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大仲馬為何展開對決?法國文豪間恩怨都能拍成八點檔言情劇了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為什麼要寫作家的恩怨?因為他們比別人更懂得仇恨。雨果說過:「文學仇恨是最真切的仇恨。政治仇恨簡直不值一提。」作家擁有滔滔的文筆,更善於用尖酸刻薄的語言表達各種想法。

作者:陳夢溪


《法國文人相輕史》插圖

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壇有許多大作家,寫出《巴黎聖母院》的維克多·雨果(1802-1885),命名法國文學最高獎「龔古爾文學獎」的龔古爾兄弟(1822-1896、1830-1870),法國現代小說之父巴爾扎克(1799-1850),《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1821-1880),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的莫泊桑(1850-1893),法國最知名的女作家喬治·桑(1804-1876),《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馬(1802-1870) ,自然主義文學創始人左拉(1840-1902)……群星閃耀,經典雲集。

九月即將出版的《法國文人相輕史》是一部講述法國文人之間錯綜複雜關係的傳記,揭秘了19世紀法國文壇鼎盛時期文人與大作背後的故事。作者遍覽並大量徵引了法國作家的著作、回憶錄、書信、日記等史料,梳理了19世紀法國文人趣史,很多璀璨的世界名著竟是相輕的遺產。這是一本收集十九世紀文豪們互相嫌棄的故事,當花邊八卦看也行,當另類文學史看也可,從文豪間的愛恨情仇看上流社會的鬧劇。

《法國文人相輕史》原著副書名為「從夏多布裡昂到普魯斯特」,以貌似八卦、實則嚴肅的態度梳理了法國文人在情場、友誼、流派觀點、利益衝突、政治立場等方面的逸聞——梅裡美愛上了司湯達的情人「藍夫人」,龔古爾與左拉因妒生恨,巴爾扎克由於對聖勃夫《情慾》的仇恨寫出了《幽谷百合》,左拉寫信公開抨擊雨果的浪漫主義,龔古爾兄弟公開嘲諷福樓拜,雨果、大仲馬、維尼三大浪漫主義劇作家在巴黎戲劇界掀起了一場大對決,夏多布裡昂、繆塞無情地阻撓年輕作家的成長,巴爾扎克容忍不了歐仁·蘇的小說比自己的暢銷,都德安排莫泊桑的戲劇演出結果搞砸了,梅裡美與雨果因不同的政治主張展開了激烈探討……安娜·博凱爾、艾蒂安·克恩是兩位法國高等師院文學系高才生,都在大學任教。有滋有味地把我們帶到榮耀和尊嚴的幕後,揭開文人相輕的醜聞。

同一個時期內誕生這麼多偉大的作家雖然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相處起來可就沒有那麼太平了。他們彼此之間不但認識,還有一籮筐的恩怨情仇。「這一點非常要命,因為當時文學圈裡的文人們難免抬頭不見低頭見,想躲都躲不開。大多數作家跟人們想像的不一樣,他們不會深居簡出,不會蜷縮在象牙塔裡著書立說,然後高傲地把作品公之於眾。作家首先是社會人。」除少數幾個作家,如儒勒·凡爾納居住在外省,司湯達和後來的蘭波隱居於深山幽谷之外,絕大部分作家都生活在巴黎,彼此幾乎都有往來。19世紀初期,他們經常出沒於固定的幾個沙龍。

是人就會有恩怨,這本沒什麼,但他們是作家呀,作家難免恃才傲物,個性十足。加上這些妙筆生花的大文豪總愛把自己的怨念訴諸筆端,寫在日記裡、小說裡、雜文裡甚至報紙上,於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書中作者忍不住調侃:「面對如此惡毒的攻擊,我們不禁會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仇恨?因為仇恨是文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些作家們參加同一類派對,出席同一個貴族的酒會,在同一個單位工作(不少文豪都是法蘭西文學院的院士),在同一家出版社出書,在同一家報紙寫專欄,為同一個劇場寫劇本,他們之中有些還是天天見面的鄰居,不巧還總是會愛上同一個風韻的貴婦或是美貌的話劇演員,不時因濃烈的愛情和佔有欲相約決鬥。

作家獲得的榮譽和他的敵人數量成正比。「我很榮幸成為一個被人嫉恨的人。」年老的雨果在1866年這樣寫道。文人相輕大半來自嫉妒。原本或許沒那麼嫉妒,畢竟這些作家寫得完全不是一種風格,也沒什麼競爭關係,嫉妒什麼呢?我猜不少是因為周圍人有意無意的挑撥。同為圈中人,當另一位作家出了新作受到評論界熱評,而你還在瓶頸期苦苦思索卻寫不出滿意的東西,共同的朋友都轉身去稱讚這位作家了,你的心裡又是什麼滋味呢?暗自發誓寫出更好的文字以「奪回」關注之外,肯定還要酸不溜丟說一句:我看他寫得也不怎麼樣!

正如作者所說,文人之間有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這是亙古不變的鐵律。荷馬寫出《奧德賽》,就是為了超越《伊裡亞特》。所謂的好勝心也好,嫉妒心也罷,甚至還有仇恨,無論什麼形式,這些都是文學創作的源泉。左拉曾說:「如果說我今天有所成就的話,那是因為我桀驁不馴,胸中有恨。」正是仇恨激勵著作家不斷追求更高的文學成就,直至成為浩瀚文學天空中璀璨的明星。

作者舉了幾個小例子:多爾維利是否喜歡雨果略顯囉唆的《沉思集》呢?絕不可能。「它簡直冗長不堪!」他對左拉的評價又如何呢?「左拉就是大便一樣的米開朗琪羅。」如果作家不攻擊對手的作品,就會拿對手身上的小缺點取樂。據說梅裡美被評價為長著一個張揚的鼻子,「活像狄德羅的首飾」。朱爾·勒納爾把喬治·桑比喻成「文學界的布列塔尼母牛」。他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建立起聯繫,學會相互記恨,形成不同派別,還裝模作樣地彼此交換作品。「我們把作品寄給自己鄙視的人。」雷米·德·古爾蒙這樣說道。簡而言之,他們相互窺伺,彼此嫉妒。

不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就是愛情了。愛情是在文人之間引起無休無止的怨恨的源泉之一。在19世紀,作家們的愛情(當然也包括作家和妻子之間的感情)並非個人私事。作家之間彼此熟知,在他們的小圈子裡,沒有什麼事能長期保密。作者講了法國浪漫主義詩人維尼、知名女演員多瓦爾、大仲馬、喬治·桑、現實主義作家梅裡美等之間的多角戀,其故事精彩程度,放在今天能拍一部一百多集的八點檔言情劇。那些在文壇上被奉為聖人的作家們因為追女人和搶女人鬧得不可開交:維尼和大仲馬都愛上多瓦爾,排練時,維尼經常滿懷狐疑地出現在現場,他要監視多瓦爾,也要監視大仲馬,大仲馬還虛情假意地請維尼吃飯。而喬治·桑和多瓦爾又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而且喬治·桑在多瓦爾面前說話總是毫無遮掩,所以直白地告訴她:「我昨天和梅裡美共度了一夜」,儘管多瓦爾保證不會說出去,但還是沒能管住自己的嘴,然後很自然地,大仲馬也知道了這件事,而他也不是個守口如瓶的人,很快作家圈子就都知道這件事了。難怪當多瓦爾在雨果的《瑪麗昂·德·洛爾姆》劇中高喊「你的愛讓我守身如玉」時,劇場裡笑聲一片……

作家們不和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老一輩作家很難容忍比自己年輕的作家,新一代作家對老一代不屑一顧,他們互相攻擊對方是「老獅子」和「狼崽子」。1879年4月,雨果在《曉月報》上看到一幅有趣的漫畫:左拉正使勁想把雨果的塑像從底座上移開,但怎麼也移不動。漫畫的標題叫「左拉先生正在徒勞地幹什麼」,想必此時年邁的雨果心情一定很複雜。

掙錢多少也能成為產生嫌隙的理由。福樓拜雖在前半生過著悠哉的生活,卻信誓旦旦地告訴柯萊自己手頭沒什麼錢。但其他作家們看來,福樓拜聲稱自己不太在乎是否成功,肯定是因為本身已經很富有。1857年《包法利夫人》事件掀起不小的波瀾,無形中給福樓拜提升了不少名氣。他對外放風說出版商給他3萬法郎。實際上他只得到1萬法郎。沒過多久,他的謊言被圈子裡的人揭穿,龔古爾兄弟就公開對此進行了嘲諷。

除了當面諷刺、背地裡說壞話、在小說裡把自己生活中遇見的另一位作家「編排」進去,還怕讀者看不出這「夾雜著一絲虛偽的、含沙射影式的語言攻擊」,作家們更喜歡藉助公共媒體展開論戰,絲毫不怕將矛盾公開化。作者分析,這可能是由於發表論戰文章不僅花費精力少,而且還能帶來經濟收入,報紙雜誌就成為作家們進行較量的首選舞臺。作者不僅感嘆:是啊,連面都不用見,攻擊起來還會有什麼顧忌呢?

(原標題:文人為什麼容易相輕?法國文豪之間的互相嫌棄)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2018

相關焦點

  • 大仲馬家族外傳
    亨利·波埃  大仲馬在傳統法國文壇上被列為「另類」,但他的骨灰已遷置先賢祠,跟大文豪雨果和左拉同一墓穴。  中國讀者對大仲馬的小說比較熟悉,讀過《三劍客》和《基督山恩仇記》的人很多,但並不知道這位在文藝創作上似有永不枯竭靈感的作家和雨果一樣,還是個伸張社會正義,不懼強暴的革命者。雨果稱讚他是一個「超出法蘭西疆界,在全宇宙播種文明的作家」。一次文學聚會,大仲馬也曾在留言簿上回答「若君非您自己,願為誰矣?」的問題時,寫下:「吾願為雨果」。大仲馬曾參加過1830年和1848年的法國革命。
  • 雨果墓地:石棺質樸莊重,墓穴室友是大仲馬,對面是左拉
    文/科技神探大家好,說到法國的大文豪雨果,喜歡外國文學的朋友們一定不陌生吧,維克多·雨果生於1802年2月26日卒於1885年5月22日,是法國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
  • 大仲馬的另一私生子亨利·波埃:與小仲馬個性迥異
    亨利·波埃  大仲馬在傳統法國文壇上被列為「另類」,但他的骨灰已遷置先賢祠,跟大文豪雨果和左拉同一墓穴。  中國讀者對大仲馬的小說比較熟悉,讀過《三劍客》和《基督山恩仇記》的人很多,但並不知道這位在文藝創作上似有永不枯竭靈感的作家和雨果一樣,還是個伸張社會正義,不懼強暴的革命者。雨果稱讚他是一個「超出法蘭西疆界,在全宇宙播種文明的作家」。一次文學聚會,大仲馬也曾在留言簿上回答「若君非您自己,願為誰矣?」的問題時,寫下:「吾願為雨果」。大仲馬曾參加過1830年和1848年的法國革命。
  • 法國舉辦紀念作家大仲馬誕生兩百周年活動
    中新社巴黎七月二十四日電大仲馬的故鄉——法國埃納省維萊科特雷市今天舉行「仲馬家族紀念物」展覽揭幕式,拉開了法國紀念這位偉大作家誕生兩百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  大仲馬誕生於一八0二年,是十九世紀法國積極浪漫主義作家,他的父親是一位黑白混血兒,兒子小仲馬則是小說《茶花女》的作者。
  • 法國作家大仲馬逝世150周年 重溫經典《基度山伯爵》
    今年是法國作家大仲馬逝世150周年。大仲馬幾乎可以說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法國作家,他的代表作《基度山伯爵》在中國廣受歡迎,流傳不輟。上譯廠的譯製片《基度山伯爵》為何能成為經典曲折的情節和精彩的對話,是小說《基度山伯爵》成功的秘訣,也是它被多次改編成電影的主要原因。《基度山伯爵》十多次被美國和法國搬上銀幕,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是法國高蒙影片公司1961年出品的同名電影。這部電影是在1976年作為「內部參考片」由上譯廠譯製完成的,1979年公映。
  • 大仲馬的另一私生子亨利.波埃:與小仲馬個性迥異
    亨利·波埃   大仲馬在傳統法國文壇上被列為「另類」,但他的骨灰已遷置先賢祠,跟大文豪雨果和左拉同一墓穴。   中國讀者對大仲馬的小說比較熟悉,讀過《三劍客》和《基督山恩仇記》的人很多,但並不知道這位在文藝創作上似有永不枯竭靈感的作家和雨果一樣,還是個伸張社會正義,不懼強暴的革命者。雨果稱讚他是一個「超出法蘭西疆界,在全宇宙播種文明的作家」。一次文學聚會,大仲馬也曾在留言簿上回答「若君非您自己,願為誰矣?」的問題時,寫下:「吾願為雨果」。大仲馬曾參加過1830年和1848年的法國革命。
  • 大仲馬:西方吃貨界的扛把子
    即使大仲馬在巴黎已經小有名氣時,還有很多人因為他的黑奴後裔的出身而瞧不上他,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巴爾扎克。巴爾扎克靠小說出名,而大仲馬早期主要寫戲劇,在一場文學沙龍上,「老巴」就嘲諷大仲馬沒才華,大仲馬毫不留情的懟回去:你有個錘子才華!
  • 關於大仲馬的歷史簡介
    大仲馬原名亞歷山大·仲馬, 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豪,世界文學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馬自學成才,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最著名的作品除了《基督山伯爵》之外,還包括《三劍客》、《二十年後》和《布拉熱洛納子爵》,。
  • 大仲馬與基督山伯爵的興衰
    1870年12月5日,法國作家大仲馬逝世。
  • 大仲馬的「搶手文學」
    最近過世的,中國武俠世界締造者——金庸老先生,曾經承認大仲馬的著作對他的影響,多本金典武俠巨著都有借鑑。並向大仲馬致敬!大仲馬逝去的偉人總是受人評論的,不同程度的了解會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亦假亦真,亦真亦假,誰能判斷!
  • 世界不少文豪被傳找代筆:大仲馬成「小說廠廠長」
    原標題:世界不少文豪被傳找代筆:大仲馬成「小說廠廠長」      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資料圖)他們提出了很多「證據」:比如,莎劇博大精深,涉獵法律、歷史和數學等眾多領域,而歷史書上記載的莎士比亞出身微寒,並未接受高等教育,難以想像他能以優美文筆寫出極富知識內涵的作品;莎士比亞出身並不顯赫,但莎劇卻處處體現作者對宮廷鬥爭了如指掌;莎士比亞從未踏出國門,但莎劇卻把異國風光描繪得栩栩如生;莎士比亞是一名高產作家,但目前還未找到他生前收到稿費的任何紀錄;莎士比亞的人生是一部傳奇,但他的名字卻沒有出現在任何官方記載中
  • 大仲馬《基督山伯爵》
    人類的全部智慧,都涵括在這兩個詞中:等待與希望。 人世間無謂幸福與不幸,只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相比較,僅此而己。只有經受了極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極度幸福。只有經歷過最絕望的人,才能領悟活在世上有多美好。
  • 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家和戲劇家:大仲馬
    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家和戲劇家:大仲馬亞歷山大,大仲馬(1803-1870) ,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家和戲劇家。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雖然不很重要,但他的作品擁有非常廣泛的讀者,在世界各國十分流行,影響頗大。大仲馬出身於一個將軍的家庭,父母早喪,生活貧困。一八二二年到巴黎,在公證人事務所當見習生。一八二三年在奧爾良公爵辦公室當抄寫員。一八二五年開始寫劇本,後來加入以雨果為首的浪漫派行列。一八二九年發表劇本《亨利三世及其宮廷》,它的上演是浪漫派的一個勝利。劇本描寫十六世紀宗教戰爭期間國王和反動貴族之間層出不窮的陰謀傾軋,這是大仲馬最重要的劇作。
  • 世界史:法國大文豪——雨果
    1885年5月22日,維克多·雨果在巴黎與世長辭。消息傳出後,震動了整個法國和歐洲。法國人民懷著無限崇敬和悲痛的心情,為這位偉人舉行了隆重的國葬。雨果的靈柩在凱旋門下停放一晝夜,人們仍然圍住不散。全巴黎的,以及從法國各地趕來的人超過百萬,其中還有各國駐巴黎的代表。人們高唱《馬賽曲》,護送雨果的靈柩到法國偉人的墓地——先賢祠安葬。為什麼雨果會受到人民如此的尊敬和悼念?
  • 文豪雨果逝世134周年:像他這樣的天才,法國沒再出現第二個
    今年4月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也因此銷量大漲,一度登上法國亞馬遜暢銷書榜首。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雨果是一代文豪,被譽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作品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 法解密文豪私生活 雨果竟成「慳吝人」
    法國一名政府工作人員近期在布滿灰塵的警察檔案中,發現了有關多位19世紀法國文學家私人生活的監視檔案。  在這些塵封已久的檔案中,大文豪雨果居然被描述成「貪婪的守財奴」。  嚴密監視  據法新社25日報導,除雨果之外,當時許多法國文學家也在警察的秘密監視之下。
  • 這個家族的故事濃縮了300年法國歷史,比雨果和巴爾扎克的小說更好看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個來自來自義大利阿雅克肖的家族,不僅是大仲馬等文豪文學作品裡的主角或者常客,而且他們本身就自成傳奇。——他們深刻改寫了法國300多年的歷史,同時也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展。在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布朗達看來,在法國,從路易十六到戴高樂這段漫長的歷史,波拿巴家族的印記隨處可見。
  • 理想與善良——法國文豪雨果的「人道、浪漫主義」
    倘若討論起十九世紀的文學巔峰,就不得不提起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一派繁榮的景象——隨著1789年的聲聲炮響,堅固的堡壘巴士底獄被攻下後,資本主義的社會便隨著社會的浪潮而井然有序地建立起來。
  • 大仲馬:與母親相依為命,最後死在女兒懷中,金庸稱他為「老師」
    這本書的作者是大仲馬,著名劇作家和小說家,被譽為「法蘭西民族作家」,撐起了19世紀法國文學的一半天空。其代表作有《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二十年後》《瑪戈皇后》等,風行世界近200年,影響巨大。大仲馬於1802年7月24日生於法國的維勒-科特萊,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
  • 法國作家大仲馬漫像
    中文名:亞歷山大·仲馬 外文名:Alexandre Dumas, père 別名:大仲馬 國籍:法國 出生地:法國維勒科特萊 出生日期:1802年7月24日 逝世日期:1870年12月5日 主要成就:作品300餘卷,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 代表作品:《三個火槍手》(舊譯《三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