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2020-11-24 三聯生活周刊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2013-10-28 09:40 作者:廖偉棠來源:騰訊文化

所謂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打碎給你看。但是在三島由紀夫所認為的終極之美,是毀滅,將自己犧牲在創作中,犧牲在政治行為中。

電影《11·25自決之日:三島由紀夫與年輕人們》劇照 圖片來自網絡

「我發現我們之間有很多共同點——比方說,各有一套縝密嚴酷的思想體系,還有對身體暴力的嗜好。但是他們和我共同代表了今日日本的新人類。我感到和他們之間也有友情。這種友情就像是隔著鐵絲網。我們朝對方微笑,但不可能接吻。」這段對六十年代末日本左翼學生的評論,想不到是出自極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筆下。這是在他死前一年,他前往母校東大(東京大學)與左翼學生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之後總結的。

這場辯論,也成為了若松孝二的遺作《11·25自決之日:三島由紀夫與年輕人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場景。在我的少年時代,我搜羅了一切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中譯本和傳記閱讀,而近幾年,我看了若松孝二許多部非情色的「政治電影」,當得知去年意外身亡的若松孝二的遺作是關於三島由紀夫之死,我毫不意外,並充滿期待。

對於日本極左學生與極右作家的殊途同歸,若松導演可能是最合適的剖析者。2007年他拍攝的《聯合赤軍實錄:通向淺間山莊之路》是讓人激賞,極左學生運動因權力迷戀和精神追求極端而演變成暴虐的整肅,困迫於一深山野屋裡集中爆發。極左和極右最大的共同點:變態地迷戀權力和死亡,這正是若松孝二通過《聯合赤軍實錄》和《11·25自決之日》直觀呈現的。在自我導演的生命終點前,三島由紀夫的「武士道」組織「盾會」和森恆夫「聯合赤軍」的瘋狂別無二致。

《11·25自決之日》以拍攝三島之前的一個自殺者開始:三島(切腹)事件十年前的1960年,日本的左、右翼衝突剛剛激烈起來,左翼社會黨主席淺沼稻次郎被年僅十七歲的右翼青年山口二矢當眾刺殺,之後山口在獄中自縊。山口的頭上飄帶與三島由紀夫頭上的飄帶上寫著同樣的四個字:「七生報國」,此外貫徹兩個死亡之間的,始終是悽厲無情的日本雅樂。

「七生報國」是三島推崇的武士道精神之凝聚,源自後醍醐天皇時代「軍神」楠木正成的遺言「我願七次轉生報效國家」,此句也被抄在神風敢死隊員的頭帶上。但這句話最大的歧義在於,在第七次轉生之前,他需要經歷六道輪迴之苦,而六道輪迴之後,彼國已非此國也。

自《假面的告白》開始,三島由紀夫便不掩飾他渴望鎂光燈的自戀,他一次又一次需要更盛大的掌聲,文學曾經把他推上巔峰,但他後期帶有強烈右翼思想的作品不受落,龐大艱澀的《豐饒之海》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三次提名而無緣諾貝爾文學獎更是對他沉重打擊,於是他的興奮點日益轉移到具體的政治行為上——而且和現實的枯燥政治不同,三島理解的政治是感性的、甚至審美的,如劍舞、能劇之演出。

現實以嘲笑對待他的「報國」表演,擅長不動聲色進行深刻反諷的若松孝二在兩方都不遺餘力著墨:被迫聆聽他愛國演講的自衛隊青年士兵的不耐煩與左翼學生的嘲弄一樣配以輕快的爵士舞曲,拆解著慷慨激昂的三島由紀夫及其青年追隨者的古代雅樂。後者的悲壯既是一個笑話、亦是恐怖的警示:現代民主化社會不允許極端,而極端的存在反證了日本民主化社會的隱患和深層毒瘤。

報國者三島由紀夫生不逢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的日本恰恰是民主化最成熟的日本,反戰、反權威、反日美帝國聯盟的思想主張佔據了社會主流,三島推崇的武士道主戰、主服從和犧牲、維護天皇等等完全是逆流,作為一個作家秉持一個不合時宜的寫作態度不是壞事,往往還能產生傑作,但把寫作中的表演性帶到政治行為中去,則註定了悲劇的誕生。

三島未嘗不知道,但他已無退路。一方面是他作為天才創作者的秉性驅使他追求終極之美,而三島對終極之美的理解就是毀滅(《金閣寺》是最明白的表達);一方面在於他身處一群極端青年的中心,他們要求著他的犧牲。若松孝二把副標題命名為「三島由紀夫和年輕人們」就是點出這場死亡盛宴不是三島一個人的,電影也細細羅織著參與自衛隊死諫事件的其他四個年輕人的生命軌跡。尤其是三島的愛將、充當他切腹後介錯(斬首)一角的森田必勝,據說他與三島的關係極其曖昧,而且比三島具有更極端的性格——就像在殉情關係中更為主動的一個情人,若松的鏡頭放大了他的歇斯底裡——那是一個陷於苦戀之人的歇斯底裡。

他脅迫了三島由紀夫的死,或者說他反覆提醒著三島:要麼爆裂犧牲,要麼淪為虛無,這就是等在他們的新民族主義前頭的兩個命運。置身在這兩條惡道之間的三島由紀夫宛如阿修羅,狂躁噬心、救贖無門、獸性自殘、苦甚於人。三島唯一的救贖只有文字,非愛欲亦非武士道。應該慶幸他仍記得自己終究是一個作家,在1970年11月25日「自決之日」,他扮演一個死諫武士之前,寫完了終生巨作《豐饒之海》最後一部《天人五衰》的最後一筆,放在書桌上,才拿起刀劍去赴死。

他扮演的死諫武士,劫持了自衛隊總監為人質,強迫自衛隊士兵聆聽他的演說,但他煽動士兵們政變失敗了,他唯有一死。《天人五衰》之偉大,在於它袒露了三島由紀夫最後一刻的矛盾,《豐饒之海》前三部藉以維繫的輪迴說,在《天人五衰》最後一幕被顛覆掉了,一直尋找摯友轉世的主角頓時落入虛無。這真是狠狠地扇了頭系「七生報國」的另一個三島一耳光,六道輪迴既然不存在,談何七生之後報國?兩者之外,只剩下一個阿修羅道上的三島,除了最現實的死亡別無選擇。
三島由紀夫一輩子都在審美化地想像死亡,想像自己成為美豔的聖塞巴斯蒂安那樣的殉道者。但現實中他切腹痛苦不堪,咬斷了舌頭,充當介錯的森田連砍三刀都未能致命,現場一片狼藉毫無詩意。當他的頭顱終於被另一追隨者古賀砍下,自衛隊總監室裡已經血腥遍地。若松及時地剪接進來的櫻花飄落鏡頭,要說是隱喻毋寧說是諷刺:現實就像通俗武俠片一樣老套,所謂的武士道精神不過程式化的鏡頭。

如果說整部電影都嘗試不帶主觀判斷不臧否歷史,最後一個虛構的場景才是若松孝二冷峻反詰的大師手筆:五年後,介錯者古賀出獄,與三島的夫人瑤子見面,世界並沒有因為三島之死而改變,瑤子問古賀:「離開那裡的時候,你又遺留下了什麼?」古賀大惑不解,只地頭看著自己空空的雙手,仿佛此刻才想起來這不是介錯的手,而就是殺人者的手。隨即片尾曲響起,流行樂隊BELAKISS的新派情歌《ONLYYOU》,把兩個小時的大和魂無情葬送。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文青之神: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的美之毀滅與毀滅之美
    從對美的仰慕,美的理解,美的佔有,到對美的憤怒、忌恨、詛咒,直至將美毀滅。溝口和金閣為我們展示了世界悲劇性的一面。然而從悲劇之中,我們又感受到力量,感受到美。《金閣寺》的悲劇美,三島由紀夫的悲劇美,只有在殘酷的毀滅之中,才有如此震撼的效果。 3溝口進入臨濟宗學習。貫穿全書的有兩個臨濟宗的線索。
  • 美與暴烈 | 揭開三島由紀夫的「切腹」之謎!
    作為唯一一位被允許靠近三島由紀夫自殺現場的外國記者,亨利·斯格特·斯託克斯是三島生前知交,也是其人生後期有發言權的近距離觀察者,他所撰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美與暴烈》包含豐富的一手史料,從不同角度揭開這位文學巨匠的傳奇人生。
  • 三島由紀夫之死:日本文化和毀滅美學的犧牲品
    一、1970年11月25日中午,三島由紀夫對日本自衛隊東部軍總部的官兵發表演講。演講完畢,他切腹自殺。整場事件頗有戲劇性。幾天前,三島預約了和自衛隊益田將軍的面談。益田怎麼也想不到三島會劫持他。盾會是三島由紀夫創辦的極右翼民兵組織,他們兩個一直是組織的核心。盾會成員們志同道合,希望復闢天皇制帝國。三島從小和祖母一起生活。老太太是貴族出身,不斷地用語言向三島還原貴族的榮耀。三島頗迷戀舊時代。在60年代後,他仿佛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書寫的美學的根基——天皇。
  • 三島由紀夫《上鎖的房子》:如果愛是殺戮,美就是毀滅
    不過,在三島由紀夫這裡,經歷過什麼、沒有經歷過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始終如一的美學觀。在他眾多作品中,短篇集《上鎖的房子》儼然是一種別樣的存在:短小精緻、自成一體,既獨立於長篇之外,又與之相互呼應,展現出完整的、不間斷的創作脈絡。如果按著順序通讀下去,不難發現一個文學青年的成長史,從最初的稚嫩到最後的成熟,三島將他所有才華化作文字,賦予其獨特的美感。
  • 一個名叫三島由紀夫的作家決定切腹
    作為唯一一位被允許靠近三島由紀夫自殺現場的外國記者,亨利·斯格特·斯託克斯是三島生前知交,也是其人生後期有發言權的近距離觀察者,他所撰寫的這部三島由紀夫傳記《美與暴烈》包含豐富的一手史料,從不同角度揭開這位文學巨匠的傳奇人生。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毀滅的美學
    《金閣寺》《金閣寺》是日本極具爭議的作家三島由紀夫在主人公溝口的心目中,它就是美的化身。但溝口對它的感情又是複雜的,也不妨說是「愛恨交織」的,最後決定親手將其毀掉——火燒金閣寺。這種毀滅的美學思想多少有點奇怪吧。當然,小說畢竟是根據真實事件創作的。那麼,這位主人公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患有口吃,也算是一個「畸形人」吧(這樣說並無不敬之意),心理方面給人扭曲之感(從書中的心理描寫來看)。
  • 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2.肉體崇拜與殉道之學日本攝影大師細江英公曾為三島由紀夫掌鏡,於1961年拍攝了一組名為《薔薇刑》的藝術寫真。如果說少年時期的三島由紀夫是一株幽冥中開出的纖弱嬌花,那麼壯年時期的三島,則更像是荊棘中綻放的薔薇,豔麗而帶刺,擁有濃烈而鮮明的生命形態。這一時期的三島,充滿了對力量和肉體的崇拜,他開始投身於健身事業,同時還苦練空手道與劍道。
  • 生死以外:三島由紀夫的人生美學
    人類容易毀滅的形象反而浮現眾生的幻想,而金閣堅固的美反而露出毀滅的可能性。無論是情節的布局,人物的設計,所表達的思考深度,只有當讀者去潛心閱讀他文字時方能感受到其中所蘊藏的力量,陽剛,陰柔,暴烈,感性,強烈,至死方休,那種試圖衝破周遭種種禁錮所流露的極致之美呼之欲出。陰暗有增無減,光亮有減無增。光鮮美豔的力從纖纖玉指間傾珠瀉玉般滴落下來。身體與精神的最低層頑強燃燒的火旋即歸於止熄。
  • 三島由紀夫的生和死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作者:[英]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20年2月定價:58.00元三島由紀夫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年少時過分的保護與管教塑造了他貧弱的體質和孤僻敏感的性情。
  • 三島由紀夫《潮騷》:世界上最純潔的愛情,彰顯著健康與活力之美
    這也是一部探討美與醜困惑的作品,體現了三島由紀夫一貫的風格:如何在頹廢與健康之間找到平衡?古希臘的美令三島由紀夫醍醐灌頂,他開始構思一部純愛作品:《潮騷》。在自然與生命的活力之間,三島由紀夫找到這種最高的平衡,美是外在與內在美的合一,是高度純化的美!照大爺、安夫和千代子等人,對新治和初江的愛情造成了阻礙、痛苦與悲哀,但更加映襯出兩人愛情的純潔!尤為主要的是,三島由紀夫將這種純愛,放置在歌島這樣的自然畫境裡:大海、礁石、夕陽、月夜,自然美與人情美相結合,共同構造出如詩如畫的純愛景觀。
  • 三島由紀夫:在唯美和浪漫中毀滅(內含陳德文獨家專訪)
    他簡單聊了一下他心目中的三島由紀夫。或許,三島由紀夫才是日本最應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1963年、1965年和1968年,三島三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但卻三次失之交臂。在1968年最後一次被提名的時候,他呼聲最高,本以為板上釘釘,但因為太年輕,被諾貝爾獎委員會認為未來還有機會。就這樣,委員會就把獲獎得主換成了川端康成。
  • 林少華:三島由紀夫為什麼自殺
    三島由紀夫為什麼自殺 文/林少華三島是我較為熟悉的日本作家。十幾年前譯過他的代表作《金閣寺》和《潮騷》,也譯了他的絕筆之作《天人五衰》。《葉隱》認為:「武士之道即迷戀死亡」。二、審美追求。說審美同自殺有因果關係,聽起來似乎有些荒唐,但就三島來說確實如此。三島年輕時讀了大量的日本古典文學作品,從中吸取了日本人對美的靈性理解——美是瞬時的;同時廣泛涉獵西方名著,尤其對王爾德深有同感。這樣,日本和西方文化的相通之處促使他形成了獨特的美學追求或美學觀:推崇死亡之美、鮮血之美、暴烈之美,認為美的終極狀態便是暴烈的死亡。
  • 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極致美的哲學,從接近到毀滅
    金閣寺是我讀的第一本日本文學作品,小說金閣寺取材於1950年金閣寺僧侶林養賢放火掃掉金閣寺的真實事件,林養賢犯罪動機是由於對金閣寺的喜愛,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創作靈感也源於此。正如小說取名一般,純金打造的金箔成為金閣寺的叫法來源,寺中以金閣為名,現在又正式取名為鹿苑寺,又有舍利殿稱呼。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話說回來,能寫出驚世駭俗之作的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多少都有點殘缺,故以冷眼觀世界。《金閣寺》就是一部描寫人性幽暗的作品,三島由紀夫也是被自己身體深深傷害過的人。鹿苑寺的舍利殿被稱為金閣寺。鹿苑寺由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建造,是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臨濟宗屬於禪宗,或許如此,和尚們才過得逍遙自在,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的生與死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的生與死》譯後隨筆 文 | 於是我確實會時不時想到這個矛盾重重的男人——他死於—九七〇年,是大戰後唯一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人,又是個大作家,差一點問鼎諾貝爾文學獎,曾寫貴族派唯美浪漫小說,又染指政治,弄得不倫不類。
  •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日本文學巨匠三島由紀夫用暴烈的死亡追求美的終極形態,以剖腹自戕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歷史上同樣崇尚死亡這一暴烈美學的還有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的普希金,本文就以普希金和三島的死亡行為藝術,做一個小小的比較文學討論。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
    途中,閻連科通過騰訊視頻直播向網友介紹了他所閱讀的日本文學,經編輯整理如下,本文為第三輯: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上篇談到川端康成,我們就不能不談三島由紀夫。由此去看這一閱讀感受的極端事件,我們已經可以知道,那時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在中國讀者心目中位置有多高。但對我而言,我喜愛川端的作品,或多或少,勝過對三島由紀夫的喜愛。為什麼?我也說不清。可能是川端作品中的那種詩意的憂傷和難以捕捉的絕望更能打動我吧。但說在三島和川端之間一定要如那兩個青年一樣,在喜愛上二必選一時,我會選川端。但也必須要承認,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我是看了三遍的。
  • 愛三島由紀夫,恨三島由紀夫
    上周六晚上 7 點,單向空間「文學之夜」沙龍的第四場——「三島由紀夫:美與暴烈」,在蒼涼空靈的尺八樂聲中開始。在對談環節,甫一開口,林少華就坦陳,儘管翻譯了 3 本三島由紀夫作品,包括他的絕筆之作,《豐饒之海》第四部《天人五衰》,但是無論作為譯者和讀者,他都不太喜歡三島由紀夫,除去軍國主義傾向不談,更不喜歡的是三島的人生姿態和美學訴求:「毫無疑問他是天才,但有的天才如皎潔的月光,照亮夜行者的路,有的天才像炙烈的日光,劈頭蓋臉打在人身上。三島無疑是後一種,讓我這個凡人望而生畏。」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三島由紀夫2. 讓自己深陷進去的感動全都是危險的。更危險的是,在你那奪人魂魄的目光之中,似乎有一種對這類故事生來具有的「適宜」。——三島由紀夫3. 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我也不會產生要讓自己被理解的、表現的衝動。我覺得命運沒有賦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東西。於是我的孤獨愈發膨脹,簡直就像一頭豬。
  • 三島由紀夫《春雪》|有時候愛意味著毀滅
    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把其譽為現代的《源氏物語》,不過三島的哀愁比起川端康成的物哀,就猛烈了許多。《春雪》瀰漫的濃重悲哀大抵與《紅樓夢》類似,愛情的消散預示著一切的毀滅,人生如寄,夢幻也好,《春雪》中的清顯最終還是死了,寶玉乾乾淨淨沿著白茫茫大地遠去,不知往何處去了?塵歸塵,土歸土,哪裡不是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