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上鎖的房子》:如果愛是殺戮,美就是毀滅

2021-02-23 文匯報

常識告訴我們,有什麼樣的經歷就有什麼樣的小說。不過,在三島由紀夫這裡,經歷過什麼、沒有經歷過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始終如一的美學觀。在他眾多作品中,短篇集《上鎖的房子》儼然是一種別樣的存在:短小精緻、自成一體,既獨立於長篇之外,又與之相互呼應,展現出完整的、不間斷的創作脈絡。如果按著順序通讀下去,不難發現一個文學青年的成長史,從最初的稚嫩到最後的成熟,三島將他所有才華化作文字,賦予其獨特的美感。可若是打亂順序逆向讀來,則不難發現三島美學的最初淵源。

▲《上鎖的房子》,[日] 三島由紀夫 著,陳德文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三島將他的長篇稱為「重騎兵」,短篇則是不折不扣的「輕騎兵」。《上鎖的房子》可作如是觀。集子裡大多數篇什寫於1940年至1955年間。三島自述,15年裡,他觀察世界、思考問題的方式由警句轉為內省。以往那個面容稚嫩、汲汲於新感覺派、留戀「薄荷般的雨絲」的少年,放下手中「寸鐵殺人」的利刃,手提重劍,漸漸逼近日益崩壞的道德核心。畢竟,一味模仿王朝時代的「雅文」,終究是小孩子的把戲。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作家終會回到現實的土壤,以更加內斂、厚重的筆墨去描摹他的現實。好比一所「上鎖的房子」,三島轉身拿起自己的世界觀,「咿呀」一聲關上房門,留給我們一個封閉且自足的空間。然而,不管文字是輕盈還是滯重,他一生沉迷的美學觀並未有絲毫改變,而是被原汁原味地封存起來,不曾漏下一滴湯水。年復一年,他在隱秘的房子裡,以同樣隱秘的方式生根萌芽、開花結果,也才有了後來文風圓熟的三島。

與同時代大多數作品一樣,《上鎖的房子》的核心是戰爭,以及戰後日本的浮世群像。這是1948年,距離日本戰敗不過區區數年。他和他的人物就發現世界變了,變得全無美感、劣跡遍地。「黑暗的、悲戚的情緒高懸於城鎮上空,宛若火葬場的炊煙淡淡地籠罩著大街」。人們服從於齷齪的需要,得過且過,不僅遠離了古典主義美學觀,還將賭博、欺詐、自殺當作生活正道。比如《慈善》,通篇皆是苟且,哪裡有什麼慈善?戰後,年輕的康雄重返日本,過起了典型的雙重人生:白天是為了「面前無限連續不斷的食事的連鎖」勞作的小職員,與早已嫁人的前女友幽會;夜裡參加爵士樂團,和清純的女歌手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在這裡,不難發現一個羞恥感盡失的小人物。因為沒有道德,所以沒有羞恥;因為沒有罪惡,所以沒有神經;因為世界背叛自己,所以必須背叛世界。當然,誰也不能指望這些被背叛的人兒,會在他們的後半生抱持著同樣一顆赤心,與世界真誠交往。因為這樣的人生註定淪落,且是「健全人的淪落」。戰後日本有多少心智健全的成年人被無道德的大環境所包裹,漸漸淪為無道德的人,我們無從知曉。但至少在三島筆下,淪落無處不在——既然身陷其中,又如何能裝作視而不見?於是懷著痛惜之情,逐一寫來,似要將小說變成針砭時弊的修羅場。在談論創作時,三島說,「描寫小資,片刻也不能忘記使用侮辱的筆墨」。因而,侮辱就成了《上鎖的房子》唯一的主音。《訃告》裡精於算計的金融局長、《怪物》中沉迷作惡的沒落貴族、《江口初女備忘錄》有靠外國男人發跡的交際花、《上鎖的房子》是和男主人私通的女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所有人「帶著一副難看的臉色,信心百倍,興高採烈地生活著」,所有行為都成了自我「辯疏」的工具。

雖說「天下無道」久矣,可三島畢竟不是教化世人的智者,他一生執著的無非是一個大寫的「美」字。只是,要討論美何其艱難,尤其是在這樣一個道德淪喪的時代。《祈禱日記》一篇,生病的女孩康子有一個裝滿小粒粗製珍珠的寶石盒子。日光之下,寶石現出「美麗的葡萄紫、青藍色和緋紅色,閃閃放光,美豔無比」。然而,三島深知美豔並非長久之物。戰後的日本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俗惡不堪,不僅歡愉的男女關係成了事務性的玩意兒,就連耀眼的珍珠也被廉價的彩繪玻璃所取代。和《金閣寺》一樣,《死島》討論的是對失落的美的追尋。26歲的青年次郎念念不忘曾經「喪失的東西」,於是離開家鄉,到海上追尋未知的美景。可誰知,看到的卻是從未存在過的幻覺。

▲三島由紀夫

何以如此?三島一語道破天機:「精密的詭譎往往可以使我們放心地主動將幻影託付其中——那就看不到永無饜足的單純的深味了。」由此,我們看到了美的幻滅,也看到了三島招牌式的「暴力美學」。他告訴我們:「人對於愛和殘虐的嗜好,完全是同一種東西。」意思是說,愛必須回歸於殺戮,因為愛到極處是殘虐。那麼美呢?如果這個齷齪的世間已不配擁有美,我們怎麼能放任曾經美麗的一切被惡行踐踏?唯一的解決之道當然是毀滅。就像《金閣寺》,當至美的樓閣淪為醜陋的附庸,是守著汙水爛泥繼續沉淪,還是以侮辱回饋侮辱,以無道德反哺無道德?或許,毀滅才是最大的「慈善」。於是,從《上鎖的房子》《金閣寺》,到《天人五衰》,我們看到了同一個三島。很快,我們又看到了同樣的毀滅:在他滿含輕蔑、侮辱的語句中,整個世界瞬間崩塌,連同舉目可見的惡、遙遠時代的美,甚至還包括他自己。

文 | 谷立立

原文刊於2018年1月15日文匯讀書周報,原題為《如果愛是殺戮,美就是毀滅——讀三島由紀夫短篇小說集<上鎖的房子>》

為你推薦

重磅!教育部撤銷陳小武"長江學者"稱號,停發並追回已發獎金

妻子懷孕,男子要求全小區住戶把貓狗送走…

青春,珍貴莫過於不朽的風骨丨《無問西東》上映,它讓人看到了中國青年該有的樣子

新華社又公布一批禁用詞,漲知識!

《風箏》今日收官:這一隻永不斷線的風箏,連結了我們對英雄的嚮往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在唯美和浪漫中毀滅(內含陳德文獨家專訪)
    《上鎖的房子》責編採訪了圖書的譯者,陳德文先生。他簡單聊了一下他心目中的三島由紀夫。或許,三島由紀夫才是日本最應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1963年、1965年和1968年,三島三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但卻三次失之交臂。在1968年最後一次被提名的時候,他呼聲最高,本以為板上釘釘,但因為太年輕,被諾貝爾獎委員會認為未來還有機會。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所謂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打碎給你看。但是在三島由紀夫所認為的終極之美,是毀滅,將自己犧牲在創作中,犧牲在政治行為中。一方面是他作為天才創作者的秉性驅使他追求終極之美,而三島對終極之美的理解就是毀滅(《金閣寺》是最明白的表達);一方面在於他身處一群極端青年的中心,他們要求著他的犧牲。若松孝二把副標題命名為「三島由紀夫和年輕人們」就是點出這場死亡盛宴不是三島一個人的,電影也細細羅織著參與自衛隊死諫事件的其他四個年輕人的生命軌跡。
  • 文青之神: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的美之毀滅與毀滅之美
    如果不是柏木最終的揭穿,那麼這兩個角色幾乎是一對兒反義詞。鶴川代表了健康的、明亮的美。 而柏木則代表了缺憾的美,陰暗的美。我懷疑這兩個人物是三島由紀夫讓溝口在不同時期臆想出來的,如同《搏擊會》中的傑克和泰勒.德頓。因為這兩個人物基本上是隨著溝口的成長、心境變化而出現的。前期的鶴川,是溝口殘存的對美的臆想。
  • 三島由紀夫《春雪》|有時候愛意味著毀滅
    三島由紀夫《春雪》|有時候愛意味著毀滅譬如三島出生的沒落貴族家庭,其掌權者就是一個強勢的女性,祖母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不過偉大作品的誕生,都離不開畸形的呵護。三島的文字看就是看了,與他的切腹,之後川端康成片言未留的煤氣跟隨,這些都無關。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毀滅的美學
    《金閣寺》《金閣寺》是日本極具爭議的作家三島由紀夫在主人公溝口的心目中,它就是美的化身。但溝口對它的感情又是複雜的,也不妨說是「愛恨交織」的,最後決定親手將其毀掉——火燒金閣寺。這種毀滅的美學思想多少有點奇怪吧。當然,小說畢竟是根據真實事件創作的。那麼,這位主人公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患有口吃,也算是一個「畸形人」吧(這樣說並無不敬之意),心理方面給人扭曲之感(從書中的心理描寫來看)。
  • 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出生於1925年的他,正值日本昭和年代(1926-1989)的開端,他的一生也與時代產生了深刻的羈絆。三島由紀夫在展示刀具提到作家三島,大家最先想到的或許還是他的代表作——《金閣寺》。
  • 愛三島由紀夫,恨三島由紀夫
    「如果人只過度思慮美的問題,就會在這個世界上不知不覺間與最黑暗的思想碰撞。
  • 美與暴烈 | 揭開三島由紀夫的「切腹」之謎!
    作為唯一一位被允許靠近三島由紀夫自殺現場的外國記者,亨利·斯格特·斯託克斯是三島生前知交,也是其人生後期有發言權的近距離觀察者,他所撰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美與暴烈》包含豐富的一手史料,從不同角度揭開這位文學巨匠的傳奇人生。
  • 三島由紀夫的十個小秘密之一:不喜歡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日本當代著名作家、記者,一生著有21部長篇小說,80餘篇短篇小說,33個劇本,留下了大量的散文。他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語版本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 這是我們熟知的三島由紀夫的信息,但這位特立獨行的作家其實還有很多不為人熟知的小癖好,譬如他愛貓如命,譬如他是個健身狂等等。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愛,大約意味著對對方的追隨,而我的感情是不可追隨任何對象的。——三島由紀夫5. 也許是天生懦弱的關係,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三島由紀夫6. 但只要給人一點有教養的信仰,社會信用就會成倍增加。--三島由紀夫《天人五衰》7.
  • 三島由紀夫的生和死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作者:[英]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20年2月定價:58.00元三島由紀夫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年少時過分的保護與管教塑造了他貧弱的體質和孤僻敏感的性情。
  • 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極致美的哲學,從接近到毀滅
    金閣寺是我讀的第一本日本文學作品,小說金閣寺取材於1950年金閣寺僧侶林養賢放火掃掉金閣寺的真實事件,林養賢犯罪動機是由於對金閣寺的喜愛,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創作靈感也源於此。正如小說取名一般,純金打造的金箔成為金閣寺的叫法來源,寺中以金閣為名,現在又正式取名為鹿苑寺,又有舍利殿稱呼。
  • 三島由紀夫之死:日本文化和毀滅美學的犧牲品
    一、1970年11月25日中午,三島由紀夫對日本自衛隊東部軍總部的官兵發表演講。演講完畢,他切腹自殺。整場事件頗有戲劇性。幾天前,三島預約了和自衛隊益田將軍的面談。益田怎麼也想不到三島會劫持他。三島由紀夫在自衛隊陽臺上演講「天皇陛下萬歲,天皇陛下萬歲,天皇陛下萬歲」,三聲大喊後,森田必勝切腹。他是個年輕的學生,一直把三島視作精神導師。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連續好多天的報紙都在講三島由紀夫自殺的事件,電視和廣播也幾乎沒有別的消息,好像整個日本都在談論這件事。周刊雜誌也聞風而動,連續幾周都有關於三島由紀夫的文章,許多月刊則乾脆出了三島由紀夫特集。圍繞三島由紀夫自殺的話題,熱度持續了很久。當時,人們最關心的就是他是為什麼自殺的。
  •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的生與死
    ——三島由紀夫的生與死》譯後隨筆 文 | 於是我確實會時不時想到這個矛盾重重的男人——他死於—九七〇年,是大戰後唯一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人,又是個大作家,差一點問鼎諾貝爾文學獎,曾寫貴族派唯美浪漫小說,又染指政治,弄得不倫不類。
  • 三島由紀夫《潮騷》:世界上最純潔的愛情,彰顯著健康與活力之美
    在散文化的筆觸中,深入日本傳統美的精神內核,看似描寫的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實則具有世界性意義。三島由紀夫就是這樣一位描繪日本傳統美的世界作家。《潮騷》是三島的代表作。作為與古希臘同屬於海洋文明的日本文明,三島在希臘找到一種新的美學,那就是生命的健康與力量,古希臘雕塑就是這樣一種力與美的結合體。這在某種程度上,與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是一致的:日本人崇尚力量,膜拜力量,在力量中發現一種絕對美感!在此之前,三島由紀夫已經發表了大量小說,其中長篇小說《夏子的冒險》已經接近尾聲。
  •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日本文學巨匠三島由紀夫用暴烈的死亡追求美的終極形態,以剖腹自戕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歷史上同樣崇尚死亡這一暴烈美學的還有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的普希金,本文就以普希金和三島的死亡行為藝術,做一個小小的比較文學討論。
  • 《知日》三島由紀夫特輯:「美」的拷問:究竟什麼是美?(文/陳嫣婧)
    如果要進行自我查漏補缺的話,對「豐饒之海「的了解還不夠深入,雖然《春雪》已經很迷人了。借著寫稿的機會,前段時間又把三島的幾部重要小說翻了一翻,真是毫無厭倦感,覺得他的作品是可以永遠看下去的。《知日:三島由紀夫特輯》書評       中信出版社**************「美」的拷問:究竟什麼是美?
  • 一個名叫三島由紀夫的作家決定切腹
    作為唯一一位被允許靠近三島由紀夫自殺現場的外國記者,亨利·斯格特·斯託克斯是三島生前知交,也是其人生後期有發言權的近距離觀察者,他所撰寫的這部三島由紀夫傳記《美與暴烈》包含豐富的一手史料,從不同角度揭開這位文學巨匠的傳奇人生。
  • 三島由紀夫|美並非永恆和不朽,美是什麼,是終結還是死亡
    人人都追求華麗的衣服和不菲的首飾,因為這些東西代表的是美,是財富。當我們擁有自己獨立意識的時候,我們開始了追尋美的道路。衣食住所,想要精美華貴,行為舉止,要求端莊有禮。這些都是我們對於美的認識,也是我們一直在不斷追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