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雨果逝世134周年:像他這樣的天才,法國沒再出現第二個

2020-12-18 騰訊網

今年4月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也因此銷量大漲,一度登上法國亞馬遜暢銷書榜首。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雨果是一代文豪,被譽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作品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至高榮耀

雨果逝世後,法國政府為他舉行百萬人參加的國葬。在他離世百年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1985年定為「雨果年」。這些至高榮耀在整個世界歷史上也十分少見。

文豪、巨人、名家,我們理所當然地將這些稱謂加在雨果身上,卻不真正了解雨果之為偉人的原因,這些標籤也就成了一具空殼,失去了實質性意味。在雨果逝世134周年的今天,已經逐漸遺忘雨果的現代人有必要重新認識這位偉人。

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法國人民乃至全歐洲都獻上最崇高的敬意。國葬當天,一隊人馬護送雨果的靈車通過凱旋門,此時四周已聚集起兩百多萬人,人流從凱旋門所在的廣場一直延伸到周圍的每一條大街。

每個人都拼命踮著腳尖,甚至爬上路邊的梯子和石像,只為目送這位曾經用理想點亮整個法蘭西的老人。如此規模的國葬和榮譽,法國至今沒有第二個人享有過。

就在雨果去世的這一年,法蘭西在經歷一個多世紀的革命和混亂之後,終於駛入和平的港灣,新生的第三共和國也逐漸站穩腳跟。毫無疑問,這是雨果等幾代文人共同奮鬥的結果。但少為人知的是,現今被人們視為「共和國之父」的雨果也曾多次改換門庭,最終從一個反自由派的浪漫主義鬥士成長為共和國之父。

▍他的一生就是法蘭西19世紀史

雨果的童年在大革命之後的兵荒馬亂中度過,經常隨著身為將軍的父親四處奔走,平日與母親朝夕相處,在母親保皇思想的影響下,也耳濡目染地沿襲了保皇的立場。

他寫詩讚頌國王的加冕禮,擁護幾經倒臺的波旁王朝。當時的雨果離「共和國之父」無疑非常遙遠,但仍然是知識圈的焦點人物,他的劇本一經寫成,就有人願意搬上舞臺,各界名流都雲集巴黎的劇院,整個演出過程都伴隨著叫喊和掌聲。

但沒過幾年,雨果所支持的波旁王朝在民眾用憤怒築起的街壘中徹底倒臺,中庸的君主立憲王朝取而代之。此時,雨果也改變立場,轉而支持新王朝,甚至進入法蘭西學院和貴族院。

但命運弄人,雨果支持的新王朝也沒有撐多久,最終在一場新革命中退出歷史舞臺。在那場革命之中,甚至有人在一片混亂中拿槍對準雨果,高喊著要打倒這個「貴族院成員」。

如果那人真開了槍,那法蘭西的歷史恐怕就將改寫。在這場革命過後,民眾終於建起了自己心目中的共和國。看著共和國的成立為法蘭西帶來的變化,雨果也逐漸向共和派靠攏,甚至慢慢地走在了共和派隊伍的前面。

電影《悲慘世界》

▍「法蘭西的靈魂」

這個天才活了80多年,在他生命中絕大部分時間裡,法蘭西都處在復闢、戰爭、街頭抗議不斷的動蕩之中。其中,革命的最高潮出現在70年代的巴黎公社,在巴黎公社之後,「革命」一詞便在法國歷史上消失了。

時值法國剛在普法戰爭中戰敗,一度因愛國主義而熱情高漲的民眾頓時陷入頹靡,加之戰時食物短缺,人們的不滿和憤怒一齊噴發,眾多工人與其他平民走上街頭,要求巴黎自治,建立自己的政府和議會,並與遲遲不走的德軍奮戰。

五月流血周

在將德軍趕出法國之後,巴黎公社很快又陷入國內的權力鬥爭,最後在可怖的五月流血周中倒地。在這場血雨腥風之後,新建立的第三共和國有意讓人遺忘巴黎公社的存在,不允許這一詞條進入教科書,也不允許人們再談及任何與之相關的事情。

偏偏此時,有人不允許這段歷史就這麼被扔進「忘懷洞」中。雨果「不識時務」地站出來,要求大赦公社全體成員。但幾乎沒人響應,在參議院只獲得10張贊成票,反對的聲音一波接著一波。

但雨果並未放棄。兩年後,他在伏爾泰逝世100周年的紀念會上借題發揮,呼籲博愛,再次要求大赦。緊接著在後一年,雨果在參議院發表演講,但仍然沒有獲得通過。最後,在雨果為大赦而努力的第四年,當局終於頒布大赦。

法國議會為巴黎公社平反

對於雨果而言,為爭取大赦而奔走的4年只是他漫長生涯中的一小部分,簡直不足為道。但在當時,與他站在一起的人少之又少,曾經與他一起並肩保衛共和國的戰友並沒有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在近乎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仍堅持大赦。

自大革命以來,啟蒙之子便將自由、平等與博愛作為法蘭西的基本原則。但在19世紀一次又一次腥風血雨的洗滌之中,人們似乎已經遺忘了博愛,但雨果沒有。

他將博愛視為不可打破的原則,這在那個革命不斷的年代略顯天真。但就在這種天真想法的驅動下,他不允許當局理所當然地驅逐巴黎公社成員。也正因此,後世將雨果評價為法蘭西的良心。

雨果在流亡海外之時,還不忘幫助其他生活更為艱苦的流亡者,為流浪兒童提供免費晚餐。他平日生活節儉,會記下每天的每一筆帳,但在幫助人上卻從不吝嗇,助人的開銷甚至佔了日常開銷的三分之一。

《悲慘世界》將焦點放在了窮苦大眾身上

他在議會裡振臂高呼,奔走在街巷之間,踐行「自由、平等、博愛」的大革命遺產。儘管在他的前半生,建立一個共和國還不是他的理想,但一旦他轉向共和,便從未離開,並與一群和他一樣的知識分子,為法蘭西的未來不懈奮鬥。

雨果、巴爾扎克、福樓拜、託克維爾,這些同時代的文人無一例外地思考政治,也積極地參與到政治中去。在「知識分子」一詞尚未存在的年代,他們已然成了不折不扣的知識分子,「以批判為己任,為公義而發聲」。

他們在議會裡成立黨派,甚至成為首相。有人像雨果一樣,因為持有不同的政治意見而被放逐;也有人如基佐,因為立場剛好符合當局需求而手握大權。法國著名史學家米歇爾·維諾克的《自由的聲音:大革命後的法國知識分子》,便細緻描繪了這個時代傑出文人的群像。

不同於其他時代的知識分子,法蘭西19世紀的這群文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走出去」。他們不甘待在書齋裡評價國家大事,而是要走到權力的中心,用雙手踐行自己的政治理念。他們喜歡走上街頭,觀察蝸居在社會角落裡的每一個人,甚至比記者更善於捕捉社會話題,用坦誠且犀利的語言直擊每一個社會問題。

現今,我們似乎越來越難說出「理想」這個詞,甚至有嘲笑崇高的傾向,漠視那些曾為我們的今天做出莫大貢獻的偉人。但如果沒有他們點亮火炬,我們至今仍將生活在一篇黑暗之中。今天,就讓我們借雨果逝世134周年的契機,走進《自由的聲音》,重新找回燃情歲月的光榮與夢想。

版權說明:

本文版權歸新經典公司所有

圖片來自網絡/本期編輯:十七

相關焦點

  • 雨果逝世130周年 究竟要不要讀雨果?
    今年是世界文豪雨果逝世130周年,130年前的5月,雨果與世長辭,留給世界的是無數的經典,成為後人對於那個大時代認識的一角。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幾乎橫跨整個法國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世界上出產最豐富的作家之一。同時,他也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世界級文豪,著名作家哲夫說:「幾乎讀過書的人,多少都讀過一點兒雨果的作品。」  雨果這個名字,總是和文學經典、大部頭等聯繫在一起,然而在今天,100多年前大部頭的經典,已經很難得到年輕人的青睞。
  • 雨果逝世130周年 對雨果感興趣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今年是世界文豪雨果逝世130周年,130年前的5月,雨果與世長辭,留給世界的是無數的經典,成為後人對於那個大時代認識的一角。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幾乎橫跨整個法國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世界上出產最豐富的作家之一。同時,他也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世界級文豪,著名作家哲夫說:「幾乎讀過書的人,多少都讀過一點兒雨果的作品。」
  • 是文豪也是畫家,200件雨果創作在滬呈現 「天才的內心」
    展覽海報詩人、小說家、戲劇家,一代文豪,都無以概括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他同時是畫家、裝飾藝術家、社會活動家。詩人波德萊爾說:「(雨果)一位超越國境的天才。」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 維克多·雨果半身像,1908年 銅像, © Maisons de Victor Hugo / Roger-Viollet雨果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他是氣象萬千的詩神,是長存不朽的小說家,是開闢了一個時代的戲劇大師,是婦孺皆知的超級文豪。
  • 雨果逝世134周年紀念:他的一生就是法蘭西19世紀史
    小說家沃爾特·司各特、拜倫爵士、被施萊格爾兄弟取代的歌德,也許還有對莎士比亞的重新發現,足以在一種新的藝術感受的歷史中充當標誌,而對於此種新的藝術感受,遲鈍的法國人曾長時間地將它與笛卡爾、布瓦洛和拉辛對立起來。19世紀20年代,當浪漫主義在法國出現時,它遠非一個派別,更談不上是一支準備投入戰鬥的大軍。
  • 法解密文豪私生活 雨果竟成「慳吝人」
    法國一名政府工作人員近期在布滿灰塵的警察檔案中,發現了有關多位19世紀法國文學家私人生活的監視檔案。  在這些塵封已久的檔案中,大文豪雨果居然被描述成「貪婪的守財奴」。  嚴密監視  據法新社25日報導,除雨果之外,當時許多法國文學家也在警察的秘密監視之下。
  • 多面天才雨果的「中國情結」
    他不僅是偉大的世界文學巨匠,也是一位博學的天才。他的創作生涯極長,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海上勞工》《悲慘世界》《九三年》等,作品宏大雄奇。他也是最早被翻譯介紹到中國,擁有最廣大中國讀者的世界文豪之一。  有人說,雨果是氣象萬千的詩神,是長存不朽的小說家;有人說,他是開闢了一個時代的戲劇大師,是婦孺皆知的超級文豪。怎樣的褒獎之於他都不為過。
  • #文末有福利#「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明珠美術館重磅開展
    明珠美術館執行館長、雨果展聯合策展人李丹丹女士在致辭中說道:「明珠美術館是一個『有書店的美術館』,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辦雨果展,再合適不過,非常貼切地體現了明珠美術館文學與藝術相互滋養的獨特理念。雨果是詩人、小說家、戲劇家,一代文豪;同時也是畫家、裝飾藝術家、社會活動家,一位廣博的天才。
  • 戲劇《一千法郎賞金》在「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現場...
    儘管現在的讀者認識雨果,往往是從他的詩歌與小說,但戲劇卻是雨果於他所在的年代為民眾所知的重要途徑,是雨果最初投身文壇、大顯身手的用武之地。1827年,雨果25歲,寫成篇幅長得難以搬上舞臺的劇本《克倫威爾》,發表《<克倫威爾>序》。這篇長序新穎大膽,轟動一時,吹響了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的號角。
  • 巴爾扎克逝世170周年 | 雨果:在巴爾扎克墓前的演講
    (茨威格:《巴爾扎克傳》)維克多·雨果在回憶錄中描寫他最後一次訪問將死時巴爾扎克的情形:月光透出了雲塊。我拉響了門鈴。街上沒有一個人。沒人應門,於是我第二次拉響了門鈴。正如17世紀,一群顯赫的作家湧現在黎塞留之後一樣——就像文明發展中,出現了一種規律,促使武力統治者之後,出現精神統治者一樣。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華卓越,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說得盡的。他的所有作品僅僅形成了一部書,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書。
  • 往年今日:法國作家雨果逝世
    往年今日:法國作家雨果逝世 2020-05-22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雨果大仲馬為何展開對決?法國文豪間恩怨都能拍成八點檔言情劇了
    九月即將出版的《法國文人相輕史》是一部講述法國文人之間錯綜複雜關係的傳記,揭秘了19世紀法國文壇鼎盛時期文人與大作背後的故事。作者遍覽並大量徵引了法國作家的著作、回憶錄、書信、日記等史料,梳理了19世紀法國文人趣史,很多璀璨的世界名著竟是相輕的遺產。這是一本收集十九世紀文豪們互相嫌棄的故事,當花邊八卦看也行,當另類文學史看也可,從文豪間的愛恨情仇看上流社會的鬧劇。
  • 世界文豪雨果逝世130周年 今天還要不要讀雨果?
    他善於觀察生活,同時又能把它升華到很高的程度,他的小說中的人物,無不代表著一種典型人物的形象,甚至比生活中的人物更加的豐滿,更有代表性。同時,他既是詩人也是作家,同時還是一位思想家。他們那個時代的作家,創作時都有史詩意識,他們的作品像歷史一樣厚重,而不是輕飄飄的,事實上,正因為如此,這些作品才成為經典,流傳下來。」
  • 上海明珠美術館8月盛大揭幕「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
    豐富類型展品帶來文學外的豐滿圖像展示,為喜愛雨果、好奇十九世紀法國人文風貌的觀眾們提供了直觀探尋捷徑,是中國觀眾能夠近距離觸探這位天才內心的絕佳機會。恰逢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明珠美術館希冀藉由此次雨果主題展覽重燃經典、拓展新知,探討文學與藝術的跨界、藝術與生活的融合,引發閱讀與思考。  展覽亮點:雨果其人,浩瀚如大海  五大展區,200餘件作品  維克多·雨果不僅是偉大的世界文學巨匠,也是一位博學的天才。他筆下的眾多人物,如愛斯梅拉達、珂賽特、冉·阿讓,都是享譽世界的經典形象。
  • 走進雨果內心世界 被他這樣深愛兩個女人而感動
    雨果的墓志銘寫道:「希望我的墳墓和她的一樣。這樣,死亡並不使我驚慌,就像是恢復過去的習慣,我的臥室又靠著她的睡房。」雨果是法國大文豪,由他著作《巴黎聖母院》改編的音樂劇目前正在上海轟動上演,刷爆朋友圈。而雨果墓志銘中的那個「她」,就是和他有著五十年情史的情人朱麗葉·德魯埃。
  • 雨果逝世135周年,他的這些經典名言,一生一定要讀一次
    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其作品在整個世界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代表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笑面人》等。1885年5月22日是雨果逝世135周年,僅以此20條經典名言帶你重溫雨果文字的魅力。1、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 苦難造就偉大,走進文學天才維克多·雨果的內心世界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大文豪,一生著作豐厚,可惜卻命運多舛。1851年,他因反對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復闢帝制,而被迫開啟長達近20年的流亡生涯。而這段背井離鄉、充滿寂寞苦悶的時光,也恰恰成了雨果著作最多產的時期。正是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不朽名作《笑面人》、《悲慘世界》和《海上勞工》。正如他所說:「即便是一個智慧的地獄,也比一個愚昧的天堂好些。」
  • 雨果展:逝去一百多年,這位天才的內心才剛剛向我們敞開
    有一次,雨果的女僕不小心把他心愛的瓷器花瓶摔碎了,這位酷愛中國藝術的法國文豪於是寫了一首詩,開頭便是這樣一句痛陳。提起維克多·雨果,您會想到什麼?假定有一座集人類想像力之大成的寶島,以宮殿廟宇的形象出現,那就是圓明園。」浪漫主義大師,文學史豐碑,有著濟世情懷的思想家,這些奪目的光環都不足以概括維克多·雨果豐富的內在,甚至讓想要了解他的人望而卻步。雨果逝去已經一百多年,但這位天才的內心才剛剛向我們敞開。
  • 文豪雨果還畫過「水墨畫」?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館展品下月抵滬
    「熟悉的陌生人」維克多·雨果的這一切才華,將在上海明珠美術館與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上首次向中國觀眾展示。據明珠美術館館長李丹丹透露,展覽中的多件展品是首次從雨果故居博物館的牆上取下,走出法國國門出展。
  • 法國華人藏家吳秦收藏娜塞拉·凱奴原作《維克多·雨果》
    文:吳秦作者介紹:陝西六零後,法國自然科學博士,創建西安交大法國校友會並擔任榮譽會長,法國深圳聯誼會執行會長,創建法國華人社會最大連鎖酒店希泊泰酒店集團(HIPOTEL),資深藝術品收藏家。在世界大文豪中,中國人為什麼對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情有獨鍾?是因為他大名鼎鼎的傑作《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嗎?不完全是!中國人特殊的民族情感使得我們偏愛的外國人肯定和我們的感情有瓜葛,維克多·雨果便是如此。
  •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雨果是唯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
    (法國哲學家、文學家薩特評) 「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雨果是唯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評) 「雨果是一位超越國境的天才」。(法國詩人波德萊爾評) 「雨果是力量的化身,只需探討一下在他周圍出現的那些詩人,為了能在他身邊站穩腳跟,不得不另闢蹊徑,便足以估量出他的價值來了。」(法國詩人保爾·瓦雷裡評) 「雨果的創作技巧不同凡響,對他的天才並無妨礙。」