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春雪》|有時候愛意味著毀滅

2020-12-11 菩提之惡花

三島由紀夫《春雪》|有時候愛意味著毀滅

正月初七,實在無趣的很,出來的時候,大概清晨六點的光景,晨曦算是乍現了。春寒料峭,像這種沒有年氣的正月,慢跑是抵禦寒冷不錯的選擇。

汗流浹背之際,忽然憶起熱天的事情,也是清晨的路上,遇見了簇簇盛開的鳳仙花,窮想那纖纖女孑,染紅細指,言不盡的婀娜嫵媚。

《春雪》也是寫纖細女子柔弱熾烈的愛情,清顯對聰子的愛慕,在焦灼不安中開始。有時候,愛的把握取決於心領神會,聰子沒有把握住他的感情,與治典親王訂了婚。

倍感不舍的清顯,繼續與聰子保持聯繫,誠惶誠恐戰戰兢兢的愛情無望無奈。結局清顯憂鬱死去,聰子削髮為尼。

《春雪》是三島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川端康成把其譽為現代的《源氏物語》,不過三島的哀愁比起川端康成的物哀,就猛烈了許多。有一時期,倒是喜歡川端康成的恬靜安寧與淡淡的哀愁。

日本男人性格的自負,多隱藏著深深地自卑。譬如三島出生的沒落貴族家庭,其掌權者就是一個強勢的女性,祖母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不過偉大作品的誕生,都離不開畸形的呵護。

三島的文字看就是看了,與他的切腹,之後川端康成片言未留的煤氣跟隨,這些都無關。再次對人的口是心非產生濃厚的遊弋,尤其是男人,文字和日常的行為脫節,背道而馳,或許真正活著的是那些靈魂不定的文字。

類似小說,清顯那憂鬱而清麗的面龐時常浮現在腦海,以及那廬外的飛雪,潤物無聲,映照著三島同樣年輕的面龐。

傾訴的晚風,夕陽的鐘聲莫名響起。蕭瑟的酸楚,仿佛塵世夢一場,還有聰子那美麗淡淡憂傷抑鬱的模樣,駐足春日的殘雪,久久無法釋懷。

有時候真得鬱悶要死,年前罕有的兩場暴雪釋放了足夠的激情和躁動不安,所有的掙扎都是世俗物質的拼搏,之後便是揮霍,瞧瞧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渾然覺得無意義的東東甚多。

還是那些寫小說的本事大,當然廢話多,普魯斯特很淡定的把愛爾蘭混混的某一天寫成了《尤利西斯》。想了想,無聊的下午,似乎唯有寫作和遙不企及的愛情能帶來少許的慰藉也說不定。

《春雪》瀰漫的濃重悲哀大抵與《紅樓夢》類似,愛情的消散預示著一切的毀滅,人生如寄,夢幻也好,《春雪》中的清顯最終還是死了,寶玉乾乾淨淨沿著白茫茫大地遠去,不知往何處去了?塵歸塵,土歸土,哪裡不是歸宿?

三島似乎對死亡存在著一定的好感,他的27部小說、劇本,以及眾多的評論和戲劇電影表演中充分表現了他對死和切腹的感情,並將這種感情發展為「殘酷美」的美學理念,完成了他的「藝術表現」。

愛情之美如櫻花璀璨短暫,轉瞬即逝,剎那芳華。清顯和聰子在愛的禁忌中,難捺心中激情之火,每次幽會似乎都是最後一次相見,這和川島的死亡之美差不多,每次相見都如第一次春雪中相吻那般甘美和清冽,可是又無法阻擋地撲向毀滅。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那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那所見的只是暫時的,那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可以隨時幼稚和任性的人,一定是蒼老而傷痕累累的,這一刻,分明瞧見不懂的三島一抹平淡的笑,拂進我同樣怯弱的心。

或許,小說之所以撩人不已,就在它令我不覺窺見了眼前不曾有過的未知與神秘,然後,於滾滾紅塵中,如釋重負。

【油畫:肖芳凱 (中國) 】

- The End -

【菩提之惡花】

一個文藝大叔的個人囈語

讀書、看電影

用心靈旅行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但是在三島由紀夫所認為的終極之美,是毀滅,將自己犧牲在創作中,犧牲在政治行為中。這段對六十年代末日本左翼學生的評論,想不到是出自極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筆下。這是在他死前一年,他前往母校東大(東京大學)與左翼學生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之後總結的。這場辯論,也成為了若松孝二的遺作《11·25自決之日:三島由紀夫與年輕人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場景。
  • 三島由紀夫遺作《豐饒之海》之一:《春雪》(組圖)
    《春雪》劇照三島由紀夫  1965-1970年,三島由紀夫寫出長篇巨作《豐饒之海》,隨後不久剖腹自盡。全書由《春雪》、《奔馬》、《曉寺》、《天人五衰》四卷構成,它是三島畢生文學創作的縮影圖。故事背景從1912年到六十年代,每一卷所描述的都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化身:1912年的年輕貴族、三十年代的政治狂熱分子、二戰時期的泰國公主和六十年代一個邪惡的年輕孤兒。  優雅秀逸的首卷《春雪》,可以說將三島文學的唯美、浪漫和古典主義發揮到了極點,是三島文學藝術美的結晶。
  • 跟著三島由紀夫,去三島遊玩吧!
    關於「三島由紀夫」筆名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一種說法是,「三島由紀夫」這個筆名的意思是「到三島遊玩的男人」;還有人說三島本人在人名冊或電話簿隨意翻到一個姓氏權作筆名。無論怎樣由來,這個名字已為人們熟知。
  •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的提攜  初識三島由紀夫那年,川端康成46歲。在太平洋戰爭階段,日本文壇不少文人都受軍國主義影響,像川端康成這樣未受其染指、且名譽絲毫不受損害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  1946年的新年假期裡,身為法律系大學生的無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手稿前去拜會川端先生,川端康成認為創作之佳,足以推薦給文學雜誌。就這樣,這篇名為《香菸》的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夏天的《人間》雜誌上。三島由紀夫憑藉此文正式登上戰後文壇的舞臺。  1947年秋,三島通過了文官考試,正式在大藏省任公務員。儘管如此,三島對仕途並無野心。他潛心致力於下班後的短篇小說寫作。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愛,大約意味著對對方的追隨,而我的感情是不可追隨任何對象的。——三島由紀夫5. 也許是天生懦弱的關係,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三島由紀夫6. 但只要給人一點有教養的信仰,社會信用就會成倍增加。--三島由紀夫《天人五衰》7.
  • 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
    ——三島由紀夫 《薩德侯爵夫人》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譬如三島由紀夫的《三島由紀夫青春紀事:我青春漫遊的時代》,它在時間的縫隙裡閃開一道小門,文學是三島宛若末世的屏障,它在三島的自省中逐漸趨於古典光明。他的死亡是通篇大論的費解,回到文學中的三島可能更加令閱讀者映照自身。三島身後日本戰敗的荒涼,類似《金閣寺》之美,日人對櫻花的縱情,只有短暫的世相,卻維持了恆久的幻覺,因為瞬時,所以永恆。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毀滅的美學
    《金閣寺》《金閣寺》是日本極具爭議的作家三島由紀夫(一九二五-一九七〇)的代表作,出版於一九五六年,其時作者三十一歲。這種毀滅的美學思想多少有點奇怪吧。當然,小說畢竟是根據真實事件創作的。那麼,這位主人公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患有口吃,也算是一個「畸形人」吧(這樣說並無不敬之意),心理方面給人扭曲之感(從書中的心理描寫來看)。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與武山中尉相比,三島由紀夫的切腹自戕就顯得匆忙和侷促了。這裡面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武山中尉的切腹自戕是來自於三島由紀夫的敘述,而三島由紀夫自己的自戕只能依靠別人的敘述了。在《憂國》裡,三島由紀夫對武山自戕的描敘充滿刊熱情和歡樂,在這狂歡似的描敘裡,三島由紀夫迷失了自己,到最後已經不再是三島由紀夫在敘述《憂國》,而是《憂國》在敘述三島由紀夫了。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不一樣的三島由紀夫——陰鬱之外的純美
    最近閱讀了三島由紀夫的《潮騷》,說實話,剛看到書名時我的臉有點紅,在圖書館裡把書借走時都有些不好意思。但實際上,「潮騷」只是「潮水的喧囂」的簡稱,歌島,是作者創設的一個世外桃源。所以,這個島上沒有一個小偷,永遠生活著一群男子漢,真心實意,肯踏實工作、肯吃苦,有表裡如一的愛,有勇氣,沒有一點卑怯的地方。看過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和《春雪》後,我一直認為,在書中那些對環境充滿美感的描寫之下藏著一顆敏感壓抑的心,它愛惜著純粹的美,但內心的瘋狂與極端往往使主人公親手去毀掉美。
  • 不一樣的三島由紀夫——陰鬱之外的純美
    最近閱讀了三島由紀夫的《潮騷》,說實話,剛看到書名時我的臉有點紅,在圖書館裡把書借走時都有些不好意思。但實際上,「潮騷」只是「潮水的喧囂」的簡稱, 歌島,是作者創設的一個世外桃源。所以,這個島上沒有一個小偷,永遠生活著一群男子漢,真心實意,肯踏實工作、肯吃苦,有表裡如一的愛,有勇氣,沒有一點卑怯的地方。
  • 三島由紀夫《潮騷》:世界上最純潔的愛情,彰顯著健康與活力之美
    我們可以總結出三島由紀夫文學的3個特質。第一,提純的美學境界:走向健康與活力1952年的環遊世界之旅,對開拓三島由紀夫的視野提供了巨大契機。這一年也是他文學多產的一年,相繼寫出很多旅遊散記。這也是一部探討美與醜困惑的作品,體現了三島由紀夫一貫的風格:如何在頹廢與健康之間找到平衡?古希臘的美令三島由紀夫醍醐灌頂,他開始構思一部純愛作品:《潮騷》。
  • 三島由紀夫的生和死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作者:[英]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20年2月定價:58.00元三島由紀夫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年少時過分的保護與管教塑造了他貧弱的體質和孤僻敏感的性情。
  • 值得讀|三島由紀夫: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
    ——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2.生活是無邊無際的、浮滿各種漂流物的、變幻無常的、暴力的,但總是一片澄澈而湛藍的海。——三島由紀夫 《愛的饑渴》3.一瞬間的躊躇,往往能使一個人完全改變後來的生活方式。這一瞬間,大概就像一張白紙明顯的折縫那樣,躊躇就一定會把人生包裹起來,原來的紙面變成了紙裡,並且不會再次露於紙面上了。
  • 愛與哀愁,痛與絕望——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德國《廣告新聞》1963年12月17日刊登的世界文豪中,三島名列其中。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讓日本文學走向了世界。而三島由紀夫筆下則是充滿了愛與欲。女性他們在現實中被撞得頭破血流,仍然保持自我,身上湧動著一種愛的律動,生命的激情。
  • 愛與哀愁,痛與絕望——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是被世界所熟知的兩位日本文學大家,兩人交往密切,造就一段文壇佳話。川端因其「以卓越的感受性,並以小說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德國《廣告新聞》1963年12月17日刊登的世界文豪中,三島名列其中。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讓日本文學走向了世界。
  • 【他們讀他們】莫言餘華梁文道共讀三島由紀夫
    【編者按】三島由紀夫認為作家不能擺脫作品的世界而存活,以至於他的切腹自殺也與追求:毀滅、美、男性這三個關鍵詞緊緊相連。想起他在作品《金閣寺》中的疑問,「金閣啊!倘使你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麼請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美,為什麼必須美?」文化君再為讀者帶來一篇莫言、餘華和梁文道有關三島由紀夫的讀書隨筆,跟著著名作家一起看看他們眼中的其它作家和作品。
  • 三島由紀夫之死:日本文化和毀滅美學的犧牲品
    一、1970年11月25日中午,三島由紀夫對日本自衛隊東部軍總部的官兵發表演講。演講完畢,他切腹自殺。整場事件頗有戲劇性。幾天前,三島預約了和自衛隊益田將軍的面談。益田怎麼也想不到三島會劫持他。三島由紀夫在自衛隊陽臺上演講「天皇陛下萬歲,天皇陛下萬歲,天皇陛下萬歲」,三聲大喊後,森田必勝切腹。他是個年輕的學生,一直把三島視作精神導師。
  • 日本式的怯夫慕義,試分析三島由紀夫剛健外表下的軟弱靈魂
    ——《報任安書》如果說到日本的近代文學,那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個名字一定是川端康成、太宰治和三島由紀夫。他們三人的風格各有特異,川端康成的自然空靈,太宰治的細膩微妙,還有三島由紀夫的偏執暴烈,他們共同支撐起了近代的日本文壇。而同屬於「自殺作者」,頭戴「七生報國」頭巾切腹自盡的三島由紀夫的身上卻仿佛比前面的兩位蘊藉著更多日本傳統的武士精神,如同他最後演講中所訴說的那樣,真正的勇士。
  • 談談三島由紀夫那篇《假面自白》
    這是197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是新華社當年依江青的指示做的內部出版物「文藝專輯」,只供軍級以上領導閱讀。當年唐月梅的丈夫葉渭渠是這套小說的編輯。「作為反動教材,供批判用。」這套「白皮書」的扉頁上的小字寫著。簡介標題是「反動作家,右翼法西斯分子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就這樣靜悄悄來到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