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三島由紀夫,恨三島由紀夫

2021-02-13 單向街書店

「如果人只過度思慮美的問題,就會在這個世界上不知不覺間與最黑暗的思想碰撞。用一隻手去觸摸永遠,另一隻手去觸碰人生,這是不可能的」——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上周六晚上 7 點,單向空間「文學之夜」沙龍的第四場——「三島由紀夫:美與暴烈」,在蒼涼空靈的尺八樂聲中開始。

儘管這種擁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樂器的演奏,讓全場頗為寧靜,這一晚的「三島由紀夫之夜」卻是至今「文學之夜」沙龍中最為活躍的一次,這要歸功於兩位觀點不一的嘉賓:日本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以及日本研究獨立學者劉檸。

在對談環節,甫一開口,林少華就坦陳,儘管翻譯了 3 本三島由紀夫作品,包括他的絕筆之作,《豐饒之海》第四部《天人五衰》,但是無論作為譯者和讀者,他都不太喜歡三島由紀夫,除去軍國主義傾向不談,更不喜歡的是三島的人生姿態和美學訴求:

「毫無疑問他是天才,但有的天才如皎潔的月光,照亮夜行者的路,有的天才像炙烈的日光,劈頭蓋臉打在人身上。三島無疑是後一種,讓我這個凡人望而生畏。」

林少華

林少華翻譯了 41 本村上春樹的作品,而村上恰恰也不太喜歡三島由紀夫。他曾在訪談中說「我沒見過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所以不太清楚,不過我猜他們可能認為自己是擁有常人沒有的藝術感的特殊人物。就像藝術貴族。我覺得這一點和我不一樣,我對生活在地上的自我幾乎提不起興趣,也不打算去寫。」

儘管林少華強調自己的判斷和村上的喜惡無關,但「村上的寫作是用最少的語句表達最多的含義,三島則恰恰相反,是樸素的對立面」,譯者對於一種風格的浸染,想必是有影響的。

雖然不喜歡,畢竟翻譯了《金閣寺》和《天人五衰》兩部極為重要的作品,林少華仍然結合《美與暴烈》一書,以自己長期的思考,探討了「三島由紀夫事件」,即三島自殺的原因,將之歸結於「武士道氣質、美學理想、天皇崇拜和同性戀殉情」四個方面,並一一詳述。

每一次的「文學之夜」,都會準備與主題作家相關的酒水飲食,這一晚,是梅子酒、清酒和壽司。文學是細膩的,尤其是試圖進入三島由紀夫這樣敏感的作家世界時,每一個感官細節都必須恰到好處。這也是文學之夜不同於普通沙龍講座之處,在這裡,全部感官都被調動。

不同於林少華,以及開場時簡短自承對三島由紀夫並無偏愛的主持人許知遠,劉檸自稱是三島粉絲,將他視為日本戰後文學的巔峰,整個日本文學史上的佼佼者,和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並駕齊驅。

事實上,三島一生共 3 度提名諾貝爾,他的文學地位在世界範圍內都得到明確認可。相悖的是,他又是一個被貼標籤的作家:右翼、軍國主義,因此在他如日中天的日子裡,無法被譯成漢語。直到 70 年代,才以內部讀物的形式開始在中國流傳,90 年代初才漸漸多見,但譯作質量參差不齊。即使在今日,三島由紀夫作品之流傳與研讀,在國內仍然遠不可及他的前輩川端康成,或是後生村上春樹。這也是劉檸所說,比照三島的創作活躍期之長,和他在世界範圍內的評價之高,中國對他的譯介實在遠遠不夠。

或許正是因此,儘管林少華老師對三島並不認同,許知遠也對他沒有偏愛,但出於對文學的責任,對天才的敬意,仍然樂意在這樣一個夜晚和文學同好們圍坐一室,談他的生與死,美與暴烈。

劉檸、林少華和小莊

對談之後,照例進入朗讀環節。林少華先讀了一段他本人翻譯的《金閣寺》。這一晚,《金閣寺》也是一個小小的主角,現場兩位觀眾都選擇了這本書朗讀,一位在 95 年時就買齊了所有三島由紀夫的漢譯本,另一位則擁有 1972 年版本的《金閣寺》。

「文學之夜」不想在專家與讀者,嘉賓與觀眾之間劃出明顯分界,總是一方講,另一方聽。在這裡,所有人都隨性入座,只要有興趣,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朗讀,談一談自己與那本書、那位作家之間的故事。可能你身邊坐著的,就是一位資深的研究者、書迷或者作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召集同道中人走出書房,參與「文學之夜」,因為世上最快樂的事之一,就是身處自己人之中,理解與被理解。

現場讀者

劉檸老師則用中日雙語讀了一段《春雪》

小莊、祖菁和莊秋水都朗讀了自己喜歡的三島由紀夫片段

攝影師、獨立策展人朱墨,帶來了一份日本攝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兩套作品的電子圖冊:細江英公的《薔薇刑》,和筱山紀信的《三島由紀夫的家》,為大家作了展示和講解。

1、2來自《薔薇刑》,3、4來自《三島由紀夫之家》

這一晚的文學之夜,因為對話的你來我往,相冊的珍貴和豐富,時間流逝之快,也超乎往常,原本準備好的坎城電影節獲獎影片《三島由紀夫傳》的片段,都來不及播放,索性在 9 點之後放映了全片,讓大家欣賞。

三島的剖腹自殺,歷來是談論他時不可能略過的事件,這一場震驚全日本知識分子的「三島由紀夫事件」,一直被認作是他的軍國主義思想的表現。劉檸卻另有看法。他提到,在三島的自殺檄文裡寫著,當時的日本陶醉於經濟的增長,社會精神空虛,三島反對的是這些,但不意味他由此想要回到戰前。

「《天人五衰》快要完成時,三島寫信給摯友唐納德·金說:『對我來說,快要結束了,是個禁句,家人和我的編輯都小心翼翼,不問四部曲完成之後我準備怎樣。」

事實是,《豐饒之海》完成之後,三島沒有計劃。一直到拍《薔薇刑》的時候,他對細江英公說:你設計的薔薇刑是我涅槃的象徵。

三島由紀夫的一生有強烈的計劃性,一步一步的完成,像一個作品,他的死就是最後的完成。因此,三島之死是一個文學事件、藝術事件。儘管它的影響力波及政治,甚至被人們認作純粹的政治事件。

至於三島在政治上的形象,是他通過他的文武兩道和文化天皇觀,把自己包裝了。因為不這樣做,會被當做瘋子,在戰後的民主主義日本社會還要切腹,是師出無名的。他需要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讓大家接受。」

儘管身後仍如此多爭議,三島或許並不在意:「我無意仰仗社會會支持我的思想,也無意將社會上容易被人理解的框框套在自己的思想上。正如我一再說過的那樣:不被理解才是我存在的理由」——《金閣寺》

誠如莫言所說:「三島是為了文學生,為了文學死。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他的政治活動骨子裡是文學的和為了文學的」。十月的時候,「文學之夜」將會舉辦另一位風格強烈的作家——魯迅之夜。太多的褒獎與誤讀,這一次,我們仍舊希望邀請你一起,以文學的名義,重新純粹地閱讀經典,閱讀魯迅。

現場展覽的三島由紀夫作品

許知遠致開場辭

文學之夜現場

【單向街推薦】

↓↓↓

相關焦點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三島由紀夫一再聲稱他對死、對惡、對鮮血淋淋的迷戀,在他的作品中,人們也經常讀到這些,誰都知道這是事實。然而,三島由紀夫與人們的分歧是如何對待這些,也就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通過什麼樣的角度來對待死亡、對待惡、對待鮮血。對於三島由紀夫來說,這一切都是極為美好的,他的敘述其實就是他的頌歌,他歌頌死亡,歌頌醜惡,歌頌鮮血。這就是為什麼他的敘述是如此美麗?同時他的美又使人戰慄。
  • 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出生於1925年的他,正值日本昭和年代(1926-1989)的開端,他的一生也與時代產生了深刻的羈絆。三島由紀夫在展示刀具提到作家三島,大家最先想到的或許還是他的代表作——《金閣寺》。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
  • 三島由紀夫的生和死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作者:[英]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20年2月定價:58.00元三島由紀夫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年少時過分的保護與管教塑造了他貧弱的體質和孤僻敏感的性情。
  • 三島由紀夫|寫作和生活的邊界
    三島由紀夫自殺之後,他的母親倭文重說:「我兒做步人後塵的事,這是頭一回。」作為母親說這樣的話,顯然隱含了一種驕傲,這種驕傲是雙重的,首先是對兒子一生的肯定,她的兒子只是在選擇如何死去時,才第一次步人後塵;其次是對兒子自殺本身的肯定,在這句貌似遺憾,實質上仍然是讚揚的話裡,這位母親暗示了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是與眾不同的。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但是在三島由紀夫所認為的終極之美,是毀滅,將自己犧牲在創作中,犧牲在政治行為中。一方面是他作為天才創作者的秉性驅使他追求終極之美,而三島對終極之美的理解就是毀滅(《金閣寺》是最明白的表達);一方面在於他身處一群極端青年的中心,他們要求著他的犧牲。若松孝二把副標題命名為「三島由紀夫和年輕人們」就是點出這場死亡盛宴不是三島一個人的,電影也細細羅織著參與自衛隊死諫事件的其他四個年輕人的生命軌跡。
  • 「二流藝術家」三島由紀夫
    三島名作的翻譯至今仍在推進之中,似乎足以掩蓋反面評價。三島由紀夫,無數次被人冠以諸如「另類怪人」的標籤,仿佛他只不過是愛出風頭。而人們又會一再地閱讀他的書,一再地發現他擁有出其不意打動讀者的能力,並品味出他銳利先鋒的思維體系。
  •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1946年的新年假期裡,身為法律系大學生的無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手稿前去拜會川端先生,川端康成認為創作之佳,足以推薦給文學雜誌。就這樣,這篇名為《香菸》的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夏天的《人間》雜誌上。三島由紀夫憑藉此文正式登上戰後文壇的舞臺。  1947年秋,三島通過了文官考試,正式在大藏省任公務員。儘管如此,三島對仕途並無野心。他潛心致力於下班後的短篇小說寫作。
  • 「二流藝術家」三島由紀夫
    三島名作的翻譯至今仍在推進之中,似乎足以掩蓋反面評價。三島由紀夫,無數次被人冠以諸如「另類怪人」的標籤,仿佛他只不過是愛出風頭。而人們又會一再地閱讀他的書,一再地發現他擁有出其不意打動讀者的能力,並品味出他銳利先鋒的思維體系。
  • 三島由紀夫的青色時代
    三島由紀夫曾在《曉寺》中寫道:「美,橫亙在人們面前,將人世間的一切變為徒勞。
  • 三島由紀夫——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出生於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四日。這一年是日本大正十四年,次年即是昭和元年。因此,三島由紀夫的年齡與昭和的年份一致。在這一點上,他和夏目漱石有著共通之處:夏目漱石出生於一八六七年,第二年即是日本的明治元年。所以夏目漱石的年齡與明治的年份一致。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愛,大約意味著對對方的追隨,而我的感情是不可追隨任何對象的。——三島由紀夫5. 也許是天生懦弱的關係,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三島由紀夫6. 但只要給人一點有教養的信仰,社會信用就會成倍增加。--三島由紀夫《天人五衰》7.
  • 三島由紀夫 | 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在二十多年的寫作生涯裡,三島由紀夫留下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如《金閣寺》《潮騷》《禁色》《憂國》等,臨死前完成史詩巨著《豐饒之海》四部曲。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活動,大致以6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後期表現出一種可怕的藝術傾斜和顛倒。
  • 《金閣寺》(三島由紀夫 著)簡介
    20210226  學習進階:《金閣寺》(三島由紀夫 著,陳德文 譯)西西弗欽欽
  • 細江英公×三島由紀夫:《薔薇刑》
    這裡只講一件小事:三島先生很想要我穿的那件毛衣,我也想送給他,但最終沒能捨得,那時候三島先生失望得像個孩子似的。三島先生亡故後,我追悔莫及,一直在想:啊啊,要是當初把毛衣送給他就好了……   ——森山大道   《薔薇刑》(Killed by Roses)是日本攝影師細江英公(Eikoh Hosoe,1933-)和戰後文學大師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1970)合作完成的攝影集。
  • 【讀書】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潮騷》
    最近瑣事纏身,所以在空隙處閱讀了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與《潮騷》。這兩部小說都不長,基本上一天就能看完。三島由紀夫在中國頗具知名度,除了耀眼的小說家身份外,右翼分子、政論家、電影演員、自殺等也是其主要的標籤,當然三島健碩的身材,恐怕也在小說家中少有吧。記得知乎上有個帖子是討論「三島由紀夫是如何健身的」,有點意思。
  • [紀念日]三島由紀夫: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三島由紀夫1925年1月14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出生。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作為日本戰後的文學大師之一,他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
  • 餘華: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全部價值體系
    三島由紀夫正是以這種瘋狂的方式,將自己的人生活成了物哀之詩。而餘華,另一位鍾情於極端之美的作家,則用冷靜的筆調將這場真實發生的自殺儀式錄入自己的「絕望哲學」之中。餘華認為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是與眾不同的,他的文學創作伸張了他的欲望,讓他混淆了寫作與生活。他活成了他筆下的人物,他也因此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 一個名叫三島由紀夫的作家決定切腹
    」 三島由紀夫是作品被譯介最多的日本作家之一,曾獲三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川端康成曾稱其為「兩三百年都難遇一個」的文學天才,西方媒體更是將其與海明威、達文西等大師相提並論。 與輝煌的文學履歷相伴的,是三島由紀夫飽受爭議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