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讀他們】莫言餘華梁文道共讀三島由紀夫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莫言說,研究三島必須從文學出發,用文學的觀點和文學的方法,任何非文學的方法都會曲解三島。三島是個具有七情六慾的人,但那最後的一刀卻使他成了神。

【編者按】三島由紀夫認為作家不能擺脫作品的世界而存活,以至於他的切腹自殺也與追求:毀滅、美、男性這三個關鍵詞緊緊相連。想起他在作品《金閣寺》中的疑問,「金閣啊!倘使你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麼請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美,為什麼必須美?」文化君再為讀者帶來一篇莫言、餘華和梁文道有關三島由紀夫的讀書隨筆,跟著著名作家一起看看他們眼中的其它作家和作品。

《金閣寺》,[日] 三島由紀夫 著,唐月梅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1月

莫言:三島由紀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

我猜想三島自己也不願說清楚《金閣寺》裡的金閣到底象徵著什麼,我認為《金閣寺》簡直可以當成三島的情感自傳,溝口的卑怯心理活動應該是三島結婚前反覆體驗過的。如果硬說金閣是一個象徵,那麼我猜想金閣其實是一個出身高貴、可望而不可即的女人的象徵。

我猜想三島寫完《金閣寺》後,名聲大振,物質和精神都得到了滿足,他已經落入了平庸生活的圈套。但三島是決不甘心墮入平庸的,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功成名就的危機,他不擇手段地想從泥潭中掙扎出來,但這樣做付出的沉重代價之一是三島從此喪失了純真文學的寶貴品格,變成了一個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學家,代價之二就是他的強烈的理念,部分地扼殺了他的文學想像力。

寫完《金閣寺》之後的漫長歲月裡,三島在日本文壇上還是熱點人物。但三島骨子裡是個小說家,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小說。我猜想三島在那些紛繁的歲月裡,始終處在痛苦和矛盾之中。

三島一生,寫了那麼多作品,幹了那麼多事情,最後又以那樣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好像非常複雜,但其實很簡單。三島是為了文學生,為了文學死。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他的政治活動骨子裡是文學的和為了文學的。研究三島必須從文學出發,用文學的觀點和文學的方法,任何非文學的方法都會曲解三島。三島是個具有七情六慾的人,但那最後的一刀卻使他成了神。

三島本來沒有什麼難解的地方,但也是那最後的一刀使他成了一個巨大的謎語。但幾十年後,我們還要開會來研究他,謎底也就解開了。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作為一個作家,三島是傑出的,傑出的作家並非三島一人,但敢於往自己的肚子上捅刀子的作家就只有三島一人了。

這樣的靈魂是不能安息的。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三島由紀夫的寫作有助於他作為一個人的完善,使個人的雙重性得到了互相補充,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既當死刑囚,又當劊子手。」另一方面,寫作使他的個人慾望無限擴張,他的現實生活卻是越來越狹窄。對於其他作家來說,寫作僅僅只是寫作,僅僅只是表達隱秘的想法和欲望,他們的欲望永遠停留在內心裏面,不會侵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他們始終是理性的和體面的。可是三島由紀夫不是這樣,他過於放縱自己的寫作,讓自己的欲望勇往直前,到頭來他的寫作覆蓋了他的生活。

就像他作品中美和惡的奇妙結合一樣,這種天衣無縫的結合讓人們無法區分開來。他說:「如果世上的人是通過生活與行動來體味惡的話,我則儘可能深深地潛沉在精神界的惡裡。這句話其實是對惡的取消,人們通常只是以生活和行動的準賦來判斷什麼是惡,什麼是善?當惡一旦成為精神裡的一部分,往往就不知所云了。

三島由紀夫一再聲稱他對死、對惡、對鮮血淋淋的迷戀,在他的作品中,人們也經常讀到這些,誰都知道這是事實。然而,三島由紀夫與人們的分歧是如何對待這些,也就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通過什麼樣的角度來對待死亡、對待惡、對待鮮血。對於三島由紀夫來說,這一切都是極為美好的,他的敘述其實就是他的頌歌,他歌頌死亡,歌頌醜惡,歌頌鮮血。這就是為什麼他的敘述是如此美麗,同時他的美又使人戰慄。

所以說,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全部的價值體系,他混淆了美與醜,混淆了善與惡,混淆了生與死,最後他混淆了寫作與生活的界線,他將寫作與生活重疊到了一起,連自己都無法分清。

梁文道:三島由紀夫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代主義小說家

《金閣寺》這本小說裡邊的主角也是一個被自己的生理條件所困擾的一個男子,這個男子的故事其實是個真實的事件,真實的故事,只是被三島由紀夫寫成了小說。這個事件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二次大戰之後,京都非常有名的古剎金閣寺,金閣寺其實叫路野寺,而這個路野寺其實是個佔地還相當大的寺院,而金閣是其中一個部分,但由於金閣太美了,太有名了,所以以後整個地方就叫金閣寺。這個金閣它是一個三層樓的建築,三層分別是按照不同的樣式搭起來的一個貴族式的閣樓,而這個閣樓外面鋪了一層金箔,所以在日光底下是金光閃閃,非常非常的華麗而優美。當時金閣寺裡面有一個小僧人,這個小僧人不知道幹嗎失心瘋了,居然在一個晚上放把火把它給燒了,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金閣寺是已經重建過的金閣寺。三島由紀夫就根據這個故事,去把一個把心目中一直常常在念想著某種人物的類型寫進去,那個類型就是我們這個小說的男主角了。

我們能看到三島由紀夫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代主義小說家,也就是非常擅長把寫作重心轉移到內向的世界,而且不斷不斷地內挖,這個內挖挖到三島由紀夫的境界,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哲理化的地步,他哲理化的地步甚至讓你覺得這不像是一個念過大學的普通的出家人,能夠想到那麼複雜的一些狀態嗎,這讓人非常懷疑。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不需要去信任這個說裡面的主角到底有多可信,我們應該信任的是三島由紀夫他的文字、他的筆法、他的敘述如何去結構這樣的事件。

三島由紀夫簡介

三島由紀夫(1925-1970),日本作家。本名平岡公威,生於東京一個官僚家庭。1949年發表長篇小說《假面自白》,確立作家地位。1970年11月25日寫完《豐饒之海》第四卷《天人五衰》後自裁。一生共創作40部中長篇小說、20部短篇小說及18部劇本。代表作品有《虛假的告白》、《潮騷》、《春雪》、《志賀寺上人之戀》、《金閣寺》等。其前期作品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後期作品表現出一種可怕的藝術傾斜和顛倒。

相關焦點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對於其他作家來說,寫作僅僅只是寫作,僅僅只是表達隱秘的想法和欲望,他們的欲望永遠停留在內心裏面,不會侵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他們始終是理性的和體面的。可是三島由紀夫不是這樣,他過於放縱自己的寫作,讓自己的欲望勇往直前,到頭來他的寫作覆蓋了他的生活。就像他作品中美和惡的奇妙結合一樣,這種天衣無縫的結合讓人們無法區分開來。
  • 餘華: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全部價值體系
    三島由紀夫正是以這種瘋狂的方式,將自己的人生活成了物哀之詩。而餘華,另一位鍾情於極端之美的作家,則用冷靜的筆調將這場真實發生的自殺儀式錄入自己的「絕望哲學」之中。餘華認為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是與眾不同的,他的文學創作伸張了他的欲望,讓他混淆了寫作與生活。他活成了他筆下的人物,他也因此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 愛三島由紀夫,恨三島由紀夫
    在對談環節,甫一開口,林少華就坦陳,儘管翻譯了 3 本三島由紀夫作品,包括他的絕筆之作,《豐饒之海》第四部《天人五衰》,但是無論作為譯者和讀者,他都不太喜歡三島由紀夫,除去軍國主義傾向不談,更不喜歡的是三島的人生姿態和美學訴求:「毫無疑問他是天才,但有的天才如皎潔的月光,照亮夜行者的路,有的天才像炙烈的日光,劈頭蓋臉打在人身上。三島無疑是後一種,讓我這個凡人望而生畏。」
  • 莫言:三島由紀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
    莫言(圖源於網絡)我猜想三島自己也不願說清楚《金閣寺》裡的金閣到底象徵著什麼,我認為《金閣寺》簡直可以當成三島的情感自傳我猜想三島在那些紛繁的歲月裡,始終處在痛苦和矛盾之中。三島一生,寫了那麼多作品,幹了那麼多事情,最後又以那樣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好像非常複雜,但其實很簡單。三島是為了文學生,為了文學死。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他的政治活動骨子裡是文學的和為了文學的。研究三島必須從文學出發,用文學的觀點和文學的方法,任何非文學的方法都會曲解三島。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
  • 值得讀|三島由紀夫: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
    ——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2.生活是無邊無際的、浮滿各種漂流物的、變幻無常的、暴力的,但總是一片澄澈而湛藍的海。——三島由紀夫 《愛的饑渴》3.一瞬間的躊躇,往往能使一個人完全改變後來的生活方式。這一瞬間,大概就像一張白紙明顯的折縫那樣,躊躇就一定會把人生包裹起來,原來的紙面變成了紙裡,並且不會再次露於紙面上了。
  • 三島由紀夫與澀澤龍彥的文人情誼
    這人就是三島由紀夫。  當然,這也是三島氏的幸運。澀澤龍彥在《三島由紀夫追記》([日]澀澤龍彥著,廣西師大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的後記中說:「他剛去世那會,我文章寫得悲憤慷慨,現在重新讀來,有赧顏之感。」  「話說回來,我深深覺得,一個文學者自殺後,議論該文學者之死的最低禮儀,不應該是在排除政治思想、風俗現象以及社會影響關係後,與其裸露的精神進行對決嗎?
  • 三島由紀夫的青色時代
    三島一生共著有21部長篇小說。三島由紀夫與山崎晃嗣是東京帝國大學法學系的同窗學友,山崎比三島高兩個年級,是三島的學長。據當時的學友說,大學裡有兩位同學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是山崎晃嗣,另一位便是平岡公威(三島由紀夫本名)。
  • 從三島由紀夫到石原慎太郎
    大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讀了他的小說《太陽的季節》,很驚奇日本有這樣的作家,與川端康成這些代表日本文化傳統的作家完全不同,就找了他的其他作品和資料,才知道他還是一個畫家,多才多藝。後來看到他參政了,當了東京都知事,幹得挺得意,不斷連任。看到他那些激烈的反華、辱華言論,對這個人產生了極大的反感和厭惡。一個作家,一個熱愛藝術的人,怎麼可以這樣愚昧、狂妄?
  • 學者唐納德·金:他的一個建議,讓三島由紀夫沒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唐納德·金說:不讀那些日記,可能不會關心日本的日記文學。雖然見不到日記的主人,但他們是最先對我敞開心扉的日本人。他因此格外重視日本的日記文學,出版有從日記看日本人的《百代過客》、讀作家日記的《日本人的戰爭》。戰爭年代谷崎潤一郎悠然度日,即所謂不與當局合作,也不曾親歷美軍空襲,戰敗後糧食困難也是每晚吃白米飯,對戰爭的認識未免很膚淺,唐納德·金認為他的日記最無聊。
  • 三島由紀夫|寫作和生活的邊界
    對於其他作家來說,寫作僅僅只是寫作,僅僅只是表達隱秘的想法和欲望,他們的欲望永遠停留在內心裏面,不會侵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他們始終是理性的和體面的。可是三島由紀夫不是這樣,他過於放縱自己的寫作,讓自己的欲望勇往直前,到頭來他的寫作覆蓋了他的生活。就像他作品中美和惡的奇妙結合一樣,這種天衣無縫的結合讓人們無法區分開來。
  • 20個你不知道的關於三島由紀夫的真相
    餘華說,他混淆了寫作與生活,讓欲望勇往直前,覆蓋了他的生活。褒貶不一,眾說紛壇,他用一生詮釋剛毅與溫柔,諷刺與讚美,黑暗與鮮血,死亡與重生。這就是三島由紀夫。《知日》第45本特集《這就是三島由紀夫》暴烈、矛盾、唯美、極端...一個無法被定義的日本大文豪全網現貨發售中!
  • 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
    ——三島由紀夫 《薩德侯爵夫人》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譬如三島由紀夫的《三島由紀夫青春紀事:我青春漫遊的時代》,它在時間的縫隙裡閃開一道小門,文學是三島宛若末世的屏障,它在三島的自省中逐漸趨於古典光明。他的死亡是通篇大論的費解,回到文學中的三島可能更加令閱讀者映照自身。三島身後日本戰敗的荒涼,類似《金閣寺》之美,日人對櫻花的縱情,只有短暫的世相,卻維持了恆久的幻覺,因為瞬時,所以永恆。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三島由紀夫5. 也許是天生懦弱的關係,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三島由紀夫6. 但只要給人一點有教養的信仰,社會信用就會成倍增加。--三島由紀夫《天人五衰》7. 我不能原諒自己對自己產生的許多誤解。一切必須從明察開始。
  • 欲望愈大,假面愈大──讀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
    Krishna Levy---Fin文:周慕姿 青春,光芒,美麗,逸樂三島由紀夫,日本文學的超新星,攀升到人生頂峰時,並沒有選擇下落,而是碎裂成無數的種子飄散在陽光之中。「美與暴烈」系列文章將由文學,歷史,政治,心理各種層面切入,試圖理解三島由紀夫。
  • 日戰後史上最大謎團: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圖)
    三島在自殺前不久的圖書發布會上    34年前的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東京自衛隊東部方面軍總監部剖腹自殺。此事被稱為「日本戰後史上最大的謎團」。倘若確實如此,那麼可以認為,三島的自殺就像芥川龍之介的自殺那樣,在疾病引發精神上的自我存在崩潰、解體和死滅前,採取行動以防那種悲劇的到來。」     2001年6月,前自衛隊軍官山本舜勝出版《自衛隊的影子部隊———殺害三島由紀夫的真實告白》,聲稱要揭開三島自殺之謎。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但是在三島由紀夫所認為的終極之美,是毀滅,將自己犧牲在創作中,犧牲在政治行為中。但是他們和我共同代表了今日日本的新人類。我感到和他們之間也有友情。這種友情就像是隔著鐵絲網。我們朝對方微笑,但不可能接吻。」這段對六十年代末日本左翼學生的評論,想不到是出自極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筆下。這是在他死前一年,他前往母校東大(東京大學)與左翼學生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之後總結的。
  • 在城市裡追尋自我,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不得不讀
    作者:Hazel校對:LITCAVE工作室配圖:網絡侵刪書名:《金閣寺》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3-5作者:[日]三島由紀夫人們在頹廢之中開始思考「自我的存在」的問題,而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就是一本被美學耽誤的「自我追尋指南」。《金閣寺》是三島由紀夫在1950年受青年僧人火燒金閣寺案件啟發創作出的作品,三島由紀夫是日本第二批戰後派代表作家之一。
  • 「二流藝術家」三島由紀夫
    僅僅幾年前,這幾個年輕人也沿著不同的路徑,聚攏在盾會,三島由紀夫於1968 年2 月26 日在血誓中創建了「私人軍隊」,令他們終於決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1970 年整個春天和夏天,他們都活在「將死於今年」的堅定不移的假設中,三島和森田始終都是這樣對他們說的。他們也宣誓,心甘情願赴湯蹈火。一切都是為了天皇。
  • 「二流藝術家」三島由紀夫
    僅僅幾年前,這幾個年輕人也沿著不同的路徑,聚攏在盾會,三島由紀夫於1968 年2 月26 日在血誓中創建了「私人軍隊」,令他們終於決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1970 年整個春天和夏天,他們都活在「將死於今年」的堅定不移的假設中,三島和森田始終都是這樣對他們說的。他們也宣誓,心甘情願赴湯蹈火。一切都是為了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