卷氣少不得,書生氣要不得。 人有書卷氣,氣質美如蘭。有書卷氣的人,身上有那麼一股淡淡的書香,透著墨的芬芳,留著硯的韻味,帶著紙的氣息。千百年來,那一縷縷飄逸的書香,把一批批文人志士薰陶和浸潤得文雅儒雅、優雅高雅。 漫步歷史長廊,洋溢書卷氣的人不勝枚舉。
  • 有書卷氣不可有書生氣
    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雖然形勢險惡、戰鬥慘烈、條件艱苦,但我軍仍然不乏像陳毅這樣充滿書卷氣的儒將,渾身透著墨的芬芳、留著硯的韻味、帶著紙的氣息。毛澤東既指揮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經典戰役,也留下了「紅軍不怕遠徵難」等華麗詩篇。被譽為「善打神仙仗」的粟裕,不僅用兵如神、戰無不勝,還會吹口琴、拉胡琴、彈鋼琴、打揚琴。
  • 辨證思忖「書卷氣」的缺失
    在當前知識分子隊伍中的一些人,明顯缺少了「書卷氣」,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究竟多了什麼氣?卻是一個必須具體分析、深入思考、辨證認識的問題了。一、對缺失書卷之氣問題的辨證思考用傳統的觀念來看所謂的「書卷氣」,有褒貶兩種含義。
  • 梁實秋:書卷氣,是一個人最難得的氣質
    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於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遊不知不覺受其薰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 爬書卷氣zui濃厚那種山!
    冬日到,爬山起趁著天高雲淡,微風習習徒步爬山這項醉強身健體的活動必須安排上一波了論爬山,小編今天要給大家推薦是一座書卷氣最濃厚的山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全年夏無酷暑,冬無嚴冬是一座老少皆宜、風景優美的文化名山01讀書人拜謁
  • 唐伯虎罕見的一幅行書,充滿書卷氣,不愧是「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在科舉時代,從童生試到鄉試再到會試最後到殿試,是一個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唐伯虎則是從童生試到鄉試,一直是第一名,所以人稱「唐解元」。另外一件便是他晚年所寫的這件《漫興墨跡》,我們如果細細體會這幅《漫興墨跡》的話,就能看出唐伯虎的書法到了晚年已經極富「書卷氣」了,將書法寫出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在氣格上醇厚而端雅,同時又不失妍美之姿,是真正的高手境界。
  • 歷史文化傳承,書法篆刻藝術,論「書卷氣」
    要不為何流行音樂的聽眾日漸減少,高雅的嚴肅音樂隨著人們文化素養的提高,逐漸熱了起來。書卷氣,又稱士氣、士夫氣、捲軸氣、學問文章之氣。千百年來,以之論書者,以之評騭書家者,屢見不鮮,當今也常有言之者。究竟什麼是書卷氣?書卷氣之說始於何時?何以產生?它究竟是書者職業帶來的某種氣息,還是具有相應的審美價值與效果的藝術表現?究竟是--種固定的形態和風格?還是隨時代、隨書法不斷以新內涵充實的審美效果?在書法大普及、大發展的今天,書法成為自覺的藝術創作形式,是否仍需要講求書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