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舊時書卷氣

2020-12-12 德州新聞網

和智楣

很久以前,我還不知道有書卷氣這個詞語的時候,就曾經在一個冬日的午後,被一種美如幽蘭,透著淡淡墨香和書香的氣息所吸引。

那是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暖冬,當時我不過八九歲的年紀,寒假在家閒來無事,便跟隨院子裡的一個姐姐去小鎮圖書館借書。借書的人很多,不大的借閱室裡,一位靠窗逆光端坐在角落靜靜讀書的中年女人,吸引了我的目光。她眉目清秀,神情專注,看上去已完全沉浸於書的世界,臉上流淌著一種不同於我熟識的她這個年齡段的女人所擁有的獨特氣韻,嫻靜優雅又超然脫俗,像是她手中捧著的那本書,墨香四溢。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小鎮的生活就像木心筆下的慢時光,沒有太多五彩斑斕的外界幹擾,有很多人在讀書,但人到中年依舊讀書的女人卻並不多見,所以當時我就被她身上那種濃鬱的書香氣息牢牢吸引住。不由得暗暗猜想,書裡究竟有著怎樣神秘的世界,能讓她如此著迷,讓她在看書時有著那般明亮的光彩。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漸漸愛上了讀書,走上了自己的閱讀之路。

後來,我看過很多書,慢慢知道了書的魅力和魔力,也知道了「書卷氣」這個詞語,知道了當年在那個中年女人身上散發著的氣息就是所謂的「書卷氣」。

回想起來,在那個有著慢時光的舊年代,身上有著書卷氣的人其實不在少數,幾乎每條街的院子裡都會有讀書的人,甚至還會有一兩個熱血沸騰的文學青年,誓將寫作定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小鎮的圖書館雖然藏書不多,借書的人卻也常常爆滿,文學不但浸潤著人們的生活,也讓人們打開了一扇面對世界,面對人生,審視生命的窗戶。

我的書櫃裡有一本專門介紹民國文人的書,沈從文、錢鍾書、魯迅、老舍、林徽因……並附有他們的生活照片。閒來無事的時候,我總會獨自翻閱這本書,不為別的,就只是想看看書中幾位文人的照片。即使隔著近一個世紀,他們身上那種濃濃的書卷氣,也能從一張張泛黃的黑白照片中,墨香嫋嫋地瀰漫出來。

我很喜歡那種長期被書香滋養後,臉上自然透露出的清醇爽朗之氣。那是一種飽讀詩書後形成的高雅氣質與風度,透著墨的芬芳,留著硯的韻味,帶著紙的氣息,可以伴隨終生,甚至歷久彌香。

那樣的香氣,需要長期與書為伴,通過孜孜不倦地閱讀和思考,在幽幽書香潛移默化的薰陶下,境界不斷提升,胸襟變寬變廣,才能慢慢顯現出來。事實上,真正的書卷氣應當與博學、謙遜、高雅、悲憫情懷等美德緊密聯繫在一起,只有那樣的書卷之氣才是最醇厚最動人的。

遺憾的是,在網際網路、電子智能時代,現如今,更多的人開始選擇讀屏,各種娛樂化的信息充斥眼球,讀書的人越來越少。與此同時,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早已打亂了往日安詳的氛圍,人們無法靜下心來讀書,表情裡有了焦慮,眼神裡有了浮躁,性格裡有了戾氣,仿佛一夜之間,那些寫在臉上的書卷氣就成了一段遙遠而飄渺的記憶。

前些天,我又一次去小鎮圖書館借書,昔日逼仄破舊的小樓,如今已被嶄新闊氣的高樓所替代,只是前來借書的人寥寥無幾,沒有了當年人來人往的繁盛。那天,獨自坐在空曠異常的閱覽室,想到很多年前看到的那位安靜閱讀的中年女人臉上的奪目光彩,我不禁有些恍惚和潸然,那個屬於書卷氣的時代真的就這樣消逝遠去了嗎?

懷念舊時書卷氣,懷念那些與書相伴的舊時光。

相關焦點

  • 書卷氣
    「人要有點兒書卷氣。」在幽幽書香潛移默化的薰陶下,濁俗可以變為清雅,奢華可以變為淡泊,促狹可以變為開闊,偏激可以變為平和。讀書被譽為「生命的美容」。書卷氣自有一種迷人的優雅。一部經典,半杯香茗,足以富可敵國、貴比王侯了。
  • 如何理解書法中的「書卷氣」?如何培養「書卷氣」?
    學習書法的人常常聽說「書卷氣」一詞,意在誇獎書法的所表現的意境之美,描述較為抽象。那麼,如何理解書法中書卷氣?如何培養書卷氣?書卷氣由來在北宋,書卷氣才被人真正提出來。黃庭堅《跋東坡書》云:「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文章之氣即是書卷氣。在元明時期,書卷氣由趙孟、董其昌所引領。
  • 書卷氣與書畫的意境
    書卷氣是腹中文章的外在表現,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其氣指的就是「書卷氣」。書卷氣是一種文化氣質外溢的美,它散發著一種「大雅」的韻味,其概念不易明確「言傳」,其內涵卻可以清晰「意會」。書卷氣自然來自「書卷」即書籍,因為古代書籍多作捲軸形,故稱之為「書卷」。因此,要取得書卷氣,多讀書是先決條件。不讀書則無從談書卷氣,書讀得不多則散溢不出書卷氣。
  • 什麼是書法的書卷氣?
    書卷氣,是書法的專業用語之一。用於評價一幅書法作品的品味、風格和氣韻。但是,有些書法家經常用這個詞,卻不理解其真正含義。在中國最早提出書卷氣觀點的,是宋四家之一的黃山谷,他在其《山谷題跋》中說,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
  • 書卷氣,是一種內在素養
    此處,不是貶義,這種感覺就是書卷氣。書卷氣是一種獨特的氣質。它是不能言語直接概括的一種感覺,其濫觴可推至宋代。清代文學家劉熙載《遊藝約言》中說:「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森林之氣。」古代文人多用「書卷氣」和「金石氣」來分析書法作品,評論高下,魏晉開始,人們漸漸把文人士大夫書法筆下的效果與他們的文化知識修養,與他們的精神氣格聯繫起來。書卷氣一詞,於《現代漢語詞典》中釋:書卷氣,指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卷氣從讀書中來。
  • 讀書人為何丟了書卷氣
    喜歡這些作家畫像,是因為可以感受到他們身上的統一標誌:書卷氣。福克納有卷卷的小鬍子,很帥氣;海明威看上去很彪悍、勇武,但笑容與眼神裡都藏有溫柔;毛姆不像一些傳記書裡寫的那樣內向、陰柔,看上去深邃又安靜……而這,都得益於他們身上的書卷氣。作家是最該有書卷氣的一群人。
  • 書卷氣:最迷人的優雅
    書卷氣自有一種迷人的優雅擁有了書卷氣,便消除了傲氣、嬌氣、霸氣、激憤氣、粗俗氣、痞子氣、卑微氣、小市民氣;擁有了書卷氣,便增加了靜氣、秀氣、靈氣、自在氣、文明氣、富足氣、高貴氣、泱泱大氣。一部經典,半杯香茗,足以富可敵國、貴比王侯了。
  • 書卷氣,是最高的素養
    書卷氣是最高的素養◆ ◆ ◆弟子欲受灌頂者,應具十德。寫下的每一句話做過的每一件事都蘊涵著你的書卷氣書卷氣,是最高的素養人若有書卷氣,便消除了各種粗俗之氣、不激不傲、不卑不亢;人若有書卷氣,便增加了靜雅之氣、清澈靈秀、落落大方。書冊之間,似乎一面關照自我的鏡子,那撲面而來的是至真至善至美之氣,也是我們生命中永恆的追求。閱讀往往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氣質,以閱讀的名義,讓生命美容。長此以往,則自生一番書卷氣。
  • 多些書卷氣 少些書生氣
    書卷氣與書生氣,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做事也好,為官也罷,書卷氣少不得,書生氣要不得。 人有書卷氣,氣質美如蘭。有書卷氣的人,身上有那麼一股淡淡的書香,透著墨的芬芳,留著硯的韻味,帶著紙的氣息。千百年來,那一縷縷飄逸的書香,把一批批文人志士薰陶和浸潤得文雅儒雅、優雅高雅。 漫步歷史長廊,洋溢書卷氣的人不勝枚舉。
  • 有書卷氣不可有書生氣
    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雖然形勢險惡、戰鬥慘烈、條件艱苦,但我軍仍然不乏像陳毅這樣充滿書卷氣的儒將,渾身透著墨的芬芳、留著硯的韻味、帶著紙的氣息。毛澤東既指揮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經典戰役,也留下了「紅軍不怕遠徵難」等華麗詩篇。被譽為「善打神仙仗」的粟裕,不僅用兵如神、戰無不勝,還會吹口琴、拉胡琴、彈鋼琴、打揚琴。
  • 書法的「書卷氣」到底是何物?
    黃庭堅《跋東坡書》說:「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他所感受到的「學問文章之氣」,就是後來常說的「書卷氣」。而有人把「書卷氣」視為一種風格,非是。
  • 辨證思忖「書卷氣」的缺失
    在當前知識分子隊伍中的一些人,明顯缺少了「書卷氣」,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究竟多了什麼氣?卻是一個必須具體分析、深入思考、辨證認識的問題了。一、對缺失書卷之氣問題的辨證思考用傳統的觀念來看所謂的「書卷氣」,有褒貶兩種含義。
  • 龔鵬程|書卷氣與金石氣
    曹丕論文,即以氣為主,謂「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後來遂廣泛用於詩論、書論、畫論中。如鍾嶸說「劉越石仗清剛之氣」、張懷瓘說「逸少草有女郎才、無丈夫氣「,或詩話中常說僧人的詩總不免有一種蔬筍氣和山林氣,女性作家多有閨閣氣,文人畫具有書卷氣,北曲則多蒜酪氣等等。清朝則開始談一種「金石氣」或「石氣」。姚孟起說:「臨漢碑宜有石氣,然非拳曲之謂也。
  • 淺談書卷氣、金石氣、廟堂氣 | 楊明臣
    在書法品評中,書卷氣、金石氣、廟堂氣這幾個概念,是經常遇到的,反映的是三種不同的藝術範疇,各自包含著不同的藝術風格、語言和主體精神。書卷氣書卷氣是宋代文興武廢的社會大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翰墨寫心、書畫寄情所產生的一個藝術概念,爾後一直沿用至今,總體風格表現為優美、流美、柔美,具體可包括人格精神和技法特點的兩重含義。首先,它是一種文人精神釋放。
  • 答疑|如何體現書法中的書卷氣
    所謂書卷氣, 是一種飽讀詩書後形成的高雅氣質和風度, 一種高雅之氣、君子之氣。 書卷氣採自於書卷,得益於修養,彰顯於言行。 腹有詩書才華,書生便如國畫之美; 胸有溝壑萬丈,畫中便有書卷之氣。 觀畫品雅,你我俱有詩韻書香。 書卷氣自有一種迷人的優雅。
  • 李超南:畫面之間的書卷氣
    李超南:畫面之間的書卷氣評論:饒佳(青年策展人、知名媒體記者)中國畫的書卷氣,顯然是一個很重要又難以盡致的因素。古人云,「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而「下筆有書卷氣,有書卷氣,即有氣韻。」可能大多數人認為那種有濃重文人畫意味的作品才可能稱之為有書卷氣。
  • 畫家李兵畫餘薦讀:書卷氣是最好的氣質
    所謂書卷氣,是一種飽讀詩書後形成的高雅的氣質和風度,是良好素質的表現。一位學者,在談及學習和修養時說:「人要有點兒書卷氣。」書卷氣採自於書卷,得益於孜孜不倦地讀書。人通過讀書,在幽幽書香潛移默化的薰陶下,濁俗可以變為清雅,奢華可以變為淡泊,促狹可以變為開闊,偏激可以變為平和。 讀書被譽為「生命的美容」。書卷氣自有一種迷人的優雅。
  • 蘇軾告訴你,書法的書卷氣是如何煉成的!
    書法愛好者們都喜歡談書卷氣,但是何為書卷氣呢?麓風軒認為,書法的書卷氣是與江湖氣、狂怪氣、俗氣相對的,是對書法作品的一種肯定評價。是一種高雅的氣質和儒雅的風度在書法中的自然流露。「富有詩書氣自華」,書卷氣自然採自於書卷,得益於孜孜不倦地讀書,而不是刻意做作出來的。書法的書卷氣又是如何煉成的呢?以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為例,他的書法書卷氣最為後人稱道。
  • 再論女孩的培養,最好的氣質是擁有書卷氣
    這,就是書卷氣——是一種飽讀詩書後形成的高雅的氣質和風度。林黛玉淡淡的書卷味令人緬懷書卷氣,不是加副眼鏡就有的,也不是假模假樣捧一本書的樣子,更不是放在嘴巴上的「我最喜歡讀書了書卷氣,就是讀書讀到了一定的境界,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改變著自己,言談脫俗,行不合汙,氣質若蘭,從裡到外都透著自然書香。
  • 「書卷氣」只可意會,是藝術家在創作中的一種特殊的氣質
    什麼是書卷氣?「書卷氣」是人們欣賞和品評書法作品時,對其風格和形式產生的一種審美感受。「書卷氣」無法限定為某一具體的表現形態和風格特徵。郭述炎在《書卷氣析疑》中這樣說:「書卷氣不過是一種審美境界,一種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