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無外乎兩條路:以精達博,以博入精。
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看書,但又想給自己充充電,在這種情況下拆書稿和聽書稿就變得很流行。
聽書稿就是把一本書的內容提煉出來,形成6000-8000字的口語化稿件,然後由播音主播讀給大家聽。像喜馬拉雅、得到等音頻平臺的主播,一般朗誦的都是聽書稿。
拆書稿跟聽書稿有些類似,也是把一本書的內容提煉出來,只不過文字更正式,字數和章節更多,一般是十餘個章節,每個章節2000-3000字,主要用於讀者自行閱讀。
拆書稿和聽書稿流行的背後就是急躁的功利性閱讀。人們恨不得一句話就讀懂了一本書,一篇文章就吸納了全書的精華。閱讀的確有利於提高一個人的修養和學識,但急躁的功利性閱讀沒有這個功效。
閱讀無外乎兩條路:以精達博,以博入精。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某一個專業積累了不少的知識,有了足夠的深度,他的閱讀是為了拓寬自己知識面的寬度,所以就廣泛閱讀其他領域的書籍,這叫以精達博。一個人興趣愛好廣泛,聞多識廣,他的閱讀是為了挖掘知識的深度,所以要讀更多的專業性書籍,這叫以博入精。這兩條路最終都會讓我們的知識既有寬度又有深度。
黃易小說《覆雨翻雲》中有二個人物,一個是「覆雨劍」浪翻雲,一個是尊信門主赤尊信。浪翻雲善於用劍,一劍可演盡天下兵器變化;赤尊信以天下兵器為己用,在每次戰鬥前都會選用最適合的兵器。可這兩人交手勝的一方卻是浪翻雲,赤尊信輸就輸在會的兵器很多,卻沒有一門最精通的兵器。這本小說的最後,浪翻雲容百家武學於劍中,跟小說中大反派龐斑決戰後破碎虛空而去。
聽再多的聽書稿、讀再多的拆書稿,只是增加了知識的廣度,最多也不過就是成為「赤尊信」,永遠成不了「浪翻雲」。也不是說赤尊信這樣的方式就不對,只要赤尊信把其他兵器溶於一門兵器之上,把一門兵器練到極致,他也可以破碎虛空而去。所以不要太熱衷於聽書稿和拆書稿,更多的時候還是要精讀書籍。
這裡有人就要問了:聽書稿和拆書稿都是通過提煉書本而來,這還不算精讀?那什麼算精讀呢?第一點,從內容上,把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主旨、要點理出來,理解並消化吸收;第二點,從文法上,把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中的段落結構列出來,把書或文章中的詞和詞語的用法鉤出來,理解並消化吸收;第三點,在這兩點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並與自己之前所讀、寫的文章相互驗證,並使其升華:完成了這三點,才算精讀。
因為拆書稿和聽書稿主要是提煉書或文章的要點,所以聽書稿和拆書稿最多能幫你完成第一點。再加上拆書稿和聽書稿的作者水平有高有低,寫出來的拆書稿和聽書稿自然也是良莠不齊,所以這第一點有時候也不一定能幫讀者完成得好哩。因此,你們說聽書稿和拆書稿算精讀麼?
這也不是說,聽書稿不可以聽、拆書稿不可以讀,只是說聽書稿和拆書稿更適合在某些領域自己已經有很高深度的讀者,因為聽書稿和拆書稿雖然不算精讀,但卻是提高知識廣度最有性價比的辦法,可以讓讀者短時間內提高自己知識的廣度。不過,大多數讀者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積累得更多的還是廣度,這個時候需要提高的是自己知識的深度,這就需要自己去精讀書或文章,而不是依靠聽聽書稿或讀拆書稿。
總而言之,聽書稿和拆書稿只適合知識已有一定深度的讀者,更多的讀者還是應該以精讀書或文章為主。有時候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在一本書上,成就更是斐然,像北宋開國宰相趙普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