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記者從湖北省文旅廳獲悉,國家文物局已發函,正式同意將「萬裡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萬裡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涉及我國8個省份,湖北是「萬裡茶道」申遺的牽頭省份,已逐步建立起萬裡茶道(中國段)聯合申遺聯絡協調機制。
國家文物局要求,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門,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國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規程(試行)》的規定,進一步做好「萬裡茶道」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2012年6月,「萬裡茶路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赤壁召開,發布了《赤壁倡議》,拉開了「萬裡茶道」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序幕。2014年,中俄沿線節點城市在武漢達成《中俄萬裡茶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武漢共識》。2016年10月,該項工作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2017年7月,「萬裡茶道」沿途8省聯合編制《萬裡茶道(中國段)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文本,報送國家文物局審查。
17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與俄國之間形成了以茶葉為大宗貿易商品的長距離商業貿易線路,被稱為「萬裡茶道」。「萬裡茶道」南起中國南方的山地產茶區,茶葉經過水陸交替運輸北上,在漢口、張家口集散轉運,過庫倫後一直延伸至古代中俄邊境的茶葉通商口岸城市恰克圖完成交易。而後,經過西伯利亞地區、莫斯科和聖彼得堡至歐洲,線路總長達14000餘公裡。(湖北日報)
湖北7處遺產點上榜
江漢關大樓
漢口俄商近代建築群
大智門火車站
20日,記者從武漢市「萬裡茶道聯合申遺辦」獲悉,國家文物局已發函,正式同意將「萬裡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萬裡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涉及我國的湖北、福建、江西、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等8省(區),其中,武漢推薦申報3處遺產點,分別是江漢關大樓、漢口俄商近代建築群和大智門火車站。
武漢是萬裡茶道最大的貿易樞紐,也是重要的產茶地,被譽為「東方茶港」。在「萬裡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江漢關大樓、漢口俄商近代建築群和大智門火車站被列入遺產申報點。
漢口於1861年3月對外開埠通商,當年出口茶葉6000多擔,幾年內迅速達到幾十萬擔,1915年達到最高峰100多萬擔,長期佔全國茶葉出口量的60%至80%。江漢關大樓是武漢當時最高建築和城市標誌,也是晚清漢口開埠通商的歷史見證。
漢口俄商近代建築群,由新泰洋行大樓、華俄道勝銀行漢口分行、東正教堂、源泰洋行、俄國駐漢口總領事館、順豐茶棧、巴公房子、李凡諾夫公館等8處組成。1904年,俄國駐漢領事館落成。這是一座具有斯拉夫風格的兩層磚混結構建築,用麻石磚石做牆體,牆腳勒上紅砂石。俄羅斯商人的住宅基本在俄租界,李凡諾夫公館、巴公房子、東正教堂、順豐茶棧都是典型的俄商建築。順豐磚茶廠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家採用機械化生產方式的制茶廠,湖北的近代機械化工業也因茶葉貿易而被引進。
京漢鐵路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鐵路幹線,也是俄國茶商將大量茶葉從漢口運出的重要通道。漢口大智門火車站始建於1900年,屬法國古典主義四堡式建築,長期為中國南北鐵路幹線樞紐,也是武漢城市地標之一。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銷往西北地區和俄羅斯的漢口茶葉,大多選擇從鐵路北上,到東北後又通過中東鐵路和西伯利亞鐵路運到聖彼得堡。
「萬裡茶道」推薦申報遺產點45處
涉及湖北、福建、江西、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8省(區)
武漢推薦申報3處遺產點:江漢關大樓、漢口俄商近代建築群、大智門火車站
湖北省內推薦申報的遺產點還有4處:赤壁羊樓洞古鎮、鶴峰古茶道南村段、五峰古茶道漢陽橋段、襄陽碼頭及會館。(長江日報 記者 馮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